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疗效研究
1
作者 李安馨 张松跃 +2 位作者 荣星 夏天和 吴蓉洲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6期1150-115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2)、对照组(n=32)。对照组实施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实施...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2)、对照组(n=32)。对照组实施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实施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舒张功能[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峰值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最大运动E'峰峰值之比(E/E')、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峰值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峰值之比(E/A)]、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E/E'水平为(10.09±1.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1.37),E/A水平为(1.24±0.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为(1.6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术后1个月的LVEDD、LVESD水平分别为(30.43±3.18)mm、(20.41±2.05)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90±3.20)mm、(23.23±2.50)mm,LVEF水平为(58.40±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03±2.91)%,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具有显著的疗效,改善舒张功能与心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导管介入封堵 舒张功能 心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
2
作者 周文秀 赵宏 +5 位作者 刘苏 陈子英 刘林力 石凤梧 陈立华 张文立 《河北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220-222,共3页
1979年1月~1992年6月30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进行了305次手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229例,平均手术年龄11岁,全组无手术死亡。详细论述了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方法、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推荐了垫卷结扎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对手术的严重并发... 1979年1月~1992年6月30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进行了305次手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229例,平均手术年龄11岁,全组无手术死亡。详细论述了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方法、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推荐了垫卷结扎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对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并发症 科手术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125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洋 张刚成 +4 位作者 尚小珂 肖书娜 卢蓉 余莹 陈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796-800,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收治12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位年龄7岁(3个月~62岁),中位体重18(4.8~89.0)kg。结果 1251例PDA...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收治12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位年龄7岁(3个月~62岁),中位体重18(4.8~89.0)kg。结果 1251例PDA介入封堵患者中,成功封堵1238例,技术成功率99.0%。失败13例中有5例患者PDA过于粗大,无对应型号封堵器;4例患者PDA细小,建立轨道失败;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心力衰竭放弃封堵;3例患者试封堵失败。共83例(6.6%)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溶血1例,残余分流5例,假性动脉瘤2例,股动静脉瘘5例,穿刺部位血肿4例,术中迷走反射1例,导丝打折1例,血小板减少1例,端孔导管头端脱落入左侧腘动脉1例,发热32例,头痛17例,胸痛11例,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2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相对安全且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导管 封堵 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并发症的预防(附113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有才 李少民 +1 位作者 蔡澄 候立业 《陕西医学杂志》 CAS 1993年第12期713-715,共3页
介绍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is=PDA)113例,就有关手术并发症:术中大出血、喉返神经损伤、误扎及控制性降压和术后急性左心衰等的预防进行讨论。
关键词 动脉导管 科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邵爱英 童耀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年第16期59-60,共2页
目的:总结对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结果:并发症均得到控制,疗效较好。结论:全面掌握PDA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封堵机制及操作过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目的:总结对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结果:并发症均得到控制,疗效较好。结论:全面掌握PDA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封堵机制及操作过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动脉导管 并发症 观察护理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术后并发症分析
6
作者 林贵宪 王联群 +2 位作者 李培军 郭志刚 曾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12期747-747,共1页
1 临床资料我院自1963年6月至1990年12月30日,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1384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107例,其中男358例,女1026例,男女之比约为1:2.87,年龄1.5岁~40岁,3岁以下86例(占6.21%),3~14岁860例(占62.14%),)
关键词 动脉导管 科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并发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
7
作者 邵展社 邓玉普 +2 位作者 李学文 高宏 石践 《陕西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45-245,共1页
1989年10月~1998年5月,我们对10例动脉导管未闭并发心内畸形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同期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43例,其中10例并发其它心内畸形,发生率4.3%。男4例,女6例,年龄5~27岁。并发的心内畸形类型有... 1989年10月~1998年5月,我们对10例动脉导管未闭并发心内畸形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同期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43例,其中10例并发其它心内畸形,发生率4.3%。男4例,女6例,年龄5~27岁。并发的心内畸形类型有:室间隔缺损者6例,肺动脉瓣狭窄者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肺动脉瓣穿孔者1例,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瓣狭窄者1例,右位心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并发症 心内畸形 科手术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8
作者 徐竹梅 刁光娥 姜光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并发症 介入术 动脉导管 预防及护理 治疗 观察及护理 介入疗法 体会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栓塞术严重并发症二例
9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5年第2期79-79,共1页
经股动脉穿刺用泡沫塞子栓塞动脉导管未闭(PDA)出现严重并发症少见,我们近年遇到二例,现报告如下:例1 女性34岁。因劳力性心悸、气急及乏力15年入院。期间曾二次患'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住院治疗。诊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 经股动脉穿刺用泡沫塞子栓塞动脉导管未闭(PDA)出现严重并发症少见,我们近年遇到二例,现报告如下:例1 女性34岁。因劳力性心悸、气急及乏力15年入院。期间曾二次患'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住院治疗。诊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1992年4月11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PDA 栓塞术。球囊导管探测 P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栓塞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0
作者 靳丽华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81-81,85,共2页
目的 :为了探讨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 192例PDA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 :发现其术后出现并发症 2 4例 (12 .5 % ) ,其中出现血胸 4例 ,声音嘶哑 5例、术后高血压 10例 ,肺膨胀不全 3... 目的 :为了探讨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 192例PDA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 :发现其术后出现并发症 2 4例 (12 .5 % ) ,其中出现血胸 4例 ,声音嘶哑 5例、术后高血压 10例 ,肺膨胀不全 3例 ,动脉导管再通 2例。经过护理及治疗 ,痊愈 2 2例 ,死亡 2例。结论 :PDA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手术后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并发症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玄 陈玲 +2 位作者 周建华 高金枝 胡晓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与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nsPDA)经药物干预后关闭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新生儿科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胎龄<34周并于生后1周末行超声心...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与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nsPDA)经药物干预后关闭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新生儿科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胎龄<34周并于生后1周末行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252例,根据是否符合sPDA诊断标准,分为sPDA组(94例)和nsPDA组(158例),nsPDA组分为nsPDA-1组(92例)和nsPDA-2组(66例)。sPDA组所有患儿和nsPDA-1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口服布洛芬治疗;nsPDA-2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未接受布洛芬治疗。三组患儿于治疗结束后或出院前均复查超声心动图。收集患儿资料,分析三组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率和PDA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sPDA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均小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布洛芬治疗后sPDA组与nsPDA-1组分别有52例和81例患儿动脉导管关闭,关闭率为55.3%和88.0%,而nsPDA-2组有54例早产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关闭率为81.8%,sPDA组动脉导管关闭率低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关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DA组肺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颅内出血(IVH)的发生率高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DA组和nsPDA-1组的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sPDA-2(P<0.05)。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现sPDA可能性越大;sPDA早产儿1周后口服布洛芬关闭PDA的疗效较nsPDA早产儿差,并较后者更容易出现早产儿相关并发症(肺炎、BPD、喂养不耐受、NEC及IV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布洛芬 早产儿 并发症
下载PDF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玄 陈玲 +2 位作者 周建华 高金枝 胡晓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1044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胎龄<34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后一周内超声心动图结果分... 目的探讨1044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胎龄<34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后一周内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PDA组(249例)和对照组(795例),收集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PDA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DA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PDA发生率为23.9%。且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PDA发生率越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妊娠高血压、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胎膜早破与PDA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OR=1.40,95%CI:1.24~1.59)、窒息(OR=1.82,95%CI:1.21~2.75)是PD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胎膜早破(OR=0.63,95%CI:0.45~0.88)、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OR=0.52,95%CI:0.36~0.76)是PDA的独立保护因素。PDA组患儿有创及无创呼吸机应用、肺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喂养不耐受、Bell分期II期以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PDA发生率越高;胎龄小和窒息是早产儿PDA的高危因素之一,而产前激素使用和胎膜早破是其保护因素。早产儿PDA可引起呼吸机应用时间延长,增加肺炎、BPD、喂养不耐受、NEC、IVH、ROP及肾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危险因素 并发症 早产儿
下载PDF
伴严重并发症极低体重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文芳 胡瑶琴 +2 位作者 王东披 胡智勇 朱雄凯 《浙江医学》 CAS 2008年第6期565-566,共2页
极低体重新生儿(体重1000~1499g)动脉导管的持续存在会引起收缩压降低,严重者全身血供减少并导致循环衰竭,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必须及时手术结扎。但因患儿全身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术中代偿能力差,手术麻醉风险大,死亡率高。作者... 极低体重新生儿(体重1000~1499g)动脉导管的持续存在会引起收缩压降低,严重者全身血供减少并导致循环衰竭,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必须及时手术结扎。但因患儿全身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术中代偿能力差,手术麻醉风险大,死亡率高。作者近年来对6例术前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如早产儿呼吸窘迫、高碳酸血症、感染性肺炎等的极低体重新生儿进行了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的全身麻醉,对术中并发症积极处理,效果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手术 极低体重新生儿 严重并发症 麻醉管理 全身麻醉 高碳酸血症 感染性肺炎 循环衰竭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术后的近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领航 张晋昕 +3 位作者 唐远平 黄冬平 张国强 李济宾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17期399-400,共2页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手术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进行PDA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搜集110例接受PDA...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手术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进行PDA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搜集110例接受PDA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02岁(0.3~14.0岁),平均体重12.61kg(5.0~50.0kg)。PDA类型以漏斗型为主,占所有病例的93.6%,PDA直径介于1.85~11.10mm。11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展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和PDA直径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临床疗效确切,年龄和PDA直径对PDA封堵术的治疗效果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的急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规范
15
作者 孙仕涵 李谧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5期2155-2160,共6页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尤其在早产儿当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动脉导管未闭左向右分流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左心系统血流量持续增多,导致肺动脉压力增高,管壁重构,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梗阻性肺动脉高压,从而错失手术时机,因此应...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尤其在早产儿当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动脉导管未闭左向右分流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左心系统血流量持续增多,导致肺动脉压力增高,管壁重构,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梗阻性肺动脉高压,从而错失手术时机,因此应尽早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目前介入封堵术发展迅速,已成为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其仍存在一定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从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急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从而讨论其防治措施及治疗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并发症 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7
16
作者 代政学 李毓杰 +6 位作者 王垒 张玉顺 王海昌 贾国良 李寰 刘建平 王小燕 《心脏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15例 ,年龄 2 5± 2 2 (5~ 54)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11± 4(8~ 18) mm。 PDA 8例采用 AmplatzerPDA封堵...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SPH)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 15例 ,年龄 2 5± 2 2 (5~ 54)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11± 4(8~ 18) mm。 PDA 8例采用 AmplatzerPDA封堵器治疗 ,7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封堵后 3 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14例 (93 ) %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由 90~ 150 (10 6± 2 7) mm Hg降至 45~ 110 (65± 2 1) mm Hg,肺动脉平均压由 60~ 10 5(82± 2 1) mm Hg降至 2 6~ 65(50± 19) mm Hg。 1例封堵后 3 0 min至 1h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 ,反而有轻度上升 ,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 ,撤出封堵器。 6例主动脉压力有不同程度增高。术后 3 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例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10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在术后 2 4h2例仍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1例并发溶血 ,4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其余病例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并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重度肺动脉高压 介入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 并发症 疗效评价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下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被引量:6
17
作者 谷力加 麦惠成 汤照峰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6-7,共2页
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胸膜外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2例,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结果表明,该术式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不受胸膜粘连限制。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同时采用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方法,... 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胸膜外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2例,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结果表明,该术式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不受胸膜粘连限制。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同时采用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方法,可有效的降低术后再通和残余分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动脉导管 胸膜
下载PDF
腋下小切口经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盛 俞永康 +4 位作者 刘宝玉 姜建青 周凯 郑秀山 吴凡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65-365,共1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 腋下小切口 经胸膜 导管治疗 结扎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120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晓明 王亮 +2 位作者 韩志伟 员建平 邹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7期498-499,共2页
目的探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PB)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0月至2008年2月正中切口下120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其转归。结果术后除右心功能不全2例及术后早期出现声音嘶哑5例外,无其他重大并... 目的探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PB)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0月至2008年2月正中切口下120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其转归。结果术后除右心功能不全2例及术后早期出现声音嘶哑5例外,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经肺动脉切口缝闭PDA是CPB下处理PDA的主要方法,可降低肺部、脑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科治疗 循环
下载PDF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瑞彦 杨宗英 +5 位作者 钟前进 陈林 王学锋 陈劲进 陈柏成 肖颖彬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8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 循环 心脏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