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涛 张戈军 +6 位作者 徐仲英 蒋世良 万俊义 胡海波 金敬琳 郑宏 徐亮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4.2~91.0 kg)。封堵后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28例患者应用ADO Ⅱ封堵手术均成功。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4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行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封堵患者10例,其他适合应用ADO Ⅱ封堵的患者4例。28例患者未发生与股动脉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溶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ADO II形态小、可控性好,容易输送,对血管损伤小,适用于小型膜部室间隔缺损、粗大迂曲体肺侧支血管及一些少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封堵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心血管畸形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祥 陈智 +3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向金星 王勋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第9期498-501,共4页
目的总结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ADO-Ⅱ进行封堵的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 目的总结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ADO-Ⅱ进行封堵的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8例、室间隔缺损(肌部)2例以及冠状动脉瘘4例。术前经临床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术中心导管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即刻和随访,观察术后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以及并发症。结果 16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无并发症;2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时有少许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3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器无残余分流,1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处术后1个月少许线样分流。2例室间隔缺损均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未见明显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ADO-Ⅱ封堵器以其操作相对简便、成功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介入封堵
下载PDF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冠状动脉瘘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鉴 陈笋 +3 位作者 孙锟 杨健萍 沈加 武育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51-1853,共3页
目的介绍使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封堵冠状动脉瘘的经验,分析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0月使用ADOⅡ经导管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及术后短期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儿平均年... 目的介绍使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封堵冠状动脉瘘的经验,分析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0月使用ADOⅡ经导管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及术后短期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儿平均年龄3.8岁。4例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患儿中,3例选择4 mm×6 mm ADOⅡ,5F输送鞘;1例选择4 mm×4 mm ADOⅡ,4F输送鞘。1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患儿选择4 mm×4 mm ADOⅡ,5F输送鞘。术中造影及术后心脏超声均显示无残余分流,术后第2日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平均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ADOⅡ的主要优势是输送鞘尺寸小、柔软,容易到达瘘口并能够有效封堵冠状动脉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肖云彬 陈智 +2 位作者 黄希勇 王祥 杨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53-856,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在小儿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儿,年龄(4.1±3.8)...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在小儿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儿,年龄(4.1±3.8)岁,右冠状动脉起源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3例,分流入右心房、右心室各4例。所有患儿均成功进行封堵治疗,术后随访(2.2±1.2)年,无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PDA封堵器应用于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下载PDF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周达新 葛均波 +1 位作者 张峰 陈灏珠 《中国临床医学》 2003年第6期808-809,共2页
目的 :评价国产PDA封堵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年龄 5~ 6 5岁 ,男性 11例 ,女性 2 2例 ,PDA的直径为 2~ 12mm(5 .5 3± 3.38mm) ,肺动脉压力为 38.5 0± 14 .82mmHg(1mmHg =0 .133kPa) ,使用PDA封堵... 目的 :评价国产PDA封堵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年龄 5~ 6 5岁 ,男性 11例 ,女性 2 2例 ,PDA的直径为 2~ 12mm(5 .5 3± 3.38mm) ,肺动脉压力为 38.5 0± 14 .82mmHg(1mmHg =0 .133kPa) ,使用PDA封堵器的直径为 9.72± 4 .2 2mm ,患者在手术前 1d服用肠溶阿司匹林 2 0 0mg/d ,手术后 1个月后改为 10 0mg/d ,手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X线 ,体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 ,手术中和随访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 ,未见残余分流 ,经过 3~ 6个月的随访未见栓塞性疾病。结论 :国产PDA封堵器封堵治疗PDA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疗效 安全性 动脉导管
下载PDF
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文辉 杨呈伟 +5 位作者 刘光锐 李铁铮 蒲俊舟 李炯佾 徐仲英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60-163,170,共5页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A封堵器和1枚VSD封堵器。患者年龄3.5~51岁,中位数17岁,随访时间3~72个月。对封堵成功率,术后相关并发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pm VSD均合并膜部瘤,13例右心室面单发破口,5例2处或多发破口。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第12个月残余分流消失。结论:Ⅰ代PDA封堵器应用于部分选择性合并膜部瘤的pm VSD,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心脏外科手术 随访
下载PDF
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3 位作者 孙宏晓 王葵亮 纪志娴 杜占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位室间隔缺损为3.0 mm(2.0~5.0 mm),中位肺血管阻力为1.4 Wood U/m^(2)(1.1~2.2 Wood U/m^(2)),中位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为1.29(1.0~1.7)。11例患儿接受顺行路径释放ADOⅡ,6例为逆行路径,术中均无封堵器脱落、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1~40个月),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pmVSD与残余漏解剖结构多变,选择ADOⅡ介入封堵治疗在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pmVSD伴膜部瘤患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仍然是术后需持续关注的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残余漏 介入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肾切除术后肾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附2例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殷恒讳 常光其 +1 位作者 王冕 贺海朋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观察利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治疗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例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患者用PDA封堵器封堵肾动脉残端,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肾动静脉形态。结果 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 目的观察利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治疗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例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患者用PDA封堵器封堵肾动脉残端,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肾动静脉形态。结果 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肾动静脉瘘被完全隔绝,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术后1个月,CT血管造影及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封堵器定位确切,肾静脉管腔显著缩小并且腔内无血栓形成。2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由术前的49%和51%上升到术后的65%和69%。随访时间超过2年,未见并发症。结论对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利用PDA封堵器单纯对动脉残端进行封堵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切除 肾动静脉瘘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下载PDF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下腔静脉中断1例报告
9
作者 黄洁 严文华 +4 位作者 孙凌 吕海涛 徐秋琴 盛茂 高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2-792,共1页
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方法封堵PDA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的轨道。然而,对于PDA合并下腔静脉中断的患儿,无法通过以上途... 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方法封堵PDA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的轨道。然而,对于PDA合并下腔静脉中断的患儿,无法通过以上途径完成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动脉导管 下腔静脉中断 介入封堵治疗 第二代 降主动脉 PDA 国内外
下载PDF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鹏军 余志庆 +6 位作者 傅立军 李筠 张玉奇 李奋 黄美蓉 郭颖 高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行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例幼儿PMVSD病例,1例为3岁,心脏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为5.5 mm,右室面分流口为2.3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4 mm,另... 目的探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行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例幼儿PMVSD病例,1例为3岁,心脏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为5.5 mm,右室面分流口为2.3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4 mm,另1例为2岁10个月,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7.8 mm,分流口为2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5.8 mm,均采用Duct Occluder II进行封堵。结果分别选择4 mm×4 mm Duct Occluder II,5 F输送长鞘;4 mm×3 mm封堵器,4 F长鞘,均按常规建立动静脉轨迹后分别释放左盘面和右盘面,按常规释放,术后心脏超声和造影显示VSD封堵部位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返流,1例出现右房室瓣轻度返流;术后2 d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结论幼儿PMVSD可选择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术后近期无明显残余分流、无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儿童
下载PDF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鹏军 余志庆 +5 位作者 高伟 李奋 黄美蓉 李筠 傅立军 郭颖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评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1年7月间确诊为PDA且无治疗禁忌证、应用ADOⅡ行介入治疗者26例,根据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和肺... 目的评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1年7月间确诊为PDA且无治疗禁忌证、应用ADOⅡ行介入治疗者26例,根据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和肺动脉压力选择合适的ADOⅡ,参考动脉导管类型、导管最狭窄处直径和主动脉端壶腹部大小分别选择顺向法和逆向法释放封堵器。释放前常规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以及有无残余分流;心脏超声观察有无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术后1 d行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出院。1、3、6个月时门诊随访,随访时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6例介入治疗者,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2.99±1.63)岁(0.5~6.0岁),平均体质量(14.47±4.24)kg(6.5~24.0 kg),平均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1.73±0.47(1.2~2.4),导管最狭窄直径平均(1.78±0.71)mm(1.2~3.6 mm)。采用顺向释放18例,逆向释放8例。2例术后超声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主动脉相对狭窄,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压差为12 mmHg。术后24 h心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1个月和3个月随访超声均无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相对狭窄患儿3个月随访无明显改变。结论 ADOⅡ适合婴幼儿合并中、小型PDA或非漏斗型PDA的封堵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儿童 介入治疗 残余梗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移位致部分右肺动脉阻塞一例
12
作者 周忠洁 胡哲 陈其 《现代实用医学》 2008年第9期697-697,共1页
1病例 患儿,女,7岁。患儿1岁时,因发热、咳嗽于医院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查心脏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无活动后气促,无发绀,无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无多汗,无平卧不能,无夜眠不安,无晕厥,但有反复上呼吸道感... 1病例 患儿,女,7岁。患儿1岁时,因发热、咳嗽于医院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查心脏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无活动后气促,无发绀,无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无多汗,无平卧不能,无夜眠不安,无晕厥,但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生长发育同正常儿童。现拟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收住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动脉阻塞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先天性心脏病 移位 活动后气促 心脏杂音 医院就诊
下载PDF
Amplatzer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庆欢 张智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经超声心动图及术中造影诊断为膜周部VSD 7... 目的评价Amplatzer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经超声心动图及术中造影诊断为膜周部VSD 7例患者,3例采用逆向释放法,其中1例选用4F自带输送鞘管、4 mm×6 mm封堵器封堵,另2例采用5F自带输送鞘管、5 mm×4 mm封堵器封堵;4例采用6F先健输送鞘管行顺向释放法,分别选用5 mm×6 mm封堵器、6 mm×4 mm封堵器各2例。术后1 d和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及体格检查,对堵闭效果、并发症进行研究。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封堵,体肺分流量分别为1.2、1.3、1.4、1.4、1.5、1.5、1.3,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30、21、30、28、27、27、3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后即刻造影及床边心脏超声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反流。术后1 d、术后1个月随访,心脏超声示均无主动脉瓣反流,出现少量残余分流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无心包填塞、封堵器脱落、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新发严重心律失常、瓣膜功能异常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特殊类型的膜周部VSD可选择ADO-Ⅱ进行封堵,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可采用逆向释放法。术后近期封堵效果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如需作为VSD常规介入治疗选择器械之一,需进一步完善相关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第Ⅱ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栓塞幼儿体肺侧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万俊义 张戈军 +8 位作者 徐仲英 蒋世良 金敬琳 李世国 胡海波 宋会军 闫朝武 刘琼 徐亮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Amplatzer第Ⅱ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栓塞幼儿体肺侧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3月3日至2015年4月1日7例患儿(其中男6例,女1例)选用ADOⅡ栓塞体肺侧支,栓塞后行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 目的探讨Amplatzer第Ⅱ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栓塞幼儿体肺侧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3月3日至2015年4月1日7例患儿(其中男6例,女1例)选用ADOⅡ栓塞体肺侧支,栓塞后行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 7例介入栓塞患儿,年龄5~71个月,体质量4.2~22.0 kg。有6例患儿栓塞成功,1例栓塞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放弃介入治疗,择期行外科体肺侧支结扎术。介入栓塞15支体肺侧支,共用ADOⅡ7枚、COOK公司不可控弹簧圈22枚和波科公司可控微弹簧圈2枚。即刻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4例,少-中量残余分流1例。6例介入成功患儿立即行外科术,其中5例行肺动脉闭锁根治术,1例行体肺分流术。外科术中回血不多、未见死亡,随访未见溶血及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DOⅡ可控性高、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应用于幼儿合并较粗大、迂曲体肺侧支的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介入栓塞 体肺侧支血管
下载PDF
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
15
作者 黄帅 肖家旺 王琦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5-997,共3页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既往多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或第一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膜部或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该文报道1例体重仅有8.6 kg的APSD患儿,采用第二代Amplatze...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既往多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或第一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膜部或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该文报道1例体重仅有8.6 kg的APSD患儿,采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后,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动脉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指导下采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一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帆 郑宏 +10 位作者 吕建华 杨新令 杨延坤 庞英 梁芳 张戈军 徐仲英 蒋世良 吕滨 孟凤云 郝保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1-633,共3页
患者男性,8岁,因外院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下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于2014年9月来我院诊治。患者平素易感冒,体力、耐力较差。
关键词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打印技术 超声心动图检查 治疗 患者
原文传递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单文军 黄建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4期558-559,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9年2月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11... 目的探讨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9年2月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1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11例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心电图显示3例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27例均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6、12个月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出道流速降低,未发生右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下降。结论在管状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吉炜 李奋 +8 位作者 高伟 余志庆 黄美容 傅立军 郭颖 赵鹏军 刘廷亮 张玉奇 陈轶维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第2代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适应证和方法学,并评价其疗效。方法经4F或5F递送鞘通过顺向或逆向法置入ADO-Ⅱ封堵器,对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中及术后行超声心动... 目的探讨应用第2代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适应证和方法学,并评价其疗效。方法经4F或5F递送鞘通过顺向或逆向法置入ADO-Ⅱ封堵器,对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中及术后行超声心动图、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分流以及动脉梗阻,随访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49例即刻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及后续随访未出现明显残余分流,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无梗阻;1例ADO—Ⅱ释放后即刻发现降主动脉梗阻,经导管取出ADO—H并以第1代ADO重新进行封堵后降主动脉梗阻缓解,1例术后1个月心脏超声复查发现左肺动脉严重梗阻,通过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及行左肺动脉成形术后梗阻缓解。结论新型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型非窗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方法学适当,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治疗结果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原文传递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2例报告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鹏军 高伟 +5 位作者 余志庆 钟玉敏 黄美蓉 张志芳 曹剑锋 李奋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对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技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介入治疗的患儿2例,因应用常规VSD封堵器封堵困难,遂选取ADO-Ⅱ进...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对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技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介入治疗的患儿2例,因应用常规VSD封堵器封堵困难,遂选取ADO-Ⅱ进行治疗。常规建立动静脉轨迹后,采用主动脉内释放,然后行左室、升主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如封堵器位置好,无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则释放。结果例1左室造影显示为膜周VSD,左室面7.6mm,较大假性室隔瘤形成,右室分流口弥散,最大约2.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为6.1mm。导丝建轨后,7F长鞘无法通过分流口,最后选用5F长鞘,"6mm×4mm"的ADO-Ⅱ封堵成功,术后心脏超声三尖瓣轻微分流。例2心室造影为肌部VSD,左室面6.3mm,右室分流口为2mm,上缘距主动脉16mm。因VSD走行异常且分流口小,最终选冠脉导丝建轨成功,应用4F长鞘,"4mm×4mm"ADO-Ⅱ封堵成功。2例患儿术后1d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无异常,观察5d后出院随访,并口服阿司匹林[3~5mg(/kg·d)]。结论对于一些形态较特殊的VSD,常规VSD封堵器无法成功封堵时,可选择ADO-Ⅱ进行封堵,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而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肺动静脉畸形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秀丽 宋会军 +2 位作者 禹纪红 金敬琳 蒋世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2,共2页
患儿女性。6岁,闪“发现有肺动静脉畸形2年”入院。2年前患“手足13病”,治愈后于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肺部阴影(图1),治疗后未好转,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肺部CT增强扫描(图2),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有肺动静脉畸肜”,... 患儿女性。6岁,闪“发现有肺动静脉畸形2年”入院。2年前患“手足13病”,治愈后于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肺部阴影(图1),治疗后未好转,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肺部CT增强扫描(图2),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有肺动静脉畸肜”,为行介入治疗在我院住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静脉畸形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AMPLATZER 介入治疗 第二代 应用 CT增强扫描 先天性心脏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