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月新生儿经颅超声成像是否能识别动脉性脑梗死
1
作者 Cowan F. Mercuri E. +1 位作者 Groenendaal F. 郭战宏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5年第10期26-26,共1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ranial ultrasound (CUS) for detection of neonatal arterial territory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erm infants. M ethods: CUS scans from term infants with neonatal magnetic...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ranial ultrasound (CUS) for detection of neonatal arterial territory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erm infants. M ethods: CUS scans from term infants with neona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 I) evidence of neonatal infarction were reviewed. The scans were grouped by acqu isition time after birth: 1-3 days (early) or 4-14 days (late). Results: Brain MRI showed i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43 of 4 7 infants,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in one, and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in thr ee. Twelve of the 47 had minor changes on MRI in the white matter in the contral ateral hemisphere, and four infants had bilateral infarctions. The early CUS sca ns were abnormal in 68%of the infants; the late CUS scans were abnormal in 87% . The late CUS scans were correct for laterality and site of lesion in 25/47 (53 %) infants. In six infants with smaller lesions of the cortic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branch or lesions in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the CUS sc ans were persistently normal. Conclusion: Normal early CUS scans do not exclude a diagnosis of neonatal stroke, although most scans are abnormal. CUS scans perf ormed after day 3 were abnormal in 87%of infants. CUS scan findings were accura te for lesion laterality and site in 53%, and, in 34%, the scans showed abnorm ality strongly suggestive of infarction but not always site specific. For optima l prognostic information, infants with clinical histories or CUS scan findings s uggestive of infarction should have a neonatal brain MRI sc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性脑梗死 超声成像 探查结果 出生后 动脉 动脉 动脉 临床病史 预测资料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2
作者 张丹丹 王益 +3 位作者 吴晶 尹延航 李学忠 陈晓鹏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0例ACI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0例ACI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15 mL,将其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14 d。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14天,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评价神经系统缺损程度);治疗90 d,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评价独立生活能力),计算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治疗前和治疗14天,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的人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人可溶性CD40(sCD40)。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以实验组为著(P均<0.05)。实验组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YKL-40、sCD40水平均降低,以实验组为著(P均<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静脉滴注治疗ACI有效、安全,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依达拉奉右莰醇可能通过降低血清YKL-40、sCD40水平起治疗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人甲壳质酶蛋白40 人可溶CD40 神经系统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下载PDF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T3、FT4、RC水平及其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3
作者 陈雷 刘时华 +2 位作者 梁彩霞 张如梦 陈岩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8期1420-1424,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残余胆固醇(RC)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三者与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残余胆固醇(RC)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三者与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180例为ACI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发病后90 d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将ACI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两个亚组。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18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血清FT3、FT4、R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诊断价值。结果ACI组患者血清R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FT3、F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中高血压、糖尿病、中重度动脉狭窄比例及NIHSS评分、hs⁃CRP、D⁃D、梗死灶最大直径、LDL⁃C、RC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FT3、FT4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IHSS评分、高hs⁃CRP、高D⁃D、低FT3、低FT4水平、高RC水平、高梗死灶最大直径及中、重度动脉狭窄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FT3、FT4、RC及三者联合诊断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9、0.832、0.840、0.951,三者联合的AUC明显高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结论血清FT3、FT4、RC水平异常与ACI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ACI患者是否发生预后不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残余胆固醇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尼格热木·阿布力克木 则巴古丽 +1 位作者 古丽尼尕尔·吾斯曼 罗东辉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985-990,共6页
胰岛素抵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进展,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已被证实为胰岛素抵抗的可靠替代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综述旨在探讨甘油三酯... 胰岛素抵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进展,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已被证实为胰岛素抵抗的可靠替代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综述旨在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 胰岛素抵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评价
5
作者 王珊 赵小话 郭明涛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0期81-84,共4页
目的分析丁苯酞序贯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58例。参... 目的分析丁苯酞序贯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0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各58例。参考组开展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参考组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5,P=0.039)。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颅内动脉重度狭窄 丁苯酞 序贯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中药降脂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余卉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探索脂必泰胶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湖北省康复医院收治的96例ACI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例)与参照组(48例)。参照组采用抗血小板、... 目的探索脂必泰胶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湖北省康复医院收治的96例ACI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例)与参照组(48例)。参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调脂、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脂必泰胶囊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的变化,并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本组治疗前,其他血脂指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参照组,其他血脂指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则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指数则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I患者恢复期的治疗中,采用中药脂必泰胶囊能更有效地改善血脂,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进一步恢复,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必泰胶囊 动脉粥样硬化 恢复期 血脂 疗效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
7
作者 云静 邓春颖(综述) +2 位作者 左俊琴 郑娇 刘斌(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50-1054,共5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常见类型,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重要原因,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短期预后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常见类型,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重要原因,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短期预后不佳。本文主要从BA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危险因素、影像学及生物学标志物方面对BAD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不良临床转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强化临床医师对BAD的认识,并为BAD的早期诊断和改善患者不良临床转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临床转归 影像学特征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血清APN、Lp-PLA2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8
作者 徐军锋 王卫国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6期825-828,共4页
目的 分析脂联素(APN)联合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判断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通用环球西安北环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为ACI组,另选择同期在通用环球西安北环... 目的 分析脂联素(APN)联合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判断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通用环球西安北环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为ACI组,另选择同期在通用环球西安北环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为健康对照组。ACI患者在急诊接诊时抽取静脉血5 mL,对照组人员在体检时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Lp-PLA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PN水平。ACI组患者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4分)、中度组(NIHSS评分4~15分)、重度组(NIHSS评分>15分)。比较各组受检者血清APN、Lp-PLA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PN、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PN、Lp-PLA2判断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价值。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患者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中度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N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609,P<0.05);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214,P<0.05)。以NIHSS评分<4分(轻度组)为阴性样本、以NIHSS评分≥4分(中重度组)为阳性样本,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APN、Lp-PLA2单项及联合检测判断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0.620、0.868。结论 ACI患者血清APN、Lp-PLA2水平明显异常,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指标存在相关性,APN、Lp-PLA2在判断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脂蛋白磷脂酶A2 动脉粥样硬化 NIHSS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超声联合TCD技术诊断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9
作者 李新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3期533-535,53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TCD技术诊断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CAEI)的临床价值。方法:以62例CAEI患者为对象,以同期6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均接受血管超声及TCD检查,分析二者诊断CAEI的价值。结果:观察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内中膜厚度(I...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TCD技术诊断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CAEI)的临床价值。方法:以62例CAEI患者为对象,以同期6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均接受血管超声及TCD检查,分析二者诊断CAEI的价值。结果:观察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内中膜厚度(IMT)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d、Vs低于对照组,RI、P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5.48%,高于对照组(19.35%,P<0.05)。模型1(Ds+IMT)诊断CAEI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54(95%CI:0.669-0.827)、79.03%、74.19%;模型2(Vs+Vd+RI+PI)诊断CAEI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4(95%CI:0.735-0.878)、82.26%、70.97%;模型3(Ds+IMT+Vs+Vd+RI+PI)诊断CAEI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71(95%CI:0.799-0.924)、90.32%、74.19%。模型3诊断CAEI的AUC高于模型1、模型2(P<0.05)。结论:超声联合TCD检测可了解CAE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血流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TCD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血清CD36水平及CD36rs1049673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李丽君 黎海燕 +1 位作者 杨盛贤 罗小玲 《蛇志》 2024年第2期172-176,198,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CD36水平及CD36rs1049673位点基因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我院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2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胆固... 目的研究血清CD36水平及CD36rs1049673位点基因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我院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2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及血清CD36水平。采用荧光多重酶连接反应(iMLDR)技术分析CD36rs1049673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比较两组患者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CD36水平及CD36rs1049673基因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TG、TC、LDL-C、FBS、血清CD 3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6rs1049673位点基因型包括GG、GC、CC,等位基因包括G和C。两组CD36rs1049673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7、4.444,P=0.026、0.035)。显性模型GG基因型与GC+CC基因型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8,P=0.007)。GG基因型与GC基因型比较,GG基因型能增加脑梗死发病的风险。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OR=3.363,P=0.001)、血清CD36水平升高(OR=1.098,P=0.023)和CD36rs1049673GG、GC+CC基因型(OR=3.521,P=0.029)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水平升高(OR=0.012,P≤0.001)起保护作用。结论TG、血清CD36水平升高和CD36rs1049673 GG基因型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水平升高起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干预和诊断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CD36 CD36 CD36rs1049673
下载PDF
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脑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1
作者 钟勇进 胡蕤 +3 位作者 彭怀玉 王程阳 李轶 文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9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脑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目的探讨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脑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药物保守治疗2周,脑梗死稳定后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观察组药物保守治疗3~5 d后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MFV)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能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 动脉粥样硬化 凝血功能 部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90天后mRS评分 与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12
作者 李晓宁 王中魁 宇文谦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12期0040-0042,共3页
探索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90天后mRS评分与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05月~2023年08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通过mRS评分以及NIHSS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轻症组以及严重组。通过常... 探索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90天后mRS评分与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05月~2023年08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通过mRS评分以及NIHSS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轻症组以及严重组。通过常规治疗90天后,再次进行mRS评分以及评估NIHSS评分,以及明确两组患者的具体分数,进而了解mRS评分与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结果:患者的mRS评分以及NIHSS评分发展趋势呈正相关。这也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恶化程度与mRS评分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结论:对急性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初期以及90天后进行相关评估十分必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预测患者未来疾病的发展趋势,进而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临床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 mRS评分 NIHSS评分
下载PDF
DTI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荆彦平 郭振安 +6 位作者 孙留严 吴连强 王熹 荆怡玟 陈丽微 吴肖峰 薛惠元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36,72,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评估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以及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完整性和损害程度的价值,协助预判临床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评估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以及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完整性和损害程度的价值,协助预判临床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经临床诊断为BAD患者病例31例,根据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MMT)评分,将患者进行预测分组,分为恢复组、部分恢复组和瘫痪组;同时通过DTI获取关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CST与BAD梗死部位的相对位置(相邻、部分穿过、穿过)关系,将患者预测为恢复组(相对位置为相邻)、部分恢复组(相对位置为部分穿过)及瘫痪组(相对位置为穿过);患者在治疗后1周、2周、4周进行NIHSS评分、MMT评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实际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FA值、CST损害程度与NIHSS及MMT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验证其线性数量关系。结果31例患者FA图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显示良好,结构清晰,梗死灶FA值较镜像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降低,ADC值降低,t值分别为2.836、2.107,P值分别为0.015、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重建显示良好,左右两侧显示率均为100%;纤维束重建后10例患者可见CST与梗死灶邻近但未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肌力恢复较快,恢复程度明显;11例患者CST部分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稍差,肌力恢复稍差;10例患者CST全部穿过梗死灶,这部分患者预后差,病程长,肌力减退明显。经相关分析显示,BAD患者NIHSS评分、MMT预测评分及治疗后实际评分与患侧FA值呈正相关(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患侧CST与BAD梗死部位的相对位置(相邻、部分穿过、穿过)关系与评分的恢复组、部分恢复组、瘫痪组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DTI技术能对BAD以及CST完整性进行有效评估,其评估结果与临床预测及实际预后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皮质脊髓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基于TLR4/NF-κB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鼠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梅花 陈小进 +1 位作者 刘宏达 邵祥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525-4528,共4页
目的分析银杏叶提取物基于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SPF级6~8周龄SD大鼠60只,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50只大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将40只建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 目的分析银杏叶提取物基于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SPF级6~8周龄SD大鼠60只,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50只大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将40只建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各10只。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低剂量组给予生理盐水+50 mg/kg银杏叶提取物进行灌服,高剂量组给予生理盐水+100 mg/kg银杏叶提取物进行灌服,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4 mg/kg丁苯酞进行灌服,观察大鼠病理组织、神经行为、脑梗死体积、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TLR4/NF-κB蛋白通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4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显著降低,神经行为评分、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ɑ、白细胞介素(IL)-1β、IL-6、TLR4、NF-κB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MDA、TNF-ɑ、IL-1β、IL-6、TLR4、NF-κB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SOD、CA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药物对照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MDA、TNF-ɑ、IL-1β、IL-6、TLR4、NF-κB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SOD、CAT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药物对照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MDA、TNF-ɑ、IL-1β、IL-6、TLR4、NF-κB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SOD、CAT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降低大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NF-κB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银杏叶提取物 神经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吲哚布芬治疗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新 吴水广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616-3619,共4页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治疗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5例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排除失访人员5例最终依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治疗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5例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排除失访人员5例最终依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给予吲哚布芬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脑梗死复发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良的Rank量表(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吲哚布芬、利伐沙班均可改善房颤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凝血功能,加快血管内皮功能恢复,两者对脑梗死复发率无较大影响,但吲哚布芬应用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布芬 利伐沙班 房颤 动脉粥样硬化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甜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分析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颈部血管彩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命名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在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进... 目的分析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颈部血管彩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命名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在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4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比其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管闭塞、内膜增厚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差异显著,对照组研究对象斑块形态以轻度不规以及规则型斑块为主,且研究组患者轻度不规则斑块、规则型斑块以及重度不规则斑块检出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高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内膜厚度厚于对照组,且患者动脉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狭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SPV)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以混合斑为主,发生部分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结论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能够明确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相关血流情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彩超 动脉硬化 血流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内膜厚度
下载PDF
穴位埋线疗法联合偏枯I号方二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17
作者 邱云辉 易彪 +3 位作者 舒盼 梅娟娟 袁艺 董胜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278-1282,共5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联合偏枯I号方二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12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标记法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联合偏枯I号方二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12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标记法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3),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58例,观察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6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加用偏枯I号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率、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因子[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聚集率及神经功能评分、Bathel指数的差异。随访2年,记录两组12个月、24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IMT、颈动脉狭窄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Cys-C、血小板聚集率、Hcy、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0.86±0.18)mm、(30.47±4.06)%、(3.23±0.74)mmol/L、(0.97±0.33)mmol/L、(2.26±0.49)mmol/L、(2.84±0.64)mg/L、(21.14±2.27)%、(15.02±2.13)μmol/L、(6.22±1.02)mg/L、(6.71±1.21)分,均低于对照组[(0.97±0.21)mm、(35.54±4.41)%、(4.13±0.96)mmol/L、(1.34±0.45)mmol/L、(2.78±0.54)mmol/L、(3.78±0.85)mg/L、(24.89±3.69)%、(18.85±3.26)μmol/L、(8.97±1.74)mg/L、(8.47±1.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DL-C、Bathel指数分别为(1.39±0.28)mmol/L、(73.65±6.98)分,均高于对照组[(1.25±0.26)mmol/L、(67.85±7.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个月内复发率为3.33%,与对照组(10.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个月复发率为5.00%,低于对照组(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联合偏枯I号方二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可缩小IMT和颈动脉狭窄率,降低远期再次梗死率,可能与调节血脂,降低相关血清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疗法 偏枯I号方 二级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动脉内中膜厚度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循环血中性粒细胞对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波 郭晓敏 袁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8-662,共5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杨氏模量值联合循环血中性粒细胞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与预测斑块稳定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首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杨氏模量值联合循环血中性粒细胞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与预测斑块稳定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首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外周血生化指标检测,比较两组外周血生化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中性粒细胞、杨氏模量值诊断ACI的价值。结果脑梗死组循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中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1、2.941,P<0.05);脑梗死组最大弹性模量值(Emax)及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2.90,均P<0.05);中性粒细胞与Emax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 0.607~0.807),优于中性粒细胞、Emax单独诊断(Z=2.75、3.42,P<0.05);中性粒细胞诊断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636(95%CI 0.530~0.742),当血清中性粒细胞>3.89×109/L时,其诊断敏感度为74.0%,特异度为45.0%;斑块Emax诊断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617(95%CI 0.505~0.729),当斑块Emax>79 kPa时,其诊断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54.0%。结论循环血中性粒细胞水平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有助于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进而帮助诊断A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 粒细胞 超声检查 显像技术
下载PDF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19
作者 边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19-22,共4页
调查尿核素联合丁苯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人员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招募了68名患者,他们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34名患者。对照组用丁苯酚治疗,观察组用尿核酸联合丁苯酚治疗。结果 治疗前疗效水... 调查尿核素联合丁苯酚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人员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招募了68名患者,他们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34名患者。对照组用丁苯酚治疗,观察组用尿核酸联合丁苯酚治疗。结果 治疗前疗效水平、脑血流量、NIHSS评分、GQOLI-74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低于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P<0.05)。观察组脑血流量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和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5。结论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尿酸原酶和丁基邻苯二甲酸酯联合应用可有效增加脑血流量和BDNF水平,改善侧支循环,有助于降低神经功能,改善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本次主要针对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展开深入论述,所得文献与同行业人员共享,望对行业的前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丁苯酞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量
下载PDF
化瘀祛浊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
作者 鲁亦捷 潘晓蓉 《内蒙古中医药》 2023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化瘀祛浊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贵州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观察化瘀祛浊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贵州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化瘀祛浊中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小板聚集率,抑郁情况、情绪情况以及基本生活活动能力与行走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cy、hs-CRP以及血小板聚集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DL)评分与行走活动能力(Parker-Palm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采用中药化瘀祛浊法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能够改善负面情绪,促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祛浊法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