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他汀类药物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机制探讨
被引量:
8
1
作者
彭毅
邵紫韫
丁世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年第5期516-518,共3页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达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被认为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同时,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他...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达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被认为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同时,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或减慢其进展,但目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等多种因素有关,为深入研究其确切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动脉
粥样
斑块
消退
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多社区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临床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周典贵
惠凯
+3 位作者
李春双
杨巍
郭柳彩
蔡振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12年第5期77-79,共3页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多个社区人群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选择有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病例300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多个社区人群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选择有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病例300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6个月后。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6个月后,IMT下降均无显著性。2组之间比较,40mg/d阿托伐他汀较10mg/d更能显著性降低IMT(P<0.05),高剂量组中有3例患者于4个月时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复查后达到正常。结论:10mg/d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而长期服用40mg/d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安全及有效基础上,稳定并消退颈动脉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
动脉
硬化
斑块
颈
动脉
血管内-中层厚度
动脉斑块消退
副作用
原文传递
题名
他汀类药物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机制探讨
被引量:
8
1
作者
彭毅
邵紫韫
丁世芳
机构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出处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年第5期516-518,共3页
文摘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达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被认为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同时,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或减慢其进展,但目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等多种因素有关,为深入研究其确切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动脉
粥样
斑块
消退
机制
分类号
R972.6 [医药卫生—药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多社区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临床观察
被引量:
1
2
作者
周典贵
惠凯
李春双
杨巍
郭柳彩
蔡振丽
机构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出处
《中国伤残医学》
2012年第5期77-79,共3页
文摘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多个社区人群常规行颈部彩超检查,选择有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病例300例.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d)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mg/d),共服药6个月。观察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各种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6个月后。均呈显著性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6个月后,IMT下降均无显著性。2组之间比较,40mg/d阿托伐他汀较10mg/d更能显著性降低IMT(P<0.05),高剂量组中有3例患者于4个月时出现肝脏转氨酶轻度增高,复查后达到正常。结论:10mg/d的阿托伐他汀的治疗强度是不够的;而长期服用40mg/d的阿托伐他汀,可以在安全及有效基础上,稳定并消退颈动脉硬化斑块。
关键词
颈
动脉
硬化
斑块
颈
动脉
血管内-中层厚度
动脉斑块消退
副作用
分类号
R91 [医药卫生—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他汀类药物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机制探讨
彭毅
邵紫韫
丁世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多社区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临床观察
周典贵
惠凯
李春双
杨巍
郭柳彩
蔡振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12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