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动脉极的形成
1
作者 周军媚 李永青 吴秀山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2年第S2期96-100,共5页
目前已发现与生心区形成心管这一过程有密切关系的关键基因和信号分子.对称的生心区后部促使心肌前体细胞形成心脏的流入区域或静脉极.最近在鸡和鼠胚胎中已经鉴定:心肌前体细胞群在咽中胚层中位于早期心管的前部.这种前部导致心脏的流... 目前已发现与生心区形成心管这一过程有密切关系的关键基因和信号分子.对称的生心区后部促使心肌前体细胞形成心脏的流入区域或静脉极.最近在鸡和鼠胚胎中已经鉴定:心肌前体细胞群在咽中胚层中位于早期心管的前部.这种前部导致心脏的流出区域或动脉极处的心肌的产生.因此,脊椎动物的心脏起源于两种心肌前体细胞.这些细胞通过不同的基因程序有规律地出现.心区前部的发现对于解释突变鼠的心脏缺陷和研究人类先天性心脏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部生心区 动脉极 神经嵴
下载PDF
肾实质内小动脉联合颈动脉极速脉搏波技术对高血压患者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徐雅 王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4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肾实质内小动脉联合颈动脉极速脉搏波技术(UFI)对高血压患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3月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5例作为高血压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健康组,所有研究对象均... 目的:探讨肾实质内小动脉联合颈动脉极速脉搏波技术(UFI)对高血压患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3月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5例作为高血压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健康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肾实质内小动脉联合颈动脉极速脉搏波超声,记录超声参数并分析评估价值。结果:高血压组肾脏的厚度、宽度、长度与肾动脉直径均短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最大流速均低于健康组,而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颈总动脉收缩期起始时、结束时的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大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实质内小动脉联合UFI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独肾实质内小动脉、UFI诊断。结论:高血压患者多伴随有肾实质内小动脉、颈动脉极速脉搏波超声参数的异常,肾实质内小动脉联合UFI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肾实质内小动脉 动脉极速脉搏波技术 脉搏波传导速度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下载PDF
分析阿托伐他汀结合依洛尤单抗治疗极高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应用价值
3
作者 董红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49-052,共4页
探析极高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结合依洛尤单抗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90例ASCVD患者,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3年1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即为参考组和实验组,其中前者行阿托伐... 探析极高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结合依洛尤单抗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90例ASCVD患者,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3年1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即为参考组和实验组,其中前者行阿托伐他汀单药治疗,后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依洛尤单抗治疗,每组45例。以血脂指标、血脂差及降脂有效率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两组血脂指对比差异小(P>0.05),治疗后实验组相比参考组明显降低(P<0.05)。经对比两组血脂差发现,两组dTG、dHDL-C对比差异小(P>0.05),实验组dCHOL、dLDL-C相比参考组较低(P<0.05)。实验组降脂有效率(93.33%)相比较参考组(77.78%)更高(P<0.05)。结论 ASCVD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结合依洛尤单抗治疗效果确切,能够对患者的血脂指标、血脂差及降脂指标予以改善,提升降脂率,对患者的病情改善具有重要价值,方法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风险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 依洛尤单抗 血脂指标 血脂差 降脂有效率
下载PDF
肾上极动脉长度与直径的测量及临床应用解剖基础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石柱 邓凤春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618-619,共2页
目的 测量肾上极动脉的长度与直径。在治疗肾脏疾病 ,尤其上端肿瘤时 ,能否对具有该动脉的病人行介入治疗。方法 应用游标卡尺对 10 0具尸体中存在的左、右肾上极动脉分别测量。结果 共发现有 30例标本有肾上极动脉 ,包括左侧 14例 ... 目的 测量肾上极动脉的长度与直径。在治疗肾脏疾病 ,尤其上端肿瘤时 ,能否对具有该动脉的病人行介入治疗。方法 应用游标卡尺对 10 0具尸体中存在的左、右肾上极动脉分别测量。结果 共发现有 30例标本有肾上极动脉 ,包括左侧 14例 ,右侧 16例 ,左、右侧皆有 6例。来源于肾动脉者 16例 ,腹主动脉者 8例 ,腹主动脉与肾动脉交角处者 6例。其中 ,有 15例仅为一单干 ,有 7例为双干 ,多干者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动脉 动脉长度 动脉直径 解剖学 游标卡尺 介入疗法
下载PDF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双极电凝在症状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潘晓云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33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双极电凝在症状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双极电凝在症状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双极电凝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后6、24 h 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发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瘤剔除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症状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双极电凝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症状性子宫肌瘤 子宫动脉电凝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胎儿的分型、评估及其出生后随访 被引量:6
6
作者 邹鹏 孙善权 +4 位作者 刘琴 饶姣 黄景思 许伟滨 李虹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2-196,共5页
背景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CPS)是一类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并预测出生后的心脏情况,对于生育咨询非常重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PA/IVS和CPS胎儿、新... 背景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CPS)是一类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并预测出生后的心脏情况,对于生育咨询非常重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PA/IVS和CPS胎儿、新生儿、手术后病例进行分型与评估。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对超声心动图诊断PA/IVS和CPS的胎儿、新生儿、手术后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胎儿期、新生儿期及治疗随访后的超声心动图特征。主要结局指标胎儿期、新生儿期及治疗随访后右心室的发育及肺动脉瓣开放的进展及相关性。结果100例PA/IVS和CPS胎儿中,Ⅰ、Ⅱ和Ⅲ型分别为69、19和12例。Ⅰ和Ⅱ型伴有中度至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R),Ⅲ型未发现TR。Ⅲ型均为PA/IVS,其中有7例出现心室冠状动脉交通。在PA/IVS中,11例胎儿出现肺动脉的明显发育不良。生后接受治疗的23例新生儿中,15例为PA/IVS,8例为CPS,Ⅰ和Ⅱ型分别为21和2例。2例分别由胎儿期的中度和重度肺动脉狭窄(PS),至出生时进展为PA/IVS。新生儿期的右室长径与左室长径的比值(RV/LV长径比值)较胎儿期变小。胎儿与新生儿期的中至重度TR均有22例。在镶嵌治疗后,1例PA/IVS患儿在术后7 d死亡,22例门诊随访,三尖瓣Z值、TV/MV比值和RV/LV长径比值与术前相比显著性增加,手术前与随访后的中至重度TR由22例减少至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对PA/IVS和CPS胎儿进行分型与评估,TR的程度轻而右室发育不良较重,胎儿期部分中至重度PS可至出生时进展为PA/IVS,胎儿右室发育不良程度呈加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 重度肺动脉瓣狭窄 右心室发育不良 三尖瓣关闭不全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肾极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7
作者 商维荣 张红 +1 位作者 初国良 于晓冬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5年第1期5-6,共2页
本文观察了80具胎儿的左、右肾脏的肾极动脉,结果表明:肾极动脉的出现率为18.75±3.09%,其中一支型肾动脉最多占84.62±7.08%;二支型肾极动脉次之占15.38±7.08%,未见三支或三支以上肾极动脉。其中以右肾上极动脉为最多占78... 本文观察了80具胎儿的左、右肾脏的肾极动脉,结果表明:肾极动脉的出现率为18.75±3.09%,其中一支型肾动脉最多占84.62±7.08%;二支型肾极动脉次之占15.38±7.08%,未见三支或三支以上肾极动脉。其中以右肾上极动脉为最多占78.79±7.12%;下极动脉次之占21.21±7.12%。肾极动脉多起子肾动脉或其分支,占78.79±6.07%;起于腹主动脉者次之占14.71±6.07%;也有起源于肾上腺动脉及睾丸动脉的肾极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动脉 解剖学观察
下载PDF
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郝大林 石宏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10年第9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本组全部患者经血象、骨髓象、US、CT检查,确诊为脾大,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显著减少。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股动脉微导管超选择至脾下极动脉,根据脾...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本组全部患者经血象、骨髓象、US、CT检查,确诊为脾大,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血小板显著减少。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股动脉微导管超选择至脾下极动脉,根据脾大小确定脾栓塞范围,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和真丝线段,当血流速观陧、估计栓塞面积为30%~50%时停止栓塞。结果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脾纵径缩小,血象恢复至正常水平,出血倾向停止,不良反应、并发症少。结论微导管脾下极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脾亢的有效疗法,行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栓塞该叶段脾实质,防治脾动脉分支短期再通,同时可准确控制脾脏栓塞面积。导管头端尽量深入脾动脉,避开共干动脉,可避免发生胃肠道的栓塞、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能减轻门脉高压,升高血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微导管 脾下动脉栓塞术
下载PDF
极短暂冠状动脉痉挛致一过性ST段显著抬高1例
9
作者 岳梅 罗启华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2期89-89,共1页
关键词 短暂冠状动脉痉挛 一过性ST段显著抬高 心电图 窦性心律 诊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下载PDF
经动脉栓塞治疗右肾上极假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成刚 王小林 +1 位作者 龚高全 陈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53-253,共1页
关键词 动脉 栓塞治疗 肾上假性动脉
下载PDF
极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使用依洛尤单抗治疗的调脂效果
11
作者 祝晓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38-38,40,共2页
探讨极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使用依洛尤单抗注射液(PSCK9抑制剂)治疗的调脂效果。方法:本研究一共纳入12例实验对象,均为我院诊治的极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研究开展时间2021.01月至2021.04月,所有患者均接受依洛尤单抗治疗... 探讨极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使用依洛尤单抗注射液(PSCK9抑制剂)治疗的调脂效果。方法:本研究一共纳入12例实验对象,均为我院诊治的极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研究开展时间2021.01月至2021.04月,所有患者均接受依洛尤单抗治疗,治疗后复查患者的血脂指标,对比患者用药前、用药后的血脂指标水平。结果:用药10天后患者的TC、TG、HDL-L以及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用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依洛尤单抗治疗极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效降低LDL-C取得较好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依洛尤单抗注射液 调脂
下载PDF
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庆荣 史继新 +5 位作者 印红霞 成惠林 吴伟 马驰原 王林 茅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5-247,共3页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与A1的关系,以及与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区别。方法: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5例(30侧),经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Heubner回返动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后,取出脑组织块,解剖观察和测量回返动脉、眶...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其与A1的关系,以及与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区别。方法: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5例(30侧),经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Heubner回返动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后,取出脑组织块,解剖观察和测量回返动脉、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结果:(1)根据回返动脉与A1的关系,将其分为:远外侧型占22.2%、周围型占69.4%、内侧型占8.3%。(2)回返动脉直径为(0.77±0.12)mm,绝大部分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周围2mm的大脑前动脉;眶额动脉的直径为(0.63±0.16)mm,均起源于A2段,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平均(5.51±3.4)mm;额极动脉的直径为(0.66±0.18)mm,距前交通动脉的距离为(1.41±0.51)cm。结论:识别回返动脉并明确其与A1、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关系对手术中Heubner回返动脉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ubner回返动脉 眶额动脉 动脉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肾动脉变异1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洪敏 孟镔 +3 位作者 谢圣彪 陈兵 杨光明 卢海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年第5期364-365,共2页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变异
下载PDF
双侧肾动脉变异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向征 金德山 +2 位作者 李光昭 崔林 李良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双侧肾动脉变异 肾上动脉 尸体标本 成年女性
下载PDF
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旭 董自军 杨庆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脾大 脾功能亢进 栓塞术 脾下动脉 超选择性
下载PDF
右肾3支动脉伴右睾丸动脉变异1例
16
作者 陶伟 冯善权 +2 位作者 刘真真 郑君芬 孟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0-530,共1页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从腹主动脉发出3支右肾动脉并伴右睾丸动脉变异(图A),此种变异少见,报道如下: (1)上支肾动脉最大,起点直径5.52mm,由腹主动脉右后壁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稍下方发出,经下腔静脉后方向外下方...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从腹主动脉发出3支右肾动脉并伴右睾丸动脉变异(图A),此种变异少见,报道如下: (1)上支肾动脉最大,起点直径5.52mm,由腹主动脉右后壁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稍下方发出,经下腔静脉后方向外下方走行,距右肾门水平距离为3.2cm处发出3分支(图A-C):1支为肾上极动脉,该支再发出一细小的肾上腺下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变异 右肾动脉 右睾丸 肠系膜上动脉 腹主动脉 肾上动脉 男性尸体 下腔静脉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2016年进展回顾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文志 周达新 葛均波 《上海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16-20,共5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技术。经过14年的成长,现国际上TAVR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2016年发表的有关TAVR的研究报告数量很多,但许多研究探讨的都是TAVR...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技术。经过14年的成长,现国际上TAVR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2016年发表的有关TAVR的研究报告数量很多,但许多研究探讨的都是TAVR的技术细节或特定的临床问题,而非之前那样从总体上观察TAVR的效果、死亡率和并发症等。本文回顾2016年TAVR的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进展
下载PDF
右肾双动静脉伴右睾丸动脉变异1例
18
作者 王立宇 张丽康 +3 位作者 屈士斌 梁柯 邢正文 崔英健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3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解剖一成年男尸,发现有肾肾动静脉及睾丸动脉同时存在变异(见图1),现报道如下: 1.腹主动脉发出上、下两支肾动脉,两支起始点紧邻,上支肾动脉起始处直径8.3 mm,主干长43.8 mm,随后发出上、中、下三分支,...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解剖一成年男尸,发现有肾肾动静脉及睾丸动脉同时存在变异(见图1),现报道如下: 1.腹主动脉发出上、下两支肾动脉,两支起始点紧邻,上支肾动脉起始处直径8.3 mm,主干长43.8 mm,随后发出上、中、下三分支,第一分支移行为肾上极动脉,长19.2 mm,起始处直径3.7mm,在距肾上极约13.2 mm处入肾,第二分支长18.3mm,起始处直径3.5mm,第三分支长19.7 mm、起始处直径3.6mm,第二三分支均入肾门.下支肾动脉长约69.7 mm,直径约6.2 mm,直接入肾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变异 动静脉 右肾 解剖学实验教学 右睾丸 肾上动脉 睾丸动脉 腹主动脉
下载PDF
双侧多支肾动脉变异一例
19
作者 钟向阳 姚廷彦 +1 位作者 张佳凤 李泽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02-502,共1页
笔者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双侧肾动脉存在较大变异,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图1)起自腹主动脉滋养左右肾的动脉分别为5和4支,左肾动脉第1支起点与肠系膜上动脉平齐,于肾静脉上方走行入肾门上方;距起点16.1 mm处发出肾上极动脉,外径... 笔者解剖一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双侧肾动脉存在较大变异,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图1)起自腹主动脉滋养左右肾的动脉分别为5和4支,左肾动脉第1支起点与肠系膜上动脉平齐,于肾静脉上方走行入肾门上方;距起点16.1 mm处发出肾上极动脉,外径2.5 mm,干长25.0 mm,水平向左经肾门上端与肾上极之间入肾,供养肾上段。第2支于肾静脉后方绕行至其前,走向肾门上端,距起点32.8 mm处发出睾丸动脉,距起点48.9 mm处分为2支小支入肾门。第3支略向左上方走行入肾门。第4支上行经输尿管深面入肾门下端。第5支(副肾动脉)走形向外侧经输尿管深面,在肾门下端与肾下极之间穿肾内侧缘入肾。5个分支的外径分别为5.3、3.2、2.5、2.3、3.0 mm,干长分别为47.7、59.3、49.2、53.2、58.0 mm,分别供养左肾上前段、中段、后段、下段、下段。自第2支起,每支起点上缘距上1支起点下缘分别为5.9、39.5、15.0、9.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变异 双侧 肠系膜上动脉 左肾动脉 肾上动脉 腹主动脉 睾丸动脉 副肾动脉
下载PDF
国人胃后动脉的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祝曙鸣 郑思竞(指导) 《解剖学通报》 1981年第1期29-32,共4页
胃的血供极其丰富,按照传统概念,大约有十二支有关动脉。然而“胃后动脉”自从1740年Wolther首先发现,到1745年Haler[1]命名以来,作为胃血供的一个分支,虽然有一些学者对它作了解剖学上的描述,但是由于对胃后动脉认识不足.
关键词 胃后动脉 出现率 动脉 脾上动脉 胃短动脉 国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