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MBL、HRG、IL-23/IL-17炎症轴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和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沈晨 施巍 +2 位作者 张元杰 杨治荣 程华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34-140,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富组氨酸糖蛋白(HRG)、白细胞介素(IL)-23/IL-17炎症轴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VS)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195例行介入栓塞... 目的探讨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富组氨酸糖蛋白(HRG)、白细胞介素(IL)-23/IL-17炎症轴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VS)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195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aSAH患者,根据术后第4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否发生CVS及严重程度分为无CVS组(126例)、轻度CVS组(18例)、中度CVS组(39例)和重度CVS组(12例)。比较4组术前及术后3 d血清MBL、HRG、IL-23、IL-17水平。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预后的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137例)和预后不良组(5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BL、HRG、IL-23、IL-17水平及其联合应用模型对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95例a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CVS发生率为35.38%。术后3 d,轻、中、重度CVS组血清MBL、IL-23、IL-17水平高于无CVS组,其中重度CVS组高于中度CVS组,中度CVS组高于轻度CVS组(P<0.05);轻、中、重度CVS组血清HRG水平低于无CVS组,其中重度CVS组低于中度CVS组,中度CVS组低于轻度CVS组(P<0.05)。术后3 d,4组血清MBL、IL-23、IL-17水平高于术前,血清HRG水平低于术前(P<0.05)。预后良好组动脉瘤直径≥6 mm、动脉瘤个数>1个、手术时间>24 h、Hunt-Hess分级Ⅲ/Ⅳ级、术后CVS患者例数占比及术后3 d血清MBL、IL-23、IL-17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术后3 d血清HRG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6 mm、Hunt-Hess分级Ⅲ/Ⅳ级、术后CVS、术后3 d MBL、IL-23、IL-17水平升高及HRG水平降低均是导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3 d血清MBL、HRG、IL-23、IL-17这4项指标对aSAH患者预后不良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4项指标联合应用的预测模型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853)。结论a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血清MBL、IL-23、IL-17水平升高及HRG水平下降可导致CVS发生风险增加,且与a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的预后不良有关。上述指标对aSAH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栓塞术 脑血管痉挛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富组氨酸糖蛋白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刘菁芸 江小琳 +2 位作者 程琼 汪银洲 李永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期7-11,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6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VS分为CVS组与无CVS组,每组3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数据、入院前的症状和身体状况、量表评分、颅脑C...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6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VS分为CVS组与无CVS组,每组3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数据、入院前的症状和身体状况、量表评分、颅脑CT表现、临床处理情况、动脉瘤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CV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66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且均完成了这项研究,大多数患者年龄分布在40~60岁之间,两组患者中均为女性患者较多。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咖啡因使用史、动脉瘤情况(大小、定位、高度、直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Hunt-Hess分级量表(HHS)分级、Fischer分级量表(FS)分级、白蛋白最低值、C反应蛋白(CRP)最大记录、是否腰椎穿刺和(或)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否血管内手术后机械通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视乳头水肿视力减退、脑室内出血、脑积水、动脉瘤宽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尿素最大记录、白细胞计数(WBC)最大记录、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大记录、血小板计数(PLT)最低值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素最大记录、WBC最大记录和INR最大记录升高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35、1.219、1.373,P<0.05)。视乳头水肿视力减退、脑室内出血、脑积水、动脉瘤宽度、mRS评分、PLT最低值不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产生颅内炎症状态的强度可能与CVS的发生及其不良后果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孙远朋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0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和迟发性脑缺血治疗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SAH后CVS和迟发性脑缺血患者120例,计算机随机盲选法划分组别,观察...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和迟发性脑缺血治疗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SAH后CVS和迟发性脑缺血患者120例,计算机随机盲选法划分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静脉注入依达拉奉,观察组则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共同滴注。比较两组经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和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给药治疗不同时间段的动脉平均血流速(MFV)、格斯拉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损失(NFI)评分;比较给药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100β蛋白、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表达水平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在给药治疗过程中,两组D1的MFV值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D3、D7、D14的MFV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D1、D3的GCS、NFI评分对比无差异(均P>0.05),观察组D7、D14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FI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S100β蛋白、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MoCA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有效缓解SAH后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改善患者的神经损伤以及意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发性脑缺血
下载PDF
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黄广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943-945,共3页
目的:分析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采取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治... 目的:分析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采取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治疗)和对照组(n=42,采取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指标水平以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无血管痉挛率均高于对照组,NF-κB、MMP-9、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采取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治疗能够提高整体疗效,降低血清NF-κB、MMP-9水平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改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舒地尔 尼莫地平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磁共振血管成像及脑脊液中NO含量变化监测动脉瘤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价值比较
5
作者 李朝晖 张庆俊 赵宗茂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NO含量 血管 动脉瘤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原文传递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
6
作者 高雨佳 刘振 +3 位作者 马骏 霍英松 武新英 陈国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auryr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auryr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经CTA(CT Angiography)诊断并经DSA(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phy)或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和术前、术后的头颅CTA数据。基于患者的CTA原始图像构建个体化颅内血管模型,基于CFD技术模拟计算术前、术后的压力和壁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及PR(pressure ratio)、WSSR(WSS ratio)。通过随访影像学或临床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发生DCI,并分为DCI组和无DCI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DCI相关性。结果共入组51例患者,其中DCI组共15例患者(29.4%)DCI组较无DCI组,入院时收缩压(170.87±20.28 vs.1.58.19±28.06,P=0.037)、Pressure术后(19735.10±860.18vs.14606.06±11260.28,P=0.010)和PR(1.58±0.01vs.1.37±2.12,P=0.012)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因素分析显示Pressure术前(OR=1,95%CI:0.999~1,P=0.017)、Prassure术后(QR=1.00.1,95%CI:1~1.001,P=0.007)、WSS术前(OR=1.096,95%CI:1.002~1.198,P=0.045)和WSS术后(OR=0.888,95%CI:0.806~0.979,P=0.017)对DCI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基于Pressure术前、Pressure术后、WSS术前及WSS术后模型对DCI的识别效能AUC为0.794,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86.1%。结论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改变与DCI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脑缺血 计算流体动力学 壁剪切应力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全脑CT灌注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
7
作者 谭勤江 谢延风 胡明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探讨全脑CT灌注(CTP)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 所有入选的aSAH患者均在发病后3日内完成全脑CTP扫描。记录灌注定量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 探讨全脑CT灌注(CTP)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 所有入选的aSAH患者均在发病后3日内完成全脑CTP扫描。记录灌注定量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然后计算低灌注区域与其镜像对称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得出灌注半定量参数rCBV、rCBF、rMTT、rTTP。比较发生DCI与未发生DCI两组患者的定量、半定量CTP参数及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灌注参数预测DCI的效力及阈值,并计算最佳阈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最终纳入66例aSAH患者,其中23例发生DCI(DCI组),43例未发生DCI(非DCI组)。结果显示DCI患者有明显更低的CBF,更长的MTT和更大的脑灌注不对称性。在ROC曲线分析中rCBF、rMTT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提供了最佳的预测属性。预测有无DCI的最佳阈值为rCBF0.76,其具有最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99.9%灵敏度,74.4%特异度)。结论 全脑CT灌注成像在预测DCI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半定量参数rCBF阈值0.76是DCI发生最佳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脑缺血
下载PDF
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前列腺素E2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关系及对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泽新 张贝贝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41-144,191,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前列腺素E2(PGE2)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及其对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HIF-1α、P... 目的:探究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前列腺素E2(PGE2)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及其对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HIF-1α、PGE2水平,分析HIF-1α、PGE2水平与研究组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发现脑血管痉挛患者30例,无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对比脑血管痉挛组和无脑血管痉挛组患者血清HIF-1α、PGE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3d患者血清HIF-1α、PGE2、HIF-1α+PGE2水平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结果:①研究组患者血清HIF-1α、PGE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②研究组血清HIF-1α、PGE2水平与患者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有关(均P<0.05);③脑血管痉挛组患者的血清HIF-1α、PGE2水平明显高于无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均P<0.05);④通过绘制血清HIF-1α、PGE2水平对脑血管痉挛预测ROC曲线,计算其AUC分别为0.749、0.811,联合检测的AUC为0.854。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HIF-1α、PGE2水平均升高,且能够有效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前列腺素E2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曲线下面积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依达拉奉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锐 姜冰 +6 位作者 马建荣 刘景平 王君宇 万新 黄军 董会晓 兰松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脑动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每日2次,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发生迟发性脑...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脑动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滴,每日2次,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者仅2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而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作为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羟自由基清除剂 发性脑血管痉挛 药物治疗
下载PDF
Rho激酶抑制剂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封硕 李爱民 +1 位作者 刘希光 李宁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是否应用Rho激酶抑制剂对35例自发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ho激酶抑...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是否应用Rho激酶抑制剂对35例自发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ho激酶抑制剂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临床症状改善率81.25%,与常规治疗组47.37%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Rho激酶抑制组脑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o激酶抑制剂能明显缓解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症状,为神经外科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提供了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RHO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桂龙 侍海存 +1 位作者 赵强 沈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13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入院后即常规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持续泵入的同时,将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作动脉瘤栓塞治疗后,均给予腰大池引流及"3H&qu...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入院后即常规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持续泵入的同时,将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作动脉瘤栓塞治疗后,均给予腰大池引流及"3H"疗法,并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加用盐酸法舒地尔30mg静滴,3次/d,连用14d,观察2组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例,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例,对照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3例,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在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用尼莫地平,安全性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舒地尔 尼莫地平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尼卡地平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单士强 常玉林 郭艳汝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77-78,共2页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60例脑动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卡地平,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者仅2例...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60例脑动脉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卡地平,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者仅2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防治脑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尼卡地平作为一种新型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的第二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可以作为防治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卡地平 钙通道阻滞剂 发性脑血管痉挛 药物治疗
下载PDF
柔肝化瘀止痉法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吉祥 薛道金 +10 位作者 石尧 焦娟 李贵福 罗望池 尤劲松 陈发军 马朝晖 张佛明 张燕婷 胡采霞 夏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8期967-969,共3页
目的探讨柔肝化瘀止痉法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从而为中医药在aSAH患者中的运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介入科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 目的探讨柔肝化瘀止痉法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从而为中医药在aSAH患者中的运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介入科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术前予以基础治疗+尼莫地平+柔肝化瘀止痉方1号,术后予以基础治疗+尼莫地平+柔肝化瘀止痉方2号,对照组术前术后均单纯采用基础治疗+尼莫地平。40例患者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出血后第3、7天血清中NO、ET-1含量,同时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定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对患者进行出院时及3个月后的Glasgow预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分别经14天的不同治疗后,治疗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出血后第7天血清NO和ET-1含量、出血后第7天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出院时GOS评分这5个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柔肝化瘀止痉法具有预防和治疗aSAH后DCV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柔肝化瘀止痉法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致动脉瘤闭塞1例
14
作者 童晨光 张宝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5期623-624,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动脉瘤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右侧大脑半球 闭塞 栓塞治疗 肢体活动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政俊 蒋永祥 +1 位作者 程远 马颖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718-1720,1723,共4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关键词途径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和万方以及Pubmed、Springlink和Highwire等外文数据库...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关键词途径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和万方以及Pubmed、Springlink和Highwire等外文数据库收录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DCVS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检索,经严格筛选后对最后纳入的文献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经检验所有数据均均衡,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男性)、吸烟史、手术方式(夹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漏斗图分析对称,提示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有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的患者更易发生DCVS,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勇 丁新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脑血管痉挛(CVS)会引起脑血管的收缩,从而扰乱血管错综复杂的调控系统。它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迟发性脑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的驱动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CVS的治疗选择还很少,药物疗法主要有诱发性升压... 脑血管痉挛(CVS)会引起脑血管的收缩,从而扰乱血管错综复杂的调控系统。它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迟发性脑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的驱动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CVS的治疗选择还很少,药物疗法主要有诱发性升压疗法、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抗痉挛剂、促红细胞生成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非药物疗法主要有血管扩张剂的血管内干预、机械血管成形术等。CV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尚无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用来治疗CVS。随着人们对其潜在发病机制认识和理解的扩大,可能会找到好的治疗靶点。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炎症和微凝块的形成是引起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新兴机制。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疗法是调节一氧化氮或内皮素通路,并通过抑制痉挛的作用获益。钙通道阻滞剂的进一步研究也在进行中,以更好地了解有关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尼莫地平能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舒张,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迟发性脑缺血,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死亡率影响不大。因此,针对不同机制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更理想的方法。该文对近年来有关CVS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脑缺血 药物疗法 治疗进展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效果及对血清S100β蛋白、ET-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7期49-52,共4页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的效果及对血清S100β蛋白、内皮缩血管肽-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SAH后DCV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的效果及对血清S100β蛋白、内皮缩血管肽-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SAH后DCV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炎症指标、脑动脉血流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两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7、14、21 d后,观察组的S100β蛋白、ET-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后DCV的效果理想,不仅可以减少氧自由基对脑、神经组织的损伤,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脑血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脑血管痉挛 依达拉奉 尼莫地平
下载PDF
红细胞输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血管痉挛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健龙 彭浩 +2 位作者 张茂 蔡仁端 符传艺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830-833,共4页
目的讨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红细胞输注与迟发性脑缺血(DCI)、血管痉挛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并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33例,按照是否接受红细胞输注治疗分为输血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种患... 目的讨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红细胞输注与迟发性脑缺血(DCI)、血管痉挛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并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33例,按照是否接受红细胞输注治疗分为输血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种患者的住院期间相关指标和DCI、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输血组ICU期间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输血组其机械通气的比例和平均通气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输血组的颅内压升高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再出血、肺炎和败血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重度脑血管痉挛比例、症状性血管痉挛比例及DCI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患者不良预后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输注量>2单位的患者,其脑血管痉挛比例和不良预后比例显著高于红细胞输注量≤2单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红细胞输注,其血管痉挛发生率和预后不良的风险显著增加,且存在剂量依赖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红细胞输注 血管痉挛 发性脑缺血
下载PDF
颅内大动脉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雪 郝军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1131-1133,共3页
迟发性脑梗死是指脑神经不能得到良好的供血,有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病理改变,除严重营养不良外,严重的可引起全身瘫痪。脑血管痉挛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后遗症与并发症多且预后较差。随着临床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不断提高... 迟发性脑梗死是指脑神经不能得到良好的供血,有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病理改变,除严重营养不良外,严重的可引起全身瘫痪。脑血管痉挛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后遗症与并发症多且预后较差。随着临床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迟发性脑梗死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临床上也日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发性脑梗死 神经外科疾病 一氧化碳中毒 全身瘫痪 临床预后 诊断率 严重营养不良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的关系
20
作者 冯三江 王鹏 +2 位作者 张秀卿 孙瑞迅 高飞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取静脉血和脑脊液进行D-二聚体(D-D)水平检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和NDCI组,对比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液D-D和脑脊液D-D水平变化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DCI发生的因素,并建立DCI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图观察其临床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CI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液D-D、脑脊液D-D水平均高于NDCI组。以DCI发生为阳性时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①术后即刻-24 h、术后即刻-72 h血液D-D水平平均差是影响术后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预测DCI发生有效(AUC=0.913,95%CI:0.847~0.979,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69.50%。②术后48 h脑脊液D-D水平是影响DC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预测DCI发生有效(AUC=0.990,95%CI:0.974~1.000,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91.50%。以96 h内DCI发生为阳性事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时间点血液D-D水平改变均不是该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仅术后即刻-72 h脑脊液D-D平均水平差是影响术后96 h 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术后96 h DCI发生有效(AUC=0.901,95%CI:0.804~0.998,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78.60%、88.90%。结论脑脊液D-D和血液D-D水平变化均可有效预测SAH患者术后DCI的发生,然而通过监测术后脑脊液D-D水平改变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96 h内DCI的发生,相比血液D-D监测临床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性脑缺血 脑脊液 D-二聚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