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6)-甲基腺苷修饰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璐 耿妙颖 +3 位作者 王雲 蒙胜勇 王一婧 姜希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77-284,共8页
N^(6)-甲基腺苷(m 6A)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常见的表观转录组修饰形式之一,具有动态可逆性。该修饰过程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与m 6A结合的蛋白质协同作用,影响mRNA的代谢和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 6A RNA修饰在动脉粥样硬化... N^(6)-甲基腺苷(m 6A)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常见的表观转录组修饰形式之一,具有动态可逆性。该修饰过程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与m 6A结合的蛋白质协同作用,影响mRNA的代谢和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 6A RNA修饰在动脉粥样硬化(As)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综述了m 6A RNA修饰与As的关系。全文对m 6A RNA修饰机制以及在As相关细胞(如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探讨了m 6A RNA修饰与As危险因素,如高脂饮食、缺血缺氧、振荡应力及高血压的关联。最后,文章还对药物干预m 6A RNA甲基化以实现延缓As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探索As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N^(6)-甲基腺苷修饰 甲基转移酶 去甲基化酶 药物干预
下载PDF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型降脂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惠 蒋萌 +1 位作者 束宁德 刘庆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5期157-164,共8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动脉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循环系统血流障碍,从而导致组织缺氧而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狭窄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导致循环血管闭塞,从而导致组织坏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致死风...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动脉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循环系统血流障碍,从而导致组织缺氧而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狭窄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导致循环血管闭塞,从而导致组织坏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致死风险。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循环中血脂水平的降低,他汀类药物仍然是一线降脂药物,尽管他汀类药物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广泛适用性,但由于其剂量依赖性和副作用,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血脂水平未达到指南推荐的标准时就不得不停用,因此,开发除他汀类药物之外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并具有良好疗效和耐受性的替代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章主要综述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降脂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降脂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降脂治疗 降脂药物
下载PDF
液相色谱-质谱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新疆樱桃李花色苷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裴 张歆 +4 位作者 李珍 刘阳 古丽斯坦·阿不来提 姚军 沈静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20-1729,共10页
目的:研究新疆樱桃李花色苷(XJP-ACY)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鉴定的新疆樱桃李花色苷主要成分,从XJP-ACY主要成分和AS角度,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其潜在活性成分潜在靶点,构建“... 目的:研究新疆樱桃李花色苷(XJP-ACY)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鉴定的新疆樱桃李花色苷主要成分,从XJP-ACY主要成分和AS角度,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其潜在活性成分潜在靶点,构建“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并预测XJP-ACY抗AS作用信号通路。观察XJP-ACY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EA.hy926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作用,分析内皮细胞活力、测定抗氧化酶活力,细胞凋亡以及内皮细胞黏附等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初步验证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结果:从新疆樱桃李花色苷中鉴定成分4个,预测得到其潜在抗AS作用靶点21个;聚类分析得到2个基因簇和2个核心基因,核心基因为FGF2、ADRA2C。基因本体(GO)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靶点主要涉及炎症反应、MAPK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28条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细胞实验表明,ox-LDL诱导EA.hy926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100μmol/L ox-LDL作用24 h,为适合本研究的最优条件。XJP-ACY可提高ox-LDL诱导的EA.hy926细胞存活率,增加一氧化氮(NO)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和内皮素-1(ET-1)表达水平,降低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分泌;XJP-ACY可抑制ox-LDL诱导的EA.hy926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其提高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相关。结论:本研究初步阐释XJP-ACY治疗AS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在于参与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樱桃李花色苷 动脉粥样硬化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绿原酸通过基因编码基质相互作用分子/钙释放激活钙调节蛋白通路改善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4
作者 杨得奖 李新明 +2 位作者 龚欢 谭彧 周凤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0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绿原酸(CGA)通过基因编码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钙释放激活钙调节蛋白1(Orai1)通路改善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CGA组,每组各10只。采用高脂饲料饲养加腹腔... 目的探讨绿原酸(CGA)通过基因编码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钙释放激活钙调节蛋白1(Orai1)通路改善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CGA组,每组各10只。采用高脂饲料饲养加腹腔注射50 mg/kg的链脲佐霉素(STZ)建立糖尿病AS小鼠模型,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等量生理盐水,CGA组建立模型后给予CGA干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动脉斑块情况;CCK-8检测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活力;qPCR检测Stim1、Orai1表达水平。结果CGA组、模型组的斑块沉积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GA组的斑块沉积面积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GA组的VSMCs增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GA组的VSMCs增殖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GA组的Stim1、Orai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GA组的Stim1、Orai1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A能够改善糖尿病AS及VSM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im1/Orai1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小鼠 动脉粥样硬化 绿原酸 基因编码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 钙释放激活钙调节蛋白1
下载PDF
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新途径——抗炎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蓉 甘伟杰 刘俊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9-503,共5页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和临床资料表明 ,炎症反应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炎症可以激活单核细胞和刺激内皮细胞产生促炎因子 ,进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 ,炎症继续发展 ,细胞释放的水解酶、细胞因子等进一步加重...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和临床资料表明 ,炎症反应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炎症可以激活单核细胞和刺激内皮细胞产生促炎因子 ,进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 ,炎症继续发展 ,细胞释放的水解酶、细胞因子等进一步加重损伤 ,最终形成斑块。因此 ,根据这一新的发病机制 ,通过抗炎途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该文对药物通过调节C反应蛋白、CD4 0 CD4 0L、感染和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及药物作用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戴敏 訾晓梅 +1 位作者 彭代银 刘青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2-563,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对治疗AS的药物研究日渐增多,但至今尚无疗效十分显著的阻止AS进展的药物;动物实验模型各异,使药效判断缺乏统一标准。为此,我...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对治疗AS的药物研究日渐增多,但至今尚无疗效十分显著的阻止AS进展的药物;动物实验模型各异,使药效判断缺乏统一标准。为此,我们结合研究工作需要,探讨了鹌鹑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模型 药物作用 绞股蓝总皂苷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抗炎作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建 姜超 栾天竹 《医学综述》 2016年第2期318-321,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有效的遏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关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一直被研究,他汀类药物具有多种作用,其中炎症损伤为动脉硬化性疾病中血...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有效的遏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关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一直被研究,他汀类药物具有多种作用,其中炎症损伤为动脉硬化性疾病中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机制,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动脉硬化性疾病中具有多效性,而其中的抗炎作用一直被国内外心血管专家们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他汀类药物 炎性因子 抗炎作用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 被引量:64
8
作者 李凝旭 李庚山 李建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8-270,共3页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应用广泛的调脂药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而这一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无关。他汀类药物除调脂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应用广泛的调脂药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而这一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无关。他汀类药物除调脂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功能 炎症 斑块 NF-кB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丹皮酚药物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后开 戴敏 +1 位作者 汪电雷 唐丽琴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5年第3期129-130,i001,共3页
目的探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标准,观察丹皮酚对模型动物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丹皮酚小剂量组、丹皮酚大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各6只,灌胃给药6周,模型... 目的探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标准,观察丹皮酚对模型动物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丹皮酚小剂量组、丹皮酚大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各6只,灌胃给药6周,模型和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0.5%CMC-Na。6周末测定血清脂质,光镜下观察各组动物主动脉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高脂饲料喂养家兔12周可形成稳定的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动物血清TC和LDL显著升高,丹皮酚大、小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血清TC和LDL。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可见典型的粥样斑块形成,而丹皮酚用药组可不同程度地减轻主动脉病变。结论高脂饲料喂养法形成的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便可靠,口服丹皮酚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主动脉组织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丹皮酚 药物作用 实验研究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胞葬作用缺陷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陈 张静 +2 位作者 黄萃园 何向宇 杨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0-416,共7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壁脂质异常沉积和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胞葬作用是吞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过程。近年来,大...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壁脂质异常沉积和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胞葬作用是吞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过程。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胞葬作用受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胞葬作用为靶点,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胞葬作用受损的机制及干预措施,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葬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慢性炎症性疾病
下载PDF
氧化应激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药物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吴彧 孙琳 +2 位作者 黄彦生 卢建敏 鲁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21期127-129,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胆固醇在血管壁聚集的疾病,被看作是发生在动脉壁的一种慢性炎症形式。从1999年Ross等[1]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反应学说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血管受损后发生的一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胆固醇在血管壁聚集的疾病,被看作是发生在动脉壁的一种慢性炎症形式。从1999年Ross等[1]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反应学说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血管受损后发生的一种炎症过程。近年来从信号传导和基因调控水平的研究揭示,氧化应激和炎症是AS发生的两个关键,是AS从脂肪条纹形成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关AS的发生发展,学术界曾有多种理论,如氧化应激理论和脂质浸润理论等,从不同角度对其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应激 炎症 药物
下载PDF
巨噬细胞极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和药物靶标 被引量:21
12
作者 祝甜甜 段菊 +3 位作者 张刘强 凌霜 李医明 许锦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8-751,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在动脉内膜局部脂质入侵积聚、泡沫细胞增多、炎性病变加剧、粥样斑块坏死和崩解、溃疡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等炎症现象为基本特征的病理变化。而在此过程中...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在动脉内膜局部脂质入侵积聚、泡沫细胞增多、炎性病变加剧、粥样斑块坏死和崩解、溃疡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等炎症现象为基本特征的病理变化。而在此过程中,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起到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不同亚型极化及其作用是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研究的热点,巨噬细胞主要分为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M1和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细胞M2两个亚型。因此,该文将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M1和M2型极化作用意义、调控途径和药物靶标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为新的创新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巨噬细胞极化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药物靶标
下载PDF
HMGB1在类风湿关节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慢作用药物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志会 郭惠芳 +3 位作者 马岩 张明峰 靳洪涛 孙熠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026-2029,共4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慢作用药物(DMARDs)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8例RA患者分为治疗组57例(应用DMARDs治疗)和非治疗组51例(未应用DMARDs治疗),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4例...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慢作用药物(DMARDs)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8例RA患者分为治疗组57例(应用DMARDs治疗)和非治疗组51例(未应用DMARDs治疗),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对象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斑块数目;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MGB1蛋白的表达。结果 (1)非治疗组TC、TG、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L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非治疗组比较,治疗组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HDL水平和apoA1/apoB比值显著升高(P<0.01)。(2)非治疗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动脉硬化的患者病程长于非治疗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者比较,非治疗组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TC、TG水平升高(P<0.05,P<0.01),apoA1/apoB比值下降(P<0.05);治疗组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TC、TG水平较非治疗组降低(P<0.05,P<0.01),apoA1/apoB比值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患者的IM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患者与非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RA患者的TC、TG、LDL水平呈正相关(P<0.05,P<0.01),与apoA1/apoB比值呈负相关(P<0.05);(4)非治疗组患者血清中HMG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HMGB1与RA患者的TC、LDL水平呈正相关(P<0.05,P<0.01),与apoA/apoB比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DMARDs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HMGB1表达,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预防RA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高迁移率族蛋白1 抗风湿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作用机制的新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黎东华 李浪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7-420,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他汀类药物的多效作用包括抗炎作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作用机制包括减少和抑制黏附分子及其功能、阻断CD40-CD40L相互之间的作用及新近发现的抑制Toll样受体的形成、下调转录因子的信号传导等多...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他汀类药物的多效作用包括抗炎作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作用机制包括减少和抑制黏附分子及其功能、阻断CD40-CD40L相互之间的作用及新近发现的抑制Toll样受体的形成、下调转录因子的信号传导等多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5
作者 孙龙飞 安冬青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4期453-457,共5页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抗炎、抗血栓及稳定易损斑块等作用,这些除降脂以外的其他作用称之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抗炎、抗血栓及稳定易损斑块等作用,这些除降脂以外的其他作用称之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他汀类药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四种药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消退治疗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梅 张运 +3 位作者 张园园 高月花 李秀昌 郑兆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9-381,共3页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普罗布考、卡托普利和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消退作用。  方法 :55只兔饲养高胆固醇饲料 ,12周末将 40只兔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辛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卡托普利组和中药组 ,每组 8只 ;于实验开始、 12周末、 2 4...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普罗布考、卡托普利和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消退作用。  方法 :55只兔饲养高胆固醇饲料 ,12周末将 40只兔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辛伐他汀组、普罗布考组、卡托普利组和中药组 ,每组 8只 ;于实验开始、 12周末、 2 4周末测量腹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内中膜校正的声学密度值 (% )。对比超声测量的内中膜厚度与病理测值。  结果 :病理测量的腹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超声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4个药物治疗组内中膜厚度均显著低于自然消退组 (P均 <0 0 5) ,服药后内中膜厚度依次为辛伐他汀组 <普罗布考组 <中药组 <卡托普利组 <自然消退组。消退治疗后内中膜校正回声强度 (% )均显著增高 (P <0 0 5) ,依次为普罗布考组 >辛伐他汀组 >中药组或卡托普利组。  结论 :辛伐他汀、普罗布考、卡托普利和中药均有不同程度消退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其中以辛伐他汀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治疗 辛伐他汀 普罗布考 卡托普利 中药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D40-CD40配体介导的炎性反应及他汀类药物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彦永 时军 +1 位作者 马晓伟 王铭维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1期85-87,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微量蛋白尿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有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近来研究发现,CD40与CD40配体(CD40L)相互作用不只局限于免疫炎性...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微量蛋白尿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有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近来研究发现,CD40与CD40配体(CD40L)相互作用不只局限于免疫炎性细胞的信号传递,还参与了动脉硬化斑块内主要炎性反应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CD40抗原 CD40配体 炎性反应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杜孝亮 徐静 +2 位作者 李樊丹 杨浩 吕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732-736,752,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主要目标。然而将LDL-C控制到推荐浓度,仍存在显著的残余心血管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主要目标。然而将LDL-C控制到推荐浓度,仍存在显著的残余心血管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残余胆固醇(RC)的水平与残余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RC在ASCVD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重点介绍目前研究发现的RC作用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激活炎症、参与氧化应激、促进易损斑块形成、加速血栓形成和引起胰岛素抵抗等。此外,还讨论了未来可能用于控制RC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残余胆固醇 作用机制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预后对比研究
19
作者 李彦江 刘彤晖 +2 位作者 田惠 孙岩 张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3-80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DCB组和普通球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疗效和安全性终点,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结局和影像随访结果。结果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DCB组30例,普通球囊组19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再发卒中率、再狭窄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DCB组狭窄程度为14.50%(9.55%~23.42%),低于普通球囊组的30.00%(15.42%~3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与普通球囊相比,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安全的,可以有效降低目标血管再狭窄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狭窄
下载PDF
血脂康联合阿利西尤单抗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LDL-C达标率和其他血脂指标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佳星 吴洁琼 李红月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血脂康联合阿利西尤单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9月收治的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各40... 目的探讨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血脂康联合阿利西尤单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9月收治的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8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血脂康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其他血脂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三酰甘油],治疗4周后LDL-C达标率和降低>50%达标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8和12周后2组LDL-C均降低,且治疗4、8和12周后研究组LDL-C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8和12周后2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降低,HDL-C升高(P<0.05)。治疗4、8和12周后,研究组总胆固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LDL-C达标率和降低>50%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联合阿利西尤单抗应用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利于改善血脂水平,提高LDL-C达标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他汀类药物 不耐受 血脂康 阿利西尤单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