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轮廓法血流动力学监测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梁道业 马春林 +1 位作者 黄捷敏 林正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5-658,共4页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GDT)前后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变化特点。方法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23)及死亡组(n=9)。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为对照组(n=5)。于诊断即刻、6h、12h和24h监...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GDT)前后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变化特点。方法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23)及死亡组(n=9)。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为对照组(n=5)。于诊断即刻、6h、12h和24h监测心率(HR)、血压(BP)、尿量(UV)和中心静脉压(CVP);同时利用PiCCO监测仪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结果脓毒性休克患者人院初始GEDVI、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R明显增快,尿量减少(P〈0.01);18例CO≥7.0L/min,6例CO≤4.5L/min;SVRI均≤1700mmHg·min/(L·m^2),EVLWI、PVPI则在正常范围内;CVP≥12mmHg的患者有8例,CVP≤16mmHg有18例,余下患者CVP在8~12mmHg。经EGDT方案治疗后,各组的GEDVI、CVP值较前升高,HR下降,MAP回升,但死亡组在6h甚至12h仍未至65mlnns;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患者的CO、SVRI、EVLWI和PVPI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死亡组患者CO进行性降低、EVLWI及PVPI则进行性升高(P〈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高排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即便一开始表现为低心排,经液体复苏后也会表现为高心排;持续低心排、进行性EVLWI、PVPI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地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 动脉轮廓(picco) 液体复苏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监测——动脉轮廓法和肺动脉导管法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鲁金胜 王智勇 +1 位作者 张华伟 方明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33-934,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轮廓法(PiCCO)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准确性。方法30例危重患者因不同病因入住ICU,每例患者均同时行PiCCO和肺动脉导管法(PAC)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于同一时间点采集两种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探讨动脉轮廓法(PiCCO)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准确性。方法30例危重患者因不同病因入住ICU,每例患者均同时行PiCCO和肺动脉导管法(PAC)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于同一时间点采集两种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所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体循环阻力(SVR)有很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是0.865、0.879、0.824、0.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iCCO可以及时、快捷、连续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轮廓 动脉导管 血流动力学 监测
下载PDF
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轶男 周立新 +4 位作者 誉铁鸥 马明远 方滨 毛克江 温伟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在积极进行综合救治的基础上进行了PiCCO监测。结果 5例患儿初始表现为心率快、每搏指数低、... 目的探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PiCCO)监测在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患儿在积极进行综合救治的基础上进行了PiCCO监测。结果 5例患儿初始表现为心率快、每搏指数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高,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高于正常范围或正常,心脏指数稍低于正常范围或正常。经过治疗,患儿的心率均逐渐减慢、每搏指数逐渐升高、EVLWI逐渐下降;除1例患儿SVRI呈上升趋势、GEDVI维持较高水平外,其余4例患儿的SVRI和GEDVI均逐渐下降。结论 PiCCO监测有助于实时掌握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肺水肿、心脏功能及心脏前、后负荷情况,指导临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肺水肿 血流动力学监测 动脉脉搏轮廓分析
下载PDF
PiCCO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文勇 谭志伟 +1 位作者 黄文达 陈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14期1686-1690,共5页
目的 探讨PiCCO(动脉轮廓法)技术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对照组采用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达到EGDT目标... 目的 探讨PiCCO(动脉轮廓法)技术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对照组采用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达到EGDT目标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的MAP、CVP、ScvO2、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6 h、24h输液量较对照组增多,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用量低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可以利用组织灌注指标指导复苏,在感染性休克综合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轮廓 休克 脓毒性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下载PDF
PiCCO监测在脓毒症心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姚凤 张立群 《浙江实用医学》 2013年第6期405-406,442,共3页
目的观察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4例脓毒症患者依据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射血分数分为心功能减退组(EF≤55%)16例及心功能正常组8例(EF≥55%)。分别予诊断开始0、6、1... 目的观察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4例脓毒症患者依据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射血分数分为心功能减退组(EF≤55%)16例及心功能正常组8例(EF≥55%)。分别予诊断开始0、6、12、24、48、72小时利用PiCCO监测仪监测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结果与心功能正常组相比,心功能减退组的CI、SVRI低,EVLWI、PVPI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8天死亡率心功能减退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技术能持续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发现感染性休克低循环动力学阶段的出现,能更好地指导脓毒症心脏功能障碍患者液体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 动脉轮廓
下载PDF
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纳新 秦英智 +2 位作者 徐磊 展春 王书鹏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59-36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SwanGanz肺动脉热稀释法、脉搏轮廓动脉压波形分析法(PiCCO)及部分CO2重复呼吸法(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阐述3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方法13例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每例... 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SwanGanz肺动脉热稀释法、脉搏轮廓动脉压波形分析法(PiCCO)及部分CO2重复呼吸法(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阐述3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方法13例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每例患者均同时行SwanGanz、PiCCO、NICO监测,在治疗手段及呼吸机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于同一时间点采集3种监测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3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在各种方法所测心排血指数(CI)间PiC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83,NI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53,PiCCO与NICO相关系数为0.857,PiCCO、NICO均与SwanGanz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PiCCO及NI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床旁监测的可靠手段,从而进一步指导制订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机械通气 动脉轮廓分析 部分CO2重复呼吸 间接Fick原理 热稀释
下载PDF
SVV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勇 李文强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3期2441-2442,2446,共3页
目的探讨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VV值将患者分为高SVV组(SVV≥10%)和低... 目的探讨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VV值将患者分为高SVV组(SVV≥10%)和低SVV组(SVV<10%),评价患者液体复苏治疗前、复苏后6 h时血流动力学及容量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SVV、中心静脉压(CVP)与液体负荷后心脏指数(CI)增加值(ΔCI)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停用时间等指标。结果液体复苏前后患者的MAP、CVP、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SVV、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V与ΔCI呈正相关(r=0.744,P<0.05),而CVP与ΔCI无相关性(P>0.05);与低SVV组患者相比较,高SVV组患者28 d生存率显著增加,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停用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SVV能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的液体反应性,可作为指导液体治疗和预后预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搏输出量变异度 感染性休克 动脉轮廓技术 液体复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