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声学造影技术在冠心病诊断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疗效评估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段洪强 王可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7期833-834,共2页
目的:探究实时心肌声学造影(RTMCE)技术在冠心病诊断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情,均行超... 目的:探究实时心肌声学造影(RTMCE)技术在冠心病诊断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情,均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RTMCE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统计UCG检查、RTMCE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检查结果及诊断效能,并比较经PCI术治疗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RTMCE检查参数[心肌显像峰值强度(A)、曲线上升至平台期的平均斜率(β)、局部心肌血流量(A·β)]。结果: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62例阳性,24例阴性。RTMCE检查冠心病灵敏度、准确度高于UCG检查,漏诊率低于UCG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8、8.698、9.448,P<0.05),特异度、误诊率与UCG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阳性患者中,52例进行PCI术治疗,治疗后RTMCE检查参数A、β、A·β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3、4.806、9.138,P<0.05)。结论:采用RTMCE检查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中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降低漏诊率,可定量评估心肌微循环灌注,用于评估PCI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声学造影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诊断价值 疗效评价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丽莎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 探析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定于2020年07月至2021年07月开展,纳入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2例配合研究,均进行病理诊断,行超声、CEUS方法诊断,比较两种技术的诊... 目的 探析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定于2020年07月至2021年07月开展,纳入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2例配合研究,均进行病理诊断,行超声、CEUS方法诊断,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42例患者,结果显示增强斑块共有50个,其中易损斑块有32个、稳定斑块有18个,依据病理检验结果,CEUS技术诊断准确度92.00%(46/50)、灵敏度93.75%(30/32)均较超声准确度76.00%(38/50)、灵敏度71.88%(23/32)高(P<0.05),CEUS特异性为88.89%(16/18)与超声特异性为83.33%(15/1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出50个增强斑块,肩部有32个、基底部有16个、尾部有2个,软斑块31个、混合斑块10个、硬斑块9个。CEUS在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的增强强度分级比较中有明显差异(P<0.05);混合斑块、硬斑块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高于软斑块,最大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低于软斑块(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CEUS方法评估,可有效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可对斑块稳定性予以客观、灵敏的反映,可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 超声造影技术 诊断
下载PDF
Azurion全能型大平板造影系统的3D路图技术与普通路图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对比
3
作者 李茂港 刘翰文 +1 位作者 李锋 谢凌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3-1208,共6页
目的对比Azurion全能型大平板造影系统的3D路图技术与普通路图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在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48例,其中采用3D实时路图治疗的73例为研究组,采用普通路图治疗的7... 目的对比Azurion全能型大平板造影系统的3D路图技术与普通路图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在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48例,其中采用3D实时路图治疗的73例为研究组,采用普通路图治疗的7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栓塞致密程度、图像质量、血清学指标、生活质量,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术后复发率与预后。结果研究组微导管一次塑形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破裂出血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对比剂使用量、机器射线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Raymond分级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差值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健康评分的差值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术后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普通路图,基于Azurion全能型大平板造影系统的3D路图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降低术中破血出血与术后复发风险,调节血清NSE、MMP-9表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平板造影系统 3D路图技术 颅内动脉 介入栓塞 预后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再狭窄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梅子君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PCI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PCI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针对不同诊断方式PCI术后再狭窄情况等展开分析。结果 78例PCI术患者支架共计160枚,经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显示术后出现狭窄30枚(18.8%),未出现狭窄130枚(81.2%),DSA诊断结果显示出现狭窄34枚(21.2%),未出现狭窄126枚(78.8%);PCI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特异度98.4%,灵敏度82.4%,阳性预测率93.3%,阴性预测率95.4%。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PCI术后再狭窄诊断结果同DSA诊断近似,能够较好预测PCI术后再狭窄情况,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临床将以上2种诊断方法结合应用,不仅可及时发现PCI术后再狭窄情况,而且可为相关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作为筛查冠心病、PCI术后随访工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诊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效果
下载PDF
胸腹CT血管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胸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准确性分析
5
作者 莫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目的:分析胸腹CT血管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胸腹主动脉夹层(AD)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常州市老年病医院2015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81例疑似胸腹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胸腹CT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原始影像学... 目的:分析胸腹CT血管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胸腹主动脉夹层(AD)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常州市老年病医院2015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81例疑似胸腹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胸腹CT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原始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单一及联合检查方式对胸腹AD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DSA诊断,81例患者中确诊为胸腹AD的患者为79例,胸腹CT血管造影的检出符合率为89.87%,联合检测的检出符合率为9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联测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胸腹CT血管造影(P <0.05),两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检测的图像指向和修复情况显示更为清晰。结论:针对胸腹AD患者实施胸腹CT血管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图像质量更佳,在帮助医师提升诊断准确性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技术 胸腹主动脉夹层 诊断价值
下载PDF
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浩 武乐乐 +1 位作者 曹阿丹 胡舸帆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的图像,完成最大密度投影和血管三维重建,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的诊断特点,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更高,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982条血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86.97%(854/982),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颅内侧支动脉1422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97.54%(1387/1422)。结论针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以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对患者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分辨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技术 脑血管疾病 动脉狭窄 诊断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评价 被引量:15
7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3 位作者 李树欣 江金带 梁彤杰 刘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90-192,214,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CT仿真内镜(CTVE)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二维和三维重建。二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RI)。三维重建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其中6例行主动脉CTVE成像。结果:SCTA横断面CT、MPR及CRI均显示12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剥离内膜、瘤壁钙化及血栓。横断面CT显示4例内膜破裂口。MPR及CRI显示5例内膜破裂口。SSD及MIP显示12例真腔与假腔及剥离内膜,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SSD及MIP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均不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内部结构情况及内膜破口。CTVE显示5例主动脉夹层真腔与假腔及其内壁、剥离内膜。结论:以主动脉SCTA的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结合其MPR,CRI,SSD,MIP及CTVE图像是诊断与评价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螺旋CT血管造影 CT仿真内窥镜技术 动脉夹层 诊断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实时融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1例报道 被引量:14
8
作者 章明 高磊 +2 位作者 王亚斌 荆晶 曹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年第6期462-465,共4页
本文回顾了我科应用三维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实时融合技术指导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1例。该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CAG示:前降支中段狭窄95%、前降支远端70%、回旋支近中段50%~9... 本文回顾了我科应用三维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实时融合技术指导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1例。该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CAG示:前降支中段狭窄95%、前降支远端70%、回旋支近中段50%~90%,右冠近段弥漫狭窄最重85%,右冠中段闭塞。患者冠脉CTA明确右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特征,并预测慢性闭塞病变开通难易程度。同时,我们采用三维CTA与CAG图像融合技术,实时指导慢性闭塞开通,并且帮助明确球囊及支架的位置。同时运用微导管、对侧造影验证三维CTA与CAG图像融合指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慢性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实时融合技术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慧 王夏红 赵建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7-349,共3页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 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 诊断
下载PDF
胃癌术后复发及残胃癌的供血动脉造影技术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6
10
作者 巩曰红 刘少恒 +1 位作者 朱丙炎 裴维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残胃癌 供血动脉 复发性胃癌 造影技术 胃癌术后 病灶 患者 胃病 介入治疗 肿瘤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步东 刘启榆 +3 位作者 林华 宋中金 王大模 谭学书 《华西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460-461,共2页
目的 :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对 6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 ,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 ;对适合进行血管... 目的 :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对 6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 ,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 ;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 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6 0例中 ,发现颅内动脉瘤 2 6例、共 33个 ,其中单发病例 2 1例 ,多发病例 5例 ;后交通动脉瘤 12例 ,颈内动脉瘤 11例 ,前交通动脉瘤 7例 ,大脑中动脉瘤 3例 ;动脉瘤呈囊状 16例 ,梭形 5例 ,球形 4例 ,葫芦形 4例 ,其他不规则形 4例 ;动脉瘤直径在 2~ 2 1mm之间 ;8例伴脑血管痉挛 ,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 8例GDC栓塞病例中 ,动脉瘤腔 10 0 %栓塞 5例 ,95 %栓塞 2例 ,80~ 90 %栓塞 1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 1例次 ,过度栓塞 1例次。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介入治疗 栓塞
下载PDF
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戚跃勇 邹利光 +3 位作者 戴书华 黄岚 王旭开 朱结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4-76,79,共4页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大动脉炎 38例 ,男性 11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8~ 5 4岁 ,平均 (30 5± 18)岁 ,均行血管造影检查。由 2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大动脉炎 38例 ,男性 11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8~ 5 4岁 ,平均 (30 5± 18)岁 ,均行血管造影检查。由 2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38例中 ,经血管造影按Lupi Herrera的综合分型法属Ⅰ型者 11例 ,Ⅱ型 15例 ,Ⅲ型 7例 ,Ⅳ型 5例。主要受累的动脉包括锁骨下动脉 2 0例 (5 2 6 % ) ,腹主动脉 15例 (39 5 % ) ,肾动脉 4例 (36 8% ) ,胸主动脉 10例(2 6 3% ) ,颈动脉 9例 (2 3 7% ) ,髂动脉 9例 (2 3 7% ) ,腋动脉 7例 (18 4 % ) ,肠系膜上动脉 4例 (10 5 % ) ,冠状动脉 3例 (7 9% ) ,肺动脉 3例 (7 9% )等。 2 2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 12例行狭窄段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结论 :血管造影有利于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造影 诊断 介入治疗 动脉硬化
下载PDF
神经影像学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宝民 曹向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22-424,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最常见的表现。由于多数动脉瘤体积较小,在不发生破裂的情况下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有较大动脉瘤或邻近脑神经和脑脊液循环通路时方可产生一定的压迫和阻塞症... 颅内动脉瘤是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最常见的表现。由于多数动脉瘤体积较小,在不发生破裂的情况下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有较大动脉瘤或邻近脑神经和脑脊液循环通路时方可产生一定的压迫和阻塞症状,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的选择始终是一个难题。目前,脑血管造影检查仍然被认为是影像学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方法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如CT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随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神经影像学 诊断方法 造影技术 随访 出血性脑血管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检查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卫中 柳尧林 +3 位作者 江志勇 李国岩 曲同峰 栾建奎 《实用医技杂志》 2009年第3期200-201,共2页
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诊断治疗,临床病死率甚高。本文收集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间经16层螺旋CT造影成像技术诊断,临床或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以... 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诊断治疗,临床病死率甚高。本文收集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间经16层螺旋CT造影成像技术诊断,临床或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动脉 螺旋CT血管造影 成像技术 诊断价值 心血管疾病 诊断治疗 技术诊断 CT造影
下载PDF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15
作者 董方 《益寿宝典》 2020年第8期183-183,共1页
研究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应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到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不同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而对照... 研究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应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到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不同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而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二维扫描诊断,分析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瘤检出数据。结果:实验组患者动脉瘤诊断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整体检出率,同时减少假阴性几率,为后期采取介入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 介入治疗
下载PDF
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移植肾动脉狭窄术前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建波 周建华 +2 位作者 袁战军 单文军 贺江波 《新疆医学》 2009年第1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移植肾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术前诊断 三维血管成像 16排螺旋CT artery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李绍东 徐凯 +1 位作者 李江山 程广军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夹层动脉瘤病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DebakeyI型4例,Ⅱ型3例,Ⅲ型5例。夹层动脉瘤的特异征象主要是分离移位...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夹层动脉瘤病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DebakeyI型4例,Ⅱ型3例,Ⅲ型5例。夹层动脉瘤的特异征象主要是分离移位内膜、真假腔的存在,主动脉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附壁血栓是非特异性征象。二维图像(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能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重建)良好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模拟内镜可以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情况、内膜片与血管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影像后处理技术是一种准确、有效诊断夹层动脉瘤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 诊断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内膜 钙化 征象 技术 结论 情况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琴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1期143-145,共3页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AD患者,34例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将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结果的准确...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AD患者,34例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将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CTA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Stanford分型情况、破口分区情况差异不大(P>0.05)。结论:在术前诊断AD中使用CTA技术能够对主动脉夹层的分型情况进行准确地反映,并进行破口分区,可指导术前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 诊断 价值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诊断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建东 《医药与保健》 2008年第8期31-32,共2页
心脏是人身体上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众所周知,它不停地跳动,通过其周而复始、有规律的舒张回血和收缩射血,维持着血液循环的不断进行。它和身体上其它脏器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血管,其动脉被称为冠状动脉。这些血管分布在心脏... 心脏是人身体上的一个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众所周知,它不停地跳动,通过其周而复始、有规律的舒张回血和收缩射血,维持着血液循环的不断进行。它和身体上其它脏器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血管,其动脉被称为冠状动脉。这些血管分布在心脏的表面和心肌内,通过这些动脉,不断把氧气及其它营养成分供给心肌以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从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方法 冠心病 介入 血管分布 心肌内 血液循环 正常功能
下载PDF
血清Cys-C联合尿NGAL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造影剂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威 张志青 齐向文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4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行PCI治疗者3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IN分为CIN组26例和对照组3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行PCI治疗者3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IN分为CIN组26例和对照组32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酐(Scr)、尿素(BUN)、Cys-C及尿NGAL水平变化,并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对PCI患者发生CIN的诊断价值。结果CIN组治疗后48 h血清Scr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IN组治疗后24和48 h血清BUN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IN组治疗后6、12、24 h血清Cys-C和尿NGAL水平随时间逐渐升高,治疗后48 h开始下降,所有时间点均高于治疗前,且CIN组同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ys-C和尿NGAL分别与血清BUN、Scr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Cys-C与尿NGAL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Cys-C联合尿NGAL诊断PCI患者发生CIN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优于血清Cys-C、BUN、Scr及尿NGAL单独检测。结论血清Cys-C联合尿NGAL对PCI患者发生CIN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患者早期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造影剂肾病 胱抑素-C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