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动脉钳夹阻断法在子宫肌瘤剜除术中的运用
1
作者 陈平 郝宗莲 《陕西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6期372-373,共2页
近年来文献报告子宫肌瘤剜除术是对育龄妇女保留子宫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子宫血供丰富,术中出血问题仍是主要危险之一。为减少术中出血,我院在子宫肌瘤剜除术中试行采用“双侧子宫动脉钳夹阻断法”,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近年来文献报告子宫肌瘤剜除术是对育龄妇女保留子宫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子宫血供丰富,术中出血问题仍是主要危险之一。为减少术中出血,我院在子宫肌瘤剜除术中试行采用“双侧子宫动脉钳夹阻断法”,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来源于1988~1992年4年间以子宫肌瘤在本院住院手术的11例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34岁,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动脉钳 阻断法 子宫肌瘤剜除术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翁国星 谢琦 +2 位作者 王欢 齐娟 姚祖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2-213,共2页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钳闭动脉导管的手术方法 ,总结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法 :36例患者 ,平均年龄 9.0 8± 4.96岁 ,平均动脉导管直径 0 .6 2± 0 .2 5 cm,73.0 %为管状型 ,其余为漏斗型 ,均采用大号钛夹钳闭。  结果 :...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钳闭动脉导管的手术方法 ,总结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法 :36例患者 ,平均年龄 9.0 8± 4.96岁 ,平均动脉导管直径 0 .6 2± 0 .2 5 cm,73.0 %为管状型 ,其余为漏斗型 ,均采用大号钛夹钳闭。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电视胸腔镜下完全钳闭动脉导管 ,无导管损伤出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 ,无残余分流。术后最长已随访 3年 ,均未发现导管再通现象。  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钳闭动脉导管可取得良好的近期与远期手术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闭术
下载PDF
左腋下直切口胸膜外径路动脉导管钳闭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健 杨侃 +1 位作者 黄击修 林小彬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9-189,共1页
关键词 左腋 直切口 胸膜外径路 动脉导管闭术 动脉导管未闭 手术操作
下载PDF
改良小儿主动脉阻闭钳对血管壁损伤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杨 俞世强 +3 位作者 刘金成 杨剑 徐学增 易定华 《心脏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649-652,共4页
目的探索改良小儿主动脉阻闭钳夹闭不同时限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方法将50只犬随机分为A、B、C、D、E5个组,每组10只,E组为对照组(不夹闭主动脉)。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胸腔镜下阻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冷灌使心脏停跳。A、B、... 目的探索改良小儿主动脉阻闭钳夹闭不同时限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方法将50只犬随机分为A、B、C、D、E5个组,每组10只,E组为对照组(不夹闭主动脉)。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胸腔镜下阻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冷灌使心脏停跳。A、B、C、D4组分别阻闭0.5h、1h、2h、3h开放循环,再灌流至24h后处死动物。取夹闭段主动脉,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壁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E组相比较,A组未见明显损伤。B组内膜表面粗糙,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的线粒体轻度肿胀,其间可见少量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C组可见内皮细胞缺失,线粒体肿胀,中膜层增厚,平滑肌伸出突起达内皮下层,部分可见内皮细胞层与内弹力膜层分离。D组内皮细胞缺失明显,细胞核出现固缩,线粒体呈空泡样变,弹性纤维有断裂,部分或完全内皮细胞层脱落。结论血管对夹闭的最大耐受时间为2h,若延长夹闭的时间,可引起血管壁不可逆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小儿主动脉阻闭 血管损伤 电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七氟烷用于脑动脉瘤钳闭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
5
作者 刘雅芝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7期212-213,共2页
目的观察七氟烷在脑动脉瘤钳闭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脑动脉瘤钳闭术患者,以就诊序号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以七氟烷为主,B组以丙泊酚为主,并复合肌松药及镇痛药行全身麻醉,评估两组的血压、心率及术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A... 目的观察七氟烷在脑动脉瘤钳闭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脑动脉瘤钳闭术患者,以就诊序号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以七氟烷为主,B组以丙泊酚为主,并复合肌松药及镇痛药行全身麻醉,评估两组的血压、心率及术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11±3)min,明显短于B组的(28±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动脉瘤钳闭时收缩压为(80±12)mm Hg(1 mm Hg=0.133 k Pa)低于B组的(88±11)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动脉瘤钳闭术,七氟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能更好的满足手术血流动力学要求,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动脉闭术 麻醉 效果
下载PDF
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覃怀成 陈希纲 +2 位作者 钟先荣 孔勇 汪祖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559-3560,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62例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进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术中均采用动脉阻断钳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门脉钳阻断出肝血流的半肝血流阻断方... 目的:探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在半肝血流阻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62例采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进行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术中均采用动脉阻断钳阻断肿瘤侧半肝入肝血流,门脉钳阻断出肝血流的半肝血流阻断方法。结果:62例大肝癌切除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15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量50~750mL,平均360mL,未输血40例;术后恢复良好并痊愈出院,无肝功能衰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采用动脉阻断钳、门脉钳进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不但获得了良好血流阻断效果,使出血更加容易控制,而且最大限度保护了患者的肝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肝脏血流阻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半肝血流阻断 肝切除术 动脉阻断 门脉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术切口改良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昕漪 翁国星 +1 位作者 陈智群 丁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299-300,共2页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 (VATS)动脉导管 (PDA)钳闭术改良切口临床应用的优越性。 方法 采用改良切口 (为左腋下第 3肋间腋后线 2 0cm~ 2 5cm及腋前线第 3肋间约 0 4cm~ 1 0cm双切口 )对 6 0例PDA在电视胸腔镜下行动脉导管钳闭...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 (VATS)动脉导管 (PDA)钳闭术改良切口临床应用的优越性。 方法 采用改良切口 (为左腋下第 3肋间腋后线 2 0cm~ 2 5cm及腋前线第 3肋间约 0 4cm~ 1 0cm双切口 )对 6 0例PDA在电视胸腔镜下行动脉导管钳闭术。在术野显露手术时间 ,并发症、手术效果、术后疼痛、美观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结果  6 0例均获成功 ,手术时间 (10 2 7± 8 9)min ,实际胸内操作时间(2 0 4± 9 6 3)min。术后第 2天即可下床活动 ,仅 11例例术后当日需镇痛。术后杂音消失 ,无并发症 ,复查心脏彩超无残余分流 ,随访未见导管再通。 结论 改良切口下胸腔镜动脉导管钳闭术具有微创、安全、疗效确切、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动脉导管闭术 切口 改良 探讨 动脉导管未闭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术的麻醉处理
8
作者 齐娟 陈秋荣 雷立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206-207,共2页
电视胸腔镜技术(VATS)应用于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是胸心外科90年代一项进展[1]。现将我所1997年8月~1999年3月20例该项手术的麻醉情况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20例,男性... 电视胸腔镜技术(VATS)应用于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是胸心外科90年代一项进展[1]。现将我所1997年8月~1999年3月20例该项手术的麻醉情况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9.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闭术 麻醉 电视胸腔镜
下载PDF
平行臂型主动脉阻断钳
9
作者 张石江 高声甫 周采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3年第3期279-280,共2页
自从1953年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用于治疗人类心血管疾病以来,主动脉阻断钳就成为心脏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手术器械。近40年中,在心外科手术中一直沿用的是剪式主动脉阻断钳(简称剪钳)。这种阻断钳,随着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目... 自从1953年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用于治疗人类心血管疾病以来,主动脉阻断钳就成为心脏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手术器械。近40年中,在心外科手术中一直沿用的是剪式主动脉阻断钳(简称剪钳)。这种阻断钳,随着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并且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为此,我们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3年时间的试制、临床应用和反复改进,研制出平行臂型主动脉阻断钳(简称平行钳),经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阻断 心外科手术 手术器械 心血管外科 临床应用 动脉壁损伤 血管 漏血 剪式 手术医师
下载PDF
主髂动脉闭塞2例
10
作者 师天雄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1997年第1期53-53,共1页
我院治疗主髂动脉闭塞两例,现报道如下。 病例报告 例1 卢某,女,65岁。入院前1年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逐渐加重,转为静息痛,两下肢无力,发展至无力行走。入院时体查:心律不齐,频发房性早搏,双上肢血压高达31/20kPa,服用克普定25mg每日3... 我院治疗主髂动脉闭塞两例,现报道如下。 病例报告 例1 卢某,女,65岁。入院前1年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逐渐加重,转为静息痛,两下肢无力,发展至无力行走。入院时体查:心律不齐,频发房性早搏,双上肢血压高达31/20kPa,服用克普定25mg每日3次,效果不明显,双侧股动脉搏动消失,下肢抬高2分钟后放下,下肢皮肤恢复发红时间为30秒。CT显示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及双髂动脉均闭塞。经降压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后在全麻下手术。暴露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以主动脉钳夹住;暴露双髂动脉阻塞远端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以下腹主动脉 人造血管 病例报告 动脉钳 动脉搏动 克普定 抗心律失常 阻断动脉 房性早搏
下载PDF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11
作者 张亚需 李巧云 卓瑞燕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67-168,共2页
动脉导管未闭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早产儿因动脉管壁平滑肌发育不成熟,管径大,管壁薄,缺乏肌肉组织,且无内膜下垫,收缩时管腔不易关闭,再加上肺组织发育不成熟,更影响了动脉导管的正常收缩,其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 动脉导管未闭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早产儿因动脉管壁平滑肌发育不成熟,管径大,管壁薄,缺乏肌肉组织,且无内膜下垫,收缩时管腔不易关闭,再加上肺组织发育不成熟,更影响了动脉导管的正常收缩,其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达40%~60%。部分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通过保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导管粗大的患儿可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并可危及生命,需急诊行外科结扎手术治疗。我科近年对10例早产儿实施全胸腔镜微创动脉导管钳闭术,围手术期给予精心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围手术期护理 微创手术 早产儿 动脉管壁平滑肌 动脉导管闭术 先天性心脏病 组织发育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86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翁国星 谢琦 +2 位作者 王欢 姚祖武 陈智群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4-374,共1页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动脉导管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213例胸腔镜动脉导管钳闭术术后随访结果 被引量:4
13
作者 翁国星 陈智群 +2 位作者 王欢 鲍家银 肖荣冬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52,共1页
1995年11月至2008年6月我们共进行电视胸腔镜(VATS)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钳闭手术214例,对术后生存者进行了随访,最长随访12年,平均(6.3±3.8)年。
关键词 动脉导管闭术 电视胸腔镜 随访结果 术后 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性心脏病 生存者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配合体会
14
作者 张秀平 《神经药理学报》 1997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笔者在1991年河北省二院手术室进修心外手术。半年期间共配合手术70例,其中有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法四根治术、二尖瓣替换术等。为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心内操作时间,避免心肌长时间的缺氧,心低排综合征的发生,除需要熟练的外科技术外。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手术室 配合体会 动脉钳 下腔静脉 房室间隔缺损 荷包缝合 巡回护士 升主动脉 上腔静脉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手术技巧
15
作者 翁国星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0年第6期428-430,共3页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与导管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又有常规手术与微创手术。这里主要介绍全胸腔镜下微创动脉导管钳闭手术的方法。
关键词 动脉导管 手术技巧 全胸腔镜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 介入封堵
原文传递
High-Power-Factor Adjustable Speed Drive Using Diode Clamped Multilevel Inverter
16
作者 Gunwant Ajabrao Dhomane Hiralal M Suryawanshi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4期767-774,共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alleviate the harmonics and to enhance the power factor of the ASD (adjustable speed drive). A conventional ASD with 2-level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inverters generate hi...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alleviate the harmonics and to enhance the power factor of the ASD (adjustable speed drive). A conventional ASD with 2-level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inverters generate high dv/dt and high frequency common mode voltages which are harmful for the drive applications. It reduces the motor bearings life and conducted EMI (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 deteriorates the insulation. In this paper, a diode clamped multilevel (3-level) inverter is used to perform dual task. It generates HF (high frequency) current to be injected at the input of the three-phase front-end rectifier thereby improving the harmonic spectra and the power factor. It also drives the induction motor. The salient feature of this paper is that it does not require separate converters for improving power factor and to drive induction motor. Furthermore, inverter switches operate with ZVS (zero voltage switching), thus reducing the switching losses substantially, The voltage stress of the switches also has been reduced to half of the conventional 2-level converter. The inverter is operated with SPWM (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 techniqu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or a prototype of 2.2 kW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ustable speed drive high frequency current injection multilevel inverter zero voltage switching.
下载PDF
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度复杂性肾癌的方法改进及疗效分析(附84例报道)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溪 潘秀武 +7 位作者 杨启维 李霖 黄海 吕建敏 王林辉 高轶 徐丹枫 崔心刚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6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改进方法治疗中度复杂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R.E.N.A.L.评分为中度复杂肾癌(7~9分)并在我院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 目的:比较分析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改进方法治疗中度复杂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R.E.N.A.L.评分为中度复杂肾癌(7~9分)并在我院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5±10.5)岁,肾脏肿瘤均为单发,其中腹侧12例,背侧72例,肿瘤直径(52±23)mm,R.E.N.A.L.平均评分为(8.1±0.92)分。结果: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其中采用"2+1"法(改良组)48例,标准肾部分切步骤(对照组)手术36例,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104.2±31.6)min vs.(97.0±21.9)min),P〉0.05]、术中出血量[(81.9±8.7)ml vs.(78.9±7.9)ml,P〉0.05)]、术后血清肌酐[(91±29)μmol/L vs.(93±42)μmol/L,P〉0.05)]、术后血红蛋白减少值[(2.2±1.8)g/ml vs.(1.9±1.3)g/ml,P〉0.05)]、术后住院天数[(6.0±2.0)d vs.(6.0±3.3)d,P〉0.05]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2+1"缝合法热缺血时间显著减少[(14.1±3.3)min vs.(17.6±4.9)min,P〈0.01)]。术后尿漏2例(改良组1例,对照组1例);高热(体温〉39.0℃)两组各1例。术后平均随访(19.6±2.3)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肾功能无持续恶化。结论:"2+1"缝合法改良早期开放肾阻断钳技术及缝合方法,使热缺血时间显著缩短,扩大了肾部分切的适应证,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肾部分切手术方法,值得向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后腹腔镜检查 肾部分切除术 早期松开肾动脉阻断 缝合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