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4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1
作者 陆弘盈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0期184-188,共5页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管腔闭塞有关,导致脑供血不足,继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搭桥术是临床上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患者经治疗后可改善患侧脑供血,因此近年来该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但...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管腔闭塞有关,导致脑供血不足,继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搭桥术是临床上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患者经治疗后可改善患侧脑供血,因此近年来该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于脑血管搭桥术在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在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 大脑中动脉搭桥术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付增彬 秦立鹏 +4 位作者 李尧 李普阳 王凯 赵亚鹏 高雪亮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74例闭塞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STA-MCA治疗。...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74例闭塞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STA-MCA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1个月、3个月的脑血流指标(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达峰时间),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1个月改良Rankin评分,统计治疗后血管重建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均提高,达峰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患者大脑前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对照组,达峰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血管重建为0级、1级的比例低于对照组,2级、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管重建为0级、1级比例低于对照组,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MCA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良好,有利于改善脑血流指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血管重建,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 脑血流量 改良Rankin评分 并发症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并发DV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3
作者 刘要先 李博 +1 位作者 孟杨海 邓飞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因素,并构建D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及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进行经皮腔内介入术治疗的3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因素,并构建D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及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进行经皮腔内介入术治疗的3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DVT而将病人分为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与rms程序构建D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且应用caret程序包通过Bootstrap法对其进行内部验证,计算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3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3个月内,DVT并发率为9.63%(36/374);并发DVT组年龄≥60岁占比、完全闭塞占比、术后卧床时间≥3 d占比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均高于未并发DVT组[69.44%(25/36)比50.59%(171/338)、41.67%(15/36)比25.44%(86/338)、58.33%(21/36)比22.19%(75/338)、(4.96±1.02)mmol/L比(4.63±0.94)mmol/L、(2.09±0.26)mmol/L比(1.81±0.31)mmol/L、(3.65±0.54)mmol/L比(3.47±0.51)mmol/L、(3.45±0.62)g/L比(3.11±0.54)g/L、(0.67±0.11)mg/L比(0.38±0.06)mg/L、(246.85±42.74)×10^(9)/L比(205.16±39.68)×10^(9)/L](P<0.05),凝血酶时间(TT)低于未并发DVT组[(15.16±3.11)s比(16.33±3.14)s](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后卧床时间≥3 d、TG、FIB、D-D、PLT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而构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术后并发DVT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其校正曲线结果显示标准曲线与校准预测曲线具有良好的贴合度;该模型C-index为0.88(0.81~0.89),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5%CI:(0.78,0.91),Z=9.54,P<0.001]。结论基于年龄、术后卧床时间、TG、FIB、D-D、PLT构建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人介入术后并发DVT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与区分能力,对临床筛选高风险人群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风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留置动脉导管时间对下肢血栓闭塞性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徐爱金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867-868,共2页
目的探讨留置动脉导管时间对下肢血栓闭塞性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介入治疗的54例下肢血栓闭塞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留置动脉导管不同时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留置动脉导管时间>15... 目的探讨留置动脉导管时间对下肢血栓闭塞性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介入治疗的54例下肢血栓闭塞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留置动脉导管不同时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留置动脉导管时间>15d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15d患者,生存质量差于<15d的患者(P<0.05)。结论留置动脉导管时间对下肢血栓闭塞性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较明显,应加强对留置动脉导管患者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动脉导管时间 下肢血栓闭塞性疾病 并发症 影响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治疗策略
5
作者 王建宇 白云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1,共5页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作为常见的主动脉疾病,病死率较高。因其常累及弓上分支,极易造成神经系统并发症。本文系统阐述aTAAD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常用的主动脉夹层手术中脑保护策略,以期指导临床干预和治疗。
关键词 动脉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手术中并发症 危险因素 综述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心蕊 陆信武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3期151-152,共2页
近20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成熟和设备改进,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数量迅速增多。许多无法耐受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也得到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一项Meta分析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研究包括656例病例,发现腔内介入治疗股腘... 近20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成熟和设备改进,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数量迅速增多。许多无法耐受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也得到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一项Meta分析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研究包括656例病例,发现腔内介入治疗股腘动脉段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3%~12.67%[1]。并发症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危及肢体存活及生命。本文简述了预防及处理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并发症的一些相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并发症 动脉闭塞性病变 治疗并发症 介入治疗 动脉闭塞性疾病 开放性手术 假性动脉 随机对照研究 发生率 下肢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凋亡相关基因
7
作者 韩舒宁 张翌帆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6期10413-10420,共8页
目的:动脉闭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AOD)是一种动脉疾病,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凋亡相关基因在AO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来探讨凋亡与AOD... 目的:动脉闭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AOD)是一种动脉疾病,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凋亡相关基因在AO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来探讨凋亡与AOD之间的关系可能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方法:GSE57691数据集的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来自分子特征数据库(Molecular Signature Database, MSigDB)和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PI)分析GSE57691数据集的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结果:基于GSE57691数据集,共选择了18个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GO分析显示凋亡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胶质细胞发育及活化、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等。KEGG分析表明凋亡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与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辅助性T细胞17 (T helper cell 17, Th17)细胞分化等。IL1B、IL6、SOD1、PPP3R1、APP等的表达被认为是PPI调控网络的重点。结论: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可能在调节AOD的病理生理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凋亡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GE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史建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61-64,共4页
探讨GE 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院就诊于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疑似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对全部病例进行 DSA和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并以... 探讨GE 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院就诊于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疑似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对全部病例进行 DSA和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并以 DSA为“金标准”,对双下肢动脉进行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并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检出率:各级程度狭窄、闭塞检出率, DSA和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方式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诊断效率: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的预测值较高。结论 GE 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其结果符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8排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髂动脉和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手术患者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9
作者 王丽静 赵丽 +3 位作者 王兵 王洪波 张薇 吉兰英 《中华护理教育》 2011年第9期405-407,共3页
总结髂动脉和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手术患者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经验。认为持续监测患肢血流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发生;监护抗凝和溶栓后的出血;早期发现肢体远端血栓、血管夹层及血管痉挛发生;识别急性血管闭塞及支架再狭窄征象;... 总结髂动脉和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手术患者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经验。认为持续监测患肢血流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发生;监护抗凝和溶栓后的出血;早期发现肢体远端血栓、血管夹层及血管痉挛发生;识别急性血管闭塞及支架再狭窄征象;加强对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及高龄患者的观察、监测和护理,是提高术后监护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介入手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医护
下载PDF
复合手术技术治疗复杂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亚冰 焦力群 +5 位作者 谌燕飞 马妍 华扬 王天龙 蔡兵 凌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分析复合手术技术在复杂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因颈动脉闭塞和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施行复合手术患者之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8例颈动脉闭塞患者,7例实现血管再通;4例... 目的分析复合手术技术在复杂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因颈动脉闭塞和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施行复合手术患者之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8例颈动脉闭塞患者,7例实现血管再通;4例颈动脉串联性病变患者,均实现血管再通。术后无一例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技术治疗颈动脉闭塞和串联性病变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荐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被引量:22
11
作者 徐阳 齐玉春 +4 位作者 王华 韩雅君 傅文莉 范睿 吕晓颖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66-768,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观察并护理2006年7月-2009年6月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380例,其中发生并发症41例。结果术中5例治疗血管破裂或出现动脉夹层、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2例...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观察并护理2006年7月-2009年6月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380例,其中发生并发症41例。结果术中5例治疗血管破裂或出现动脉夹层、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2例血压升高;术后3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不同组织或器官出血、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假性动脉瘤、4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压疮发生。结论详尽了解既往史、细心观察病情,严密监护,充分进行物品准备,认真交接班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放射学 介入性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承志 林印胜 +3 位作者 张红 刘玉龙 李王海 张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5-409,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82例93肢,接受定向斑块旋切术)。分析各组术中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处理方式及治疗有效性。结果对溶栓组46条患肢均行置管溶栓术。取栓组中,16肢采用Angiojet取栓导管治疗,33肢采用Rotarex取栓导管治疗。旋切组中,21肢采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72肢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减容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4%(186/188)。溶栓组、取栓组、旋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6.12%(3/49)及6.45%(6/93)。术中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14例、栓子脱落引发栓塞5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及导丝断裂1例(1条患肢),分别给予压迫止血、覆膜支架植入、栓子抽吸、置管溶栓及断裂导丝抓捕处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者。3组间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全部患者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Z=2.730,P=0.002)。结论减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确切。血管破裂出血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于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及时干预有利于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减容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晓华 张焱 +6 位作者 胡宪清 何建荣 金红来 林开勤 胡晓钢 吴素理 梅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膝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微球囊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腔内治疗: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14
作者 杨心志 牛国晨 +4 位作者 李鹏宇 姚子平 张碧辉 闫子光 杨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有效性和远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8例行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症状缓解率和随访通畅率。结果技术...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的有效性和远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8例行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症状缓解率和随访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2.1%(35/38),其中顺行及逆行再通的成功率分别为78.9%(30/38)和62.5%(5/8)。病变近端残端形态分型平钝型开通成功率比鸟嘴型更低(66.6%比94.1%,P=0.039)。症状缓解率为93.5%(29/31),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6~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6例患者出现再狭窄,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5年通畅率为77.4%,未发现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远期通畅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安全有效,远期通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锁骨下动脉 腔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被引量:9
15
作者 樊瑾 李铁岭 +2 位作者 范利 李小鹰 李君凡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1-342,共2页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 (Lipo PGE1 )对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PAO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住院患者中选择Fontaine - 级 PAOD患者共 52例 ,予连续静脉滴注 Lipo PGE1 1 0μg/次 /日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症状、踝 /...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 (Lipo PGE1 )对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PAO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住院患者中选择Fontaine - 级 PAOD患者共 52例 ,予连续静脉滴注 Lipo PGE1 1 0μg/次 /日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症状、踝 /肱指数、狭窄程度以及狭窄部位血流峰速等。结果 患者主观综合评分平均达 68.2 7/1 0 0分 ,35例 (67.3% )患者下肢不适症状好转 ,平均行走距离增加 1 4 8.0 4米 ,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结论  L ipo PGE1 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老年人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治疗
下载PDF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望德 苑超 +4 位作者 王克勤 邢彤 原标 李谈 秦力 《中国医药导刊》 2005年第5期361-362,365,共3页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26例患者中24例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28支锁骨下动脉中10支闭塞...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26例患者中24例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28支锁骨下动脉中10支闭塞,18支狭窄均大于80%,2例3支锁骨下动脉闭塞未能成功置入支架;25支锁骨下动脉成功置入支架后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好,椎动脉显影良好,窃血现象消失.本组有5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入内支架.随访发现1例1年后复发锁骨下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血管内置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经传统的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可以选择经肱动脉逆行穿刺置人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血管成形术 锁骨下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治疗 闭塞性疾病 支架置入治疗 锁骨下动脉闭塞 置入支架 逆行穿刺 自膨胀支架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曹剑 李小鹰 +3 位作者 范利 殷宗健 聂步军 张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AOD)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 (PTS)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33例确诊为老年 PAOD患者的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1 4 0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纤维蛋白原 (FIB)、纤溶酶原 ...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AOD)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 (PTS)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33例确诊为老年 PAOD患者的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1 4 0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纤维蛋白原 (FIB)、纤溶酶原 (PLG)和 D-二聚体 (DD)以及凝血酶 -抗凝血酶 复合物 (TAT)水平 ,并分别与 40例健康老人及 3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 PAOD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 PAOD组的 GMP- 1 4 0(1 4 .0 6± 2 .1 8μg/ L )、DD(2 .92± 1 .3μg/ L)、v WF(1 0 4 .42 %± 31 .4%)及 FIB(60 6.8± 1 1 7.8mg/ d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依次为 8.2 3± 1 .86μg/ L、0 .35± 0 .1 8μg/ L、53.67%± 1 1 .33%及 2 4 2 .3± 41 .7mg/ dl) (P<0 .0 0 0 1 )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组 (依次为 1 1 .97± 1 .96μg/ L、1 .0 6± 0 .53μg/L、75.8%± 4.59%及 41 3.4± 67.78mg/ dl) (P<0 .0 0 1 ) ,而 PLG活性、TAT水平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 PAOD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且与内皮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积极使用抗血小板制剂和抗凝剂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 PAOD治疗的核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前状态 动脉硬化 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功能 抗血小板制剂 抗凝剂
下载PDF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希全 凌宝存 +4 位作者 朱伟 潘晓琳 董戈 郭锋 袁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腔内支架治疗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PAOD患者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治疗成功率98.1%(158/161),1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35...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腔内支架治疗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PAOD患者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治疗成功率98.1%(158/161),1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35(0.11~0.58)增至0.87(0.67~1.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3~52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腘动脉阻塞,内支架置入治疗后6~52个月,血流保持通畅率分别为91.1%(41/45)和79.3%(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PAOD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内支架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超大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慢性长段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附22例报告)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焕德 赵培勇 +2 位作者 周新福 楚庆速 吕淑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长段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尿激酶 溶栓疗法
下载PDF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中华 田磊 +5 位作者 陈学东 庄百溪 杨晓冬 王世华 姜福亭 王育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5期363-366,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248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动脉病变28条,股、腘动脉病变76条,膝下动脉病变56条,多节段动脉病变88条,观察围手...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248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动脉病变28条,股、腘动脉病变76条,膝下动脉病变56条,多节段动脉病变88条,观察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腔内治疗ASO技术成功率为92.74%(230/248);21例发生并发症(21/210,10.00%),包括穿刺处血肿6例,假性动脉瘤1例,心力衰竭2例,对比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及夹层各3例,再狭窄5例,均经相应治疗后缓解。结论腔内治疗下肢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效控制合并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正规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 血管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 并发症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