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实现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及认知动因——以“抓”类动词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贾红霞 李福印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74-83,共10页
文章采用实证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中"抓"类动词,探讨其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词汇化模式多样化的认知动因。结果表明:1)"抓"类动词表达"实现"... 文章采用实证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中"抓"类动词,探讨其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词汇化模式多样化的认知动因。结果表明:1)"抓"类动词表达"实现"的词汇化模式呈多样性,可由卫星语素、并列或连动结构或动词词根编码路径信息[实现]。2)"抓"类动词14种词汇化模式呈现S-语言、E-语言与V-语言特征,总体趋势为S-语言>E-语言>V-语言。3)"抓"类动词呈现多样化的词汇化模式与概念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类动词 实现事件 卫星框架语言 均衡框架语言 动词框架语言 概念化
下载PDF
事件框架的结构表征与翻译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宇红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3期68-71,共4页
本文对比了英、汉、法、西、德、日等六种语言事件框架的结构表征,探讨了结构表征的异同对语际互译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运用认知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解释了事件框架结构表征的语际差异.
关键词 事件框架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框架语言 翻译
下载PDF
日语“ヲ格+位移动词”句式成立的认知语法研究——以表示“路径”语义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姚艳玲 吴楠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与デ格和ニ格表达式的对比,对表达路径语义的"ヲ格+位移动词"表达式的语义结构及事件结构特征进行了阐释。同一客观事件两种表达方式这一现象源于认知主体对同一认知框架内的不同部分发生了认...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与デ格和ニ格表达式的对比,对表达路径语义的"ヲ格+位移动词"表达式的语义结构及事件结构特征进行了阐释。同一客观事件两种表达方式这一现象源于认知主体对同一认知框架内的不同部分发生了认知焦点的转移。"ヲ格+位移动词"表达式的认知焦点在于主体位移所形成的路径,而デ格和ニ格则分别突显的是位移动作发生的背景和归着点,语料中ヲ格与ニ格、デ格之间使用比例的差异,即多用ヲ格的使用状况也体现了日语位移动词的词汇化类型是动词框架语言这一类型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 认知焦点 转喻 事件结构 动词框架语言
下载PDF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萧佩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51-58,共8页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动词 语法化 语义不对称性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框架语言 认知语义学
下载PDF
汉英翻译中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 --基于小说文本双语对比
5
作者 李家春 李悦聪 梁博男 《外文研究》 2023年第4期65-75,105,共12页
本文基于Talmy的词汇化类型理论,以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编码方式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小说及其英文译本,对事件中的[致使]、[方式]、[状态变化]等语义要素的编码方式进行考察,发现汉英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编码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基于Talmy的词汇化类型理论,以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编码方式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小说及其英文译本,对事件中的[致使]、[方式]、[状态变化]等语义要素的编码方式进行考察,发现汉英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编码方式存在较大差异:(1)在编码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时,汉语经常使用附加语表征[状态变化],具有附加语框架语言倾向,对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描写更加丰富细致,具有动态感;而英语则经常采用主动词表征状态变化,具有动词框架语言倾向。(2)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发现,翻译过程中,[致使]、[方式]和[状态变化]等语义要素可以根据语篇需要进行对等、泛化、省略和调整等处理,除了译为典型的V-结构或S-结构,还可以译为方式动词、短语结构等其他形式。(3)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的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再词汇化过程,部分语义要素的凸显性发生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 动词框架语言 附加语框架语言 再词汇化
下载PDF
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的认知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沈燕 《科教文汇》 2008年第31期159-159,共1页
Talmy根据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把世界上的语言归为动词框架化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卫星框架化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本文分别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旨在将认知语言学事件框架概念运... Talmy根据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把世界上的语言归为动词框架化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卫星框架化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本文分别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旨在将认知语言学事件框架概念运用于英汉语言对比和英汉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框架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框架语言
下载PDF
英汉运动事件中背景表达对比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许子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60-65,共6页
研究运用Talmy的词汇化类型学理论,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运动事件中背景表达的特点。结果表明,汉语语料中有背景句的使用情况与英语本族语语料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两者在同一分句中表达两个背景信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汉语在运动事件的... 研究运用Talmy的词汇化类型学理论,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运动事件中背景表达的特点。结果表明,汉语语料中有背景句的使用情况与英语本族语语料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两者在同一分句中表达两个背景信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汉语在运动事件的背景表达方面同时具有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背景 卫星框架语言 动词框架语言
下载PDF
“走+A”构式的状态变化分析
8
作者 孔依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8-53,共6页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走+A”构式是一种与动补结构同中有异的新兴结构,其在经济、文艺等领域的高频使用及能产性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走+X”构式的描写上,从共时角度指出其分布及用法。我们认为“走”和A的虚化动因...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走+A”构式是一种与动补结构同中有异的新兴结构,其在经济、文艺等领域的高频使用及能产性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走+X”构式的描写上,从共时角度指出其分布及用法。我们认为“走”和A的虚化动因和路径不同,出于重视结果的认知模式和侧重表达结果的语言习惯,汉语使用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表示结果的A上;加上北方方言中多种“走”的虚化用法的影响,导致“走+A”动词构式呈现出“走”的核心地位下降,补语A的地位上升的趋势,这是其表现出强烈S语言倾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框架语言 语法化
下载PDF
来自不同语言类型的学习者叙述汉语运动事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郝美玲 王芬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94,共12页
不同语言类型的人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所关注的运动事件成分与所选择的词汇和句法类型是不同的,那么不同语言类型的人在用第二语言叙述时是否也会受到母语类型特征的影响?这种母语类型特征的影响是否还会受到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调节呢?本... 不同语言类型的人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所关注的运动事件成分与所选择的词汇和句法类型是不同的,那么不同语言类型的人在用第二语言叙述时是否也会受到母语类型特征的影响?这种母语类型特征的影响是否还会受到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调节呢?本研究选取来自S型语言和V型语言的两组学习者,收集并分析了他们在用汉语叙述运动事件时的语料。结果表明汉语学习者在叙述运动事件时确实受到母语类型学特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体现在部分运动事件的成分上,而且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制约着母语特征发挥影响。基于此,我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句法教学和语篇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语言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者 卫星框架语言 动词框架语言
原文传递
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分析——以汉语与英语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英杰 《品牌》 2015年第6期235-235,共1页
Talmy将汉语与英语分类为卫星框架语言,然而对于汉语的划分存在较多的争议。Slobin则将汉语划分为等位框架语言。戴浩一等学者认为汉语应归为复杂框架语言。Slobin和戴浩一等都是在Talmy原有的事件框架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补,即对Talm... Talmy将汉语与英语分类为卫星框架语言,然而对于汉语的划分存在较多的争议。Slobin则将汉语划分为等位框架语言。戴浩一等学者认为汉语应归为复杂框架语言。Slobin和戴浩一等都是在Talmy原有的事件框架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补,即对Talmy理论的不断细化与增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框架语言 路径 汉语
原文传递
汉语趋向动词的句法位置和形态特点
11
作者 郝琦 《语言学研究》 2020年第2期83-99,共17页
本文在"动词框架/卫星框架"这一语言类型的视角下,描写分析汉语趋向动词及相关成分(如受事论元、体助词"了"等)在运动事件的表达中展现出来的形态句法特点,同时在生成句法的新构式主义理论框架下,对这些形态句法特... 本文在"动词框架/卫星框架"这一语言类型的视角下,描写分析汉语趋向动词及相关成分(如受事论元、体助词"了"等)在运动事件的表达中展现出来的形态句法特点,同时在生成句法的新构式主义理论框架下,对这些形态句法特点的形成进行解释。主要结论有:(1)趋向动词中的"上"类字是功能词Path,而"来、去"是表达说话人对路径或运动事件观察的指向义轻动词vdeixis,以Path P或v P/Voice P作为其补足语;(2)汉语的Path语素具有释音缺陷性,有形态上的要求"邻接于[....v...]",表明汉语是弱卫星框架语言(Acedo-Matellàn 2016);(3)汉语动趋式的形态句法表现,如"了"的(不)可插入性,带受事宾语的语序模式等问题,可以通过上述假设得到有效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动词框架/卫星框架语言类型 汉语趋向动词 动趋式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双及物动结式的状态变化事件探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任龙波 李福印 邓宇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44,共6页
Talmy(2000b:213-288,2010)提出的状态变化事件指物体或情景本身特征的变化或保持。本文以英语为参照,运用这一理论探究汉语双及物动结式(SVRNN构式),发现:1)SVRNN构式表征的状态变化事件类似运动事件;2)这类状态变化事件有存在状态变... Talmy(2000b:213-288,2010)提出的状态变化事件指物体或情景本身特征的变化或保持。本文以英语为参照,运用这一理论探究汉语双及物动结式(SVRNN构式),发现:1)SVRNN构式表征的状态变化事件类似运动事件;2)这类状态变化事件有存在状态变化事件和条件变化事件两个小类;3)汉语这类SVRNN构式,一般由整个构式、一部分结果补语,还有一部分主要动词表达主事件的特定核心图式,因此这类构式表现出一种在整体卫星框架中、局部含有动词框架的混合式语言类型特征。副事件在汉语此类构式中一般由动结式VR或动词V表征,而在对应英语构式中,一般由动词V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及物动结式 状态变化事件 卫星框架语言 动词框架语言 构式
原文传递
汉语动补结构类型学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钟书能 黄瑞芳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30,共11页
Talmy(1985,1991,2000)把世界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附加语框架语言,并认为英语是典型的附加语框架语言,西班牙语是典型的动词框架语言,汉语则属于较强的附加语框架语言。这一观点引起了语言学界的诸多质疑,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以... Talmy(1985,1991,2000)把世界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附加语框架语言,并认为英语是典型的附加语框架语言,西班牙语是典型的动词框架语言,汉语则属于较强的附加语框架语言。这一观点引起了语言学界的诸多质疑,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以动补结构中的"路径"或"状态变化"这一语义核心与施动性之间的动态关系为基准,并有机结合李临定(1984)所提出的"缩减"检测法的操作模式,创立了"显性允准"及"隐性允准"两个规则来判断汉语类型学的归属。本文赞同汉语属于"并列框架语言"的观点。最后,我们认为解决汉语类型学的归属这一问题,除重点聚焦句子施事主语的施动性外,还必须综合考虑谓语动词的自主性、动作性、及物性以及宾语的受事性等因素,否则就会出现许多"例外",导致对汉语类型学归属判断无所适从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补结构 附加语框架语言 动词框架语言 并列框架语言 施动性
原文传递
中国手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恒 吴铃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5-362,437,共8页
本文考察了中国手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初步结论是:1)中国手语运动事件的表达包含"方式动词+路径动词"连动式和"路径动词"单用两类结构。后者使用频率更高,表现出强烈的动词框架语言倾向;2)"方式动词+路径... 本文考察了中国手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初步结论是:1)中国手语运动事件的表达包含"方式动词+路径动词"连动式和"路径动词"单用两类结构。后者使用频率更高,表现出强烈的动词框架语言倾向;2)"方式动词+路径动词"连动式中的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的词汇和语法地位相等,因此中国手语具有"平衡框架语言"特征;3)[方式]成分可以由主要动词表达,但只能出现在"非边界跨越"运动事件表达中,因此也有卫星框架语言特征。总体而言,中国手语是一种兼具卫星框架语言和平衡框架语言特征的复杂动词框架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中国手语 词汇化模式 路径动词 复杂动词框架语言
原文传递
存在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杜静 李福印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9,共5页
认知语义学创始人Leonard Talmy(2000:117)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两分法理论,认为:语言可以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语框架语言,并进一步指出现代汉语属于卫星语框架语言。这一理论适用于整个宏事件所属的五类不同的框架事件,即运动事件、体... 认知语义学创始人Leonard Talmy(2000:117)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两分法理论,认为:语言可以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语框架语言,并进一步指出现代汉语属于卫星语框架语言。这一理论适用于整个宏事件所属的五类不同的框架事件,即运动事件、体相事件、状态变化事件、关联事件和实现事件。关于现代汉语是否属于卫星语框架语言,学界有较大争论,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运动事件。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状态变化事件(event of state change),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探究现代汉语的词汇化模式,从而为现代汉语的准确定位提供更多依据。作为对状态变化事件的初步探索,文章集中研究存在性状态变化这一分类,通过图片描述的方式收集口语语料。语料分析发现存在性状态可以分为致使性和非致使性两种事件,致使性事件编码为卫星语框架结构,而非致使性事件中动词框架结构和卫星语框架结构呈现2:1的比例。本文最终结论认为:1)存在性状态变化事件呈现互补型模式;2)非致使性存在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表征呈现两种框架结构并行合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性状态变化事件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语框架语言 互补型模式 并行合并模式
原文传递
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杜静 李福印 《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79-91,共13页
Leonard Talmy在词汇化模式的研究中提出:语言可以划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语框架语言。在这种两分法中,现代汉语和英语相同,都属于卫星语框架语言。Talmy的两分法理论适用于整个宏事件,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运动事件中。本文从词... Leonard Talmy在词汇化模式的研究中提出:语言可以划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语框架语言。在这种两分法中,现代汉语和英语相同,都属于卫星语框架语言。Talmy的两分法理论适用于整个宏事件,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运动事件中。本文从词汇化模式视角出发,研究状态变化事件中施事性状态变化的词汇化模式,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对现代汉语在状态变化领域中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分类和探讨。文章随机选取十五个汉语施动动词,对三十位母语为汉语的受试进行访谈录音,建立小型汉语封闭语料库。经过数据整理分析发现: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的现代汉语表达式呈现动词框架和卫星语框架两种词汇化模式。本语料支持以下结论:在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领域中,现代汉语属于互补型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 宏事件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语框架语言 互补型语言
原文传递
典型位移运动事件表征中的路径要素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福印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Leonard Talmy在词汇化模式的研究中提出:语言可以划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在这种两分法中,现代汉语和英语一样都属于卫星框架语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搜集了描述三类典型位移性运动事件的口语语料(火灾逃生、矿难升井、火山... Leonard Talmy在词汇化模式的研究中提出:语言可以划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在这种两分法中,现代汉语和英语一样都属于卫星框架语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搜集了描述三类典型位移性运动事件的口语语料(火灾逃生、矿难升井、火山爆发),通过实证研究,对现代汉语路径语义要素的词汇化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本研究语料支持汉语是动词框架语言,不支持Talmy关于汉语是卫星框架语言的论断;研究不同的事件语域,会得出汉语是不同类型的结论。因此本文建议对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域做详尽的语言分析,寻找规律,不建议用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这种过于笼统的概念给汉语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宏事件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框架语言 类型学
原文传递
宏事件研究中的两大系统性误区 被引量:33
18
作者 李福印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33,共9页
本文发现,绝大多数关于运动事件的研究存在研究范围和方法论的不当,具体为:(1)研究过度集中在对物理性位移运动事件的研究。误以为Talmy的理论是在对物理性位移运动事件研究中提出来的。因此,验证该理论仅需要在该类事件中进行。(2)研... 本文发现,绝大多数关于运动事件的研究存在研究范围和方法论的不当,具体为:(1)研究过度集中在对物理性位移运动事件的研究。误以为Talmy的理论是在对物理性位移运动事件研究中提出来的。因此,验证该理论仅需要在该类事件中进行。(2)研究缺乏统一的科学方法论。误以为Talmy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是开放的。本文指出:(1)物理性位移运动事件仅仅是运动事件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2)运动事件仅仅是宏事件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少有研究涉及物理性位移运动事件之外的内容。(3)Talmy对宏事件的研究遵循严格的方法论,即语料的"口语化、高频率、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宏事件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框架语言 语言类型学
原文传递
静态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福印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3,共6页
Talmy(2000)把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认为现代汉语属于后者。此后,学界关于现代汉语的类型所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发现相关研究存在如下重大缺陷:首先,Talmy所研究的运动事件既包含位移事件,又包括表示"处所&qu... Talmy(2000)把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认为现代汉语属于后者。此后,学界关于现代汉语的类型所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发现相关研究存在如下重大缺陷:首先,Talmy所研究的运动事件既包含位移事件,又包括表示"处所"和"存在"的静态事件。但是,在对现代汉语的研究中,静态事件几乎完全被学界所忽视。其次,绝大部分关于事件的研究,没有遵循Talmy关于语料的3点重要要求(口语化、使用广泛、频率高)。本文设计了10张关于静态事件的图片作为实验手段,通过采访50位受试和实证方法,得到第一手语料,建立本文语料库,对静态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支持现代汉语为卫星框架语言。同时,本文发现一些表示静态事件语义的特殊句型,呼吁学界对此问题进行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事件 静态事件 宏事件 动词框架语言 卫星框架语言
原文传递
《位移表达的类型学》评介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艳玲 《高等日语教育》 2018年第1期185-192,共8页
松本曜(編). 2017.移動表現の類型論.くろしお出版.ⅴ+373pp.《位移表达的类型学》由位移事件类型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日本神户大学松本曜(Matsumoto,Yo)编著,于2017年2月由日本くろしお(黑潮)出版社出版。基于跨语言的位移表达式的类型学... 松本曜(編). 2017.移動表現の類型論.くろしお出版.ⅴ+373pp.《位移表达的类型学》由位移事件类型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日本神户大学松本曜(Matsumoto,Yo)编著,于2017年2月由日本くろしお(黑潮)出版社出版。基于跨语言的位移表达式的类型学研究始终是语言类型学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活跃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学特征 语料库 抽象性 位移事件 语言类型学 动词框架语言 语义要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