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轻动词移位角度看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复杂关系
1
作者 商怡 韩梦擎 《现代语文》 2021年第2期23-27,共5页
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十分复杂,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在研究中,主要是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将它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动宾复杂关系的简约原则。首先,对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动宾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其次,对“轻动词”有关的理论进... 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十分复杂,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在研究中,主要是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将它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动宾复杂关系的简约原则。首先,对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动宾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其次,对“轻动词”有关的理论进行阐释;再次,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对现代汉语中每类动宾关系作出统一、合理的解释。现代汉语中复杂的动宾关系可以看作是轻动词促使核心词移位造成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动词移位理论 动宾关系
下载PDF
汉语口语移位动词句式调查
2
作者 周小文 任卓君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7年第12期48-51,共4页
本文通过口语引出实验,探讨汉语口语中移位动词的句式类型及使用情况。研究共发现9种不同句式,其中4种为图形宾语,3种为背景宾语,还有两种特殊的准双宾语句式。实验还发现图形宾语句使用范围更广,且使用频率远高于背景宾语句式。这些结... 本文通过口语引出实验,探讨汉语口语中移位动词的句式类型及使用情况。研究共发现9种不同句式,其中4种为图形宾语,3种为背景宾语,还有两种特殊的准双宾语句式。实验还发现图形宾语句使用范围更广,且使用频率远高于背景宾语句式。这些结果说明说汉语使用者在口语中倾向于使用图像框架来编码移位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口语 移位动词句式
下载PDF
“跑+NP”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妮妮 杨廷君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4年第3期55-58,共4页
现代汉语中"跑+NP"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比比皆是,如"跑业务""飞北京""坐板凳"等。"跑""飞""坐"作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构成了"vi+NP"结构... 现代汉语中"跑+NP"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比比皆是,如"跑业务""飞北京""坐板凳"等。"跑""飞""坐"作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构成了"vi+NP"结构。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运用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移位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从词库表征和语体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类现象主要出现于比较随意的口语中,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省力,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NP” 词库表征 动词移位理论 语体特点 经济原则
下载PDF
汉语方言受事话题句类型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邓思颖 《语言科学》 2006年第6期3-11,共9页
文章采用生成语法学的动词移位理论对汉语方言受事话题句的类型现象作出重新分析,并且论证话题化的“强弱”本身不是参数,动词移位才是一项参数,话题化的差异和汉语方言词序的差异最终由动词移位来决定。文章的发现还可以进一步在汉语... 文章采用生成语法学的动词移位理论对汉语方言受事话题句的类型现象作出重新分析,并且论证话题化的“强弱”本身不是参数,动词移位才是一项参数,话题化的差异和汉语方言词序的差异最终由动词移位来决定。文章的发现还可以进一步在汉语方言体标记的形态和无定量名短语宾语的分布等现象中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事话题句 动词移位 参数理论 汉语方言语法 类型学
下载PDF
书面语体“V+向/往+NP”的构成机制及句法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永娜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64-69,共6页
文章认为"V+向/往+NP"是由"向/往+NP+VP"中的动词"V"经过介词引发的核心动词移位而构成的;论证了该结构表达正式语体的原因在于:经过句法移位以后大大降低了介词结构所表达方向的具体性,造成了结构所表... 文章认为"V+向/往+NP"是由"向/往+NP+VP"中的动词"V"经过介词引发的核心动词移位而构成的;论证了该结构表达正式语体的原因在于:经过句法移位以后大大降低了介词结构所表达方向的具体性,造成了结构所表达内容的泛时空化;通过对该类结构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分析,印证了"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的理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面语体 “V+向/往+NP” 核心动词移位 泛时空化特征
下载PDF
关于功能语类的心理实证和一语习得实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立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0-125,共6页
生成语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句子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决定各语言之间语序差异的功能性语类,其句法研究主要在于功能语类在各语言中的不同形式特征和移位表现。但是,在生成语法研究中,用以证明这些功能语类及其形式特征存在的唯一... 生成语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句子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决定各语言之间语序差异的功能性语类,其句法研究主要在于功能语类在各语言中的不同形式特征和移位表现。但是,在生成语法研究中,用以证明这些功能语类及其形式特征存在的唯一依据是据此得以解释的语言现象,这就给人以循环论证的感觉。本文列举心理语言学家和一语习得研究者的关于功能语类的实验结果,为功能语类的存在提供心理实证和一语习得实证,以此改变人们对于生成语法"是纯形式的循环论证"这一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类 心理实证 屈折词 一语习得实证 动词移位
下载PDF
英语名词动用中选择性制约的认知解释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小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6-80,共5页
在认知语法框架下,以英语处所类动词与移位类动词为例,解释名词动用中产生选择性制约的原因,并从类型学的角度对研究结论加以佐证。文章认为,在名词动用时,被凸显的名词继续保留其名词性质,具有担当宾语的典型价值,它转化为动词的可能... 在认知语法框架下,以英语处所类动词与移位类动词为例,解释名词动用中产生选择性制约的原因,并从类型学的角度对研究结论加以佐证。文章认为,在名词动用时,被凸显的名词继续保留其名词性质,具有担当宾语的典型价值,它转化为动词的可能性因此受到限制。而不那么被凸显的名词更可能转化为动词。在致使-移动类事件中,受事的凸显度高于地点,因此表示地点的名词类转为动词,即处所类动词;在致使-领有类事件中,领有者的凸显度高于受事,因此指示受事的名词类转为动词,即移位类动词。名词动用的制约性最终是由主体对事件的认知模式与概念结构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动用 处所类动词 移位动词 选择性制约 认知语法
下载PDF
汉语非典型疑问构式“V什么”的句法机制与语体属性
8
作者 章昱帆 《现代语文》 2022年第6期58-64,共7页
普通话中表抱怨、反诘的非典型疑问构式“V什么V”“V什么”,在不同语体层面上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非典型疑问构式“V什么”可以根据动词的音节,划分为两种语体类型:单音节为典型的口语体,双音节则为非典型的正式体。在偏正式的语体中... 普通话中表抱怨、反诘的非典型疑问构式“V什么V”“V什么”,在不同语体层面上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非典型疑问构式“V什么”可以根据动词的音节,划分为两种语体类型:单音节为典型的口语体,双音节则为非典型的正式体。在偏正式的语体中,语音形式机制会倾向于删除由动词移位构成的句法链的下拷贝。这一语言事实也再次证明了,语体是影响广义句法操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什么” 非典型疑问句 语体语法 动词移位 拷贝删除
下载PDF
致使-移动情境中英汉语名词动用选择一致性的实证研究
9
作者 周小文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4年第3期142-145,共4页
通过实验激发说汉语者创造名词动用,发现汉语名词动用对来自英语处所类动词与移位类动词的两类致使-移动情境敏感。在致使-移动情境?中,被试强烈地倾向于选择表示位移终点的名词作为动词;在致使-移动情境Ⅱ中,被试强烈地倾向于选择表示... 通过实验激发说汉语者创造名词动用,发现汉语名词动用对来自英语处所类动词与移位类动词的两类致使-移动情境敏感。在致使-移动情境?中,被试强烈地倾向于选择表示位移终点的名词作为动词;在致使-移动情境Ⅱ中,被试强烈地倾向于选择表示位移物体的名词作为动词。这种选择表现出与英语的高度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对可能转化为动词的名词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主体的认知模式与概念结构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移动情境 名词动用 一致 处所类动词 移位动词
下载PDF
试论汉语“已然”范畴的三个主要来源
10
作者 杜道流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84-93,共10页
文章把现代汉语中“了”标示的动态范畴称作“已然”范畴,认为其来源与“完成动词(已、讫、了)”“得失动词(得、取、却)”“移位动词(过、来、去)”三类词语的语法化均有关联。不过,由于和其他词语相比,“了”的范畴义的明确程度更高,... 文章把现代汉语中“了”标示的动态范畴称作“已然”范畴,认为其来源与“完成动词(已、讫、了)”“得失动词(得、取、却)”“移位动词(过、来、去)”三类词语的语法化均有关联。不过,由于和其他词语相比,“了”的范畴义的明确程度更高,且在语法化过程中,其功能始终较为单一,而其他词语则大多出现多功能、多方向发展的情况,使得“了”最终取代了其他词语成为该范畴的唯一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然”范畴 来源 完成动词 得失动词 移位动词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和宾语——从抽象动词“有”到句法—信息结构接口 被引量:66
11
作者 胡建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6-409,共14页
本文讨论"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式的生成方式,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有的不及物动词可以让其唯一论元居于动词之后,而有的不可以。本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动词移位,二是句法与信息结构的... 本文讨论"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式的生成方式,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有的不及物动词可以让其唯一论元居于动词之后,而有的不可以。本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动词移位,二是句法与信息结构的接口。本文在Huang(1987、1989、1990)和Wang(1965)的基础上首先论证汉语中抽象动词"有"的存在,然后指出抽象的"有"既可以实现为词汇动词,又可以实现为体貌标记。当它作为体貌成分存在时,它所处的位置是vP之内,而词汇动词只能通过vP内的动词移位来获得这一体貌标记。在对vP内动词移位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从句法与信息结构的接口要求上对相关句式的合法或不合法的情况做了进一步分析,指出句法向信息结构输出的成分要满足信息结构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分拣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抽象动词“有” 动词移位 句法与信息结构的接口 和谐对应
原文传递
“来”的系谱学——谈汉语隐性轻动词结构的言内之意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维天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50,共10页
本文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切入,主张汉语动词"来"的二元用法只是表象,其施事、存有及使事等结构均由动词提升所形成。推而广之,"来"其实只有非宾格动词的一元用法,其余的都配合上位的隐性外轻动词如DO、EXIST、CAUSE衍... 本文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切入,主张汉语动词"来"的二元用法只是表象,其施事、存有及使事等结构均由动词提升所形成。推而广之,"来"其实只有非宾格动词的一元用法,其余的都配合上位的隐性外轻动词如DO、EXIST、CAUSE衍生而来,也因此才有了所谓的"言内之意"。文中也深入探讨了轻动词作为隐性范畴所衍生的种种议题(如证伪性、多样性及能产性等等),希望能为这条思路开创一个新的格局,并打通语言内延(intensional)和外延(extensional)这两个向度的任督二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 隐性轻动词 汉语语法 动词移位 动词句法
原文传递
非受事宾语句类型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永忠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41,共9页
本文运用生成语法学的动词移位理论,重新分析非受事宾语句的类型现象,并作如下论证:受事性的"强弱"本身不是参数,动词移位才是一项参数,受事性的差异和非受事宾语词序的差异最终由动词移位来决定。文章的发现可在汉语体标记... 本文运用生成语法学的动词移位理论,重新分析非受事宾语句的类型现象,并作如下论证:受事性的"强弱"本身不是参数,动词移位才是一项参数,受事性的差异和非受事宾语词序的差异最终由动词移位来决定。文章的发现可在汉语体标记的形态和无定量名短语宾语的分布等现象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并得到语言类型学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受事宾语句 动词移位 参数理论 语言类型
原文传递
连动结构类型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永忠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第10期17-24,77-78,共8页
本文从参数差异的角度探讨连动结构的类型。根据本文的讨论,动词移位参数可以推导出两种类型的连动结构:SVO型和SOV型。受事性的"强弱"本身不是参数,动词移位才是参数。根据分析,受事性的差异和连动结构各个成分顺序的差异最... 本文从参数差异的角度探讨连动结构的类型。根据本文的讨论,动词移位参数可以推导出两种类型的连动结构:SVO型和SOV型。受事性的"强弱"本身不是参数,动词移位才是参数。根据分析,受事性的差异和连动结构各个成分顺序的差异最终由动词移位决定。连动结构宾语的出现和位置以及连动结构的句式转换均与动词移位的距离有关。动词移得越靠前,连动结构越容易违反语序-时序对应原则。这个发现还可以进一步在体标记的形态和无定量名短语宾语的分布等现象中得到印证,并且得到语言类型学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动结构 动词移位 宾语空缺 参数理论 语言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