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静结合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恋秋 叶海敏 +2 位作者 陈壮志 石学慧 张鹏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4期654-657,共4页
目的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两... 目的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治疗完成后评估临床疗效;第6个月时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DHI、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个疗程后较治疗1个疗程后降低(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BPPV患者复位后伴随残余症状者,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可促进前庭功能恢复、改善残余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复发率,且“动静结合”针刺法为辅助治疗的方法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残余症状 动静结合针刺法
下载PDF
动静结合针刺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叶海敏 陈壮志 张鹏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4-499,共6页
目的: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配合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对照组、针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30例。手法对照组采用Epley复位法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目的: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配合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对照组、针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30例。手法对照组采用Epley复位法进行手法复位治疗,针刺对照组在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治疗,试验组在手法复位治疗基础上给予动静结合针刺治疗,两针刺组均选取百会、印堂,健侧的三间、中渚、后溪、外关,患侧的晕听区、风池,针刺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6次为1个疗程,1疗程后休息1 d, 3组均治疗2个疗程。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评价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的眩晕程度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效后的DHI评分、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与针刺对照组、手法对照组比较,试验组DH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手法对照组比较,试验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手法对照组、针刺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83.33%、86.67%,试验组的总有效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动静结合针刺法配合手法复位对于PC-BPPV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且在眩晕症状的改善速度及疗效持久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动静结合针刺法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