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硬化斑块环氧化物酶-2表达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恒方 杨期东 +2 位作者 苗旺 朱晓岩 黄晓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环氧化物酶-2(COX-2)及Ⅰ型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mPGES-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其中8只为正常对照组(1组),另24只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物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环氧化物酶-2(COX-2)及Ⅰ型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mPGES-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其中8只为正常对照组(1组),另24只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物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为颈动脉狭窄无干预组(2组)、塞来昔布治疗组(3组)、通心络治疗组(4组),每组各8只。药物干预2周后取狭窄段颈动脉及对侧相应段的颈动脉,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印记(Westernblot)检测颈动脉斑块药物干预后COX-2及mPGES-1表达。结果2、3、4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斑块的COX-2mRNA、mPGES-1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水平,与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4组较2组下调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较4组下调更显著(P<0.05)。结论通心络可能有益于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劲动脉疾病 环氧化物酶-2 通心络胶囊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何新红 陆建平 +4 位作者 王飞 刘崎 王莉 宋宁 华来庆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 10 5 8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 ,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结果  10 5 8例患者中 ... 目的 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 10 5 8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 ,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结果  10 5 8例患者中 198例经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脑梗死 ,同时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测到同侧CAS斑块 ;36例检测到CAS斑块 ,但未发现脑梗死灶 ;70例证实为脑梗死 ,但未检测到CAS斑块 ;790例梗死灶及粥样硬化斑块均未检测到。所有CAS患者 ,只累及 1段血管者 12 9例 ,累及多段血管者 10 5例 ,其中两侧颈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并动脉狭窄 16例。 198例脑梗死患者 ,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累及多段血管。 36例无脑梗死患者 ,斑块多表现为浅小斑块 ,主要位于颈总动脉主干。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劲动脉疾病 脑梗塞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曾敏 龚细礼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脑功能障碍症状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急性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最佳时...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脑功能障碍症状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急性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最佳时机,然而传统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缺血 劲动脉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溶栓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