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7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患者及配偶二元应对与亲密关系的主体-客体互倚模型研究
1
作者 王丽敏 张静茹 魏苗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160-2164,共5页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主体-客体互倚模型(APIM)分析宫颈癌患者及配偶的二元应对和夫妻亲密关系间的关系,为医护人员制订干预措施来改善宫颈癌夫妻的应对水平和亲密关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抽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主体-客体互倚模型(APIM)分析宫颈癌患者及配偶的二元应对和夫妻亲密关系间的关系,为医护人员制订干预措施来改善宫颈癌夫妻的应对水平和亲密关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抽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7对宫颈癌夫妻作为样本,采用二元应对量表和婚姻调适测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构建APIM模型分析宫颈癌患者及其配偶的二元应对水平与亲密关系间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患者和配偶的二元应对均能够预测自身亲密关系(β=0.49、0.45,P<0.001),即主体效应明显;客体效应结果显示配偶的二元应对水平能够预测宫颈癌患者的亲密关系(β=0.44,P=0.005)。结论 宫颈癌夫妻的二元应对水平和亲密关系之间存在部分二元交互作用。医护人员应将宫颈癌夫妻看作一个整体,开展二元应对干预策略的制定,从而达到提升亲密关系、维持婚姻稳定家庭和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二元应对 亲密关系 主体-客体互椅模型
下载PDF
劳动“主体—客体”关系中人的发展形式和所有制历史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再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顾海良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14,F0002,206,共12页
人作为劳动主体演进的三大发展形式理论和生产资料作为劳动客体在所有制关系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这一手稿思想内涵和学理意蕴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课题研究中,要厘清... 人作为劳动主体演进的三大发展形式理论和生产资料作为劳动客体在所有制关系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这一手稿思想内涵和学理意蕴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课题研究中,要厘清交换关系中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要素的内涵,理解劳动“主体—客体”关系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内在属性;要把握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的理论挈要,理解劳动主体演进的“社会形式”的基本特征;要搞清对客体所有和占有关系演进的三大历史形态的理论精微,理解对生产资料客体所有和占有关系的根本性质;要深化《资本论》对劳动“主体—客体”关系的系统探索,理解人的发展形式和所有制历史形态理论的总体关系和本质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主体—客体”关系 人的发展 所有制关系
原文传递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咨访关系探赜
3
作者 杨玉奇 《学周刊》 2024年第2期7-9,共3页
咨访关系的本质是以来访者保持一定强度且持续的求助动机为前提,这就意味着咨访关系的建立和继续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访关系乃至整个学界还存在以来访者为客体的哲学惯性,如咨访关系的基本原则尊重和关注都是以来访... 咨访关系的本质是以来访者保持一定强度且持续的求助动机为前提,这就意味着咨访关系的建立和继续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访关系乃至整个学界还存在以来访者为客体的哲学惯性,如咨访关系的基本原则尊重和关注都是以来访者为客体而设置,这本身就有碍咨访关系的建构和持续。本文尝试跳脱主客二分这个哲学桎梏,将主体间性从现象学中引申到咨访关系,以批判审视主体性的二元对立为现实依据,在高校心理咨访关系中重建一种公开、信任、合作的互动关系和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主体间性 主体 客体 咨访关系
下载PDF
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的总和——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野中的劳动二重性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3,共7页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 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与价值论中的"价值"概念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划分为物理形态世界与价值形态世界。劳动既有改变物理形态世界的意蕴也有改变价值形态世界的意蕴。在价值论的视域中,物只有客体尺度;而人既有主体尺度,也有客体尺度。客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固然属于价值关系;主体及其属性与主体尺度相符合、相一致的性质同样属于价值关系。前者可以称为手段价值关系,而后者则可以称为目的价值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纯粹的物理关系,也有手段价值关系和目的价值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并不改变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改变事物的价值形态。具体劳动改变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手段价值关系,抽象劳动则改变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目的价值关系。抽象劳动的物化凝结为商品价值,意味着商品价值在本质上是物化了目的价值关系。在此意义的基础上,劳动凝结的价值,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属于价值论意蕴中的价值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论 劳动二重性 客体关系 主体关系
下载PDF
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论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对美术的影响
5
作者 李林翰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9期47-51,共5页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出自散文《邕州柳中承做马退山茅亭记》,该散文被普遍认为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后人将这八字归纳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论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至唐代的重要结晶之一,对后...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出自散文《邕州柳中承做马退山茅亭记》,该散文被普遍认为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后人将这八字归纳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论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至唐代的重要结晶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客体关系 中国古典美学 审美活动 美学命题 主体客体 亭记 因人
下载PDF
从“关系客体”到“关系主体”:人工智能时代学习者培育困境及其关系重构
6
作者 谢泉峰 刘要悟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38-49,共12页
“以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学习者作为“关系客体”和“关系主体”两种类型。在“关系客体”的学习者培育中,技术作用于学习者,学生是被隔离、被管束、被裹挟的对象;在“关系主体”的学习者培育中,技术为学习者赋能,学习者借助技术突破... “以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学习者作为“关系客体”和“关系主体”两种类型。在“关系客体”的学习者培育中,技术作用于学习者,学生是被隔离、被管束、被裹挟的对象;在“关系主体”的学习者培育中,技术为学习者赋能,学习者借助技术突破认知局限、提高行动意愿和实现智慧选择。当前教育场域中智能技术与教师相结合,使教学关系中的教师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易于扩大自身优势,习于构设封闭场域,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者培育将其困于“关系客体”之中,学习者逐渐丧失主体性。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者培育须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赋能,为教师主导行为设立边界,重构与他者、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创设学习空间以帮助学习者连接多重学习网络,备设学习图谱以协助学习者制订未来学习计划,置设学习支架以辅助学习者驾驭完整学习过程,推动学习者培育从“关系客体”到“关系主体”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客体 关系主体 以学习者为中心 智能技术 学习者培育
下载PDF
异化劳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
7
作者 何泓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27-30,共4页
由异化上升到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但异化劳动理论还不等于唯物史观,它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分析,即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人与劳动对象、人与劳... 由异化上升到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但异化劳动理论还不等于唯物史观,它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分析,即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人与劳动对象、人与劳动过程、人与人的关系,把异化劳动看成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从而揭示马克思是怎样把社会发展看成是自然历史过程、进而去研究历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 主体 客体 人的本质
下载PDF
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27
8
作者 石书臣 周跃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0,共4页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突破与创新,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要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三是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互动;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定位。依据主体间性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 客体关系 启示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 被引量:31
9
作者 邵献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体 客体关系 中国 受教育者
下载PDF
中药研究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彦斌 孟宪生 +1 位作者 苏彦文 司英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2期342-343,共2页
探讨中药研究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药研究的主体是具有雄厚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中医药研究者;客体是本草源流,炮制技术与成分分离、提取和纯化技术关系,中药时辰药动学,中药有效活性成分配伍整合,中药的专利化、时效性和... 探讨中药研究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药研究的主体是具有雄厚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中医药研究者;客体是本草源流,炮制技术与成分分离、提取和纯化技术关系,中药时辰药动学,中药有效活性成分配伍整合,中药的专利化、时效性和不确定性。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是客体决定主体,主体对客体具有积极的反作用。良好的主体发挥对客体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研究 主体 客体 关系
下载PDF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陈金美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5-88,共4页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建立在自然性、社会性基础上的一种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客体 对象性活动 客体关系 社会性 主体属性 主体 主体性原则 自然性
下载PDF
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形态及其建构 被引量:19
12
作者 石书臣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共4页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一种"双主体-客体"的新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导主体"与"主动主体"的合作互...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表现为一种"双主体-客体"的新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导主体"与"主动主体"的合作互动关系,他们的共同客体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说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及其行为表现。这种新形态既强调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的主动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定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目的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客体关系 新形态
下载PDF
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52
13
作者 常凯 《中国劳动》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7,共4页
关键词 劳动法律关系 主体地位 中国 政府职能 劳动者权益 劳动义务 劳动合同 劳动法》
下载PDF
住宿餐饮业薪酬特征及改善研究——基于对比分析的劳动关系主体视角 被引量:3
14
作者 毕明建 王诚庆 王明康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2-87,共6页
住宿餐饮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水平低且增长速度缓慢的现状导致该行业人力资源供需失衡,进而阻碍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和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同时造成旅游行业的人才高流失率,不利于我国旅游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住宿餐饮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水平低且增长速度缓慢的现状导致该行业人力资源供需失衡,进而阻碍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和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同时造成旅游行业的人才高流失率,不利于我国旅游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住宿餐饮业的普通员工、经营者和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的劳动关系三方主体,要共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该行业整体薪酬水平,进而促进住宿餐饮行业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宿餐饮业 薪酬特征 劳动关系主体
下载PDF
关于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绵涛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39,共4页
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对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人或群体。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影响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力和相应的能力和知识。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人,但有时也指物。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关系首先... 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对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人或群体。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影响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力和相应的能力和知识。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人,但有时也指物。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主客体状态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管理活动 主体客体 主体客体关系
下载PDF
基于主体视角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永波 和文超 李霞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4-108,共5页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时期下,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矛盾日趋显性化和复杂化。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基于主体视角,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和探究,分析其运作特点和劣势所在。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点明新常态下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和...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时期下,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矛盾日趋显性化和复杂化。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基于主体视角,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和探究,分析其运作特点和劣势所在。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点明新常态下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和协调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关系 主体分析 协调机制
下载PDF
试论主体—客体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连科 刘奔 《学习与探索》 1983年第3期4-10,共7页
认识论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不能不是认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已经指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 认识论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不能不是认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已经指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转化等等。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说明主体—客体关系,方向无疑是对头的。但是,如果满足于这种一般的理解,人们对主、客体的关系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水平上。为了使我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不断由抽象到具体,还应深入探索这一关系的具体特点。本文试图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对主体—客体的具体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体—客体关系根源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客体,必须改造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和改造客体,必须正确反映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 自我意识 外部世界 客体关系 主体 本体论 认识论 自然界 价值属性 价值关系
下载PDF
“双重客体说”: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再论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建宇 《法治研究》 2010年第11期63-67,共5页
在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应以"涵盖性"、"反作用性"、"概括性"作为判断客体形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标准衡量,"劳动力客体说"、"劳动行为(或劳动活动)客体说"、"... 在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应以"涵盖性"、"反作用性"、"概括性"作为判断客体形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标准衡量,"劳动力客体说"、"劳动行为(或劳动活动)客体说"、"主从客体说"等我国当下几种主要的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理论学说均存在着若干不足,极有必要代之以"双重客体说",亦即静态的劳动力、动态的劳动行为均应被视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表现形态。在客体种类被界定后,我们更应关注和研究双重客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特殊性对劳动法的宗旨确立、权利义务结构、制度设计等方面产生的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劳动 劳动行为 “双重客体说”
下载PDF
师生关系中的双重主体及互为认知客体结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银根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09年第1期18-23,共6页
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起点。为完成教育使命,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合作中分别承担教与学的不同责任,同时形成特定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师生双方是受社会法律保护、人格与尊严平等的公民主体间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 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起点。为完成教育使命,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合作中分别承担教与学的不同责任,同时形成特定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师生双方是受社会法律保护、人格与尊严平等的公民主体间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又具有在知识地位上不平等的教与学的主体间关系;师生中公民主体间关系是教学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前提;在教与学的认知过程中,师生既是教学主体同时又彼此被客体对象化。因而,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为双重主体而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双重主体 认知客体
下载PDF
劳动基准与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分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焱白 谭鲜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7-100,共4页
劳动基准作为法律对劳动条件的强制性规定,其实质是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一种举措。劳动基准的三个功能决定它对劳动关系主体利益分配的必然性。劳动基准的设置应以主体利益均衡分配为其要旨,同时还应采取灵活方式,对非典型劳动关系... 劳动基准作为法律对劳动条件的强制性规定,其实质是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一种举措。劳动基准的三个功能决定它对劳动关系主体利益分配的必然性。劳动基准的设置应以主体利益均衡分配为其要旨,同时还应采取灵活方式,对非典型劳动关系进行调整,并保护边缘劳动者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基准 劳动关系主体 利益分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