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联卫生事业管理(下)
1
作者 施忠道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87年第3期46-49,共4页
六、卫生人力就卫生人力来看,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时期的特点是,卫生战线劳动力就业率迅速增长,其速度与国民收入的增加密切相关。例如,1951~1955年间国民收入增长1%,卫生劳动力和就业率平均增长O.39%,1956~1960年为O.58%,1961~1... 六、卫生人力就卫生人力来看,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时期的特点是,卫生战线劳动力就业率迅速增长,其速度与国民收入的增加密切相关。例如,1951~1955年间国民收入增长1%,卫生劳动力和就业率平均增长O.39%,1956~1960年为O.58%,1961~1965年为0.63%,1966~1970年为0.4l%,1971~1978年为O.35%,提高了卫生劳动力在苏联国民经济全部就业人数中的绝对数及其在全部就业人员百分比中的相对值。1980年卫生职工的就业率平均每万人口234人,而1970年是210人,1965年仅有185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人力 卫生战线 地段医院 卫生防疫站 劳动力就业率 国民收入增长 卫生服务 急救医疗 居民就医
下载PDF
浅析经济报道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2
作者 赵晓凤 于旭光 《山东视听》 2005年第10期74-74,共1页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纵观这些经济报道,仍发现比较突出的两个弱点需要克服。一、克服经济政策宣传务虚不务实的弱点在当前的经济报道中,对经济政策的宣传需要克服的是眼界不宽,思路不广,就政策...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纵观这些经济报道,仍发现比较突出的两个弱点需要克服。一、克服经济政策宣传务虚不务实的弱点在当前的经济报道中,对经济政策的宣传需要克服的是眼界不宽,思路不广,就政策讲政策,就经济写经济,甚至把经济局限于生产经营的狭小圈子。报道形式呆板枯燥, 难以吸引受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新闻 经济生活 开放之路 劳动合同制 论式 人民群众 劳动力就业率 房改政策 使人 济南电视台
下载PDF
打造生态文明村 建设美好新桃园
3
《村委主任》 2010年第6X期16-16,共1页
人物档案仇江耀,2008年12月任桃园村村委主任。2002年9月获闻喜县敬老助老功德奖,2009年10月获闻喜县十大敬老模范,2010年3月获模范农村干部,2010年桃园村获山西省生态文明村、运城市老龄工作示范单位。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人物档案 劳动力就业率 人均纯收入 风路 文化娱乐生活 舞蹈队 地下管道 农田灌溉 水管道
下载PDF
我省第三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4
作者 郑方宏 《浙江经济》 1992年第12期22-25,共4页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三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0多年来,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3.11亿元增长到1991年的245.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平均年递增率达到12.9%,略快于我省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12.0%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占全省...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三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0多年来,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3.11亿元增长到1991年的245.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平均年递增率达到12.9%,略快于我省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12.0%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8.6%,上升到1991年的25.0%。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率,1980年为9.1%,1991年上升到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前景 劳动力就业率 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速度 年递增率 客房数 邮电通讯业 定价管理 经济发展 可比价
下载PDF
Labor Market Aspects of the "New Rurality": Employment, Commut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Rural Sweden 被引量:1
5
作者 K. Eliasson H. Westlund M. Johanss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1年第6期839-852,共14页
Around two thirds of the Swedish rural areas experienced positive net mig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2003-200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wedish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rurality" ... Around two thirds of the Swedish rural areas experienced positive net mig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2003-200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wedish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rurality" or the new rural economic order with regard to migratory movements. The paper analyzes determinants of net migration to rural areas in general and to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s, and the impacts of in-migration on rural labor markets, self-employment and other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migration pattern were mainly the size of adjacent local and regional centers, income and education levels that all had positive impacts, while commuting distance and unemployment rate had contrary effect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the newcomers had lower incomes, a lower employment ratio and a lower degree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but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These differences might be explained by the age differences between stayers (older) and in-migrants (younger).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two groups we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life cycles. One central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 paper is that the effect of in-migration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s about the same in rural areas all over Swe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gentrification counterurbanization rurbanization new rurality COMMUTING entrepreneurshi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