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剑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65,共7页
技术结构内生于特定的资源结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通过加速劳动力非农化、提高农业部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率等途径推动农业资源结构转换,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由劳动数量体现型向物质资本体现型以及广义资本体现型演进。未来中国农业... 技术结构内生于特定的资源结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通过加速劳动力非农化、提高农业部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率等途径推动农业资源结构转换,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由劳动数量体现型向物质资本体现型以及广义资本体现型演进。未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方向,是在加速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的同时,创造人力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形成的资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基于拉尼斯-费模式的讨论 被引量:2
2
作者 温小林 庄义庆 张玉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1-24,119,共4页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结构特征,但是这种转移不会滞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进程,却可能降低商业化点到来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这一假说可以为基于修正的拉尼斯-费模型的理论分析所支持。
关键词 拉尼斯-费模型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农业发展理论
下载PDF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机制 被引量:64
3
作者 郭剑雄 李志俊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41,65,共12页
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对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挑战,仅在静态意义上存在。此时,农业的成功发展,尚需有农业人力资本的深化作为新的必要条件给出。在动态背景下,满足一定条件,农业发展这一新的依存条件则可能内生于劳动力... 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对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挑战,仅在静态意义上存在。此时,农业的成功发展,尚需有农业人力资本的深化作为新的必要条件给出。在动态背景下,满足一定条件,农业发展这一新的依存条件则可能内生于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过程之中。在引入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中,农业发展政策的主旨,是在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强化人力资本动态提高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人力资本深化
原文传递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产出增长——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与质量过剩劳动力假说及其检验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剑雄 李志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109,156,共10页
劳动力市场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主要是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的结果。这种技术进步不仅使虽经大规模转移但至今仍较丰裕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使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流失未能对农业产出增长形成影响。非技能偏... 劳动力市场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出的持续增长,主要是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的结果。这种技术进步不仅使虽经大规模转移但至今仍较丰裕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使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流失未能对农业产出增长形成影响。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首先是劳动力数量过剩的特定资源结构的反映;同时,由于技术与技能之间非互补,导致了劳动力质量过剩状态的存在,其现实表现是劳动力的择优性离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同向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非技能偏态技术进步 质量过剩劳动力 农业产出增长
原文传递
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剑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6,共12页
若忽略或未识别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率的适应性改变,就难以认可二元经济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前景及其演化路径的有效性。当把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率处理为选择性转移的内生变量时,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可... 若忽略或未识别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率的适应性改变,就难以认可二元经济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前景及其演化路径的有效性。当把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率处理为选择性转移的内生变量时,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可以重新回归到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原框架内进行;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前景,仍是该模型所揭示的二元结构的一元化转变。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要旨,是大幅度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人力资本 农业发展
下载PDF
选择性转移、转移成本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 被引量:11
6
作者 匡远凤 詹万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5-134,共10页
本文通过构建由城镇正规、非正规与农村农业部门组成的农村劳动力择优向城镇转移情形下的三部门经济生产和分配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存在极强选择性和具有高昂转移成本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文通过构建由城镇正规、非正规与农村农业部门组成的农村劳动力择优向城镇转移情形下的三部门经济生产和分配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存在极强选择性和具有高昂转移成本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模型对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择优转移和转移成本会内生性地引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中相对优质的劳动力进入到城镇就业,在给城镇居民带来更多回报率较高投资机会的同时,而农业则由于优质人力资本的流出而大大延滞了其发展速度,这种"一促一抑"、"一荣一损"的内在机制势必引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转移成本的存在会放大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进一步地,通过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与随机转移和劣者淘汰不同情形下我国可能出现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对比的反事实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就业的过程中,劳动力很强择优转移的特性在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中贡献了约1/3的份额,而往返流动的转移成本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中产生了大约1.2倍的乘数效应,这是本研究得到的两个重要量化结果。为了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建议要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便利条件,为城乡间资本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便利渠道,需要将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很好地结合,特别是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活力以让农村能人能够在当地更好地施展才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转移成本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反事实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