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黎手稿”异化劳动批判的文化涵指及其意义
1
作者 李秋秋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的异化劳动批判中关涉美学、艺术、人道主义和拜物教等文化方面,这是事实。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整体性所形成的一个必然板块,但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文化涵指,不是一般文化学学科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意识形态的文化...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的异化劳动批判中关涉美学、艺术、人道主义和拜物教等文化方面,这是事实。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整体性所形成的一个必然板块,但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文化涵指,不是一般文化学学科意义上的研究,而是意识形态的文化观批判,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资本主义文化形式问题把握的方法阐述。从“手稿”看,主要涉及四个层次:一是文化本质理解;二是文化观建构的哲学方法;三是文化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的修养和社会进步问题的尺度;四是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文化现象批判和共产主义观的立场问题。“手稿”这些文化涵指的揭示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利于深入对资本主义整体批判的把握外,对于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确立,以及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资本论》等著作推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尤其拜物教的批判都提供学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手稿 异化劳动批判 文化涵指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
作者 李建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3-60,共8页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种发展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主体精神、人民实践逻辑及人民共享理念实现了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所指认的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异化关系体制的内在超越...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种发展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主体精神、人民实践逻辑及人民共享理念实现了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所指认的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异化关系体制的内在超越,体现了对人的自由与解放价值旨趣的根本遵循。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的历史承继与当代生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内含的批判性质、历史逻辑和实践智慧确证了人民主体的现实力量与基本依归,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提供了根本的理念指引与价值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 资本逻辑 劳动幸福
下载PDF
论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
3
作者 石正瑀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1-45,共5页
由于从非历史的人类本质出发,人本主义异化论无法澄清异化的历史根源,而只能将异化归咎为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问题。以往的观点大多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批判简单地归入人本主义异化论,而忽略了二者间的内在差别:《1844年... 由于从非历史的人类本质出发,人本主义异化论无法澄清异化的历史根源,而只能将异化归咎为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问题。以往的观点大多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批判简单地归入人本主义异化论,而忽略了二者间的内在差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方面提出了揭示异化历史根源的要求,另一方面明确了由“工业的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异化历史根源的基本路径,因而实际上包含了超越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可能性。《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揭示生产力发展与现存所有制形式的辩证运动,指明异化的历史根源在于分工发展的自发性,从而扬弃了异化劳动批判,并实现了对人本主义异化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批判 人本主义异化论 异化的历史根源 自发分工
下载PDF
论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的辩证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郭伶俐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87-91,共5页
马克思运用辩证思维、以资本逻辑为主线铺展开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批判。马克思在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商业信用等问题时,无不体现这一特点;而且马克思还以辩证态度看待诸如古典经济学家、黑... 马克思运用辩证思维、以资本逻辑为主线铺展开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批判。马克思在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商业信用等问题时,无不体现这一特点;而且马克思还以辩证态度看待诸如古典经济学家、黑格尔、空想社会主义者等其他学者的劳动批判思想。对于马克思的劳动批判理论,我们也应该用辩证态度来看待,还原其理论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批判 辩证性
下载PDF
奥菲早期思想中的劳动批判维度
5
作者 谢静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281-293,共13页
笔者在对法兰克福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克劳斯·奥菲的政治社会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奥菲早期理论思想中的劳动批判维度。本文即是对这一劳动批判维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奥菲对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声称的劳动与社会地位之... 笔者在对法兰克福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克劳斯·奥菲的政治社会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奥菲早期理论思想中的劳动批判维度。本文即是对这一劳动批判维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奥菲对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声称的劳动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通过对"绩效原则"的含义、绩效原则的功能及其实现前提的分析对绩效原则进行批判。在这样一个批判的基础之上,奥菲进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经典假设进行思考甚至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资本主义 劳动批判 绩效社会 绩效原则
下载PDF
劳动批判与科技作为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批判性内涵
6
作者 吕丽 杨叶平 李晗龙 《林区教学》 2010年第12期57-58,共2页
以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劳动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理论为个案,从分析劳动与人的价值以及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与人的价值的关系出发,阐释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理论嬗变的批判性内涵。
关键词 劳动批判 科技意识形态 人生价值观
下载PDF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劳动批判的三重视界及其逻辑演进
7
作者 田书为 《哲学分析》 2016年第3期91-101,共11页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的"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的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的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
下载PDF
福克斯的马克思主义数字劳动批判理论探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延云 王佳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5-133,共9页
数字信息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跨国信息生产力阶段,信息通讯技术(ICT)资本在全球流动,其产品的生产、应用和使用是通过数字劳动国际分工得以实现的,这种分工牵涉以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社交媒体用户的网络活动为主的各种形式的数字... 数字信息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跨国信息生产力阶段,信息通讯技术(ICT)资本在全球流动,其产品的生产、应用和使用是通过数字劳动国际分工得以实现的,这种分工牵涉以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社交媒体用户的网络活动为主的各种形式的数字劳动。福克斯创造了互联网产消者商品的概念,在基本观点上,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重建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视域对各种形式的数字劳动进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揭示了ICT数字商品拜物教背后隐藏着的剥削性,以及血腥、肮脏的数字劳动条件。在政治立场上,福克斯立足于数字劳动并为全世界数字劳动者代言,呼吁全世界数字劳动者团结起来,通过99%反对1%的新工人阶级的占领运动,去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斯 数字劳动 数字劳动批判理论 劳动价值论 数字资本 辩证法
下载PDF
马克思类哲学视域下数字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批判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类哲学思想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马克思依据人的类本质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现象进行了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并没有消除异化现象,异化现象反而得以加深和蔓延: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丧失得更加彻底、... 类哲学思想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马克思依据人的类本质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现象进行了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并没有消除异化现象,异化现象反而得以加深和蔓延: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丧失得更加彻底、工人的劳动更加失去自主性、虚我与本我关系倒置,乃至有可能导致人类主体性的全面消失。数字资本主义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并没有改变,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本对数字劳动的支配权。更重要的是,资本与科技形成一种“共谋”关系,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对数字劳动的支配能力。目前,在尚不能彻底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关系的背景下,“扬弃”数字资本主义进一步加深和蔓延的异化现象,须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在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方面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限制资本的无序扩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类哲学 异化劳动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数字劳动
下载PDF
资本逻辑下逃逸劳动批判
10
作者 陆树程 朱慧 《新华文摘》 2023年第3期44-45,共2页
劳动创造了人,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但在资本逻辑下出现了劳动异化并导致了逃逸劳动现象。逃逸劳动表现为具有劳动条件却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追求少劳多得甚至不劳而获。这种逃逸劳动有其深刻的经济... 劳动创造了人,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但在资本逻辑下出现了劳动异化并导致了逃逸劳动现象。逃逸劳动表现为具有劳动条件却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追求少劳多得甚至不劳而获。这种逃逸劳动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必须进行批判反思,以促使人们从逃逸劳动走向热爱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爱劳动 资本逻辑 劳动批判 逃逸 劳动异化 劳动成果 批判反思
原文传递
劳动与工具行动——批判社会理论的范畴问题
11
作者 夏钊(译) 谢永康(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35,共19页
马克思解放革命理论危机中,最关键的就是劳动概念受到了怀疑。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本身是一种连接资本主义分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主义的解放革命理论的核心范畴环节,既具有协同改造自然、社会化再生产的社会理论功能,又具有构造自身... 马克思解放革命理论危机中,最关键的就是劳动概念受到了怀疑。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本身是一种连接资本主义分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主义的解放革命理论的核心范畴环节,既具有协同改造自然、社会化再生产的社会理论功能,又具有构造自身现实认知行为关系的认识论功能,还具有教化解放的规范性—实践性功能。劳动概念这三重功能在社会批判理论的后续发展中受到挑战,从而造成了劳动与社会解放的关联疑难。但不能因此就在马克思之后开始淡化劳动概念,反而应当重建一种批判的劳动概念。马克思以两种模式,即人类学异化理论和资本分析的工业劳动批判来论证劳动的解放作用,而它们本身都蕴含无法澄清的理论预设。马克思之后,从德国早期工业社会学经过舍勒、阿伦特,到卢卡奇、马尔库塞早期和萨特,再到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劳动概念的社会史追溯揭示了他们共同的范畴框架短板,即远离了泰勒制合理化的资本主义工业劳动形式。在此视野下,哈贝马斯引入了其交往理论的工具行动概念以跟解放的交往行为区分,通过批判分析,其最终代价就是遮蔽了资本主义工业劳动过程本身内在的诸反抗解放形式。因此,只有在揭示出工业劳动自身内在的反抗行为逻辑、揭示出劳动之反向行动的“占有”维度的基础上,才能重新建构起充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的批判的劳动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劳动 社会解放 资本主义工业劳动 工具行动 “占有”
下载PDF
论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双重统一及其意义
12
作者 王文臣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3-129,共7页
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是指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劳动概念的全面批判,指出它在资本所有制、劳资关系以及"共富"的最终目标等方面的观点都是未加澄清的理论设定,且与社会现实不符,最终论证了消灭雇佣劳动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当... 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是指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劳动概念的全面批判,指出它在资本所有制、劳资关系以及"共富"的最终目标等方面的观点都是未加澄清的理论设定,且与社会现实不符,最终论证了消灭雇佣劳动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当前中国"共享"发展理念主张在共建、全面、渐进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共富"。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在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等双重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深入探讨这种统一性既有助于说明经典理论的当代生命力,又有利于在此基础上总结、构建"中国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批判理论 劳资关系 共享 共富
原文传递
当代西方左翼对资本主义数字劳动的批判性考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卓红 郭晓晴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8,共11页
全球步入信息社会,数字技术语境下的劳动在延续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同时,被一般数据所裹挟和重构,成为全新的劳动方式,即数字劳动。当代西方左翼从资本主义剥削逻辑的重要概念--数字劳动批判入手,以数据为中介形式,开展对资本主义的全景式... 全球步入信息社会,数字技术语境下的劳动在延续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同时,被一般数据所裹挟和重构,成为全新的劳动方式,即数字劳动。当代西方左翼从资本主义剥削逻辑的重要概念--数字劳动批判入手,以数据为中介形式,开展对资本主义的全景式批判,构建起数字劳动批判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传统,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数字劳动的批判,揭露当今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尝试通过冲破信息技术革新的藩篱,设想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系统性危机的图景与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西方左翼 数字劳动 数据 数字资本主义 数字劳动批判理论
下载PDF
霍耐特重构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 被引量:1
14
作者 单传友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1,共8页
霍耐特劳动批判的路径是规范重构。规范重构是内在批判方法的要求。这意味着从“前理论”的劳动经验中重构出普遍规范,以此作为劳动批判的基础与原则。霍耐特认为,劳动批判之所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因为传统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已... 霍耐特劳动批判的路径是规范重构。规范重构是内在批判方法的要求。这意味着从“前理论”的劳动经验中重构出普遍规范,以此作为劳动批判的基础与原则。霍耐特认为,劳动批判之所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因为传统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劳动经验。因此,具有当代意义的劳动批判必须重构批判的规范基础。这一重构大体上包含三个环节:第一,马克思奠定了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但在马克思那里,规范性与经验性之间就存在着鸿沟。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规范意义越来越淡薄。在理论上,劳动被理解为工具理性行为,其规范维度逐渐式微。第三,借助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和涂尔干的劳动分工理论,霍耐特以承认重构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霍耐特对劳动批判的规范重构打开了劳动批判的可能性,但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角度来看,以承认批判劳动,所追求的无非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相互承认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批判 规范基础 承认
原文传递
马克思劳动批判理论及其机器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瀚浥 单鑫 《理论界》 2022年第1期16-22,共7页
马克思对"机器问题"的关注,不仅针对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的使用问题,更在于试图打破由价值和生产价值的劳动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的抽象统治。无论是将"机器问题"放置于马克思思想发展演变所呈现的线性逻辑性中,还是强调... 马克思对"机器问题"的关注,不仅针对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的使用问题,更在于试图打破由价值和生产价值的劳动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的抽象统治。无论是将"机器问题"放置于马克思思想发展演变所呈现的线性逻辑性中,还是强调"机器论片段"的断裂性与跳跃性,都无法正确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批判。只有深入马克思劳动批判这一本质性维度中,才能充分理解马克思对"机器问题"的解读,并为探求数字化时代中劳动的最适当形式与人的合理存在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批判理论 分工 机器论片段 资本逻辑
原文传递
论马克思“劳动”批判的真实语境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胜云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6期11-16,共6页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批判 马克思 批判理论
下载PDF
流动现代性视野下的劳动关系批判——鲍曼劳动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伶俐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7,共5页
流动现代性是后现代性预言家鲍曼对当代社会特征的学术概括。从流动现代性出发,鲍曼不仅具体分析了固态现代性与流动现代性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不同关系,而且分析了当代社会劳动与资本地位的显性差异——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的不确定性... 流动现代性是后现代性预言家鲍曼对当代社会特征的学术概括。从流动现代性出发,鲍曼不仅具体分析了固态现代性与流动现代性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的不同关系,而且分析了当代社会劳动与资本地位的显性差异——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的不确定性,并认为全球化的一切后果皆由"流动性"引起。鲍曼的这种做法恰好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立场在后现代批判中展开,他自觉地将自己的劳动关系批判与马克思劳动关系批判联系起来,并延续了马克思劳动关系批判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现代性 劳动关系批判鲍曼
下载PDF
对“生产劳动理论观”批判的反批判
18
作者 何炼成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69,共6页
对本文作者“生产劳动理论观”批判的三个内容的反批判 :一、到底谁在搞唯心主义 ?二、如何科学评价斯大林的功过是非 ?三、什么是“人民之友” ?
关键词 生产劳动理论观批判 批判
下载PDF
消费社会理论视野中的劳动关系批判——鲍德里亚劳动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伶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36,共4页
鲍德里亚从景观社会理论中汲取思想营养,建构了"符号的系统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认为,在符号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但却是以资本与消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符号消费不仅没有消除社会矛盾... 鲍德里亚从景观社会理论中汲取思想营养,建构了"符号的系统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认为,在符号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但却是以资本与消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符号消费不仅没有消除社会矛盾,反而形成"富人"与"穷人"两大社会阶层,还带来了"暴力"与"疲劳"两大社会病垢,因此消费社会也不是理想社会。鲍德里亚从消费角度解构当代社会,为我们理解两极分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也为我们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劳动关系批判 符号逻辑
原文传递
基于“科学—技术—工业”分析范式的劳动异化批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20
作者 刘冠军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17年第2期1-10,共10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资本—劳动'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对象性关系相统一的维度,形成了他'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的'第一个分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资本—劳动'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对象性关系相统一的维度,形成了他'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的'第一个分析范式'——对象性存在视域的'科学—技术—工业'分析范式。在这一分析范式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科学—技术—工业'作为资本存在的条件下,雇佣劳动者在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产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同时,必然造成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马克思基于'科学—技术—工业'分析范式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批判,看似对雇佣劳动者的异化劳动批判,而实质是对造成这种劳动异化的'科学—技术—工业'作为资本存在之现实的批判,是对资本凭借'科学—技术—工业'侵占和吞噬工人劳动的异化行为的批判,是对'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异化批判 “科学—技术—工业”分析范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