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建构与抵抗——《新青年》7卷6号附录《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来源考证与影响之考察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丽卿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对于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左倾倾向,大陆学界多引用毛泽东的说法:"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事实上十月革命1920年以后才广泛产生影响,在此之前,《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新青年》7卷6号...
对于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左倾倾向,大陆学界多引用毛泽东的说法:"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事实上十月革命1920年以后才广泛产生影响,在此之前,《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新青年》7卷6号以将近三十页的篇幅刊载《宣言》原文及各团体、各报刊的答复与热列响应,以《新青年》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形成当时知识界亲俄的热潮,从而对于之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照考证《新青年》《宣言》译文与外交部原始电文版本,揭示官方版与民间流通版译文之显著区别,而此区别显然有助于民间知识界对劳农俄国的心理接受。进而论证《新青年》宣言译文与民间舆论(含团体及报刊)的来源,是主编陈独秀有意识的剪贴数报所建构形成的左派倾向民间知识界的整体舆论导向。在当时宣言被禁的情况下,《新青年》仍以大幅版面报导,不但形成一种知识界反抗政府的抵抗姿态,也形成左倾刊物的连带性,此种连盟关系,更表现为之后《新青年》的作者人脉。《新青年》大幅刊载"对于俄罗斯劳农政府通告的舆论",也是该刊之后逐渐定调为马列主义代表刊物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
《新青年》
劳动节专号
陈独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建构与抵抗——《新青年》7卷6号附录《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来源考证与影响之考察
被引量:
1
1
作者
周丽卿
机构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文摘
对于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左倾倾向,大陆学界多引用毛泽东的说法:"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事实上十月革命1920年以后才广泛产生影响,在此之前,《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新青年》7卷6号以将近三十页的篇幅刊载《宣言》原文及各团体、各报刊的答复与热列响应,以《新青年》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形成当时知识界亲俄的热潮,从而对于之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照考证《新青年》《宣言》译文与外交部原始电文版本,揭示官方版与民间流通版译文之显著区别,而此区别显然有助于民间知识界对劳农俄国的心理接受。进而论证《新青年》宣言译文与民间舆论(含团体及报刊)的来源,是主编陈独秀有意识的剪贴数报所建构形成的左派倾向民间知识界的整体舆论导向。在当时宣言被禁的情况下,《新青年》仍以大幅版面报导,不但形成一种知识界反抗政府的抵抗姿态,也形成左倾刊物的连带性,此种连盟关系,更表现为之后《新青年》的作者人脉。《新青年》大幅刊载"对于俄罗斯劳农政府通告的舆论",也是该刊之后逐渐定调为马列主义代表刊物的前奏。
关键词
《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
《新青年》
劳动节专号
陈独秀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建构与抵抗——《新青年》7卷6号附录《俄国第一次对华宣言》来源考证与影响之考察
周丽卿
《现代中文学刊》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