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档案资料看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劳改营
1
作者 徐隆彬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第6期78-83,共6页
在苏联的整个劳改营历史中,以卫国战争时期最为典型,仅在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年,劳改营就将97.5万名犯人转送到红军部队。这个时期,在劳改营中从事经济建设的犯人劳动力竟占苏联全部劳动力的1/7,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一条条铁路、公路和... 在苏联的整个劳改营历史中,以卫国战争时期最为典型,仅在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年,劳改营就将97.5万名犯人转送到红军部队。这个时期,在劳改营中从事经济建设的犯人劳动力竟占苏联全部劳动力的1/7,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一条条铁路、公路和石油管道,一座座工厂、机场和采矿场。但这个时期也是犯人们的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个时期:1942年犯人的月平均死亡率高达2.1%,从1934年到1947年的14年间,死于劳改营管理总局所属劳改营和监狱的人数共计963 766人,其中仅在卫国战争时期的1941—1943年的3年间,死亡人数就达516 841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卫国战争 劳改营
下载PDF
历史真实与人性真实的现在时审视——论南豫见长篇小说《红色劳改营》
2
作者 孔会侠 《语文知识》 2012年第4期18-18,24,共2页
南豫见的长篇小说《红色劳改营》直面民族历史中的黑暗记忆,对那段民族历史做出了深刻的观照,映照出了深刻的历史真实。同时,对特殊状态下的人性做了深刻而微妙的展现。
关键词 《红色劳改营 历史真实 人性真实
下载PDF
试论苏联乌赫塔—伯朝拉劳改营的兴衰
3
作者 张雪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0-52,共3页
20年代末苏联政府决定以犯人之力开发伯朝拉边疆区的矿产资源,并为此在荒无人烟的地区建立了劳改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几次改组,乌赫塔—伯朝拉劳改营从最初几百人的考察队发展为数万人的大型劳改—生产综合体。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 20年代末苏联政府决定以犯人之力开发伯朝拉边疆区的矿产资源,并为此在荒无人烟的地区建立了劳改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几次改组,乌赫塔—伯朝拉劳改营从最初几百人的考察队发展为数万人的大型劳改—生产综合体。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着苏联国内政治局势的改变,劳改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乌赫塔—伯朝拉劳改营也随之衰落,直至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劳动 劳改营 开发边疆
下载PDF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叙事艺术与劳改营书写
4
作者 汪磊 王加兴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9-108,共10页
索尔仁尼琴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大量运用准直接引语进行"复调"叙事,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精湛的叙事手法,在高度浓缩的艺术时空中充分揭露"痛苦的历史"。作家不但勇敢地描绘现实中令人匪夷所思的监... 索尔仁尼琴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大量运用准直接引语进行"复调"叙事,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精湛的叙事手法,在高度浓缩的艺术时空中充分揭露"痛苦的历史"。作家不但勇敢地描绘现实中令人匪夷所思的监狱生活景象,而且重新阐释囚徒在监狱困境下的身份建构及其伦理选择,以此展现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信念。小说继承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以纪实性写作手法开创苏联"劳改营文学",张扬俄罗斯民族自豪感和斯拉夫民族优越感,蕴含着作家此后所倡导的"新根基主义"及"新斯拉夫主义"思想,为苏联知识分子思考祖国的历史和命运,找寻国家未来的出路指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叙事艺术 劳改营 新斯拉夫主义
原文传递
俄罗斯的女劳改营
5
作者 芥苋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1995年第1期29-30,共2页
莫斯科郊外90公里处,有一座占地1.5平方公里,被密称为yy—163/5的莫扎伊斯克女子劳改营。从外观看,这座有着陈旧而且不高的围墙的建筑物更象一座简陋的疗养院。只有在建筑物周围某些地段竖立的铁丝网才能说明它的真正用途。
关键词 劳改营 女犯 伊斯 斯摩棱斯克 暂缓判决 图拉 缓期执行 不劳而食 缝纫工 流氓行为
原文传递
毫工意义的工作还要干下去吗?
6
作者 杨璐 《三联生活周刊》 2023年第19期44-45,共2页
当然不应该继续干下去。在《毫无意义的工作》里,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援引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说法:“世界上最残酷的折磨便是强迫人无休止地做一件明显毫无意义的工作。”虽然理论上,被押送到西伯利亚的犯人是被安排做苦工,但据... 当然不应该继续干下去。在《毫无意义的工作》里,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援引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说法:“世界上最残酷的折磨便是强迫人无休止地做一件明显毫无意义的工作。”虽然理论上,被押送到西伯利亚的犯人是被安排做苦工,但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察,这些工作并不都是那么苦,大部分农民做的事情要比这个苦多了。但农民劳作的时候,起码有一部分是为了自己,可是在劳改营,苦工之所以苦,是因为劳作者从这份劳作中什么也得不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斯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毫无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 劳改营 劳作 西伯利亚
下载PDF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索尔仁尼琴的命运与文学品格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小驹 《襄樊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54-57,共4页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不仅是苏联“劳改营题材文学”的开创者,而且是苏联“回归文学”的卓越代表。他在俄国当代社会历史环境下充满坎坷和传奇色彩的命运,形成了他敢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伟大人格以及直面人生的文学品格,体...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不仅是苏联“劳改营题材文学”的开创者,而且是苏联“回归文学”的卓越代表。他在俄国当代社会历史环境下充满坎坷和传奇色彩的命运,形成了他敢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伟大人格以及直面人生的文学品格,体现出俄罗斯民族不屈和坚守真理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劳改营文学 命运 真理 圣徒
下载PDF
索尔仁尼琴:从“流亡”到“回归”
8
作者 蓝泰凯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1-92,共12页
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后半期杰出的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和国家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享有世界声誉。他参加过卫国战争,并立功受奖。因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遭受10年之久的监狱、劳改营和流放的磨难。平反、恢... 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后半期杰出的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和国家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享有世界声誉。他参加过卫国战争,并立功受奖。因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遭受10年之久的监狱、劳改营和流放的磨难。平反、恢复名誉后,以写劳改营生活的小说一举成名,开创了“劳改营文学”之先河。随着苏联政治形势的变化,他的作品受到批判和遭禁,他也被开除苏联作家协会。终因揭露苏联监狱和劳改营内幕的作品在境外发表,以“叛国罪”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历经了20多年漫长的流亡生涯。苏联解体后他回到了俄罗斯。索尔仁尼琴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文学遗产,被普京誉为“无私地服务于自由、公正和人道主义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劳改营文学 流亡 回归
下载PDF
论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精神世界及其小说创作
9
作者 周云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39-242,共4页
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被称为"劳改营文学和流亡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全部创作是在劳改营、被流放和流亡国外期间完成的。他经历过10年"古拉格"炼狱般的生活。1970年,他以一部短篇小说《伊凡·杰... 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被称为"劳改营文学和流亡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全部创作是在劳改营、被流放和流亡国外期间完成的。他经历过10年"古拉格"炼狱般的生活。1970年,他以一部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描写劳改营里生活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触动了俄国人乃至上层当权者紧绷的神经,认为他夸大了苏联的阴暗面,因此而遭到拘捕,却由此而赢得"伟大思想家"赞誉。索尔仁尼琴被公认为是不妥协和说真话的作家,前总统普京高度评价他,俄罗斯人赞誉他有一颗"俄罗斯的良心"。他的创作自始至终没离开过关于俄罗斯的主题,因此有人说他具有强烈的"俄罗斯主义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话 劳改营 作家使命 俄罗斯的良心
下载PDF
索尔仁尼琴小说中的人性之尊严
10
作者 李传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91-292,共2页
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真实地再现了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曾被舆论批评界褒贬不一,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实际上,索尔仁尼琴在小说中阐述的是人类在社会中应遵循的基本生存规则和... 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真实地再现了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曾被舆论批评界褒贬不一,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实际上,索尔仁尼琴在小说中阐述的是人类在社会中应遵循的基本生存规则和维护人类自身尊严的重要性。把人性置于直面生死的特殊环境中进行拷问,探索人性自我完善的方法和途径,号召人们遵守全人类公认的行为准则,以苦行精神进行劳动和创造,共同建设和谐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改营 生存规则 尊严 人性
下载PDF
高尔基“说谎”
11
作者 汪金友 《共产党员(下半月)》 2007年第5期19-19,共1页
上世纪20年代,苏联的索洛维茨岛劳改营有一个叫马尔扎夫的犯人从岛上逃走,不久,他在英国出版了一本自传式的书——《在地狱岛上》。此书披露了大量虐待、侮辱劳改人员的状况。
关键词 劳改营 劳改人员 自传式 维茨 索洛 一本 儿童教养院 汪金友 政治压力 同舟共进
下载PDF
信息与文摘
12
《视听界》 1989年第1期51-55,59-60,共7页
展望中国新闻界莫如在《中国记者》发表的评论中对中国新闻界的前程作了展望。文章说: 改革中的中国新闻界还将继续喧闹下去。党性和人民性的论争,还会继续,但是改革的实践和深入,又向人们提出新的课题:
关键词 中国新闻界 《中国记者》 党性原则 广播电视 对外宣传参考 传真广播 宣传方法 劳改营 社会拥有量 连篇累犊
下载PDF
人事
13
《中国西部》 2008年第9期12-,共1页
索尔仁尼琴逝世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8月3日因心力衰竭在莫斯科辞世,享年89岁。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穆沙拉夫 劳改营 总统候选人 诺贝尔文学奖 莫斯科
下载PDF
林昭妹妹披露林昭案卷的来龙去脉
14
《时代人物》 2013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也许在若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对上述这一切将难以置信,但不幸的是,它确实是发生在我们这—代人生活中的事实。"彭令范女士(林昭妹妹)现居美国。林昭难友张元勋去世后,彭令范填了一首词聊表纪念,这里一并发表,以飨读者。1979... "也许在若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对上述这一切将难以置信,但不幸的是,它确实是发生在我们这—代人生活中的事实。"彭令范女士(林昭妹妹)现居美国。林昭难友张元勋去世后,彭令范填了一首词聊表纪念,这里一并发表,以飨读者。1979年2月28日,我收到北京大学党委寄来的姊姊林昭的右派分子改正通知。这时我想到,应该向有关部门申请复查和平反林昭的反革命罪和死刑判决,同时也必须为我母亲许宪民(1908-1973)的"反革命分子"罪名平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革命罪 死刑判决 首词 许宪 军事管制委员会 若千 劳改营 裕隆汽车 对我说 下午两点
下载PDF
口述史研究与中国特色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利民 《天津政协公报》 2007年第9期39-45,共7页
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研究悄然兴起,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人们还是经常会提出诸如口述史是什么?口述史不就是回忆录吗?什么人去做口述史?怎么做口述史?口述史有什么用等问题。笔者谨就对口述史研究所得阐述如下,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口述史 历史研究所 中国特色 受访人 历史学者 中国历史 劳改营 上海社会科学院 协议条款 历史进程
下载PDF
老囚
16
作者 严歌苓 《风流一代》 2023年第29期4-6,共3页
妈妈说我必须跟她去火车站,去接从劳改营回来的姥爷。我和弟弟从来不知道姥爷犯了什么法,只知道他是政治犯,够资格枪毙的。后来不知怎么,他案情的重大性就给忽略了,死刑也延缓了,一缓三十年。我们都要走了,看见车尾巴上站着个老头,穿一... 妈妈说我必须跟她去火车站,去接从劳改营回来的姥爷。我和弟弟从来不知道姥爷犯了什么法,只知道他是政治犯,够资格枪毙的。后来不知怎么,他案情的重大性就给忽略了,死刑也延缓了,一缓三十年。我们都要走了,看见车尾巴上站着个老头,穿一身黑不黑、蓝不蓝的棉袄棉裤,黑暗的脸色,又瘦又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改营 火车站 三十年
原文传递
索尔仁尼琴:生活与创作
17
作者 刘文飞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152,共35页
本文是对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俄国作家之一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生活与创作的概括描述和具体分析,通过对其《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廖娜的家》《第一圈》《癌症楼》《古拉格群岛》《红轮》等代表作品的细读,归纳其创... 本文是对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俄国作家之一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生活与创作的概括描述和具体分析,通过对其《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廖娜的家》《第一圈》《癌症楼》《古拉格群岛》《红轮》等代表作品的细读,归纳其创作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艺术性调查""微型散文""两段式短篇小说""节点式系列长篇"等体裁进行介绍,旨在揭示其创作的整体风貌,界定索尔仁尼琴创作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文学 劳改营文学 《古拉格群岛》
原文传递
索尔仁尼琴的“四不”信条 被引量:1
18
作者 鄢烈山 《人民之声》 2008年第9期47-47,共1页
俄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8月3日逝世。在5日为索氏举行的默哀仪式结束后,总理普京提议把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列入俄罗斯的教学课本,他说,索尔仁尼琴用他的作品和生活反映了国家的历史,"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四不 文学奖获得者 索氏 北高加索 个人生命 临难不苟 劳改营 流亡海外 俄罗斯人
原文传递
国外戏剧活动资讯
19
作者 吴秀龙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4-136,共3页
英国1.人性之殇——《从前,在纳粹占领的突尼斯》2021年9月18日,《从前,在纳粹占领的突尼斯》(Once Upon a Time in Nazi Occupied Tunisia)一剧在阿尔梅达剧院(Almeida Theatre)的演出正式落幕。该剧由乔什·阿祖兹(Josh Azouz)创... 英国1.人性之殇——《从前,在纳粹占领的突尼斯》2021年9月18日,《从前,在纳粹占领的突尼斯》(Once Upon a Time in Nazi Occupied Tunisia)一剧在阿尔梅达剧院(Almeida Theatre)的演出正式落幕。该剧由乔什·阿祖兹(Josh Azouz)创作,艺术地再现了1943年被纳粹占领了四个月之久的突尼斯。当时有许多人被关进了劳改营遭到齐颈被埋,在土里长时间忍饥挨饿的折磨,被迫接受所谓的"改造"。最可怕的是纳粹为了使被关押者保持驯顺,刻意破坏他们的人际关系,比如让交情深厚的人互相往对方脸上撒尿,侮辱对方的人格等等,一切都颠倒错乱。经过暴力"洗脑"的人时常出现观念扭曲的现象,例如,在路上看见三条蛇交配,也会联想到一夫一妻制受了威胁。家庭和身份、婚姻与生存、血统和人种等重要议题在这部埃莉诺·罗得(Eleanor Rhode)执导的残酷喜剧中得到了全面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活动 劳改营 突尼斯 埃莉诺 人际关系 一夫一妻制 纳粹
原文传递
卷首
20
《创作评谭》 2008年第3期1-1,共1页
大概没有谁像伊文斯卡娅那样,作为小说人物原型直接参与了小说的创作。1946年,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写《日瓦戈医生》,写到第三章的时候,他认识了《新世界》杂志的编辑伊文斯卡娅,当时帕斯捷尔纳克56岁,伊文斯卡娅34岁,他们一见钟情。伊文... 大概没有谁像伊文斯卡娅那样,作为小说人物原型直接参与了小说的创作。1946年,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写《日瓦戈医生》,写到第三章的时候,他认识了《新世界》杂志的编辑伊文斯卡娅,当时帕斯捷尔纳克56岁,伊文斯卡娅34岁,他们一见钟情。伊文斯卡娅觉得小说中的拉拉在气质上和自己很相像,此后帕斯捷尔纳克便以她为原型塑造拉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斯捷尔纳克 伊文斯 日瓦戈医生 人物原型 诺贝尔文学奖 三章 劳改营 漫漫长夜 文学作品 蓝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