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改进的劳仑茨一劳仑兹公式
1
作者 陈武鸣 陈冬保 张立刚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93-199,共7页
我们已经推导出一个电介质方程,在方程中电介质的密度能够由介电常数算出。麦克斯威关系是联系非极性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和折射系数n的表达式。利用麦克斯威关系,我们把这个非极性电介质方程推广到光频区域并获得相应公式,这个公式... 我们已经推导出一个电介质方程,在方程中电介质的密度能够由介电常数算出。麦克斯威关系是联系非极性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和折射系数n的表达式。利用麦克斯威关系,我们把这个非极性电介质方程推广到光频区域并获得相应公式,这个公式是在电介质的密度和折射系数之间建立了联系。我们把它称为一种改进了的劳仑茨一劳仑兹方程,也就是本文中的方程(7)。方程(7)中有三个参量,它们能够通过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来确定。氢是最常见的电介质物质,它有完善的实验数据,其中包括密度和介常数。仲氢的方程(7)中的参量值通过和实验数据比较而求得,并把它们列在文中方程(9)中。方程(10)是关于仲氢的改进了的劳仑茨一劳仑兹方程的形式。从方程(9)我们能够确定平均极化率和分子半径。氢的平均极化率为0.398×10-24cm3,分子半径为2.04×10-8cm。它们和实验值是同一数量级。这样,首次由折射率来求得分子半径。另一方面,仲氢的密度可以由公式(10)来计算。在密度范围从0.002g/cm3到0.096g/cm3区域内,计算结果是极好的。它和实验值的偏差小到只有10-6数量级。然而,由著名的Boettcher公式和劳仑茨—劳仑兹方程计算的结果,和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射率 极化率 密度 电介质方程 劳-劳公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