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八世纪法国舞台上的中国风尚:以勒萨日的戏剧创作为例
1
作者 钱林森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3期30-36,共7页
18世纪初叶的"中国热"、"中国风",风靡法国社会文化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了法国人的文化品味,并首先在法国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强有力的文学回应。这在本世纪喜剧艺术界勒萨日等作家那里,得到了相应的展示。勒... 18世纪初叶的"中国热"、"中国风",风靡法国社会文化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了法国人的文化品味,并首先在法国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强有力的文学回应。这在本世纪喜剧艺术界勒萨日等作家那里,得到了相应的展示。勒萨日在为巴黎圣—日耳曼和圣—洛朗两大集市剧院创作喜剧期间,一共写了三部有关中国题材的喜剧:《隐身阿尔乐坎》、《阿勒甘、水猎狗、宝塔和医生》和《中国公主》。勒萨日这三部中国题材戏,在法国戏剧文学中塑造了最初的中国舞台形象,适时地向西方观众展示了包括外貌、言谈、举止、语言、风俗在内的中国人信息,为西方受众提供了中国视觉形象相对完整的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世纪法国 中国风尚 勒萨日 戏剧创作
下载PDF
阿兰·勒内·勒萨日
2
作者 邵雪萍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Alain-RenéLesage,1668-1747,(Lesage亦拼作Le Sage)是高产的法国讽刺剧作家。他的天赋引起了耶稣会会士、瓦纳学院院长波查德的关注,他培养了勒萨日的文学品位,也帮助他在布列塔尼的一所耶稣会学院受到良好的教育。勒萨日于1693... Alain-RenéLesage,1668-1747,(Lesage亦拼作Le Sage)是高产的法国讽刺剧作家。他的天赋引起了耶稣会会士、瓦纳学院院长波查德的关注,他培养了勒萨日的文学品位,也帮助他在布列塔尼的一所耶稣会学院受到良好的教育。勒萨日于1693年赴巴黎学法律,在当地的文学沙龙很受欢迎。他起初想当翻译家,将古希腊作家阿里斯塔尼图的《书信集》译为法语,但他的译本于1695年问世后并不受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兰 文学品位 耶稣会 布列塔尼 勒萨日 翻译家
原文传递
存在与表现——羌族释比绘画《刷勒日》探郦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晓飞 罗徕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3-146,共4页
《刷勒日》是羌族释比所独有的以图表经、以图推算、演绎变化羌区人事神灵与凶吉祸福的“易书”。其版本在羌区现遗存极少,“母版”弥足珍贵;传承方式独特,是羌区宗教文化的产物。其内容基本体现了羌族释比经典内核;图经画面丰富,... 《刷勒日》是羌族释比所独有的以图表经、以图推算、演绎变化羌区人事神灵与凶吉祸福的“易书”。其版本在羌区现遗存极少,“母版”弥足珍贵;传承方式独特,是羌区宗教文化的产物。其内容基本体现了羌族释比经典内核;图经画面丰富,是羌区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的真实写照。作为民间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刷勒日》的艺术特色显著,其“造型”表现独特、感情色彩丰富、风俗画题材的叙事性特征明显;是羌民族艺术与宗教形象的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刷) 探郦
原文传递
流浪汉小说的艺术模式及其功能
4
作者 姜书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73-78,共6页
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出版了一本佚名的小说—《托美思河上的小拉撤路》(中译本名《小癞子》),它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文学样式—流浪汉小说。从它问世直到十八世纪,欧洲各国作家竞起仿效,创作出了一个庞大的“流浪汉家族”。其中... 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出版了一本佚名的小说—《托美思河上的小拉撤路》(中译本名《小癞子》),它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文学样式—流浪汉小说。从它问世直到十八世纪,欧洲各国作家竞起仿效,创作出了一个庞大的“流浪汉家族”。其中在文学史上名望较高的有德国格里美尔斯豪森的《西木卜里西木斯》(1669,中译本名《痴儿西木传》)、法国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1715—1735)、英国斯茉莱特的《兰登传》(1748)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汉小说 艺术模式 痴儿西木传 小癞子 欧洲文学史 小说情节 勒萨日 兰登 文学叙事 西木
下载PDF
补天
5
作者 一名 《科学24小时》 2005年第5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勒萨日 操纵员
下载PDF
图兰朵之法国源流考 被引量:9
6
作者 罗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6-167,共12页
文学形象图兰朵到底从何而来?从神话学、主题学角度看来,这个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截取了图兰朵漫长生成与演变路途中的一个阶段,详细描述该主题生发于波斯、土耳其,经过法国文人的雕琢、丰富,最终借意大利歌剧名扬天下的... 文学形象图兰朵到底从何而来?从神话学、主题学角度看来,这个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截取了图兰朵漫长生成与演变路途中的一个阶段,详细描述该主题生发于波斯、土耳其,经过法国文人的雕琢、丰富,最终借意大利歌剧名扬天下的历史过程。作者着重展现同一主题在流变过程的细微变化.尤其凸现了18世纪法国文人对于该主题的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兰朵 《一千零一 勒萨日 《中国公主》
原文传递
字字皆辛苦
7
作者 张达明 无(图)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必读)》 2021年第10期18-18,共1页
20世纪50年代初,杨绛翻译完法国作家阿兰-列内·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后,请丈夫钱锺书帮忙校读。钱锺书也不客气,拿起铅笔在她翻译好的稿子上画满横杠,然后指着那些横杠说:“这些我看不懂。”杨绛辩解道:“书上就... 20世纪50年代初,杨绛翻译完法国作家阿兰-列内·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后,请丈夫钱锺书帮忙校读。钱锺书也不客气,拿起铅笔在她翻译好的稿子上画满横杠,然后指着那些横杠说:“这些我看不懂。”杨绛辩解道:“书上就是这样写的。”钱锺书依然强调:“反正我读不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阿兰 法国作家 杨绛 《吉尔·布拉斯》 勒萨日 辩解 读不懂
原文传递
字字皆辛苦
8
作者 张达明 《山西老年》 2021年第2期51-51,共1页
20世纪50年代初,杨绛先生翻译完法国作家阿兰·勒内·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后,请丈夫钱钟书先生帮忙校读。钱钟书也不客气,拿起铅笔在她翻译好的稿子上画满横杠,然后指着那些横杠说:"这些我看不懂。"... 20世纪50年代初,杨绛先生翻译完法国作家阿兰·勒内·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后,请丈夫钱钟书先生帮忙校读。钱钟书也不客气,拿起铅笔在她翻译好的稿子上画满横杠,然后指着那些横杠说:"这些我看不懂。"杨绛辩解道:"书上就是这样说的。"钱钟书依然强调说:"反正我读不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先生 杨绛先生 阿兰 《吉尔·布拉斯》 法国作家 勒萨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