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文化法律制度的现存问题与完善建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包容互鉴观为视角
1
作者 孔庆江 公惟韬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14,125,共11页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是各文明国家之间彼此理解、相互沟通的媒介。然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文化冲突却愈演愈烈,强势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要求全世界都接受西方文化的使命,导致其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甚至造成大量流血冲突,既不利...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是各文明国家之间彼此理解、相互沟通的媒介。然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文化冲突却愈演愈烈,强势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要求全世界都接受西方文化的使命,导致其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甚至造成大量流血冲突,既不利于文化多样性保护,又将损及每个人的文化权利及相关国家的文化主权,甚至会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间各类冲突的法律,对此类文化冲突具有当仁不让的调整义务,但相关的国际文化法律制度却面临救济困境,文化包容互鉴是走出救济困境的根本依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包容互鉴观为引领,探索构建文化包容互鉴的国际法体系,以“一带一路”中我国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时的实践经验,展望文化包容互鉴的国际交流范式的中国方案,呼吁保护文化权利、文化主权,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冲突 国际文化法律制度 文化多样性 包容互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包容互鉴”:全球视野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被引量:19
2
作者 郇庆治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2,共9页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理论性挑战,是如何理解与处理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目标指向与实践追求和日趋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十八大"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理论性挑战,是如何理解与处理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目标指向与实践追求和日趋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目标,不仅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意识形态意蕴,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维度的理论自觉与政治追求。对于未来中国来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远非是一种具有客观确定性的结果。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非是一种必然而然意义上的唯一性选择,也不是一种自然而然意义上的唯一性结果。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上述两个方面的正确认识作为基础,那么我们就更有希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全球视野下的"包容互鉴"、"相互促动"的良性发展过程,并最终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视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包容互鉴
原文传递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理路——以中国的包容性为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国力 《学术前沿》 2013年第1期13-21,共9页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在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开始全面接班和美国奥巴马总统再次当选的时刻,如何处理双边关系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怎样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成为中美双...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在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开始全面接班和美国奥巴马总统再次当选的时刻,如何处理双边关系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怎样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成为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双方避免对抗、增进合作、保持良性竞争。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为中美关系的积极发展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互鉴 中美关系 合作竞争 新型大国关系
下载PDF
中国梦与南亚机遇 被引量:3
4
作者 蓝国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6,共5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民的梦,一个开放的梦,一个共享的梦。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梦的内在属性和必然要求;中国梦的实现,最终也必将是和平发展...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民的梦,一个开放的梦,一个共享的梦。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梦的内在属性和必然要求;中国梦的实现,最终也必将是和平发展的实现。合作共赢是实现中国梦、同享中国梦、推动中国与南亚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地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南亚之间的人文交流,不仅是当前多样性文化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包容互鉴共筑中国梦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南亚机遇 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包容互鉴
下载PDF
增强中国道路自信的三重维度
5
作者 陈安杰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0-224,共5页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历史的必然逻辑,它把新文明发展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新范式,坚持自身发展的和平主义性质,在包容互鉴的发展道路上走向未来的历史谋划。这种发展道路没有割裂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没有遮蔽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实践。中国...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历史的必然逻辑,它把新文明发展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新范式,坚持自身发展的和平主义性质,在包容互鉴的发展道路上走向未来的历史谋划。这种发展道路没有割裂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没有遮蔽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实践。中国的发展道路不以扩张主义为出发点,也摒弃了霸权主义的思维逻辑,它在批判西方国家野蛮发展根源的同时,为中国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包容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道路自信 文明发展 和平主义 包容互鉴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下的中国道路
6
作者 陈安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8,共3页
中国道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着属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文明之路。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诠释... 中国道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着属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文明之路。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诠释。实践本位定位发展基点,体现在实践对社会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强大推力,提供了推动中国发展的实践支撑;以人为本彰显执政理念,体现了满足人民主体利益的需求和鲜明的价值取向;改革创新提供动力之源,体现渐进改革和内生创新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道路 实践本位 以人为本 包容互鉴 改革创新
下载PDF
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7
作者 何继勋 蒋睿 《全国商情》 2014年第3期87-88,共2页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关键,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的根在民族文化,丰富民族特色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创...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关键,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的根在民族文化,丰富民族特色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创造先进中华文明;民族特色既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丰富我们的民族特色,必须有世界整体意识,有全球视野,要在开放的世界交往中包容互鉴,凸显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特色 理论 道路 制度 文化 包容互鉴
下载PDF
美国疫情失控原因 被引量:1
8
作者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0-11,共2页
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疫情防控的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百年一遇的疫情撞上百年难遇的总统,在选情优先的抗疫策略下,美国总统、美国民众乃至美国国运都在经历考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凝聚共... 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疫情防控的前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百年一遇的疫情撞上百年难遇的总统,在选情优先的抗疫策略下,美国总统、美国民众乃至美国国运都在经历考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凝聚共识、消除偏见是增强当前全球抗击疫情信心的唯一选择;相互尊重、包容互鉴是解决当下也是未来应对全球公共突发事件的良方。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美国应对不力的问题,需要美国不断改进相关措施,同时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摒弃"以邻为壑"的零和思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携手合作,全力战"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互鉴 疫情防控 百年一遇 失控原因 公共突发事件 全球性挑战 尊重 独善其身
下载PDF
论中国外交中的“共赢”理念
9
作者 张煜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4-38,49,共6页
共赢是各国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现实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密度加大,交流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高,为实现共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共赢"理念以维持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核心... 共赢是各国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现实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密度加大,交流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高,为实现共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共赢"理念以维持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核心内涵,体现了中国为增进与其它国家间关系,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战略意志和道义,对中国外交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外交的"共赢"理念与和平、发展及合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论,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的道路自信,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国家间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对中国外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共赢 国际合作 包容互鉴 共生共荣
下载PDF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俞沂暄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CSSCI 2014年第1期308-320,共13页
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国际秩序观进行了细分,在此基础上具体描述并分析了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中国认同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现有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但是认为这些原则并未完全落实——强权政治不时发生,弱小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权益未... 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国际秩序观进行了细分,在此基础上具体描述并分析了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中国认同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现有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但是认为这些原则并未完全落实——强权政治不时发生,弱小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各种文明和发展道路未能真正得到尊重与包容。据此,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理想国际秩序观,并设想通过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和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来保障国际秩序和平、稳定、互利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际秩序包容互鉴 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原文传递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研究
1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197,共2页
由复旦大学法学院马忠法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研究"于2018年10月立项,张乃根、龚柏华、何力、张梓太、郭曰君、陈力等知名学者参与了该重大项目。项目设立了"构建人类命... 由复旦大学法学院马忠法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研究"于2018年10月立项,张乃根、龚柏华、何力、张梓太、郭曰君、陈力等知名学者参与了该重大项目。项目设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研究之一:和平安全的国际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研究之二:开放共赢的国际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研究之三:包容互鉴的国际法"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研究之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五个子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创新 国际法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包容互鉴 子课题 重大项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