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包容共进”精神深化中国梦的社会整合意蕴
1
作者 路尧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7,共4页
社会文明总是一种整体性的物质和文化积淀。这种整体性就在于同一时代不同主体对于同一共同体及其文化的共建共享。多元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整合就在于一种具有凝聚力的内在核心价值对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诉求具有包容性,也就是多... 社会文明总是一种整体性的物质和文化积淀。这种整体性就在于同一时代不同主体对于同一共同体及其文化的共建共享。多元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整合就在于一种具有凝聚力的内在核心价值对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诉求具有包容性,也就是多元主体以包容共进的方式实现了互补共赢。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尤其要注重这种包容共进精神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而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又为不同主体的利益整合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因此通向共同理想必然要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实践方法作参考。所以在社会结构改革的关键阶段,需要全体成员以包容共进的实践理念整合多元利益,共同为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共进 社会整合 中国梦 协同发展
下载PDF
以共同利益整合构建法治共同体促进依法治国
2
作者 路尧 《理论观察》 2015年第1期43-45,共3页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改革共识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和路径。而在开展社会法治建设过程中,人们也同样需注重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实际上,社会的秩序生成主要还是基于人们的公共利益共识,通过权利的博弈与互动生成主...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改革共识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和路径。而在开展社会法治建设过程中,人们也同样需注重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实际上,社会的秩序生成主要还是基于人们的公共利益共识,通过权利的博弈与互动生成主体的社会活动范围和行为边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要依靠制度建设完成,而制度的合法性最根本就是来自于社会共同利益的普遍性根基。而只有保证整个社会共同体有坚实平衡的公共利益基础,才能保证公共法制的普遍认同。因而有必要使共同利益具备更广泛的包容性,形成包容共进的共同体来吸引每一个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义务和责任,共创社会和谐有序的安定环境,让制度伦理的价值指向与时代诉求保持一致,为多元社会和谐共生提供坚实的保障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环境 法制建设 同利益整合 包容共进
下载PDF
以儒家德治思想透视包容性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及社会建构路径
3
作者 路尧 《社科纵横》 2023年第4期25-29,共5页
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最终仍是要由主体人通过协同实践来完成。除了法治以外,德治也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社会公共文化本身是生成规范性公共契约的基础,伦理性的实践原则总是影响着共同体结构的建设。社会公共结构的建设既然需要由... 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最终仍是要由主体人通过协同实践来完成。除了法治以外,德治也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社会公共文化本身是生成规范性公共契约的基础,伦理性的实践原则总是影响着共同体结构的建设。社会公共结构的建设既然需要由人完成,那么人也就应当具有符合公共治理所需要的主体意识观念。那么在平衡个体与公共利益关系时,主体在社会中的实践选择就体现着政治文明的总体态势。从社会关系看主体的精神素质更需要一种包容协作的理念。传统德治思想中具有丰富的伦理性包容观,而马克思对共同体内在关系的“包容性”要求,更是与之相契合。透视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培育提供文化参考,促进社会公共治理文化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共进 德治 和谐 社会关系 主体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