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领导包联制:基层疑难事项的跨层级治理——概念缘起、实践类型及制度逻辑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印红 郝本良 张一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100,M0005,共19页
领导包联制作为领导下沉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通道,在基层疑难、重点事项的治理中广泛应用,是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之治。论文溯及领导包联制的缘起,归纳了其当前典型实践样态,探讨了其何以推动基层疑难事项治理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第一,... 领导包联制作为领导下沉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通道,在基层疑难、重点事项的治理中广泛应用,是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之治。论文溯及领导包联制的缘起,归纳了其当前典型实践样态,探讨了其何以推动基层疑难事项治理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第一,领导包联制是对党的领导干部“蹲点调研”工作方法的创新性传承,其由党的工作制度逐步发展为一项社会治理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第二,领导包联制在实践中存在“中央领导联系点”“省级领导包县联市”和“市县领导包联事项”三种典型实践样态。第三,领导包联制通过对传统科层责任关系、组织关系、治理关系以及治理导向的重构,推动了基层疑难事项的跨层级治理。领导包联制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上级领导参与基层微观事项治理的制度通道。上级领导介入基层治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在面对疑难治理事项时的压力,为观察和理解跨层级协作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包联制 党政体 中国之治 度逻辑
下载PDF
民主集中制视域下的包联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142,共11页
民主集中制是包联制形成与发展的规范性基础。地方党委将行政辖区内的重大治理任务相对均等化地分配给“四套班子”所有成员,点对点联系下级组织或基层组织落实,形成责任连带关系。由地方党委直接管理的干部可能承担所在岗位职能之外的... 民主集中制是包联制形成与发展的规范性基础。地方党委将行政辖区内的重大治理任务相对均等化地分配给“四套班子”所有成员,点对点联系下级组织或基层组织落实,形成责任连带关系。由地方党委直接管理的干部可能承担所在岗位职能之外的责任。采用包联制实施的工作不适用于“锦标赛体制”的逻辑,属于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交叉面的群众工作范畴。包联制实现了上下级党组织空间的对接,加强了组织间意图的同步性;营造上级甚至高级领导干部与基层干部之间的非对称协商空间,让高级领导干部能够适度参与微观治理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联制 民主集中 脱贫攻坚 “四套班子”
下载PDF
面向纵向治理平衡:国家治理体制中的一体两面——基于领导包联制的分析
3
作者 郝本良 王印红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54,M0008,共19页
国家治理体制是一个动态平衡体。如何调适压力型体制可能引致的纵向失衡问题是保持大国治理稳定性的关键。本文以领导包联制为例,尝试与压力型体制理论展开对话,讨论国家治理体制的纵向平衡。首先,本文从典型案例入手论证了领导包联制... 国家治理体制是一个动态平衡体。如何调适压力型体制可能引致的纵向失衡问题是保持大国治理稳定性的关键。本文以领导包联制为例,尝试与压力型体制理论展开对话,讨论国家治理体制的纵向平衡。首先,本文从典型案例入手论证了领导包联制“逆向发包”的制度逻辑,领导包联制作为“上级领导下沉赋能基层治理”的调适制度,一定程度上疏解了基层治理压力。其次,本文拓展了对于压力型体制刚性化的传统认识,认为领导包联制与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发包制和行政包干制相互补充,兼顾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基层压力的可控性,避免了压力闭锁在基层可能产生的不稳定问题,调和了国家治理体制中施加压力的刚性体制与疏解压力的弹性制度之间的平衡,保障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最后,基于现有研究与领导包联制的治理经验,本文试图构建整合性的国家治理体制纵向平衡分析框架,提出压力调适下面向国家治理纵向平衡的上下互动增能体制,以期发展和完善现有理论的闭环链条,深化对系统性、多维度视角下国家治理逻辑的认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包联制 行政发包 行政包干 压力型体 国家治理纵向平衡
原文传递
领导包联制:基层疑难事项治理的逆向发包——基于Q市L区积案化解工作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印红 郝本良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23,共13页
传统科层制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任务,显现出应对疑难、复杂治理事项的不足,迫切需要适应于当前中国治理场景的制度创新予以补充。本文以Q市L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案化解工作为切入口,展现了党政领导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领... 传统科层制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任务,显现出应对疑难、复杂治理事项的不足,迫切需要适应于当前中国治理场景的制度创新予以补充。本文以Q市L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案化解工作为切入口,展现了党政领导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领导包联制,探究了其制度特征和治理机制。研究发现:领导包联制具有治理责任逆向传导、治理任务向上发包、政治势能赋能社会治理的制度特征,与压力型体制共同构成治理压力上下传导的闭环体系,确保基层治理压力稳定可控。其依托“层层嵌套”的责任机制、“直入基层”的信息机制、“上下协商”的组织机制、“协调重配”的资源机制以及“一事一策”的精细化机制拓展了基层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领导包联制是上级领导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通道,它为观察和理解中国本土治理逻辑提供了又一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包联制 任务承包 责任机 逆向求解
原文传递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Case of Danzam Village i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3
5
作者 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1 位作者 ZHANG Liping WU Yingy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induced by institution reform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case studies on how institution reforms af...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induced by institution reform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case studies on how institution reforms affect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drive land use change are scarce. By means of cropland plot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this study examines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 in Danzam Village of Jinchuan County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collective system period, as surplus labor forces could not be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ey had to choos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s their livelihood strategy, then the farmers had to produce more grains by land reclamation, increasing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improving input of labor, fertilizer, pesticide and adopting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During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period, as labors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farmers chose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labor input to grain planting was greatly reduced, which d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in to horticulture, vegetable or wasteland and decrease of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understanding linkages among institution reforms, livelihood strategy of smallholders and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lihood strategy land use chang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Tibetan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