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包膜征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CT增强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玉婵 成建明 +7 位作者 黄俊 姜宏宁 张敏 刘坤 刘兆龙 丁晓青 吴浤湧 詹松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假包膜征在增强CT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PTMC的73例患者(共83枚结节)的CT和病理资料。分别观察CT增强早期、晚期PTMC是否存在假包膜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 目的:探讨假包膜征在增强CT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PTMC的73例患者(共83枚结节)的CT和病理资料。分别观察CT增强早期、晚期PTMC是否存在假包膜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增强早期、晚期图像对假包膜征的显示效果。根据CT上假包膜的范围,分类为包膜型和亚包膜型。结果:在CT增强早期有42枚显示假包膜征,在增强晚期有7枚显示假包膜征,与病理对照的Kappa值分别为0.71(P<0.05)和0.064(P>0.05)。根据CT增强早期、晚期的图像,判定83枚PTMC中有43枚(51.81%)存在假包膜征,其中包膜型19枚,亚包膜型24枚。结论:假包膜征在PTMC的CT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增强CT早期对假包膜征的显示效果优于增强晚期。对假包膜征进行分类,可更好地识别PTMC的假包膜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包膜征 螺旋CT
下载PDF
肾癌假包膜征高场MRI表现特征、病理基础及意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涛 高元桂 +2 位作者 高育 文载律 梁燕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781-783,共3页
作者对35个肾癌进行磁共振成像(MRI)与病理大切片对照观察,着重研究高场(1.0T)MRI肾癌假包膜征的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结果显示:高场MRI肾癌假包膜征主要表现为T_2加权像上肿瘤内侧缘弧形低信号,显示率为6... 作者对35个肾癌进行磁共振成像(MRI)与病理大切片对照观察,着重研究高场(1.0T)MRI肾癌假包膜征的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结果显示:高场MRI肾癌假包膜征主要表现为T_2加权像上肿瘤内侧缘弧形低信号,显示率为62.9%;假包膜征的病理基础为癌周结构[由纤维包膜和(或)受压致密肾实质组成],且当其厚度大于0.62mm时,MRI方能显示。此外,对假包膜征评估肾癌组织学分级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包膜征 NMR 病理学 成像
原文传递
肝良恶性肿瘤包膜回缩征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被引量:2
3
作者 欧幼宽 肖恩华 +1 位作者 尚全良 陈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32-1137,共6页
目的:探讨肝良恶性肿瘤引起包膜回缩征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肝良恶性肿瘤肝包膜回缩征的CT和MRI表现及病理特点。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观察、比较包膜下肝良恶性肿瘤形态、大小及肝包膜回缩宽... 目的:探讨肝良恶性肿瘤引起包膜回缩征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例肝良恶性肿瘤肝包膜回缩征的CT和MRI表现及病理特点。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观察、比较包膜下肝良恶性肿瘤形态、大小及肝包膜回缩宽度、深度、边缘情况、肝包膜下是否有积液的异同,显微镜下分析肿瘤内部及周围结构、分化程度及纤维组织增生量。结果:肝恶性肿瘤44例,良性肿瘤6例。良性肿瘤与高、中、低三个不同分化等级的恶性肿瘤肝包膜回缩边缘光整或毛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纤维组织增生量不同的肿瘤肝包膜回缩宽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大小与肝包膜回缩宽度、深度呈正相关(分别r=0.557,0.309,均P<0.05)。结论:肝良恶性肿瘤均可出现肝包膜回缩征,但两者形态有差异,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瘤内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缩 肿瘤 病理 CT MRI
下载PDF
肠系膜脂膜炎的CT定量影像与分型
4
作者 李文华 熊瑶 +2 位作者 耿云平 张毅 李天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95-998,共4页
目的 分析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的定量影像学特点并进行分型,提高对MP的影像认识。方法 对64例MP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T表现和临床综合诊断将患者分为炎性渗出型、脂肪坏死型和纤维化型... 目的 分析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MP)的定量影像学特点并进行分型,提高对MP的影像认识。方法 对64例MP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CT表现和临床综合诊断将患者分为炎性渗出型、脂肪坏死型和纤维化型。通过对肠系膜病变组织和同层面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进行ROI勾画和CT值测量。结果 64例MP患者中50例炎性渗出型,8例脂肪坏死型,6例纤维化型。病变部位均发生在肠系膜根部,并且向左侧延伸至小肠肠袢,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并出现增生结节。64例患者中50例出现“脂肪环征”,56例出现“假包膜征”,37例同时出现“假包膜征+脂肪环征”,9例同时出现“假包膜征+脂肪环征+血管僵硬、粗细不均”。病变肠系膜脂肪密度高于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MP区域CT值为(-55.01±17.88)HU,正常腹膜后脂肪组织为(-99.44±8.67)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分型的肠系膜病变CT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M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同时肠系膜病变的CT值可作为MP分型的依据,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 计算机断层扫描 包膜征 脂肪环 分型
下载PDF
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海涛 于观平 殷亮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5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CT影像学结果显示,可见雾... 目的探讨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CT影像学结果显示,可见雾状肠系膜征、肿块假包膜、脂肪环征、软组织小结节、囊性变等;13例可见“假包膜征”,占61.9%,肿块周围可见厚度为2~8mm的软组织密度带,为周围脂肪组织与肠系膜炎症的分界;8例可见“脂环征”,占38.1%,呈环状低密度影,是结节周围与血管周围的正常脂肪组织。平扫病变组织CT值为(-68.4±22.8)HU,高于正常脂肪组织的(-106.4±31.8)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病变组织CT值为(-64.1±24.1)HU,显著高于正常脂肪组织的(-104.4±30.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在出现“假包膜征”“脂环征”等特征性表现时,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 多层螺旋CT 脂环 包膜征
下载PDF
MS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的特征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琼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28期71-73,共3页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探讨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的影像特征表现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并对肠系膜病变组织与腹膜后正常脂肪组织的CT值进行统计...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探讨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的影像特征表现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并对肠系膜病变组织与腹膜后正常脂肪组织的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2例肠系膜脂膜炎均累及小肠系膜,其中100例可见雾状肠系膜,81例可见"假包膜征"形成,72例可见"脂肪环征"形成,76例可见小结节。平扫肠系膜病变部位CT值(-62.12±17.86)HU,与腹膜后正常脂肪组织(-108.63±6.36)H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结论:肠系膜脂膜炎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有特征性,且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肠系膜脂膜炎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肠系 脂环 包膜征
下载PDF
邻表面肝脏病变包膜凹陷CT表现及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星 王平 +1 位作者 钱林清 周建良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4年第1期59-60,共2页
目的:观察邻表面肝脏病变出现肝包膜凹陷征(Liver capsule depressed,LCD)的几率和CT表现,探讨LCD的形成原因和在诊断邻表面肝脏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邻表面肝脏病变共120例的CT表现。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 目的:观察邻表面肝脏病变出现肝包膜凹陷征(Liver capsule depressed,LCD)的几率和CT表现,探讨LCD的形成原因和在诊断邻表面肝脏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邻表面肝脏病变共120例的CT表现。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35例,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IHPCC)23例,肝脏转移瘤(metastic tumor of the liver,LMT)29例,肝脓肿(bacterial abscess of the liver,LBA)1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gioma,HCH)18例。结果:3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11例出现LCD,占31.4%(11/35)。23例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15例出现LCD,占65.2%(15/23)。29例肝脏转移瘤中,7例出现LCD,占24.1%(7/29)。15例肝脓肿中,2例出现LCD,占13.3%(2/15)。1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中,无1例出现LCD。结论:LCD是邻表面肝脏病变的一种特有征像,在鉴别邻表面肝脏病变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原发性肝细胞癌 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肝脏转移瘤 肝脓肿 肝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41例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斯 侯启圣 +2 位作者 刘珵 汪波 熊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04-406,共3页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经腹盆部CT诊断的4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男女比例1∶1.28,平均年...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经腹盆部CT诊断的4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男女比例1∶1.28,平均年龄(51.56±18.62)岁,多因腹痛(95.1%)、发热(19.5%)就诊。58.5%有腹部压痛,39.0%有腹盆部手术史,9.8%有肿瘤病史。48.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46.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22.0%C-反应蛋白升高。CT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多发大小不等的淋巴结,68.3%有典型的假包膜征,56.1%有脂肪环征。所有患者经抗菌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后症状缓解,经随访无复发。结论肠系膜脂膜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表现为腹痛等症状,可伴随炎症指标的升高,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腹部手术或创伤、肿瘤、感染等因素相关,诊断主要依赖于腹盆部CT,抗菌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 临床特点 腹痛 包膜征
下载PDF
四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胃肝样腺癌肝内转移瘤CT/MRI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罗项超 李炳荣 +1 位作者 周新木 纪建松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 提高对CT/MRI类似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胃肝样腺癌(HAS)肝转移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4例HA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评估肝内病灶的CT/MRI征象(包括数量、长径、动脉期强化表现... 目的 提高对CT/MRI类似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胃肝样腺癌(HAS)肝转移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4例HA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评估肝内病灶的CT/MRI征象(包括数量、长径、动脉期强化表现、延迟期强化表现、强化模式及有无“出血”“脂肪变性”“结中结”“假包膜征”)。结果 4例患者甲胎蛋白均不同程度升高,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病史3例,肝内转移灶共8个,长径1.6~6.2 cm,3例(6个)病灶动脉期整体显著强化,并伴有延迟期整体或不均匀廓清,强化模式为“快进快出”;1例(2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轻度不均匀强化。所有病灶均无“出血”“脂肪变性”“结中结”“假包膜征”。结论 “假包膜征”作为HCC的常见主要特征之一,通常不出现于HAS肝转移瘤,结合临床有无乙型病毒性肝炎或病灶超声造影的廓清表现,有助于两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肝样腺癌 肝转移瘤 影像诊断 包膜征
下载PDF
肝癌与胆管细胞癌的CT征象特点
10
作者 彭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9期68-69,共2页
目的通过对胆管细胞癌和肝癌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CT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 28例采用德机SIMENS欢悦螺旋CT机,常规平扫后,以2.5 ml/s静脉团注碘海醇80~100 ml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7例出现软藤征;6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11例出... 目的通过对胆管细胞癌和肝癌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CT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 28例采用德机SIMENS欢悦螺旋CT机,常规平扫后,以2.5 ml/s静脉团注碘海醇80~100 ml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7例出现软藤征;6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11例出现镶嵌征;4例肿瘤局部可见肝包膜凹陷征。结论肝脏特殊的CT征象表现对正确诊断胆管细胞癌和肝癌有一定价值,特别是软藤征和镶嵌征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软藤 镶嵌 凹陷
下载PDF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44-644,共1页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P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梭形细胞肿瘤,首次报道发生于胸腔,陆续报道见于全身多部位,发生于颅内者罕见。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为非脑膜上皮细胞起源肿瘤,多位于与硬脑膜毗邻...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P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梭形细胞肿瘤,首次报道发生于胸腔,陆续报道见于全身多部位,发生于颅内者罕见。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归为非脑膜上皮细胞起源肿瘤,多位于与硬脑膜毗邻的大脑镰和额颞枕叶凸面、小脑幕、颅后窝和脑桥小脑角区,脑室、鞍区和海绵窦区极为罕见,属WHOⅠ级。该肿瘤具有颅外肿瘤特征,与硬脑膜关系密切,与脑实质界限清晰,表现为宽基底生长、"硬膜尾征"、"假包膜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小脑角 间叶组织 硬脑 宽基底 包膜征 鞍区 颅后窝 大脑镰 小脑幕
下载PDF
小肾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研究
12
作者 梁开文 崔国儒 +1 位作者 王新民 谭振娟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直径小于3cm的肾癌的MRI征象,寻找早期肾癌的特点,提高对早期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8例,寻找小肾癌的MRI表现特征。结果:小肾癌主要表现为肾脏变形,局部皮质、髓质分界消失,病灶边缘可出现... 目的:回顾性分析直径小于3cm的肾癌的MRI征象,寻找早期肾癌的特点,提高对早期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8例,寻找小肾癌的MRI表现特征。结果:小肾癌主要表现为肾脏变形,局部皮质、髓质分界消失,病灶边缘可出现假包膜征。结论:直径小于3cm的小肾癌,病灶信号表现形式多样、复杂,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与其血供有很大的相关性,假包膜的出现对于小肾癌有一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与鉴别诊断 小肾癌 动态增强扫描 MRI 回顾性分析 早期肾癌 肾细胞癌 病理证实 表现特 主要表现 包膜征 信号表现 诊断意义 相关性 直径 出现 病灶
下载PDF
磁共振图像(MRI)对肾癌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王潮生 王丹 +2 位作者 张慕骞 内科 孙丽娟 《黑龙江医药》 CAS 1993年第6期19-19,共1页
磁共振对泌尿系造影不能发现和难以确诊的肾肿瘤,可做出明确的诊断。本文就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谈MRI对肾癌的诊断价值: 1.T<sub>1</sub>及T<sub>2</sub> WⅠ图像对肾细胞癌的检查两者均不可少。T<... 磁共振对泌尿系造影不能发现和难以确诊的肾肿瘤,可做出明确的诊断。本文就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谈MRI对肾癌的诊断价值: 1.T<sub>1</sub>及T<sub>2</sub> WⅠ图像对肾细胞癌的检查两者均不可少。T<sub>1</sub> WⅠ图像可分辨肾的皮、髓质及肿瘤对集合系统的浸润;T<sub>2</sub> WⅠ图像虽然皮、髓质不易分辨,但可以更丰富的显示肿瘤内部组织学特征及可能由瘤周纤维组织存在所形成的假包膜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肾细胞癌 肾肿瘤 包膜征 磁共振图像 泌尿系造影 组织学特 瘤栓 髓质 肾脏肿瘤
下载PDF
腹茧症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
14
作者 杨先春 陈莉 +2 位作者 吴汉斌 杨克勤 左敏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腹茧症的MSCT表现及临床资料,CT平扫14例,其中增强8例。结果腹茧症的MSCT主要表现为:小肠聚集折叠成团14例,折叠肠管可呈菜花状、拧麻花...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腹茧症的MSCT表现及临床资料,CT平扫14例,其中增强8例。结果腹茧症的MSCT主要表现为:小肠聚集折叠成团14例,折叠肠管可呈菜花状、拧麻花状、手风琴状、字母"U"形、蜂窝状及假肿瘤样改变;"小肠隔离征"12例,其中局限性小肠隔离征10例,弥漫性小肠隔离征4例;肠周"包膜征"12例,均表现为不完整包膜,CT增强有7例可见包膜呈轻度强化;小肠不全性梗阻13例,主要表现为小肠局限性或节段性扩张、积液、积气13例,小肠肠粪征6例,膜内小肠壁间粘连6例、小肠壁增厚强化2例。肠周包裹性积液6例;结肠挤压改变3例;脏层腹膜增厚粘连8例,肠系膜血管聚集9例。结论肠周"包膜征"、小肠聚集折叠呈特异固定形态、"小肠隔离征"、不全性小肠梗阻是腹茧症四大主要MSCT征象。熟悉腹茧症的典型CT表现和临床特征,有利于该病的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茧症 包膜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
15
作者 蒋小龙 谭建福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7年第5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IHPCC的CT表现。结果:33病例中29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实质病灶.4例无明确肿块;肝内胆管扩张23例,扩张胆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5例。所在肝叶... 目的:探讨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IHPCC的CT表现。结果:33病例中29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实质病灶.4例无明确肿块;肝内胆管扩张23例,扩张胆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5例。所在肝叶萎缩、肝包膜凹陷征25例,三期增强扫描:早期或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27例早期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周边向中心明显强化呈片状、条状、分隔状;1例均无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CT表现 外周型 肝内胆管扩张 肝内胆管结石 凹陷 三期增强扫描 IHPC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