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石瓷质砖包裹颗粒制备工艺及其生产的研究
1
作者 汪庆刚 张松竹 《陶瓷》 CAS 2005年第10期17-18,共2页
笔者根据目前流行的仿石瓷质砖包裹颗粒制造方法的弊端,采用逆向思维,既提高了包裹效率,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取得了较好的仿石效果。
关键词 仿石瓷质砖 包裹颗粒 造粒 瓷质砖 制备工艺 包裹 颗粒 生产 制造方法 逆向思维
下载PDF
仿石瓷质砖包裹颗粒的制备新工艺
2
作者 汪庆刚 张松竹 《佛山陶瓷》 2006年第9期13-14,共2页
本文分析了当前流行的仿石瓷质砖包裹颗粒制造方法的弊端,并通过改进设备和采用新的工艺方法,研制出仿石效果更佳的产品,这样既提高了颗粒的包裹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关键词 仿石瓷质砖 包裹颗粒
下载PDF
热处理对爆炸法制备的碳包裹碳化铁纳米颗粒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卫泽 朱珍平 刘振宇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7-12,共6页
 在1300℃、惰性气氛下,对含铁的炭基干凝胶的爆炸产物———无定型碳包裹Fe7C3纳米颗粒进行了热处理,并对热处理后的产物进行HRTEM和电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无定型碳包裹Fe7C3纳米颗粒由10nm~40nm长大到100nm~300nm,颗粒...  在1300℃、惰性气氛下,对含铁的炭基干凝胶的爆炸产物———无定型碳包裹Fe7C3纳米颗粒进行了热处理,并对热处理后的产物进行HRTEM和电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无定型碳包裹Fe7C3纳米颗粒由10nm~40nm长大到100nm~300nm,颗粒的外层碳石墨化。通过对包裹颗粒的长大机理进行初步探索,认为在热处理过程中,核碳化铁对壳层的无定型碳具有催化石墨化作用;颗粒的长大是由于核Fe7C3对其外层的无定型碳产生催化石墨作用时,导致核碳化铁的裸露,相互融并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爆炸法 制备 碳化铁 影响 包裹纳米颗粒 HRTEM 碳纳粉
下载PDF
壳聚糖包裹粉煤灰颗粒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忻 夏世斌 +2 位作者 罗斌华 罗观宇 孙恢礼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1-44,共4页
以经过高温活化的粉煤灰与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出不同质量配比的壳聚糖包裹粉煤灰颗粒(CWF),用于实际印染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研究了CWF用量、pH值、搅拌时间、温度等因素对脱色率、COD去除率、浊度和氨氮去除率等... 以经过高温活化的粉煤灰与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出不同质量配比的壳聚糖包裹粉煤灰颗粒(CWF),用于实际印染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研究了CWF用量、pH值、搅拌时间、温度等因素对脱色率、COD去除率、浊度和氨氮去除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WF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最佳条件为:CWF-A浓度4 g/L,搅拌时间20 min,废水温度35℃,pH=4,沉降时间5 h,此时,COD去除率可达82%,脱色率及浊度去除率为97%,氨氮去除率为75%。CWF处理印染废水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包裹粉煤灰颗粒 印染废水 脱色
下载PDF
CdS及其包裹型纳米颗粒PVA基复合膜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健敏 张建成 +1 位作者 倪棋梁 沈悦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066-1070,共5页
以聚乙烯醇 (PVA)、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 ,采用溶胶法合成了 Cd S纳米胶体颗粒 ,制备出 Cd S及其包裹型纳米颗粒 PVA基复合膜。通过光子相干光谱粒度仪 (PCS)、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UV- VIS)、荧光光谱 (PL)对样品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 以聚乙烯醇 (PVA)、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 ,采用溶胶法合成了 Cd S纳米胶体颗粒 ,制备出 Cd S及其包裹型纳米颗粒 PVA基复合膜。通过光子相干光谱粒度仪 (PCS)、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UV- VIS)、荧光光谱 (PL)对样品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明 ,Cd S纳米颗粒 PVA基复合膜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有明显的蓝移现象 ,所发荧光主要由表面态发射引起 ;包裹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法 硫化镉 包裹型纳米颗粒 复合膜
下载PDF
球磨、退火法制备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的摩擦磨损性能
6
作者 岳学庆 王华 +2 位作者 刘乐存 王熙 闫志浩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76,80,共5页
对膨胀石墨和铁粉的混合物进行球磨及真空退火处理,制备了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研究了它的结构以及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并研究了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的直径为10~150nm,它由结晶度良... 对膨胀石墨和铁粉的混合物进行球磨及真空退火处理,制备了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研究了它的结构以及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并研究了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的直径为10~150nm,它由结晶度良好的石墨包裹球形铁纳米颗粒组成;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表现出了良好的减摩抗磨能力,这种能力在高载荷条件下表现得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磨 退火 石墨包裹铁纳米颗粒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有机颗粒包裹型保温板燃烧性能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杨 徐龙 孙元元 《建筑节能》 CAS 2016年第12期80-83,共4页
对无机胶凝材料包裹有机颗粒型保温板的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类保温板材A2级指标中的不燃性及燃烧热值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2种试验方法对于无机胶凝材料包裹有机颗粒型保温板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密度在230 k... 对无机胶凝材料包裹有机颗粒型保温板的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类保温板材A2级指标中的不燃性及燃烧热值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2种试验方法对于无机胶凝材料包裹有机颗粒型保温板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密度在230 kg/m3以下无机胶凝材料包裹有机颗粒复合保温板燃烧性能难以达到A2级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包裹有机颗粒型保温板 燃烧性能等级 不燃性 燃烧热值 方差分析
下载PDF
树状大分子包裹的金纳米颗粒对PCR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晶晶 曹雪雁 +1 位作者 郭睿 史向阳 《纳米科技》 2011年第1期29-33,45,共6页
以283bp的λDNA的再扩增PCR体系为测试体系,对树状大分子包裹的金纳米颗粒对PCR的作用进行研究,实验证明,包裹有不同浓度胶体金的树状大分子都能对PCR反应起到优化作用,而且随着胶体金浓度的增大,相应树状大分子的优化作用增强,最优浓... 以283bp的λDNA的再扩增PCR体系为测试体系,对树状大分子包裹的金纳米颗粒对PCR的作用进行研究,实验证明,包裹有不同浓度胶体金的树状大分子都能对PCR反应起到优化作用,而且随着胶体金浓度的增大,相应树状大分子的优化作用增强,最优浓度越来越低,结果表明,树状大分子包裹的金纳米颗粒的优化机制是胶体金的加入,使树状大分子的"硬度"增大,当树状大分子与PCR各组分相互作用时,由于其表面的有效反应基团增多,提高周围PCR各组分有效反应浓度,从而增强反应的效率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状大分子包裹的金纳米颗粒 PCR 特异性 效率
下载PDF
11-巯基十一烷酸包裹的金纳米颗粒薄膜的二次电子发射
9
作者 程振东 季庚午 +5 位作者 王菲 张晓楠 杨迎国 李吉豪 文闻 高兴宇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共8页
采用改进的Peterk合成法合成11-巯基十一烷酸(Mercaptoundecanoic Acid,MUA)包覆的金纳米颗粒。通过调控MUA与氯金酸质量比,得到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好的不同粒径(<3 nm)的纳米金颗粒前驱体溶液,进而滴加该溶液形成薄膜。扫描电子显微... 采用改进的Peterk合成法合成11-巯基十一烷酸(Mercaptoundecanoic Acid,MUA)包覆的金纳米颗粒。通过调控MUA与氯金酸质量比,得到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好的不同粒径(<3 nm)的纳米金颗粒前驱体溶液,进而滴加该溶液形成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到薄膜中具有大量微米级的块状集团。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线衍射(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GIXRD)揭示其具有面外长程有序的超晶格结构;X射线光电子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证实薄膜中Au-S键的形成。通过紫外光电子能谱(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UPS)进一步发现常温下1.5 nm粒径的薄膜具有比单晶金样品强10倍的优异二次电子发射能力,且发射峰半高宽是单晶金样品的1/4。本研究表明,MUA包覆的金纳米薄膜在电子发射源以及光电探测上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巯基十一烷酸包裹的金纳米颗粒 超晶格结构 光电发射
下载PDF
爆炸法合成碳包裹铁和钴纳米颗粒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怡 朱珍平 刘振宇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489-492,共4页
以苦味酸/二茂铁和苦味酸/乙酸钴为爆炸物,通过热引发方式使其在不锈钢耐高压容器中发生爆炸反应来制备碳包裹铁和碳包裹钴纳米颗粒.采用TEM,HRTEM和XRD等分析方法对包裹型颗粒的形貌、尺寸、微观结构及中心颗粒的物相结构进行表征.苦味... 以苦味酸/二茂铁和苦味酸/乙酸钴为爆炸物,通过热引发方式使其在不锈钢耐高压容器中发生爆炸反应来制备碳包裹铁和碳包裹钴纳米颗粒.采用TEM,HRTEM和XRD等分析方法对包裹型颗粒的形貌、尺寸、微观结构及中心颗粒的物相结构进行表征.苦味酸/二茂铁的爆炸所得碳包裹铁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非常窄(5~20nm),被包裹的中心铁颗粒多为圆球形单质铁,呈体心立方结构.苦味酸/乙酸钴爆炸产生的碳包裹钴纳米颗粒的粒径在10~60 nm范围内,被包裹的中心钴颗粒星圆球形或圆锥形,为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单质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 合成 包裹铁纳米颗粒 包裹钴纳米颗粒
下载PDF
叠合盆地储层油气包裹体GOI成因与应用探讨——以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谢小敏 曹剑 +4 位作者 胡文瑄 张义杰 王绪龙 张越迁 唐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4-842,共9页
在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选取了5口具有不同油气显示级别的典型探井,通过对48块岩心样品作精细的储层油气包裹体GOI组成分析,尝试探讨了在复杂油气充注情况下,叠合盆地油气包裹体GOI组成的成因。结果表明,含油气流体的充注强度是主因。... 在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选取了5口具有不同油气显示级别的典型探井,通过对48块岩心样品作精细的储层油气包裹体GOI组成分析,尝试探讨了在复杂油气充注情况下,叠合盆地油气包裹体GOI组成的成因。结果表明,含油气流体的充注强度是主因。但由于油气成藏的多期复合、油气水界面的多期变迁,决定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可以直接借鉴文献中提出的1%和5%等指标来判断油气水层,而是应该结合地质背景,首先仔细分析其成因,再深入讨论应用。文中利用GOI对莫索湾地区的油气运移进行了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表明其在叠合盆地油气运移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 含油包裹颗粒指数(GOI) 油气运移 叠合盆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在油藏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安来 金之钧 张大江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4,共4页
流体包裹体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含油包裹体丰度GOI可以确定古油水界面,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包裹体分子组成可以反演油藏的充注历史,冰点可以确定地层水的演化及确定油藏储量。此外流体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含油包裹体丰度GOI可以确定古油水界面,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包裹体分子组成可以反演油藏的充注历史,冰点可以确定地层水的演化及确定油藏储量。此外流体包裹体还可以确定油气藏的演化程度、油气运移通道及盆地异常压力的研究中。文中还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 含油包裹颗粒GOI 包裹体分子组成MCI 均一化温度 冰点 油气藏
下载PDF
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被引量:20
13
作者 姜振学 王显东 +2 位作者 庞雄奇 张俊 田丰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8,共8页
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对研究区作出较... 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对研究区作出较为准确的资源评价.应用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方法和定量颗粒荧光(QGF)技术对塔北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古油水界面的位置低于现今沥青砂岩段底界的位置,沥青砂岩段底界并不是古油层的底界,在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在油藏破坏过程中,这部分原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沥青砂的厚度小于古油柱的厚度,这意味着古油藏的规模要大于现今油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地区 志留系 古油水界面恢复 含油包裹颗粒指数(GOD 定量颗粒荧光(QGF)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有效厚度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王显东 张俊 李宏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8-423,共6页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具有分布广泛的沥青砂岩,沥青砂岩段厚度在各个地区具有不均匀性,从几米到一百多米不等。岩心观察发现沥青砂岩段内并不全含有沥青,岩心剖面上呈现“黑白砂相间”的现象,“黑砂”的部分为含沥青层段,“白砂”的部分为...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具有分布广泛的沥青砂岩,沥青砂岩段厚度在各个地区具有不均匀性,从几米到一百多米不等。岩心观察发现沥青砂岩段内并不全含有沥青,岩心剖面上呈现“黑白砂相间”的现象,“黑砂”的部分为含沥青层段,“白砂”的部分为不含沥青层段。弄清“白砂”中曾经是否有油气进入,对志留系沥青砂岩中沥青含量、古油藏油气储量的计算及志留系剩余油气资源量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志留系沥青砂岩段的“黑砂”与“白砂”分别取样,采用物性测定、显微镜下岩性观察、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数据观测及定量颗粒荧光(QGF)指数测定等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沥青砂岩段的“黑砂”与“白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沥青砂岩段的“白砂”没有油气进入或进入的油气量很少,在确定志留系沥青砂岩有效厚度时应剔除“白砂”层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沥青砂岩 有效厚度 含油包裹颗粒指数(GOI) 定量颗粒荧光(QGF)
下载PDF
Al_2O_3微粉的表面改性及表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志强 武高辉 +1 位作者 孙东立 姜龙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50-1254,共5页
以α-Al_2O_3微粉为基体,Y(NO_3)_3水溶液为包裹相,采用液相包裹法进行加钇颗粒表面改性.获得了表面均匀包裹Y_2O_3的α-Al_2O_3粉体.将此粉体与Al合金复合制备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组织更加均匀.对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粉体... 以α-Al_2O_3微粉为基体,Y(NO_3)_3水溶液为包裹相,采用液相包裹法进行加钇颗粒表面改性.获得了表面均匀包裹Y_2O_3的α-Al_2O_3粉体.将此粉体与Al合金复合制备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组织更加均匀.对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粉体对Al合金增强效果明显增加,抗拉强度提高27.2%;屈服强度提高33.1%,延伸率提高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改性 液相颗粒包裹 微粉 AL2O3/AL复合材料 组织性能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油气来源及成藏机制 被引量:29
16
作者 董焕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9,共8页
自近年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发现工业油流以来,其油气来源、成因机制及资源潜力倍受关注。系统油-油对比、油源对比表明,乌尔逊凹陷南部(简称乌南)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原油物性特征、正构烷烃分布、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相似,... 自近年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发现工业油流以来,其油气来源、成因机制及资源潜力倍受关注。系统油-油对比、油源对比表明,乌尔逊凹陷南部(简称乌南)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原油物性特征、正构烷烃分布、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相似,南屯组原油的成熟度稍高于大磨拐河组,但均属于成熟原油,并且这两个层位的原油均主要来自南屯组烃源岩。大磨拐河组油藏与南屯组油藏不具伴生性,以及储层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原油成熟度变化表明,乌南大磨拐河组油藏形成时期晚于南屯组油藏,为南屯组古油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乌南原油具有"两期成藏、早聚晚调"的成藏特征,在伊敏组沉积中期,南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短距离侧向运移,受断层遮挡聚集在同层的储层中;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抬升回返,乌南次凹发生褶皱式反转作用,东翼断层活动强烈,南屯组油藏破坏,原油被调整到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故大磨拐河组油主要富集在反转构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 大磨拐河组 有机包裹 含油包裹颗粒指数 次生油藏 反转构造带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颗粒自体真皮包裹义眼座眼窝重建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贺忠江 闫一鸣 +3 位作者 贾国澍 张旭乡 段晓明 邹明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8-568,共1页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颗粒自体真皮包裹义眼座 眼窝重建术 眼球摘除术眼窝凹陷
原文传递
Sub-nanometer-thick Al2O3 Overcoat Remarkably Enhancing Thermal Stability of Supported Gold Catalysts
18
作者 王春雷 路军岭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571-577,I0001,共8页
Supported gold nanoparticle catalysts show extraordinarily high activity in many reactions. While the relative poor thermal stability of Au nanoparticles against sinter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severely limits thei... Supported gold nanoparticle catalysts show extraordinarily high activity in many reactions. While the relative poor thermal stability of Au nanoparticles against sinter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severely limits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ere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 of TiO2 and Al2O3 was performed to deposit an Au/TiO2 catalyst with precise thickness con-trol, and the thermal stability was investigated. We surprisingly found that sub-nanometer-thick Al2O3 overcoat can su ciently inhibit the aggregation of Au particles up to 600 C in oxygen. On the other hand, the enhancement of Au nanoparticle stability by TiO2 overcoat is very limited. Di use reff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DRIFTS) of CO chemisorptio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both con rmed the ALD overcoat on Au particles surface and sugges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TiO2 and Al2O3 ALD overcoat on Au nanoparticles does not considerably change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Au nanoparticles. The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the Al2O3 overcoated Au/TiO2 catalysts in CO oxidation increased as increasing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embed-ded Au nanoparticles become more accessible for catalytic function after high temperature treatment, consistent with our DRIFTS CO chemisorption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IO2 SINTERING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2O3 overcoat Nanoparticlestability
下载PDF
中地壳韧性剪切带中的水与变形机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周永胜 何昌荣 杨晓松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19-832,共14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FIR),对红河断裂带早期左行走滑期间形成的中地壳韧性剪切带中的细粒长英质糜棱岩和条带状花岗片麻岩中的主要矿物石英、长石进行了水含量分析.红外吸收谱特征表明,石英和长石中的水以晶体缺陷水为...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FIR),对红河断裂带早期左行走滑期间形成的中地壳韧性剪切带中的细粒长英质糜棱岩和条带状花岗片麻岩中的主要矿物石英、长石进行了水含量分析.红外吸收谱特征表明,石英和长石中的水以晶体缺陷水为主,并且含有颗粒边界水和包裹体水.其中,条带状花岗片麻岩中长石水含量为0.05—0.15wt%,石英水含量为0.03~0.09wt%,细粒长英质糜棱岩中剪切残斑长石和石英的水含量分布在0.095~0.32wt%范围;细粒长石和石英含水含量范围为0.004~0.052wt%.这些数据表明,弱变形的粗粒长石、石英的水含量高于强烈变形的细粒长石、石英的含水量.因此,在剪切带中,强烈剪切变形导致长石、石英中赋存的水被破坏,而糜棱岩中长石和石英的水基本被脱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水、颗粒边界水和包裹体水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 韧性剪切带 变形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