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灶性匍行性脉络膜炎一例
- 1
-
-
作者
孙博雅
于雨佳
刘勇
王高峰
-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
出处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655-657,共3页
-
文摘
多灶性匍行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serpiginous choroiditis,MSC)是一种变异型的匍行性脉络膜炎(serpiginous choroiditis,SC),临床少见^([1])。现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由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MSC报道如下。
-
关键词
多灶性匍行性脉络膜炎
结核分枝杆菌
影像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分类号
R773.4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多模式成像在匍行性脉络膜炎中的应用进展
- 2
-
-
作者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
机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眼科
-
出处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83-1487,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360154)~~
-
文摘
匍行性脉络膜炎(SC)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特发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以视盘周围青灰色或灰黄色的地图状病变为特征。病因不清,脉络膜毛细血管炎可能是其主要病理类型。根据眼底表现可分为视盘周围型、黄斑型、变异型SC。由于SC的临床表现丰富多样,且与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结核、视网膜弓形虫病和脉络膜缺血等表现类似,所以对不具有典型眼底改变的SC诊断仍然存在一定困难。随着科技的进步,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眼底自身荧光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等多模式影像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SC的早期诊断、评估病变范围、活动性以及可能的并发症,且对于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至关重要。
-
关键词
匍行性脉络膜炎
多模式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眼底自身荧光
光相干断层扫描
综述
-
Keywords
serpiginous choroiditis
multimodal imaging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fundus autofluorescen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review
-
分类号
R73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匍行性脉络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时冀川
郑曰忠
刘蓓
-
机构
天津市眼科医院
-
出处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3-275,共3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匍行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自1999年11月至2006年7月,连续收集行FFA检查的匍行性脉络膜炎患者14例26只眼,观察其临床表现、FFA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5.6岁。双眼l2例,单眼2例。根据眼底病变部位及其临床特征分为典型性视乳头周围地图状脉络膜炎11例和黄斑部匍行性脉络膜炎3例。FFA早期表现为病灶区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而呈低荧光,病灶边缘呈高荧光,非活动病变晚期出现纤维瘢痕和巩膜染色。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8例14只眼视力提高,3例6只眼视力稳定,3例6只眼视力恶化。结论匍行性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
关键词
匍行性脉络膜炎
黄斑部匍行性脉络膜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Keywords
Serpiginous choroiditis
Macular serpiginous choroiditis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
分类号
R773.4
[医药卫生—眼科]
R644
[医药卫生—外科学]
-
-
题名匍行性脉络膜炎不同亚型眼底病灶演变的临床观察
- 4
-
-
作者
郑志坤
任玉玲
张利伟
黎铧
李娟娟
-
机构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眼科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眼科医院
-
出处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05-910,共6页
-
基金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D-2019021)。
-
文摘
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的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特征,探讨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结果,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的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的陈旧性病灶和水肿与萎缩表现并存的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的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45只眼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16/25),包括单眼2例2只眼,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随病程延长离心向外扩展,可进展至黄斑区。病灶边缘曲折,呈"地图样"、"阿米巴样"及"指状"、息肉状或"螺旋翼样"。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强荧光;陈旧性病灶早期中心呈弱荧光,晚期呈斑驳状荧光,其边缘多为强荧光。OCT显示活动性病灶病变区增厚,陈旧性病灶病变区变薄。黄斑型4例6只眼(16.0%,4/25),其中单眼2例2只眼,均为活动性病灶;双眼2例4只眼,其中陈旧性病灶1例2只眼,双眼相续呈活动性病灶1例2只眼。初发病灶均位于黄斑区偏中心,多呈"盘状"并离心性向周围进展,反复复发的病灶可波及视盘并向周边部扩展。其FFA、OCT影像表现与盘周型相似。急性多灶型5例9只眼(20.0%,5/25),包括单眼1例1只眼,双眼4例8只眼。均为后极部多发性大小不等、灰白色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晰的陈旧性病灶,其中陈旧性病灶附近出现多个新的活动性病灶4只眼。陈旧性病灶呈边界清晰的弱荧光,晚期边缘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环;活动性病灶呈边缘模糊的弱荧光斑,晚期荧光略增强。陈旧性病灶光感受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萎缩,部分区域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论SC亚型是对首发病灶出现部位的分类,但本病反复发作的特性,可导致各亚型特征因病灶不断扩展的演变而湮灭。眼底活动性病灶仅单眼发作的现象,可解释双眼病灶形态不对称的临床表现。双眼亚型同一性的特点,可警示临床对单眼患者随访时应关注其健康眼的好发部位。
-
关键词
匍行性脉络膜炎
葡萄膜炎
后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
Keywords
Serpiginous choroiditis
Uveitis,posterior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Tomography,optical coherence
-
分类号
R773.4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匍行性脉络膜炎诊治新进展
- 5
-
-
作者
蒋莉
黄时洲
-
机构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国际眼科纵览》
2009年第2期114-118,共5页
-
文摘
匍行性脉络膜炎是一种罕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脉络膜炎症,易反复发作,主要侵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常见于中青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根据眼底表现可分为视盘周围型匍行性脉络膜炎、黄斑型匍行性脉络膜炎、广泛型匍行性脉络膜炎。视力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以及是否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因素、血管病变有关。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对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活动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病少见、病程隐匿进展,目前仅从小样本中观察到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烷化剂能较好地控制病情,稳定视力,但治疗方法的有效评估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因此尚需要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才能确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
关键词
匍行性脉络膜炎
临床诊断
药物疗法
疗效
-
分类号
R773
[医药卫生—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