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白蛾化学不育试验初报 被引量:9
1
作者 马沛沛 张永安 +2 位作者 王登元 王玉珠 曲良建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1-462,F0003,共3页
The study on four chemosterilant(Thiotepa,Chlorbenzuron,Camptothecine,CSII) to the Hyphantria cunea showed that: 0.40% Thiotepa could lead the amount of the spawn drop remarkably and it did not affect the larva pupati... The study on four chemosterilant(Thiotepa,Chlorbenzuron,Camptothecine,CSII) to the Hyphantria cunea showed that: 0.40% Thiotepa could lead the amount of the spawn drop remarkably and it did not affect the larva pupation percentage,adult emergence percentage and the adult’s life-span remarkably.0.10% Chlorbenzuron and 0.10% CSII also had some effect on ster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不育 美国白蛾 不育药剂
下载PDF
化学不育剂—环丙醇类衍生物控制鼠害:III.灭鼠现场试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酉之 马林 +1 位作者 陈东平 杨世枣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4期215-217,共3页
2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6月进行了为期 15个月使用化学不育剂———环丙醇类衍生物控制鼠害的现场试验。鼠密度于试验 5个月后由初始的 6 3.8%下降为 4 2 % ,11个月后为 4 % ,控制率高达 93.7%。检测幼体足迹 ,由开始的 2 5 .4 % 11... 2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6月进行了为期 15个月使用化学不育剂———环丙醇类衍生物控制鼠害的现场试验。鼠密度于试验 5个月后由初始的 6 3.8%下降为 4 2 % ,11个月后为 4 % ,控制率高达 93.7%。检测幼体足迹 ,由开始的 2 5 .4 % 11个月后下降为 0。半年后检查雄性精子浓度、活精子数和精子死亡率等 3项指标 ,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表明雄性生殖系统均受损伤。试验表明 ,该不育剂使鼠类密度较长期控制在不危害水平 ,次年繁殖期密度反而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不育 环丙醇类衍生物 控制 鼠害
下载PDF
鼠类化学不育剂的发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高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6期481-485,共5页
鼠类化学不育剂的发展高源1背景概述在鼠类控制方面,使老鼠不育被认为比传统的毒杀方法更有潜力(1~7)。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不用灭鼠药而用化学不育剂呢?将老鼠杀死不是比使它们不育继而让其继续造成危害更好吗?在一些小环境... 鼠类化学不育剂的发展高源1背景概述在鼠类控制方面,使老鼠不育被认为比传统的毒杀方法更有潜力(1~7)。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不用灭鼠药而用化学不育剂呢?将老鼠杀死不是比使它们不育继而让其继续造成危害更好吗?在一些小环境中,我们必须把老鼠杀灭,哪怕有1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鼠剂 化学不育 灭鼠
下载PDF
化学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建斌 《园艺与种苗》 CAS 2011年第3期121-123,共3页
对化学不育技术的不育原理、优点、不育剂的主要类型、化学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化学不育技术 害虫 防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不育系的创制及赣油杂8号的选育
5
作者 陈伦林 李书宇 +4 位作者 邹小云 邹晓芬 熊洁 张建模 宋来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5期12431-12433,共3页
[目的]培育优质、高产油量、多抗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方法]以中双11号为材料,应用化学诱导剂WP2,对诱导剂施药时期、用药浓度和处理次数进行筛选,获取最佳施药次数和浓度,诱导成功中双11A,并应用于新品种选育和杂交种生产.[结果]研究表明... [目的]培育优质、高产油量、多抗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方法]以中双11号为材料,应用化学诱导剂WP2,对诱导剂施药时期、用药浓度和处理次数进行筛选,获取最佳施药次数和浓度,诱导成功中双11A,并应用于新品种选育和杂交种生产.[结果]研究表明,化学诱导剂WP2 0.08 ~0.09 g/L浓度施药2次诱导的雄性不育系中双11A效果最好.以化学诱导的雄性不育系中双11A为母本,选育了杂交油菜新品种赣油杂8号.在2011 ~2013年度江西省区试中,该品种2年平均产量2 256.98 kg/hm2,比对照增产11.29%.2年平均产油量983.33 kg/hm2,比对照增产21.15%.含油量43.50%,硫甙含量为21.15 μmol/g,芥酸含量为0.[结论]研究选育的赣油杂8号不仅产量高,稳产性也好,含油量高,抗性强,在生产上应用推广将能促进油菜生产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化学诱导不育 赣油杂8号
下载PDF
小麦杂种生产所需的胞质和化学诱导雄不育系统的比较
6
作者 谢国禄 《作物育种信息》 2005年第5期17-18,共2页
本文比较了小麦中两种雄不育系统的杂种生产和杂种表现。将以Triticum timopheevi胞质为基础的17个杂种组合与遗传学上等价的化学杂交剂(CHA)简化组合进行了比较。在以CMS和CHA为基础的杂交中使用一组相同的恢复系作为亲本,以便保持遗... 本文比较了小麦中两种雄不育系统的杂种生产和杂种表现。将以Triticum timopheevi胞质为基础的17个杂种组合与遗传学上等价的化学杂交剂(CHA)简化组合进行了比较。在以CMS和CHA为基础的杂交中使用一组相同的恢复系作为亲本,以便保持遗传等价。第一个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母本品系的特性和杂交种子生产:CHA处理过的品系显示出显著较矮的株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种生产 胞质 化学诱导雄不育系统 杂种表现 化学杂交剂
下载PDF
环丙醇类衍生物不育剂对褐家鼠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东平 王酉之 杨世枣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37-438,共2页
目的 观察褐家鼠摄取化学不育剂环丙醇类衍生物的日摄入量、半数不育剂量 (CD50 )值、睾丸病变。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饲养 ,饲以 1%毒饵 ,10d后处死进行雄性鼠生殖系统病理学观察 ;经口给药并用寇氏法计算其CD50 值。结果 褐家鼠... 目的 观察褐家鼠摄取化学不育剂环丙醇类衍生物的日摄入量、半数不育剂量 (CD50 )值、睾丸病变。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饲养 ,饲以 1%毒饵 ,10d后处死进行雄性鼠生殖系统病理学观察 ;经口给药并用寇氏法计算其CD50 值。结果 褐家鼠平均日摄取环丙醇类衍生物不育剂药量为 93 .8mg;观察活精子数、计算精子死亡率和附睾溃疡率 ,证实雄性鼠生殖系统受到严重损伤 ;其CD50 值为 115 .88mg/kg(78.0 4~ 172 .0 7mg/kg)。结论 褐家鼠日摄取不育剂药量 93 .8mg可致其中毒并导致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不育 褐家鼠 摄取 环丙醇类衍生物 观察 生殖系统 精子 饲养 雄性 控制效果
下载PDF
我国鼠类抗生育药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8
作者 张春美 陈荣 周维民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5,共2页
该文介绍了我国鼠类抗生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对从研究化学不育剂起到寻找有效的植物性不育剂 ,从对植物性抗生育剂的改进到新的类激素抗生育剂的产生 ,国外抗生育技术的引进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对鼠类抗生育剂的优良特性做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抗生 化学不育 森林鼠害 植物性不育 类激素抗生
下载PDF
鼠类不育剂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长安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04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研制一种抑制鼠类繁殖的不育剂。方法 选择适口性好 ,又有经济实用价值的不育剂进行实验。结果 选择适口性较好的左炔诺孕酮和YY不育剂进行不育实验 ,6个浓度的左炔诺孕酮对大白鼠不育是无效的。而YY不育剂 8组试验无 1只雌鼠怀... 目的 研制一种抑制鼠类繁殖的不育剂。方法 选择适口性好 ,又有经济实用价值的不育剂进行实验。结果 选择适口性较好的左炔诺孕酮和YY不育剂进行不育实验 ,6个浓度的左炔诺孕酮对大白鼠不育是无效的。而YY不育剂 8组试验无 1只雌鼠怀孕 ,表明YY不育剂对雌大白鼠具有良好的不育作用 ,而且YY不育剂价格比较便宜 ,具有推广价值。结论 应用化学不育剂比传统的毒杀方法更有可能达到防治目的 ,能够更好地抑制鼠类繁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不育 适口性 左炔诺孕酮 化学不育
下载PDF
焉耆盆地光肩星天牛不育试验研究初报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静文 岳朝阳 +2 位作者 张新平 焦淑萍 阿衣夏木 《防护林科技》 2013年第12期11-12,16,共3页
为了探讨利用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2种技术防治焉耆盆地光肩星天牛,并筛选出最适辐射剂量以及最适不育药剂,进行了焉耆盆地光肩星天牛不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80、120与160Gy等3个剂量的60 Co-γ射线辐照对光肩星天牛的生育力有一定影响... 为了探讨利用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2种技术防治焉耆盆地光肩星天牛,并筛选出最适辐射剂量以及最适不育药剂,进行了焉耆盆地光肩星天牛不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80、120与160Gy等3个剂量的60 Co-γ射线辐照对光肩星天牛的生育力有一定影响,其中以160Gy辐照剂量影响最为显著;2种不育药剂(灭幼脲悬浮剂、CSⅡ可湿性粉剂)中以CSⅡ25倍液对光肩星天牛雄虫进行处理,与其配对的雌虫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有很大程度的降低,显示出了较好的不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光肩星天牛 化学不育 辐射不育
下载PDF
苄基苯酚和苄基-1,3-苯并二噁茂类化合物对红铃虫的不育作用
11
作者 H. M. Flint 聂代长 《世界农药》 CAS 1982年第2期19-20,共2页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已成为化学不育剂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表明能成功地使红铃虫不育,但无实际应用价值,因为这类物质是致突变化合物,因此用氟脲杀(diflubenzuron)——无致突变作用的昆虫生长调节剂进行多种昆虫卵的孵...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已成为化学不育剂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表明能成功地使红铃虫不育,但无实际应用价值,因为这类物质是致突变化合物,因此用氟脲杀(diflubenzuron)——无致突变作用的昆虫生长调节剂进行多种昆虫卵的孵化和发育试验。虽然在实验中发现用氟脲杀喂养红铃虫幼虫是有活性的,但在田间试验中对蛾子无效。Jurd等人(1979)合成了一系列2,4-二-特丁基酚和1,3-苯并二噁茂的苄基和肉桂酸衍生物,在饲料中喂养家蝇(Musca domestica)表明是有效的不育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铃虫 化合物 不育 不孕性 幼虫 化学不育 化学 雄蛾 雌蛾 卵孵化率 对照区 标准区 田间试验 拖拉机试验 苯并 取代基
下载PDF
不育治虫
12
作者 金乃伍 《生物学教学》 1988年第3期36-37,共2页
所谓不育治虫,系采用不育技术使雄虫不能产生精子,或使雌虫不能排卵,或即使受精其受精卵也不能正常发育的一类治虫方法。常用的不育治虫有以下几种:
关键词 锥蝇 化学不育 不育试验 皮蝇 染色体易位 荔枝椿象 室内观察 尖音库蚊 佛罗里达半岛 保幼激素
下载PDF
不育剂在灭鼠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涛 刘铭泉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7-328,共2页
关键词 鼠害 植物型不育 化学不育 控制
下载PDF
实蝇的遗传防治原理及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兴鉴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97-300,共4页
遗传防治方法是害虫综合治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雄虫不育技术及狭义的遗传防治,前者系指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后者涉及杂交不育、细胞质不亲和性、染色体易位和生长改变等。由于二者都是利用害虫本身的生殖活动,其原理相同。因... 遗传防治方法是害虫综合治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雄虫不育技术及狭义的遗传防治,前者系指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后者涉及杂交不育、细胞质不亲和性、染色体易位和生长改变等。由于二者都是利用害虫本身的生殖活动,其原理相同。因此,不少学者将它们归并于广义的遗传防治范畴中。遗传防治方法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关系成败的下列几个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防治 实蝇 辐射不育 细胞质不亲和性 害虫综合治理 染色体易位 化学不育 害虫防治 农业害虫 杂交不育
下载PDF
我国森林害虫遗传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赖福胜 陈元生 +1 位作者 罗惠文 黄燕洪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遗传防治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害虫防治方法,其防治效果好、专一性强、安全性高,具有化学防治无可比拟的优点。阐述了辐射不育、化学不育、杂交不育、不育基因生物工程、有害基因生物工程等遗传防治技术在控制森林害虫方面的研究进展,... 遗传防治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害虫防治方法,其防治效果好、专一性强、安全性高,具有化学防治无可比拟的优点。阐述了辐射不育、化学不育、杂交不育、不育基因生物工程、有害基因生物工程等遗传防治技术在控制森林害虫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森林害虫遗传防治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害虫 遗传防治 辐射不育 化学不育 杂交不育 不育基因
下载PDF
综合治虫法将带来生态革命
16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02年第3期26-27,共2页
近年来,一种将生物、养殖、生态和化学等方面的治虫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治虫法,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它将带来一场全球生态革命。
关键词 农作物 生态革命 转基因工程 信息素 晶体蛋白毒素 苏云金杆菌 化学不育 方法结合 碳激光器 鳞翅目害虫
下载PDF
两种甘蓝型油菜化杀制种方法对比试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放 王谧 +1 位作者 宋淑琦 陈杰 《种业导刊》 2016年第1期16-18,共3页
通过试验对两种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不育(化杀)制种方式:父母本隔厢种植(1厢父本、1厢母本)和2行父本、4行母本育苗移栽的化杀制种效果、效益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其优缺点。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省去喷洒化学杂交剂CHA(ChemicalH ybridizi... 通过试验对两种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不育(化杀)制种方式:父母本隔厢种植(1厢父本、1厢母本)和2行父本、4行母本育苗移栽的化杀制种效果、效益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其优缺点。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省去喷洒化学杂交剂CHA(ChemicalH ybridizing Agent)时遮挡父本的用工费用,有利于人工或机械喷洒化学杂交剂,但都还存在母本种植比例下降而导致的制种效益降低和制种成本相对升高的问题。若能保留父本(父本做常规种),则父母本隔厢种植撒播化杀制种的方式可降低成本,效益较高;2行父本、4行母本育苗移栽方式提高制种纯度的潜力较大,如能与繁殖小麦种相结合,有潜力成为豫南、鄂北传统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较好的化杀制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杂交制种 化学诱导不育 制种成本 制种效益
下载PDF
Differences in bi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dysplasia, indefinite dysplasia, reactive hyperplasia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these lesions 被引量:7
18
作者 BinDong Yu-QuanXie +4 位作者 KeChen TaoWang WeiTang Wei-ChengYou Ji-You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3期3595-3600,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bi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dysplasia (Dys), indefinite dysplasia (IDys) and reactive hyperplasia (RH) by studying the biomarker alterations in cell proliferation, cell differ... AIM: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bi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dysplasia (Dys), indefinite dysplasia (IDys) and reactive hyperplasia (RH) by studying the biomarker alterations in cell proliferation, cell differentiation, cell cycle control and the expression of house-keeping genes, and further to search for markers which could be used in guiding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hree lesions. METHODS: Expressions of MUC5AC, MUC6,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 p53, Ki-67, 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and EGFR were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with a standard Envision technique in 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 specimens from 43 RH, 35 IDys, 35 Dys and 36 intestinal type gastric carcinomas (IGC). In addition, Bay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arkers studied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RH, IDys, Dys and IGC. RESULTS: The MUC5AC and MUC6 antigen expressions in RH, IDys, Dys and IGC decreased gradually (MUC5AC:86.04%, 77.14%, 28.57%, 6.67%; MUC6: 65.15%, 54.29%, 20.00%, 25.00%,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s of the two marker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H and IDys, but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the other two lesions (MUC5AC: x2 = 27.607, 38.027 and 17.33, 26.092; MUC6: x2= 16.54, 12.665 and 9.282, 6.737,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between RH and IDys, Dys and IGC in MUC6 expression. The APC gene expression in the four lesions had a similar decreasing tendency (RH 69.76%, IDys 68.57%, Dys39.39%, IGC 22.86%),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irst two lesions than in the last two (x2 = 7.011,16.995 and 14.737, 19.817, P<0.05). The p53 expressionin RH, IDys, Dys and IGC was 6.98%, 20%, 57.14% and 50%,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between RH and IDys or Dys and IGC, but the p53 expression in RH and IDy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Dys and IGC (x2 = 7.011, 16.995 and 14.737, 19.817, P<0.01).The Ki-67 label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four lesions (RH: 0.298±8.92%, IDys: 0.358±9.25%,Dys: 0.498±9.03%, IGC: 0.620±10.8%, P<0.001). Positive immunostaining of PCNA was though observed in all specime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among four lesions (F= 95.318, P<0.01). In addition, we used Bay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molecular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lesions, and obtained the best resul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UC5AC, Ki-67 and PCNA. The overall rate of correct classification was67.4% (RH), 68.6% (IDys), 70.6% (Dys) and 84.8% (IGC), respectively.CONCLUSION: Dys has neoplastic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RH and IDys display hyperplastic characteristics. MUC5AC and proliferation-related biomarkers (Ki-67, PCNA) are more specific in distinguishing Dys from RH and ID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dysplasia Indefinite dysplasia Reactive hyperplasia
下载PDF
昆虫不育技术防治实蝇类害虫应用概况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福君 胡梦凡 +5 位作者 范银君 滕子文 金静 商明清 王圣楠 周洪旭 《植物检疫》 2022年第3期7-11,共5页
实蝇类昆虫是危害我国蔬菜和水果的重要害虫,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对昆虫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概括,对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不育技术作了初步介绍,并进一步探讨了实蝇类害虫不育防... 实蝇类昆虫是危害我国蔬菜和水果的重要害虫,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对昆虫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概括,对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不育技术作了初步介绍,并进一步探讨了实蝇类害虫不育防治的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昆虫不育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蝇 昆虫不育技术 辐射不育 化学不育
原文传递
Chemosensory response in stunted prairie rattlesnakes Crotalus viridis viridis
20
作者 Anthony J. SAVIOLA David CHISZAR +1 位作者 Hobart M. SMITH Stephen EMACKESSY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75-179,共5页
Rattlesnakes use chemical stimuli in ambush site selection and for relocation of envenomated prey through atrike-induced chemosensory searching. Shifts in responsiveness to prey chemicals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many ... Rattlesnakes use chemical stimuli in ambush site selection and for relocation of envenomated prey through atrike-induced chemosensory searching. Shifts in responsiveness to prey chemicals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many snakes, and often correlate with prey commonly taken as snakes increase in age and size as well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of the species. For instance, neonate rattlesnakes that prey primarily on ectotherms responded most strongly to chemical cues of commonly taken lizard prey, whereas adult rattlesnakes that prey primarily on small mammals responded significantly to chemical cues of com- monly taken rodents. In the current study, 11 Prairie Rattlesnakes Crotalus viridis viridis which were classified as large neonates based on measures of snout-vent length (SVL) and body mass, yet chronologically were at or near adulthood, were tested for their responsiveness to chemical extracts of natural and non-natural prey items. Although the snakes had eaten only neonate lab mice (Mus musculus), they responded significantly more to chemical cues of natural prey items and particularly to chemical cues of prey normally taken by subadults (Peromyscus mice and Sceloporus lizar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ontogenetic shifts in re- sponsiveness to natural prey chemical cues are innately programmed and are not based on body size or feeding experience in C. v. viridis. This does not imply, however, that growth and experience are without effects, especially with novel prey or rare prey that have experienced recent population expansion [Current Zoology 59 (2): 175-179, 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cues CHEMORECEPTION Crotalus viridis viridis Prey choice VOMERONAS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