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化学包裹法制备MoSi_2/Cu复合粉体
1
作者 陈辉 郭铁明 +1 位作者 马勤 邹欣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3-737,共5页
采用化学包裹法制备MoSi2/Cu复合粉体,研究MoSi2/Cu包裹粉体的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及包裹粉体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粉体的主要物相组成为Cu、MoSi2及自发氧化生成的Cu20;包裹颗粒呈椭球形的蛋状结构,包裹层厚度为150~400nm... 采用化学包裹法制备MoSi2/Cu复合粉体,研究MoSi2/Cu包裹粉体的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及包裹粉体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粉体的主要物相组成为Cu、MoSi2及自发氧化生成的Cu20;包裹颗粒呈椭球形的蛋状结构,包裹层厚度为150~400nm,包裹效果较好;在氢气炉中于950℃煅烧1h后,复合粉体主要物相为Cu和MoSi2,强化相MoSi2未与基体Cu发生反应。DSC分析表明:1000℃以下复合粉体中只有Cu2Cl(OH)3和Cu2O的分解反应,复合粉体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包裹 MoSi2/Cu 热稳定性 复合粉体
下载PDF
骑田岭A型花岗岩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对芙蓉超大型锡矿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被引量:33
2
作者 毕献武 李鸿莉 +3 位作者 双燕 胡晓燕 胡瑞忠 彭建堂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9-548,共10页
南岭中段骑田岭A型花岗岩与芙蓉超大型锡矿床具有密切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骑田岭A型花岗岩石英斑晶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学研究结... 南岭中段骑田岭A型花岗岩与芙蓉超大型锡矿床具有密切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骑田岭A型花岗岩石英斑晶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学研究结果显示,骑田岭A花岗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可以分异出流体,且岩浆分异出的流体与芙蓉超大型锡矿床流体包裹体所反映的高温和高盐度的CaCl2-NaCl-KCl-H2O流体体系的特征相吻合。综合分析表明,芙蓉超大型锡矿床成矿流体中的高盐度流体应为骑田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过程中分异出的富含Cl等挥发份和成矿物质的高盐度热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田岭A型花岗岩 芙蓉锡矿床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来源
下载PDF
贵州独山半坡与巴年锑矿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雅丽 金世昌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对比分析独山半坡与巴年锑矿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发现两矿床在成矿温度、盐度,成矿流体密度、压力及成矿流体包裹体成分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认为半坡与巴年锑矿为同一热源、水源构成的改造热液的成矿作用所形成。矿液从深部向上运移... 对比分析独山半坡与巴年锑矿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发现两矿床在成矿温度、盐度,成矿流体密度、压力及成矿流体包裹体成分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认为半坡与巴年锑矿为同一热源、水源构成的改造热液的成矿作用所形成。矿液从深部向上运移,两矿床均为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 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对比研究 半坡锑矿 巴年锑矿
下载PDF
河南前河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来源: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7
4
作者 杨立强 王中亮 +1 位作者 吴发富 韩志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9-260,共2页
关键词 金矿床成矿流体 成矿流体特征 地幔流体 同位素特征 成矿流体来源 前河 流体活动 包裹体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 成矿作用
下载PDF
湖北省陨西县三天门金矿床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吴继承 李己华 +1 位作者 李永光 李太兵 《矿产与地质》 2010年第2期172-179,共8页
通过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纯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CO2为主,其次为H2O,总体属CH4-H2O-CO2体系;结合... 通过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纯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CO2为主,其次为H2O,总体属CH4-H2O-CO2体系;结合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D值为-64.1‰~-124.4‰;δ18O值为1.34‰~-6.96‰),确定成矿流体是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含矿硫(δ34S)指示硫主要为深部岩浆来源,并经历了陆壳硫的混染,包裹体均一温度以240℃~270℃区间为主,属中低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 三天门金矿床 湖北陨西县
下载PDF
新疆望峰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6
作者 张莉 刘春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6-227,共2页
关键词 原生包裹 望峰金矿床 成矿阶段 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 韧性剪切带 矿床地质 中天山 增生带 包裹体地球化学
下载PDF
新疆托里县哈西金矿床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继承 李己华 《矿产与地质》 2016年第2期261-269,共9页
哈西金矿床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唐巴勒―卡拉麦里沟弧带(Ⅱ级)西准南部扎依尔推覆体(Ⅲ级)玛依勒―哈图构造块体(Ⅳ)。通过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类型... 哈西金矿床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唐巴勒―卡拉麦里沟弧带(Ⅱ级)西准南部扎依尔推覆体(Ⅲ级)玛依勒―哈图构造块体(Ⅳ)。通过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纯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CO_2为主,其次是H_2O,总体属于CH_4-H_2O-CO_2体系;结合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D值为-60‰^-67.4‰;δ^(18)O值为14.3‰~16.8‰),以及稀土配分和同位素定年证据,确定本区成矿物质来于深部,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火山-次火山岩浆热液,矿床形成于海西期具两阶段成矿特点,属中低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流体 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 哈西 新疆
下载PDF
滇西兰坪盆地西缘铜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徐晓春 谢巧勤 +3 位作者 陆三明 陈天虎 黄震 岳书仓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6,共7页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西缘发育众多的铜多金属矿床,主要以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中,或产于火山岩中。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区域3个代表性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矿物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结...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西缘发育众多的铜多金属矿床,主要以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中,或产于火山岩中。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区域3个代表性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矿物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铜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不高,显示成矿为中低温度;流体包裹体成分显示为Na++(K+)+Ca2++Cl-+SO42-型,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以大气降水补给的热卤水;成矿流体气相组成主要为H2O和CO2,还原性烃类气体的存在并与氧化性气体的反相关关系显示其与盆地有机质的密切关系及在成矿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及矿物氢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该带中的矿床地幔物质参与成矿是次要的,成因上应为受深断裂控制的、大气降水补给的热卤水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铜矿床 兰坪盆地西缘 云南
下载PDF
滇西北兰坪盆地白秧坪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薛伟 薛春纪 +3 位作者 池国祥 石海岗 高炳宇 杨寿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73-1784,共12页
白秧坪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北部,是著名三江成矿带内新近发现的重要矿床之一。碳酸盐矿物染色法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表明白秧坪多金属矿床成矿期早阶段共生组合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白云石+石英±含Ag矿物... 白秧坪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北部,是著名三江成矿带内新近发现的重要矿床之一。碳酸盐矿物染色法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表明白秧坪多金属矿床成矿期早阶段共生组合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白云石+石英±含Ag矿物±含Cu矿物,方解石主要为成矿期晚阶段产物。闪锌矿及与其共生脉石矿物(白云石、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多呈米粒状、椭圆状、负晶形以及不规则状,以孤立产出的原生包裹体为主。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以及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H2O-NaCl-CaCl2流体体系,盐度峰值范围为22.00%~25.00%NaCleqv,成矿温度多数集中在110.0~180.0℃之间,密度大于1.00g.cm-3。该矿床属于低温、高盐度、中等密度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成矿压力介于28.02~70.64MPa之间,成矿深度范围在1.04~2.62km,形成深度较浅。成矿流体始终处于相对还原环境,金属离子和还原硫可能共存于同一流体系统,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发生沉淀而形成矿床。结合矿床产出背景、矿质来源、控矿构造等因素,白秧坪多金属矿床具有密西西比河谷型(MVT)成矿流体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白秧坪多金属矿床 云南兰坪盆地
下载PDF
渝东南老厂坪铅锌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双燕 付绍洪 +4 位作者 李航 朱正杰 向晓军 程军 龚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677-678,共2页
渝东南老厂坪铅锌矿分布于扬子克拉通内四川盆地川东褶皱带与湘鄂西褶皱带的接合部位,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自明朝万历年间便有开采记录。前人从矿床地质特征、物质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认识:(1)矿床成矿受地层、岩性组合的控制,... 渝东南老厂坪铅锌矿分布于扬子克拉通内四川盆地川东褶皱带与湘鄂西褶皱带的接合部位,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自明朝万历年间便有开采记录。前人从矿床地质特征、物质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认识:(1)矿床成矿受地层、岩性组合的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白云质碳酸盐岩中;(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成矿流体 渝东南 包裹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老厂
下载PDF
甘肃西成盆地小沟里—三羊坝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康亚龙 刘继顺 +1 位作者 张旺定 尹利君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88-194,共7页
文章在分析甘肃西成盆地小沟里—三羊坝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矿床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的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黄铁矿的Co/Ni比值大于1,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稀土总量w(REE)=6.07×10-6~227.20×10-6,LREE... 文章在分析甘肃西成盆地小沟里—三羊坝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矿床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的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黄铁矿的Co/Ni比值大于1,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稀土总量w(REE)=6.07×10-6~227.20×10-6,LREE/HREE=1.372~4.582,轻稀土富集;在稀土元素标准化模式图中,围岩、矿石、含金石英脉的稀土配分型式相似,呈平缓的右倾特征,具有弱的铕负异常;硫同位素δ(34S)=-6.15×10-3^+13.62×10-3,显示多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组成显示铅为壳幔混合源;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液相成分中的阳离子以Na+和K+为主,阴离子主要为Cl-,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包体的均一温度为115~205℃,盐度为7.2%~11.5%;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沟里三羊坝金矿床 矿床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包裹体地球化学 西成盆地 甘肃省
下载PDF
庐枞盆地中南部铜(金)矿床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石磊 楼金伟 徐晓春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01-602,共2页
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为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盆地因金属矿床发育而广受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铁矿床,铜(金)矿床却很少涉及。本文在对盆地中南部铜(金)矿床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井边-石门庵铜(金)矿床、白柳... 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为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盆地因金属矿床发育而广受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铁矿床,铜(金)矿床却很少涉及。本文在对盆地中南部铜(金)矿床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井边-石门庵铜(金)矿床、白柳铜矿点和盘洼铜矿点进行了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初步研究,以探索其成矿流体的来源,确定矿床的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枞盆地 地球化学特征 硫铁矿床 成矿流体 火山岩盆地 矿床地质特征 包裹体地球化学 石英流体包裹 铜矿床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湖南芙蓉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被引量:15
13
作者 双燕 毕献武 +3 位作者 胡瑞忠 彭建堂 苏文超 朱长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88-2600,共13页
湖南芙蓉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最近发现的与A型花岗岩具有成因联系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主要的四种矿化类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蚀变花岗岩型、锡石硫化物型)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湖南芙蓉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最近发现的与A型花岗岩具有成因联系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该矿床主要的四种矿化类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蚀变花岗岩型、锡石硫化物型)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复杂,包括富含CO_2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子晶包裹体和气相包裹体。矽卡岩型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400~450℃,云英岩和蚀变花岗岩型矿石的均一温度相对下降,主要分布于250~350℃之间,锡石硫化物型矿石中包裹体温度进一步下降。成矿流体主要由高盐度CaCl_2-NaCl-KCI-HO_O流体(盐度多集中在32.2 wt%~50.6 wt%NaCl.eqv)和富含CO_2的CO_2-CH_4-NaCl-H_2O低盐度流体(盐度多集中在32.2 wt%~50.6wt%NaCl.eqv)组成。芙蓉锡矿云英岩型矿石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以岩浆水为主,锡石硫化物型矿石成矿流体中的水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成矿流体中的碳为岩浆碳与沉积碳酸盐不同比例混合的结果。芙蓉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应主要来源于骑田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浆结晶期后分异出的岩浆热流体。岩浆热流体沿岩体周围裂隙对围岩和原生矽卡岩进行热液交代,在造成绢云母化、白云母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现象的同时,导致了大规模的锡矿化。减压沸腾和低温流体与高温流体混合造成的沸腾作用是导致芙蓉锡矿锡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芙蓉锡矿 锡多金属矿床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POLYMETALLIC deposit tin fluid geochemistry Study province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岩浆热流体 蚀变花岗岩 矿石 云英岩 矽卡岩型 硫化物 盐度 均一温度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岩浆水
下载PDF
斯洛伐克西喀尔巴阡山Koice-Medvedia菱镁矿床的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和碳-氧-锶同位素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Martin RADVANEC Peter KODERA Walter PROCHASKA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55-876,共22页
Kosice矿床是斯洛伐克第二大的菱镁矿床(150Mt),位于Gemeric的东部.其镁质碳酸盐矿体赋存于石炭纪石灰石和含白云石的石灰石中,同时下盘黑色片岩中也含有被铁质碳酸盐交代的薄层碳酸盐透镜体.在华力西期造山运动(M1)中,古生代岩石受到... Kosice矿床是斯洛伐克第二大的菱镁矿床(150Mt),位于Gemeric的东部.其镁质碳酸盐矿体赋存于石炭纪石灰石和含白云石的石灰石中,同时下盘黑色片岩中也含有被铁质碳酸盐交代的薄层碳酸盐透镜体.在华力西期造山运动(M1)中,古生代岩石受到了低级变质作用(绿泥石带).镁交代作用始于白云岩1的结晶作用,其后形成菱镁矿,最终沿裂隙形成铁菱镁矿.铁质碳酸盐包括早期铁白云石-白云石,铁白云石和后期含方解石和石英的菱铁矿.根据碳酸盐矿物对地质温度计,白云石l结晶作用发生在300~340℃.这一结果与M1的变质矿物组合(绿泥石,白云母-伊利石)吻合.铁白云石的结晶作用发生在320~370℃.少量细脉中可见白云石2,绿泥石和伊利石-多硅白云母,它们是由于阿尔卑斯期造山运动M2变质作用形成的更晚的矿物组合.菱镁矿的流体包裹体(FI)研究,显示存在不同成分的热卤水,卤水成分变化相当于NaCl含量21~42 wt%,但其它成分的盐含量高于NaCl,溶解的CO2含量也有变化.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Th)的范围为164~217℃,含石盐子晶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范围为217~344℃.富CO2包裹体(盐度相当于NaCl含量1~22wt%,CO2的密度为0.28~0.77 g·cm-3,均一温度为289~344℃)在菱镁矿中是次要的,但这种包裹体在与矿石伴生的石英中是主要的,并且与含石盐子晶流体包裹体共生.在后期镁交代过程中流体中的CO2逐渐增加.和铁质碳酸盐伴生的石英中只有两相包裹体,包裹体中CO2含量有所变化,盐度范围为17~24 wt%的NaCl(或者34~36 wt%的MgCl2),均一温度为152~195℃.包裹体的数据结合碳酸盐地质温度计显示镁交代作用的压力范围是180~320MPa(7~12km),铁交代作用的压力范围是280~420MPa(10~16km),说明地热梯度约为25~35℃/km.包裹体浸出液的分析表明Cl/Br和Na/Br的比值存在变化,但仍旧说明富镁的卤水来源是上二叠纪和下三叠纪的分馏蒸发岩来源.铁质碳酸盐流体的高溴和高碘含量,说明在铁交代过程中周围黑色片岩的明显影响.菱镁矿和铁交代作用,表明交代流体中的碳和二氧化碳,主要是海洋沉积的来源.菱铁矿的'Sr/86Sr比值((0.71124~0.71140),说明锶的多来源,最初应是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海水,但它被当地其它陆壳中的锶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包裹 包裹体流体化学 蒸发趋势 地质温度计 P—T条件 C-O-Sr同位素 Gemericum区 西喀尔巴阡山
下载PDF
川西大陆槽爆破角砾岩型稀土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世洪 侯增谦 +4 位作者 杨竹森 谢玉玲 杨志明 魏家秀 袁忠信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85-286,共2页
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稀土成矿带之一,长约270km,宽15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REE矿床、大陆槽大型REE矿床、木落寨中型REE矿床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前人已根据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 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稀土成矿带之一,长约270km,宽15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REE矿床、大陆槽大型REE矿床、木落寨中型REE矿床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前人已根据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包裹体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建立了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带"三层楼"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槽 稀土矿床 爆破角砾岩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带 碳酸岩 氟碳铈矿 包裹体地球化学 正长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斯洛伐克西喀尔巴阡山脉Gemerská Poloma滑石-菱镁矿矿床中镁的交代作用(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Martin RADVANEC Peter KOD■RA Walter PROCHASKA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73-790,共18页
Gemerska Poloma矿床是个重要的滑石矿床(储量20万吨),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Germeric地区.部分滑石化的镁质碳酸盐体赋存在早古生代火山沉积杂岩体中(黑色片岩,变质泥岩),在Variscan变质作用(M1)过程中受到了绿泥石-黑云母带区域变质相的... Gemerska Poloma矿床是个重要的滑石矿床(储量20万吨),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Germeric地区.部分滑石化的镁质碳酸盐体赋存在早古生代火山沉积杂岩体中(黑色片岩,变质泥岩),在Variscan变质作用(M1)过程中受到了绿泥石-黑云母带区域变质相的改造.这种原岩是石灰岩的矿体由白色-灰白或者灰色-黑色的菱镁矿与白云石1组成,被次生的白云石2和滑石脉切割.本次研究考察了两次变质事件(M1和M2)的几个连续的矿物组合,最早的组合包括铁白云石,镁菱铁矿与菱铁矿,(并与黑电气石,铁绿泥石,磷灰石,与伊利石-白云母伴生),它们以微小残留物形式产出在菱镁矿和白云石1中,其形成可能早于M1变质作用高峰期.M1变质事件的高峰期以富铁金云母,镁绿泥石1,镁电气石(黑电气石的边缘)和石英的组合为代表.在M1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镁交代作用,开始是白云石1结晶,接下来形成菱镁矿,最后是以铁菱镁矿沿裂隙的形成而终.根据碳酸盐地质测温原理,M1变质事件的高峰期温度为460~490°C,变质矿物组合特征也支持这一测温结果.滑石,白云石2,与镁绿泥石2沿着镁碳酸盐岩石裂隙的发育,主要受到M2变质事件的影响,这个变质事件与较年青的Alpine造山事件有关.菱镁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复杂的组成,可能以MgCl2组分为主,主要来源于蒸发卤水的演化.原生流体包裹体的盐度~35(wt%MgCl2),均一温度变化范围是216~235℃.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也显示了以MgCl2组分为主的相似流体组成,但均一温度比较高,为248~313℃.如果假定石英与M1变质事件同期,那么由流体包裹体计算出的M1变质峰期压力范围是250~350MPa(9~13km),因此地温梯度是35~40℃/km.假定这个梯度在镁交代成矿过程中保持不变,那么相关流体在180~280MPa(7~11km)的压力下的温度为300~350℃.流体包裹体的淋滤分析表明,流体中Cl/Br与Na/Br都很高,说明流体具有蒸发特征.而在Gemeric地区只有在晚二叠纪到早三叠纪这段时间才有如此大量的卤水形成.因此,二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与形成菱镁矿的热液系统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镁矿 滑石 白云石 流体包裹 流体包裹体的化学地质温度计 P-T条件 蒸发途径 Gemericum 喀尔巴阡山脉西部
下载PDF
Geochemistry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Linglong gold deposit in Shandong,China
17
作者 ZHAO Yongyue WANG Li YANG Heting 《Global Geology》 2012年第1期26-34,共9页
By means of microscopy and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petrograp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three-phase CO2-bearing and two-phase aqueous inclusions in gold ore; the... By means of microscopy and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petrograp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three-phase CO2-bearing and two-phase aqueous inclusions in gold ore; the fluid of NaC1-H2O-CO2 system went through immiscibility in ore-forming process. Ore-forming fluids were of low salinity (0. 82%- 5.40% NaCleqv), low density (0. 54-0.93 g/cm3 ) ;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were concentrated in 320℃-340℃ , with ore-forming pressure in 62-126 MPa and mineralization depth in 6.34-9.35 kin.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 small amount of CO2 and Na. Combined with recent results of the isotopic analysis for fluid inclusions and dating data,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ore-forming fluids derived mainly from source of mantle-derived fluids with a small amount of magmatic fluid and meteoric water. The genetic type was mesothermal gold deposits involved by mantle-derived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inclusions GEOCHEMISTRY Linglong gold deposit SHANDONG
下载PDF
MoS2-wrapped silicon nanowires for photoelectro- chemical water reduction 被引量:4
18
作者 Liming Zhang Chong Liu +2 位作者 Andrew Barnabas Wong Joaquin Resasco Peidong Y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81-287,共7页
Integration of molybdenum disulfide (MoS2) onto high surface area photocathod is highly desired to minimize the overpotential for the solar-power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NWs... Integration of molybdenum disulfide (MoS2) onto high surface area photocathod is highly desired to minimize the overpotential for the solar-power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NWs) are beneficial use in photoelectrochemistry because of their large electrochemically availab surface area and inherent ability to decouple light absorption and the transpo of minority carriers. Here, silicon (Si) NW arrays were employed as a mod photocathode system for MoS2 wrapping, and their solar-driven HER activil was evaluated. The photocathode is made up of a well-defined MoSJTiO2/Si coaxial NW heterostructure, which yielded photocurrent density up to 15 mA/cm2 (at 0 V vs. the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 (RHE)) with goo stability under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employed. This work reveals the earth-abundant electrocatalysts coupled with high surface area NW electrod~ can provide performance comparable to noble metal catalysts for photocathod hydrogen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2 Si nanowire array coaxial heterostructure PHOTOELECTROCHEMISTRY hydrogen evolutionreaction (HER)
原文传递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carbon spheres in-situ enwrapped around Ag nanoparticles
19
作者 Wei Ge Xiaoli Liu +3 位作者 Jing Ye Qiwei Li Hui Jiang Xuemei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634-639,共6页
Biocompatible carbon-spheres-based nanocomposites exhibit great potential in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report the first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carbon spheres through in-si... Biocompatible carbon-spheres-based nanocomposites exhibit great potential in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report the first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carbon spheres through in-situ enwrapping around silver nanoparticles(CS–Ag NPs). Since mesoporous carbon spheres can provide the location for combining Ag NPs and other agents, one-step synthesis of glutathione-stabilized CS–Ag NPs could be readily realized by photoreduction. TEM characterization of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illustrates that Ag NPs were superbly wrapped inside the carbon spheres and also adhered to the surfaces of the carbon spheres. These porous CS–Ag NPs show excellent fluorescence and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efficiency, exhibiting ideal lengthened activiti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mpared with bare Ag NPs. The relevant rationale behind i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can provide some excellent niches for the durable and slow release of silver ions. Thi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as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the efficient monitoring of some disease-related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pheres silver nanoparticles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