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研究
1
作者 张小翠 林杰 +1 位作者 赵欢 盛岩海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10期33-36,58,共5页
某遗留有机污染场地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技术进行修复,注射影响半径取3 m,在修复区域中心及其四个垂直轴向上3 m范围内共布设5个修复点位,工程地块内共布设10个修复点位,分5次注射芬顿试剂。监测井采样数据显示,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对苯、氯... 某遗留有机污染场地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技术进行修复,注射影响半径取3 m,在修复区域中心及其四个垂直轴向上3 m范围内共布设5个修复点位,工程地块内共布设10个修复点位,分5次注射芬顿试剂。监测井采样数据显示,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对苯、氯苯及石油烃(C_(10)~C_(40))的降解效果显著,注射前期和中期储罐区苯向北侧区域迁移,后期迁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化学还原技术 芬顿试剂 有机污染物 降解效果
下载PDF
电化学还原技术降解氯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君敬 种雨彤 +1 位作者 唐李文 邓瀛 《生物化工》 2021年第4期154-156,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废水中氯代有机物的主要种类和危害,总结了电化学还原降解氯代有机物的影响因素,指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化学还原技术 电催化还原脱氯 氯代有机物 脱氯机理
下载PDF
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在氯代烃污染场地修复中的运用初探
3
作者 芦伟 《区域治理》 2019年第7期79-80,共2页
目前,氯代烃给浅层地下水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原位化学还原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有效修复场地.因此,本文将对某氯代烃污染场地情况进行分析,并探究原位化学还原技术在氯代烃污染场地修复中的运用,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原位化学还原技术 氯代烃 场地修复
下载PDF
污染土壤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相关样品检测若干问题探讨
4
作者 李晓菲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74-177,共4页
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普遍应用于污染地块的修复工程中,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修复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检测活动,通过讨论污染土壤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相关样品检测若干问题,体现在修复工程前期... 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普遍应用于污染地块的修复工程中,在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修复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检测活动,通过讨论污染土壤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相关样品检测若干问题,体现在修复工程前期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过程中工程修复相关人员和检测单位人员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检测方面的注意事项。为污染土壤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相关样品检测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氧化/还原修复技术 污染物检测 土壤
下载PDF
氯代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还原脱氯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何艳 徐颖华 马淳安 《广州化工》 CAS 2011年第9期27-30,58,共5页
氯代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还原脱氯降解技术在环境处理等领域有重要作用。从氯代有机物的电还原脱氯机理、有机物结构性质、阴极材料、反应容器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电化学还原脱氯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 氯代有机物 脱氯机制 化学还原技术
下载PDF
水体中高氯酸盐消除技术研究
6
作者 唐建设 项丽 洪桂云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0年第4期44-47,共4页
高氯酸盐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污染物,该物质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给饮用水的供给带来严重威胁,已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陈述了高氯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毒理特性,重点论述水体中高氯酸盐的物理去除技术、化学还原技术以及生... 高氯酸盐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污染物,该物质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给饮用水的供给带来严重威胁,已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陈述了高氯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毒理特性,重点论述水体中高氯酸盐的物理去除技术、化学还原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并对水体中高氯酸盐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高氯酸盐 物理去除技术 化学还原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
下载PDF
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煤矿机械机用润滑油添加剂摩擦学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剑锋 朱真才 +2 位作者 彭玉兴 沈刚 李翔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采用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出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即在NbSe_(2)纳米片表面沉积1层纳米Ag颗粒.采用UMT-2摩擦磨损试验机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添加到煤矿机械机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相比... 采用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出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即在NbSe_(2)纳米片表面沉积1层纳米Ag颗粒.采用UMT-2摩擦磨损试验机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添加到煤矿机械机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相比于纳米Ag颗粒和NbSe_(2),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添加到润滑油中更加有效地改善了润滑油的润滑承载效果.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所表现出最优良的摩擦学行为.原因主要可能在于4个方面:第一,根据理论计算得出NbSe_(2)、Ag和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产生滑移的最大抗剪切强度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Ag、NbSe_(2)。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抗剪切强度最小,润滑效果最好;第二,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中的NbSe_(2)由于纳米Ag负载相比于纯NbSe_(2)具有更好的分散性,更利于形成完整均匀的润滑膜;第三,Ag质软润滑且弹性模量小,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受到摩擦热以及剪切作用形成的润滑膜由于Ag的存在提高了脆性破坏能力,使得润滑膜在摩擦副上硬凸点的刮擦作用下不易破裂;第四,部分纳米Ag球状颗粒可能存在接触界面上有效的滚动,起到"微轴承"的作用从而降低摩擦系数.然而,润滑油的润滑效果与所添加的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含量并非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是随着添加含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质量分数为1.5%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还原技术 NbSe_(2)/Ag纳米复合材料 摩擦学行为 弹性模量 微轴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