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化学2-1实验”教学改革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谢红伟 蔡学成 《西部素质教育》 2019年第1期189-189,共1页
文章论述了"大学化学2-1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改革思路,包括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教学;优化考核模式,最后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微课,翻转课堂;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关键词 “大学化学2-1实验”课程 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建构有机化学心智模型 渗透核心素养培养——以苏教版《化学2》专题3教学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慧智 《中学化学》 2020年第2期4-7,共4页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学考和选考试题中比例约占20%。2015年10月到2018年4月浙江省已组织6次学考和选考,从学生的成绩分析中看出,有机化学得分情况相对不理想,在历年有机化学教学中笔者也总感到从无机化学、反应...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学考和选考试题中比例约占20%。2015年10月到2018年4月浙江省已组织6次学考和选考,从学生的成绩分析中看出,有机化学得分情况相对不理想,在历年有机化学教学中笔者也总感到从无机化学、反应原理再跨入有机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种焦虑感和排斥感,并且学习效果也相对薄弱。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建构有机化学心智模型,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有机化学学习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模型 结构简式 化学2 有机化学 球棍模型 有机化合物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培养
下载PDF
普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的编写特点
3
作者 王子鹏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4-46,共3页
江苏版化学1、化学2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建构了全新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采取了穿插、渗透式的编排方式;设计了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化学1 化学2 编写特点 教材栏目
下载PDF
CO_(2)化学转化碳酸二甲酯/乙二醇的能量集成和碳流分析
4
作者 纵华健 李英 张香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69-5380,共12页
CO_(2)化学转化可获得高值化学品,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碳中和”问题的理想方法之一。两步酯交换法生产碳酸二甲酯(DMC)、副产乙二醇,是实现CO_(2)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针对该过程面临的CO_(2)活化难、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难题... CO_(2)化学转化可获得高值化学品,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碳中和”问题的理想方法之一。两步酯交换法生产碳酸二甲酯(DMC)、副产乙二醇,是实现CO_(2)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针对该过程面临的CO_(2)活化难、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难题,本文采用碳酸乙烯酯一步吸收环氧乙烷、离子液体催化剂、反应精馏实现酯交换以及变压精馏分离碳酸二甲酯和甲醇共沸物等过程强化方法实现CO_(2)两步转化。本文首先利用AspenPlus完成全流程模拟,再采用BP神经网络和第二代非支配排序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优化酯交换过程参数,基于夹点技术对酯交换过程进行能量集成并对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碳流分析。能量集成结果表明,酯交换过程热公用工程用量降低40.34%;碳流分析结果表明,全过程总碳原子利用率达到99.81%,考虑能源消耗的间接碳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为86.90%,净CO_(2)排放量0.314kgCO_(2)/kgDMC。与文献报道的工艺相比,本文工艺流程所得DMC产品纯度较高(99.9995%)、能耗更小(1.10kW·h/kgDMC),可为CO_(2)化学转化碳酸二甲酯和乙二醇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化学转化 酯交换 反应精馏 遗传算法 夹点技术 碳流分析
下载PDF
自支撑Bi@Cu纳米树电极高效电化学还原CO_(2)制甲酸
5
作者 施桐 甘乔炜 +3 位作者 刘东 张莹 冯浩 李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0-818,I0003,I0004,共11页
利用电化学方法将CO_(2)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制备高性能电极是实现CO_(2)高效转化的关键一环。常规喷涂法所制电极中催化层与集流体间的不良接触会严重影响电催化活性以及稳定性。为此,本研究结合电化学... 利用电化学方法将CO_(2)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制备高性能电极是实现CO_(2)高效转化的关键一环。常规喷涂法所制电极中催化层与集流体间的不良接触会严重影响电催化活性以及稳定性。为此,本研究结合电化学沉积和离子置换反应法,构建了一种原位生长的Bi@Cu纳米树(Bi@Cu NTs)自支撑电极。自支撑纳米树结构在降低界面电阻、确保空间结构稳定的同时,为反应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发达的孔隙结构,进而实现CO_(2)分子、电解液离子以及电子的协同传输,并进一步促进电化学CO_(2)转化。实验结果表明,Bi@Cu NTs电极在电化学活性和长期运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在–1.4~–0.8 V(vs.RHE)的宽工作电位窗口范围内,甲酸选择性均超过90%;在–1.2 V的工作电位下,该电极同时实现了高达97.9%的甲酸选择性和170.6 mA·cm^(–2)的电流密度。此外,该电极在–1.0 V下经过50 h持续电解,获得了超过90%的平均甲酸选择性及大于110 mA·cm^(–2)的平均电流密度,且性能未见明显衰减,稳定性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还原CO_(2) 甲酸 自支撑电极 纳米树结构 Bi纳米片
下载PDF
H_(2)O对合成气火焰热释放特性及NO生成路径的化学影响
6
作者 刘宇谦 苏凯 +4 位作者 孔俊峰 刘鹏飞 贺世鹏 徐顺塔 刘豪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19-226,共8页
利用Chemkin软件研究了H_(2)O的化学效应对不同含氢量的合成气(H_(2)/CO体积比=10∶90和50∶50)火焰温度、热释放特性及NO生成路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尽管H_(2)O相比N_(2)具有更高的比热容,但是其能够直接参加化学反应,促进了OH和HO_... 利用Chemkin软件研究了H_(2)O的化学效应对不同含氢量的合成气(H_(2)/CO体积比=10∶90和50∶50)火焰温度、热释放特性及NO生成路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尽管H_(2)O相比N_(2)具有更高的比热容,但是其能够直接参加化学反应,促进了OH和HO_(2)自由基的生成,提升了H+O_(2)+H_(2)O=HO_(2)+H_(2)O、H+HO_(2)=2OH、OH+CO=H+CO_(2)、OH+H_(2)=H+H_(2)O等反应的热释放速率,导致H_(2)O的化学效应能够提升合成气火焰温度,且对低氢含量的合成气火焰温度提升作用更加明显。不论H_(2)/CO比例高低,H_(2)O的化学效应均促进了热力型NO生成,抑制了NNH路径对NO生成的贡献;在高氢含量的合成气(H_(2)/CO=50∶50)火焰中H_(2)O的化学效应促进了N_(2)O路径对NO生成,但是抑制了低氢含量的合成气(H_(2)/CO=10∶90)火焰中N_(2)O向NO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火焰温度 H_(2)O化学效应 热释放特性 NO生成路径
下载PDF
电化学反应性捕集CO_(2)研究进展与挑战
7
作者 武中志 刘静怡 +1 位作者 王茹洁 汪黎东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CO_(2)捕集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电化学CO_(2)还原是关闭人工碳循环的有效途径,但CO_(2)捕集和电化学CO_(2)还原过程均为能源密集型过程。过去的研究将两者视为相互独立的技术和科学领域进行发展。通过直接电解捕集介质(... CO_(2)捕集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电化学CO_(2)还原是关闭人工碳循环的有效途径,但CO_(2)捕集和电化学CO_(2)还原过程均为能源密集型过程。过去的研究将两者视为相互独立的技术和科学领域进行发展。通过直接电解捕集介质(如胺基富液和碳酸氢盐),将上游的碳捕集和下游的电化学还原过程进行集成耦合,可以避免高能耗的捕获介质再生和CO_(2)释放环节,避免CO_(2)的运输和存储操作,降低整体工艺的运行成本,提升整个碳循环的能量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节约能源和经济高效地捕集利用CO_(2)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总结了目前电化学反应性捕集CO_(2)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在电极和电解质方面取得的成果,讨论了影响集成电解效率的限制因素,并分析了各类因素的潜在影响机制和可能的反应路径。最后,强调了直接电化学还原捕集介质领域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并对未来耦合碳捕集与电化学利用过程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化学还原 捕集介质 化学反应性捕集CO_(2) 电解效率 CO_(2)捕集与利用集成
下载PDF
热再生电池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池系统耦合特性
8
作者 李思 陶艺月 +4 位作者 肖振翀 张亮 李俊 朱恂 廖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68-2575,共8页
为了减少工业烟气中余热与CO_(2)的排放,本文提出了热再生电池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池系统(TRBCO_(2)RR)。该系统通过串联多个非水系热再生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battery,TRB)构建电堆,并将其用于驱动CO_(2)电化学还原(electroc... 为了减少工业烟气中余热与CO_(2)的排放,本文提出了热再生电池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池系统(TRBCO_(2)RR)。该系统通过串联多个非水系热再生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battery,TRB)构建电堆,并将其用于驱动CO_(2)电化学还原(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_(2),CO_(2)RR)。本文研究了CO_(2)电化学还原特性、非水系TRB电堆性能及非水系TRB-CO_(2)RR系统耦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碳纸负载纳米银多孔电极上催化剂分布较为均匀,在-1.8V电位下(对应的槽电压为5.1V)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其CO法拉第效率达到了最佳值78.7%。为此,构建了6个子电池的串联电堆,开路电压达到7.2V左右,最大功率为235mW,在34min内放电相对稳定。运行非水系TRB-CO_(2)RR耦合系统后,电堆未出现反极现象,CO法拉第效率(73.1%)接近稳定电源所获得的最佳值。未来研究可通过优化催化剂和电堆设计,有望进一步提高耦合系统CO_(2)RR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再生电池 CO_(2)电化学还原 串联电堆 产电功率 稳定性 法拉第效率 化学 回收
下载PDF
EDTA间接滴定法快速检测CO_(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与碳酸根总量的研究
9
作者 李取超 殷国栋 +4 位作者 姚国栋 朱宁正 Marta Sibhat 周仰原 赵建夫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中化学吸收法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在化学吸收法中,用碱性溶液吸收CO_(2)后,CO_(2)吸收液中存在一定量的碳酸氢根和碳酸根,准确测定CO_(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少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中化学吸收法应用广泛且技术成熟。在化学吸收法中,用碱性溶液吸收CO_(2)后,CO_(2)吸收液中存在一定量的碳酸氢根和碳酸根,准确测定CO_(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的总量,可确定CO_(2)吸收液的CO_(2)吸收量。根据脱硫废水(作为CO_(2)吸收液)的水质组分及其复杂性提出了采用EDTA间接滴定法快速测定CO_(2)吸收液中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的总量(以碳酸根计,下同)。对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系列标准溶液的测定结果表明,系列标准溶液的标准曲线线性拟合系数均大于0.9993,线性拟合范围为100~2500 mg/L,因此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碳酸氢根和碳酸根总量的检测范围为100~2500 mg/L。对实际工程水样的测定结果显示,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2%~1.28%(n=5),准确性较好,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碳酸氢根和碳酸根总量具有现实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化学吸收 定量检测 间接滴定 脱硫废水
下载PDF
Enhan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lybdenum alloy originating from composite strengthening of Re and CeO_(2)
10
作者 Meng-yao ZHANG Shuai MA +3 位作者 Xin LI Ye GAO Zhuang-zhi WU De-zhi W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295-3308,共14页
To enhan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lybdenum alloys at both room and high temperatures,Mo-14Re-1CeO_(2)alloy was synthesized using the powder metallurgy method,and the corresponding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To enhan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lybdenum alloys at both room and high temperatures,Mo-14Re-1CeO_(2)alloy was synthesized using the powder metallurgy method,and the corresponding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of Mo-14Re-1CeO_(2)reaches 657 MPa,with a total elongation of 35.2%,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ure molybdenum(453 MPa,and 7.01%).Furthermore,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Mo-14Re-1CeO_(2)at high temperature(1200℃)achieves 355 MPa,which is still larger than that of pure molybdenum(221 MPa).It i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coherent interface between CeO_(2)and the Mo-14Re matrix with CeO_(2)particles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both intergranular and intragranular regions.The improvements i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Mo-Re solid solution,grain refinement,and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Ce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ybdenum−rhenium alloy cerium oxide composite strengthen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Fabrication of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MnFe_(2)O_(4)/graphen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for the sensitive detection of bisphenol A
11
作者 GAO Si-lei TANG Jian-she +1 位作者 XIANG Li LONG Jin-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856-1869,共14页
Manganese ferrite(MnFe_(2)O_(4))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preparation,high resistivity,and high crystal symmetry.Herein,we have developed a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utilizing graphene and MnFe_(2)O_(4) nanocomposite... Manganese ferrite(MnFe_(2)O_(4))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preparation,high resistivity,and high crystal symmetry.Herein,we have developed a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utilizing graphene and MnFe_(2)O_(4) nanocomposites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which is very efficient and sensitive to detect bisphenol A(BPA).MnFe_(2)O_(4)/graphene(GR)was synthesized by immobilizing the MnFe_(2)O_(4) microspheres on the graphene nanosheets via a simple one-pot solvothermal method.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MnFe_(2)O_(4)/GR nanocomposite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ray diffraction(XRD)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In addition,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odified materials are comparably explored by means of cyclic voltammetry(CV),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and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the propos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BPA has a linear range of 0.8-400μmol/L and a detection limit of 0.0235μmol/L(S/N=3)with high sensitivity,good selectivity and high stability.In addition,the proposed senso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of BPA in real water samples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97.94%-104.56%.At present,the synthesis of MnFe_(2)O_(4)/GR provides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BPA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_(2)O_(4) GRAPHEN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isphenol A
下载PDF
均匀设计试验方法及其在Ni-P-MoS_2化学镀上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三媛 徐方超 +1 位作者 张淑艳 李长林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8,共3页
均匀设计是基于试验点在整个试验范围内均匀散布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介绍了该法的特点及其软件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过程。从均匀设计试验方案的建立、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及优化、镀液最佳配方的试验验证3个方面介绍了均匀设计法在Ni P... 均匀设计是基于试验点在整个试验范围内均匀散布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介绍了该法的特点及其软件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过程。从均匀设计试验方案的建立、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及优化、镀液最佳配方的试验验证3个方面介绍了均匀设计法在Ni P MoS2化学复合镀中的应用,并得到了最佳的Ni P MoS2化学复合镀液配方。该法应用于化学镀的工艺试验,简便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设计 Ni-P-Mos2化学复合镀 镀液配方hornogeneity
下载PDF
化学杀雄剂2号在甘蓝型油菜上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新军 戚存扣 +3 位作者 张洁夫 浦惠明 高建芹 傅寿仲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9-21,共3页
研究了化学杀雄剂 2号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宁油 10号和SY4杀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单核期以 0 .0 15 %~ 0 .0 2 0 %的浓度、15ml 株的药剂量一次喷施 ,全不育株率为 6 1.36 %~ 6 8.18% ,半不育株率为 2 2 .73%~ 2 ... 研究了化学杀雄剂 2号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宁油 10号和SY4杀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单核期以 0 .0 15 %~ 0 .0 2 0 %的浓度、15ml 株的药剂量一次喷施 ,全不育株率为 6 1.36 %~ 6 8.18% ,半不育株率为 2 2 .73%~ 2 9.5 5 % ,不育株率为 90 .91% ;或以 0 .0 15 %~ 0 .0 2 0 %的浓度于油菜蕾长度达 1mm时第一次喷施 15ml 株、于油菜植株蕾长度达 2 .5mm时第二次喷施 7ml 株 ,全不育株率为 70 .4 5 %~ 75 .0 0 % ,半不育株率为13.6 4 %~ 15 .91% ,不育株率为 86 .36 %~ 88.6 4 % ,杀雄效果较好。研究还表明 ,杀雄效果还与植株长势、气候条件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杀雄剂2 甘蓝型油菜 应用 杀雄效果 浓度
下载PDF
27SiMn钢化学镀Ni-P-纳米Al_2O_3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任鑫 王世臣 +1 位作者 王万鹏 张琦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52-154,共3页
为了提高采煤液压支架立柱基材27SiMn合金的耐蚀性和耐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化学镀Ni-P-纳米Al2O3工艺对其进行防护研究。利用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磨损试验机和浸泡法等手段研究了镀层的形貌及性能。结果表明:化学镀Ni-P-纳米A... 为了提高采煤液压支架立柱基材27SiMn合金的耐蚀性和耐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化学镀Ni-P-纳米Al2O3工艺对其进行防护研究。利用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磨损试验机和浸泡法等手段研究了镀层的形貌及性能。结果表明:化学镀Ni-P-纳米Al2O3镀层不仅与Ni-P镀层具有相近的耐蚀性能,而且硬度和耐磨性明显优于Ni-P合金镀层,对采煤液压支架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Ni-P-纳米Al2O3 耐蚀性 耐磨性
下载PDF
陈家庄油田陈373块蒸汽吞吐后转CO_2—化学剂复合吞吐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德春 周淑娟 +2 位作者 孟红霞 李微 王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78,116,共3页
针对胜利油区陈家庄油田陈373块油层有效厚度小、纯总比低、蒸汽吞吐生产效果差的问题,实验研究了CO2—化学剂复合对该区块原油物性的作用效果,并利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蒸汽吞吐后转CO2—化学剂复合吞吐的生产效果。结果表明,... 针对胜利油区陈家庄油田陈373块油层有效厚度小、纯总比低、蒸汽吞吐生产效果差的问题,实验研究了CO2—化学剂复合对该区块原油物性的作用效果,并利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蒸汽吞吐后转CO2—化学剂复合吞吐的生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化学剂实现有效降粘的基础上,气体溶解有一定的降粘辅助作用,两者复合对原油有良好的协同降粘效果,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原油的降粘率达到98.97%,原油粘度为化学剂单独作用时的18.4%;CO2—化学剂复合吞吐能补充地层能量,扩大原油粘度的降低范围,提高生产效果,蒸汽吞吐6周期后转复合吞吐4个周期的平均周期产油量为480.5 t,比蒸汽吞吐高252.4 t,总产出投入比为1.64。该结果为陈373块薄层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化学 蒸汽吞吐 协同效应 稠油 复合吞吐 陈家庄油田
下载PDF
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中CO_2化学解吸的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洛鹏 胡华伟 +1 位作者 张博 沈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5-962,共8页
为有效降低不凝气对降膜蒸发过程的影响和优化蒸发器结构参数,建立了多效蒸发(MED)海水淡化系统中CO2化学解吸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实际海水淡化装置的模拟,得到了系统CO2的解吸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和MED海水淡化厂实际... 为有效降低不凝气对降膜蒸发过程的影响和优化蒸发器结构参数,建立了多效蒸发(MED)海水淡化系统中CO2化学解吸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实际海水淡化装置的模拟,得到了系统CO2的解吸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和MED海水淡化厂实际运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且证明具有更高的精度。结果表明,蒸发温度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蒸发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在海水加热到饱和温度阶段,海水盐度和pH值也显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碳酸盐离子浓度因海水蒸发而增大,有助于CO2的化学解吸;随着各效蒸发器内蒸发温度的降低,液膜中传质系数降低,CO2解吸速率逐效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化学解吸 多效降膜蒸发 传质系数 化学反应速率
下载PDF
Sn/Cu电极电化学还原CO_2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晨辰 郭建伟 +3 位作者 王莉 何向明 王诚 刘志祥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3,共5页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Sn/Cu电极,由SEM观察并研究了电沉积电流密度对电极形貌的影响.在碱性三电极体系中考察了Sn/Cu电极对析氢、CO2还原的影响.发现10 mA.cm-2和15 mA.cm-2电沉积电流密度下制得的电极活性较高,尤以15 mA.cm-2时电极性能更...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Sn/Cu电极,由SEM观察并研究了电沉积电流密度对电极形貌的影响.在碱性三电极体系中考察了Sn/Cu电极对析氢、CO2还原的影响.发现10 mA.cm-2和15 mA.cm-2电沉积电流密度下制得的电极活性较高,尤以15 mA.cm-2时电极性能更佳,并指出了电还原CO2关键材料的结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Cu电极 CO2化学还原
下载PDF
钛合金表面化学镀Ni-P-MoS_2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翠 张弘弘 +4 位作者 李进 朱家宏 张伟 吴群英 瞿林超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51-56,共6页
以TC4钛合金为基体制备出Ni-P-MoS2化学复合镀层,分析了pH值、MoS2微粒浓度以及表面活性剂种类、浓度对复合镀层耐磨性能的影响,并观察了镀层磨损后的形貌。结果表明:复合镀层的耐磨性随镀液中MoS2颗粒浓度和pH值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小。在... 以TC4钛合金为基体制备出Ni-P-MoS2化学复合镀层,分析了pH值、MoS2微粒浓度以及表面活性剂种类、浓度对复合镀层耐磨性能的影响,并观察了镀层磨损后的形貌。结果表明:复合镀层的耐磨性随镀液中MoS2颗粒浓度和pH值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小。在MoS2颗粒浓度为2g/L和pH为6.0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共同作用能有效促进MoS2微粒与Ni-P合金的共沉积,在钛合金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固体润滑膜,显著降低摩擦系数。镀层中MoS2粒子起到很好的固体自润滑作用,减小了粘着磨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化学复合镀Ni-P-MoS2 耐磨性
下载PDF
间苯二酚在TiO_2-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金土 王兰 +1 位作者 吴志伟 张继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8-222,共5页
制备了TiO2-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间苯二酚在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6.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该修饰电极对间苯二酚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对TiO2-石墨烯... 制备了TiO2-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间苯二酚在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6.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该修饰电极对间苯二酚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对TiO2-石墨烯用量、支持电解质、pH和扫描速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利用DPV测定,间苯二酚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6~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检出限为2×10-7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模拟水样中间苯二酚的测定,回收率为96.5~1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传感器TiO2-石墨烯 修饰电极 间苯二酚
下载PDF
SiO2微粒对化学镀Ni-P-SiO2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晓梅 向旭 《电镀与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37,共3页
采用化学复合镀技术制备了化学镀Ni-P-SiO2复合镀层,并研究了SiO2微粒的质量浓度对化学镀Ni-P-SiO2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微粒嵌入镀层内部或附着在镀层表面,但当SiO2微粒的质量浓度过高时SiO2微粒出现团聚现象;无论是镀态... 采用化学复合镀技术制备了化学镀Ni-P-SiO2复合镀层,并研究了SiO2微粒的质量浓度对化学镀Ni-P-SiO2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微粒嵌入镀层内部或附着在镀层表面,但当SiO2微粒的质量浓度过高时SiO2微粒出现团聚现象;无论是镀态还是热处理后,化学镀NiP-SiO2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均随SiO2微粒的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SiO2微粒的质量浓度为12 g/L时,化学镀Ni-P-SiO2复合镀层的耐蚀性最好;SiO2微粒只是机械地掺杂在镀层中,并没有改变镀层的晶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微粒 化学镀Ni-P-SiO2复合镀层 显微硬度 晶体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