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瘀生脉方对血管吻合术后内皮细胞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晋大祥 杨达文 +5 位作者 杨志东 王立 赵京涛 姚珍松 张顺聪 梁德 《中医正骨》 2006年第10期7-8,共2页
为研究化瘀生脉方对小血管吻合术后内皮细胞愈合机制的影响。采用SD大鼠尾动脉切断后作端端吻合的模型。按用药不同随机分成化瘀生脉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只。每组再按血管吻合术后22、4、48小时和7天切取标本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 为研究化瘀生脉方对小血管吻合术后内皮细胞愈合机制的影响。采用SD大鼠尾动脉切断后作端端吻合的模型。按用药不同随机分成化瘀生脉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只。每组再按血管吻合术后22、4、48小时和7天切取标本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样本用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口处内皮细胞的修复过程。结果显示术后2、24、48小时和7天,化瘀生脉组缝线表面完全覆盖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经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24、48小时,化瘀生脉组在针孔及缝线表面的覆盖成分以纤维素、内皮细胞为主,构成比不同于空白对照组,经χ2检验,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化瘀生脉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在针孔处聚集的作用,能够促进纤维素对针孔及缝线表面的覆盖,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从而可以防治术后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吻合术/显微外科 内皮细胞愈合/药物作用 化瘀生脉/治疗应用
下载PDF
化瘀生脉方对内皮细胞缺血缺氧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晋大祥 杨达文 +5 位作者 张顺聪 王立 赵京涛 姚珍松 杨志东 梁德 《中医正骨》 2006年第7期1-3,共3页
为研究化瘀生脉方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缺血缺氧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将化瘀生脉中药兔血清培养液、正常兔血清培养液分别加入缺血缺氧损伤的内皮细胞培养,分别称为化瘀生脉组、空白对照组。另外,将正常兔血清培养液加入正常内皮细胞培... 为研究化瘀生脉方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缺血缺氧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将化瘀生脉中药兔血清培养液、正常兔血清培养液分别加入缺血缺氧损伤的内皮细胞培养,分别称为化瘀生脉组、空白对照组。另外,将正常兔血清培养液加入正常内皮细胞培养,称为正常组。进行细胞死亡率的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的测定,并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3组细胞死亡率、LDH漏出量方差分析均为P<0.001;正常组内皮细胞死亡率、LDH漏出量最小,空白对照组最高,化瘀生脉组低于空白对照组。3组均数两两比较,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透射电镜下见,化瘀生脉组较空白对照组粗面内质网数目较多,无扩张,其上附着的核糖体存在,平滑内质网扩张程度减弱。表明化瘀生脉方对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细胞模型/损伤 内皮细胞/中医药疗法 化瘀生脉/药效学 实验研究 动物
下载PDF
化瘀生脉法防治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晋大祥 樊粤光 +1 位作者 梁德 袁浩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3,共2页
目的:观察化瘀生脉法防治小血管吻合术后血管危象形成的作用。方法:将41例小血管吻合术者根据进入观察先后顺序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组。中药化瘀生脉组(中药组)22例,采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口服袁氏生脉成骨片治疗;西药阿斯匹林组... 目的:观察化瘀生脉法防治小血管吻合术后血管危象形成的作用。方法:将41例小血管吻合术者根据进入观察先后顺序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组。中药化瘀生脉组(中药组)22例,采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口服袁氏生脉成骨片治疗;西药阿斯匹林组(西药组)19例,口服肠溶阿斯匹林治疗。主要观察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回流测定等4项指标, 记录血管危象发生率及组织坏死率。结果:中药组发生血管危象4例(发生率18.2%),坏死2例(坏死率9.1%);西药组发生血管危象6例(发生率31.6%),坏死4例(坏死率21.1%)。2组血管危象发生率及组织坏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化瘀生脉法对防治小血管吻合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且来发现化瘀生脉方案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危象 血管吻合术 化瘀生脉 活血祛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慧君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6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生脉化瘀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生脉化瘀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中医证候评分、血清内皮素(ET)、脑利钠肽(BNP)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16%,高于对照组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EF和E/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LVEF和E/A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心悸、气短、乏力、口干、自汗、盗汗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上述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ET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血清ET和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并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下调血清ET和BNP水平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气阴两虚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心功能 内皮素(ET) 脑利钠肽(BN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