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在地化认同与外语学习的文化资本投资——一项基于西南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洋洋 巫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19,共11页
基于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外语学习与语言使用现状为期一年的调研,聚焦于全球在地化认同(glocal identity)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外语学习实践,研究表明即使地处中国西南中小城市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其全球在地化认同已经形成,外语学习... 基于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外语学习与语言使用现状为期一年的调研,聚焦于全球在地化认同(glocal identity)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外语学习实践,研究表明即使地处中国西南中小城市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其全球在地化认同已经形成,外语学习凸显了该群体的身份认同。当学习者身份及其族群文化实践在课堂中得到支持时,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明显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即使深深认同本民族母语文化,也不影响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英语等语言的认同。引导多语教育,也能够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青少年 外语学习 全球在地化认同 资本 中华民族
下载PDF
流动性体验与差序化认同: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彩云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0,共8页
社区服刑人员具有"服刑人员"和"社区成员"的双重身份,两者之间的内在张力使他们存在明显的身份困惑和认同危机。基于结构与行动互构的视角,探讨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建构过程,以及他们对此的感知、理解和回应。研究发... 社区服刑人员具有"服刑人员"和"社区成员"的双重身份,两者之间的内在张力使他们存在明显的身份困惑和认同危机。基于结构与行动互构的视角,探讨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建构过程,以及他们对此的感知、理解和回应。研究发现:在制度空间,社区矫正制度建构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二元身份,他们表现出身份感知弱化与强化的双重偏差。在市场空间,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壁垒与前科歧视,他们的身份隐匿与保守选择凸显其身份焦虑。在社会空间,面对交往互动中的话语表达和异样目光,他们的选择性亲和与疏离加剧其身份困惑。根据在这三种空间中的流动性体验,社区服刑人员逐渐形成了多维结构的差序化认同:均衡化认同与完全融入、内卷化认同与有限融入、偏差化认同与边缘融入。这种多层次、动态性的身份认同图式反映出群际关系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流动性体验 差序化认同 社区服刑人员
下载PDF
周作人对日态度的转变——兼谈周氏对日本文化的偏执化认同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注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54-56,共3页
1925年前后,周作人连续撰文对日本侵华行径作了针锋相对的揭露、批驳。然而,他却在北平沦陷之后投身敌营,沦为文化汉奸。究其原委,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偏执化认同难辞其咎。
关键词 周作人 日本文 偏执化认同
下载PDF
中国高校教育消费化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参与度问题调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沈云都 《消费导刊》 2008年第23期167-167,共1页
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消费与效用最大化理论说明,大学思想政治课课堂参与度不高的根源在于,中国高校教育消费化认同的蔓延使思想政治课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MU/P)小于其它课程,教育产品的消费效用未能最大化。反映出高等教育的... 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消费与效用最大化理论说明,大学思想政治课课堂参与度不高的根源在于,中国高校教育消费化认同的蔓延使思想政治课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MU/P)小于其它课程,教育产品的消费效用未能最大化。反映出高等教育的不恰当的市场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消费化认同 课堂参与度 思想政治教育 效用
下载PDF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春花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184,共4页
从文化行为来看,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符号的运用,包括语言文字、艺术符号等。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尽早地在少年儿童中传承。本研究撷取黎锦、船型屋等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经... 从文化行为来看,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符号的运用,包括语言文字、艺术符号等。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尽早地在少年儿童中传承。本研究撷取黎锦、船型屋等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经过传承实验后,在黎族服饰、图案表现方面较之实验前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x2=16.353,p<0.01),主要表现在对黎族筒裙、骨簪、大力神纹等黎族特有文化符号的视觉化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及早在少年儿童中加入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从9岁儿童开始),能够让少年儿童视觉化认同本民族文化符号,从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黎族 非物质文遗产 本土文化认同 视觉化认同
原文传递
数字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演进趋势刍议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127-134,共8页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日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方式、文化结构。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的可变性和社会建构性的心理取向,国家认同基于社会存在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本文指出,现有关于数字化对国家认同影响的研究主要把互联网、...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日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方式、文化结构。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的可变性和社会建构性的心理取向,国家认同基于社会存在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本文指出,现有关于数字化对国家认同影响的研究主要把互联网、新媒体等数字化工具视作国家认同建构的工具与媒介,倾向于从强化或弱化的角度加以看待。数字化对于国家认同的新意义在于持续不断全方位改造着公民国家认同建构的社会生态,创造了新的信息传播机制、新社会互动机制、新利益配置机制,认同的自主化与个性化、认同结构的离散化是国家认同的新特点,也是数字化时代国家认同培育和强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国家认同 个人主义的国家认同 离散国家认同
下载PDF
政治社会化视域下新疆高职生“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
7
作者 张砚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2期81-83,共3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综合历史及现实的因素来看,"四个认同"可以说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一个"政治人"的培养过程,也是一个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在政治社会化视域下,探析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综合历史及现实的因素来看,"四个认同"可以说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一个"政治人"的培养过程,也是一个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在政治社会化视域下,探析新疆高职生"四个认同"教育的现状及其深化新疆高职生"四个认同"教育对策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高职生 政治社会“四个认同”对策
下载PDF
物质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8
作者 肖海雁 王燕 +3 位作者 张宇 杨丽丽 付政 顿方圆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6-30,76,共6页
探讨道德认同在大学生物质主义影响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和公我意识的调节作用。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青少年道德认同问卷、自我意识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1708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用相关分析、层次回归分析法构建物质... 探讨道德认同在大学生物质主义影响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中介作用和公我意识的调节作用。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青少年道德认同问卷、自我意识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1708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用相关分析、层次回归分析法构建物质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中道德认同的中介模型和公我意识的调节模型。结果显示:物质主义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道德认同在物质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27.12%);公我意识在物质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个体的物质主义不仅会削弱亲社会行为倾向,还通过内在的道德认同水平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倾向;激活公我意识能提高个体道德认同水平,进而有效缓和物质主义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主义 亲社会行为倾向 道德认同 公我意识 道德认同符号
下载PDF
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和正念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英 陈灿杰 +1 位作者 胡东 袁安怡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7,共8页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五因素正念度量表对5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道德认同的两个维度—道德认同内化和道德认同符号化均能正向预测大学...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五因素正念度量表对5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道德认同的两个维度—道德认同内化和道德认同符号化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2)共情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通过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正念减弱了道德认同符号化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增强了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倾向 道德认同 道德认同符号 共情 正念
下载PDF
当代文化空间中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季中扬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134,141,共7页
在历史决定论的宏大叙事中,民间艺术如同古希腊神话,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最终只会作为文化遗产留存于人类的记忆中。其实,民间艺术作为生活的艺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会不断产生新的形态;其次,当代文化认同的群落化为民间艺术的现代传... 在历史决定论的宏大叙事中,民间艺术如同古希腊神话,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最终只会作为文化遗产留存于人类的记忆中。其实,民间艺术作为生活的艺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会不断产生新的形态;其次,当代文化认同的群落化为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民间艺术已经衍生出了丰富的当代形态;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出现了各种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那些无法适应大环境变迁,又有着独特价值的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嵌入型的文化生态壁龛,可以保障其在现代社会中活态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空间 认同的群落 非物质文遗产
下载PDF
自恋型领导对知识隐藏的影响研究: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小虹 王婷婷 陆露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67-75,共9页
以狂妄、偏执、伴有侵略性著名的自恋型领导,其负面行为被大量研究证明对组织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如何去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则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探讨自恋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关系的"黑箱",同时引入道德认同构建模型,以209名... 以狂妄、偏执、伴有侵略性著名的自恋型领导,其负面行为被大量研究证明对组织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如何去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则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探讨自恋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关系的"黑箱",同时引入道德认同构建模型,以209名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恋型领导所表现出的利己性行为会促进员工的知识隐藏;自恋型领导通过员工道德推脱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员工知识隐藏;道德认同内在化负向调节员工道德推脱和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而道德认同象征化的调节作用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恋型领导 道德推脱 道德认同内在 道德认同象征 知识隐藏
下载PDF
消费者的不道德行为与员工服务破坏的关系: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12
作者 徐亚萍 《特区经济》 2016年第3期43-47,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并非针对员工的消费者不道德行为(CUB)与员工服务破坏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在其间的调节作用。选取企业员工305人,用并非针对员工的消费者不道德行为量表、消费者人际不公平量表、道德认同量表和服务破坏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并非针对员工的消费者不道德行为(CUB)与员工服务破坏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在其间的调节作用。选取企业员工305人,用并非针对员工的消费者不道德行为量表、消费者人际不公平量表、道德认同量表和服务破坏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消费者人际不公平的效应后,CUB仍然会引发员工的服务破坏;2CUB与内化道德认同、象征化道德认同对服务破坏的影响存在三元交互的关系:当个体的内化道德认同较低时,CUB与服务破坏的关系受到象征化道德认同的调节,象征化道德认同越高则个体在遭受CUB时反而越是倾向于从事服务破坏行为,但是象征化道德认同的这一调节效应并不存在于内化道德认同较高个体中。得出了CUB是引发内化道德认同较低的员工的服务破坏的风险性因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不道德行为 道德认同 象征道德认同 服务破坏
下载PDF
谁是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改革主体身份建构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杨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76,共6页
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与建构问题逐渐突显。现代大学日益凸显的学科文化等级、积重难返的学术惯习以及无可奈何的个人学术资本是导致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内卷化困境的重要因素。改... 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与建构问题逐渐突显。现代大学日益凸显的学科文化等级、积重难返的学术惯习以及无可奈何的个人学术资本是导致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内卷化困境的重要因素。改革需重视认同的力量、支持进取性认同并营造和谐的教师教育文化,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者建构稳定的自我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者 双重边缘 夹缝生存 身份认同的内卷困境 教师教育文
下载PDF
论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倾向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肖旭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年第2期10-12,共3页
本文在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对于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 8种倾向进行了剖析 ;并且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流的引导的 5种办法。
关键词 事业 流动性 校园网 大学生 网络人际关系 倾向性 社区 认同
下载PDF
都市文化视角下的摄影与公共生活
15
作者 敖国兴 宋若轩 《公共艺术》 2023年第4期104-107,共4页
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媒介,在都市文化的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记录呈现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通过视觉艺术语言反映了都市文化的演变和特征。本文旨在探讨摄影如何在都市文化中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社会观念... 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媒介,在都市文化的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记录呈现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通过视觉艺术语言反映了都市文化的演变和特征。本文旨在探讨摄影如何在都市文化中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社会观念、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文 摄影 公共生活 化认同
原文传递
Celebrating the Harvest and san yklk: Exploring Festival and Public Ritual as Collective Memory to Sustain Cultural Identity 被引量:1
16
作者 Marie Kruger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4年第6期379-385,共7页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itual is not only restricted to religious activities, but can also be eth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 nature. The artistic, stylist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particu...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itual is not only restricted to religious activities, but can also be eth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 nature. The artistic, stylist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ne particular festival of the Bamana in Mali to celebrate the harvest and new planting season will be analyzed. This festival primarily takes on the form of animal masquerades in which masks, puppets, drumming, singing, and dancing are blended into a ritualistic celebration of a certain cultural identity. The Bamana culture has lost religion as a marker, as Islam is now the dominant religion in Mali, but traditional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als among the Bamana as a patriarchal society are concretized and objectified by their animal masquerades. Apart from being a seasonal festival, events from the past are commemorated; customary gender roles are defined; and some fundamental and complex social concepts are reinforced by a performance mode which relies on a collective memory and oral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TIVAL RITUAL masquerading masks puppets cultural markers
下载PDF
“古苗疆走廊”与黔东民间音乐的三重认同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应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6-23,共8页
"古苗疆走廊"是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辟的一条"国家通道",也是一条汉民族传统文化由弱到强渐次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通道"。黔东地区位于贵州境内"古苗疆走廊"东段,从明代贵... "古苗疆走廊"是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辟的一条"国家通道",也是一条汉民族传统文化由弱到强渐次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通道"。黔东地区位于贵州境内"古苗疆走廊"东段,从明代贵州建省至今,由于"古苗疆走廊"通道上汉民族文化的强势影响,使得这一区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经历长达几个世纪演进变迁的历时性过程,具体表现为以汉民族音乐行为方式为特征的内地化认同、以内地化认同为参照系的族群性认同和地域性认同三个方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苗疆走廊 黔东民间音乐 化认同 内地化认同 族群性认同 地域性认同
原文传递
Being Chinese in Lived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A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被引量:1
18
作者 Yuanyuan HE Lin XIAO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1年第2期219-240,264,共23页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a group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It examines the discourses that the students drew on to assign meaning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ow the students used thes...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a group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It examines the discourses that the students drew on to assign meaning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ow the students used these discourses in constructing their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A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collecting written self-reflective reports on critical intercultural incidents from 39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t a university in Beijing.Questions designed to evoke reports from the students had them describe incidents in their past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 that made them acutely aware of themselves“being Chinese”and specif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y felt such awareness could be attributed to.A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s the multiplicity and contextuality of the students’notions of Chinese culture.The findings rais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undergraduates’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ir much debated“identity cri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al constructionism discourse
下载PDF
The Philosophy of a Dialogue and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Identities and Alterities
19
作者 Slavica Srbinovsk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1期8-15,共8页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i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subject and cultural identity. It represents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globalization and boundaries from the perspec...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i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subject and cultural identity. It represents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globalization and bound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esent historical position. It interprets contemporary reflections of the cultural, especially literary boundaries. The research is also a kind of analyze which i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identity through the images of the others.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interpretation is the problems of the others as a measure of our personality, our past, and our future. Who we were and who we are now? In this research, narrativity is understood as a constitutive impulse of many different spheres such as narrative literature and film, and as an influential element of the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texts. The main goal of the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deployment of the senses that are conducted to our origin. It means investigation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where we come from and how can we find ourselves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first of all, how can we constitute the identity if we use the meanings that come from the past and make our identification in the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NTITY narrativity GLOBALIZATION HYBRIDITY memory
下载PDF
Jade Huang and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Focus on the Myth of"Huang of Xiahoushi"
20
作者 TANG Qi-cui WU Yu-we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6期603-618,共16页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myth of "Huang of Xiahoushi" (~):~ ~2_t~), focusing on the distribution of Jade Huang (夏后氏之璜) since the early neolithic and its process of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The paper explor...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myth of "Huang of Xiahoushi" (~):~ ~2_t~), focusing on the distribution of Jade Huang (夏后氏之璜) since the early neolithic and its process of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tory of ethnic group,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Jade Huang in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etiquette civilization behind the mythic narrative based on multi-evidence method and the local meaning of literature in ancient Chinese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de Huang Huang of Xiahoushi unified diversity Chinese identity etiquette civilization multi-evidence meth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