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朱泓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本文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汉代扎赉诺尔组、近代蒙... 本文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汉代扎赉诺尔组、近代蒙古组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沟子西区墓地 颅骨 北亚蒙古人种
下载PDF
云南蒙古族体质特征 被引量:34
2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3 位作者 丁博 于会新 刘海萍 张兴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85,共12页
在云南省通海县调查了439例(男为202例,女为237例)蒙古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9项观察指标和58项测量指标),计算出32项体质指数,并对身高和11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蒙古族有蒙古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低。鼻根高... 在云南省通海县调查了439例(男为202例,女为237例)蒙古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9项观察指标和58项测量指标),计算出32项体质指数,并对身高和11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蒙古族有蒙古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低。鼻根高度男的中型率最高,女的低型率最高。鼻翼高度男女均以中型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男女多为中等;耳垂男女以三角形率最高。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2)云南蒙古族身高男女均为亚中等身材,男性的亚中等型率最高,女性的矮型率最高。按分型比例来看,云南蒙古族男女均为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超狭面型、中胸型、中肩型、中腿型、窄骨盆型、中躯干型率最高。头宽高指数男性为中头型率最高,女性为阔头型率最高。(3)在7个蒙古族族群中,蒙古族头长值、鼻高值最大,鼻宽、口裂宽、形态面高值最大,头宽、额最小宽、面宽、身高、体重值最小。(4)在14个云南族群中,云南蒙古族形态面高、鼻高、体重值大,身高值较大,鼻宽、口裂宽值较小。(5)云南蒙古族体质与阿昌、白族、彝族最为接近。(6)云南蒙古族总体上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体质,是南亚类型中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的一个族群。(7)云南蒙古族体质形成与其族源及与周边族群的基因交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测量 人体观察 云南 蒙古 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的人体测量学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咏兰 郑连斌 旺庆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4-689,共6页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方法参照《人体测量方法》有关规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测量了鄂尔多斯蒙古族336例(男142例,女194例)的头面部的6项观察指标和20项测量指标,对蒙古族11个族群头面部指标均数进行了聚...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方法参照《人体测量方法》有关规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测量了鄂尔多斯蒙古族336例(男142例,女194例)的头面部的6项观察指标和20项测量指标,对蒙古族11个族群头面部指标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鄂尔多斯蒙古族上眼睑多有皱褶,多有蒙古褶,鼻根高度多为中等,颧骨突出,唇薄,眼褐。鄂尔多斯蒙古族男性与女性为圆头型、中头型、高头型、中鼻型。形态面指数男性为阔面型,女性为中面型。男性、女性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特征与巴尔虎人、图瓦人最为接近。结论鄂尔多斯蒙古族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头面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特征 鄂尔多斯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活体观察 活体测量 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察右前旗旗杆山东汉晚期鲜卑墓葬颅骨研究
4
作者 胡春佰 陈永志 +1 位作者 张红星 李春雷 《文物春秋》 2021年第2期11-22,96,共13页
2014—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旗杆山墓地发现了8座东汉晚期鲜卑墓葬,共出土人骨10具。对其中保存较好的6具人骨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显示,该墓地鲜卑男性居民的种族特征总体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 2014—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旗杆山墓地发现了8座东汉晚期鲜卑墓葬,共出土人骨10具。对其中保存较好的6具人骨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显示,该墓地鲜卑男性居民的种族特征总体上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在颅高、颧宽、鼻指数等个别项目上又体现出混入了东北亚类型的种系成分,表明早期鲜卑居民可能与大兴安岭北段土著居民发生了基因交流,而鲜卑女性居民则以其圆颅、低颅、阔颅、低颅高面、较大的颧宽值和鼻颧角等特征体现出较男性更为鲜明的北亚蒙古人种倾向。通过对鲜卑相关古代人群的多元统计分析可知,鲜卑内部各人群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鲜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人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杆山墓地 东汉晚期 鲜卑墓葬 颅骨研究 北亚蒙古人种
下载PDF
吉林省白城市双塔遗址东周时期人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全超 王伟 +4 位作者 李墨岑 张群 王立新 段天璟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6,共12页
双塔遗址是近年来松嫩平原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为建立白城西部乃至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廓清相关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判断同类遗存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特别是东周时期人... 双塔遗址是近年来松嫩平原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为建立白城西部乃至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廓清相关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判断同类遗存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特别是东周时期人骨标本的发现,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份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资料。本文对出土9例东周时期的颅骨(男性6例,女性3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双塔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井沟子东周时期居民、近代蒙古人最为接近,属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古蒙古高原类型",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白城 双塔遗址 东周 颅骨 北亚蒙古人种
下载PDF
中国布里亚特人的体质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咏兰 郑连斌 +4 位作者 陆舜华 董其格其 刘海燕 谢宾 张兴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7-367,共11页
布里亚特人是跨境分布的族群。中国布里亚特人聚居于内蒙古境内。2007年8月对中国布里亚特人310例(男152例,女158例)的体质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在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中,布里亚特人有上眼睑皱褶率(男49.34%,女58.23%)与有蒙古褶... 布里亚特人是跨境分布的族群。中国布里亚特人聚居于内蒙古境内。2007年8月对中国布里亚特人310例(男152例,女158例)的体质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在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中,布里亚特人有上眼睑皱褶率(男49.34%,女58.23%)与有蒙古褶率(男52.63%,女48.10%)均较低。眼色、肤色均较浅。布里亚特男性与女性均为过短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面型、中鼻型、宽胸型、中肩型、窄骨盆型、中腿型、中躯干型、矮胖型。布里亚特男、女均以阔面型率最高。男性为超中等身材,女性为中等身材。研究显示,中国布里亚特人体质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中的中亚类型分支,其体质中包涵有欧亚人种成分。中国布里亚特人体质与我国蒙古族诸族群有相似之处,亦有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亚特人 人体测量 人体观察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与门巴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3 位作者 张兴华 罗东梅 于会新 许渤松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的Heath-Carter法体型值。研究结果显示:1)在南方族群中,莽人身矮体轻,身体细瘦,皮脂菲薄,肌肉不发达。僜人身矮体轻,身体细瘦,男性肌肉较发达,皮脂厚度中等。女性肌肉发达,皮脂厚。珞巴族与门巴族均身材高,体重大,身体粗壮,皮脂厚,肌肉发达。2)门巴族男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莽人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门巴族男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体型特征。莽人女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H-CARTER体型法 莽人 僜人 珞巴族 门巴族 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中国巴尔虎人的体质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咏兰 郑连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1-444,共14页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测量了巴尔虎人(男196例,女204例)的体质数据,与中国和国外族群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巴尔虎人的体质特征,初步探讨了巴尔虎人在人种学上的分型地位,分析了巴尔虎人体质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1)巴尔...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测量了巴尔虎人(男196例,女204例)的体质数据,与中国和国外族群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巴尔虎人的体质特征,初步探讨了巴尔虎人在人种学上的分型地位,分析了巴尔虎人体质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1)巴尔虎人多有上眼睑皱褶,有蒙古褶率为40%,鼻根高度中等、鼻翼高度中等,鼻背较低。直鼻背,颧部突出,红唇薄,发黑,肤黄,眼褐,下颏明显前凸。巴尔虎人具有蒙古人种的基本特征。2)巴尔虎人体部特征最明显的是体重大,其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值在目前已经报道的中国族群中最大,其皮下脂肪层厚,BMI远远超过中国当代汉族乡村人。3)巴尔虎人男性与女性均为短头型、高头型、阔头型、中面型、中鼻型、宽胸型、中肩型、中骨盆型、中腿型、矮胖型。男性为长躯干型,女性为中躯干型。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蒙古族族群中巴尔虎人身材中等,体重大、头较长且较宽,口裂较窄,鼻高值小,鼻较宽,唇较薄。巴尔虎人与布里亚特人、图瓦人体质特征极为接近。5)巴尔虎人人种特征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贝加尔分支类型与中亚分支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其体质特征中还包含欧罗巴人种的成分。6)巴尔虎人由突厥语族族群逐渐成为蒙古语族族群,遗传因素是其体质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生活环境、饮食成分对其体质特征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观察 活体测量 巴尔虎人 蒙古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墓地人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泓 胡春佰 +1 位作者 齐溶青 李强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8-142,共15页
本文通过对西黑岱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认为,该墓地Ⅰ区汉代居民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的体质特征更为相近,而与北亚类型关系疏远;Ⅱ区金元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存在较多的一致性,属于我国先秦时期人种类型中的... 本文通过对西黑岱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认为,该墓地Ⅰ区汉代居民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的体质特征更为相近,而与北亚类型关系疏远;Ⅱ区金元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存在较多的一致性,属于我国先秦时期人种类型中的古蒙古高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黑岱墓地 人骨 汉代 东亚蒙古人种 金元时期 北亚蒙古人种
原文传递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巴音哈达墓地北魏时期人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阿娜尔 朱泓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87-296,共10页
巴音哈达墓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大队巴音哈达小队,位于昂素镇东南方7千米处。墓葬所处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方向高差不大,总体呈缓坡状,海拔1347米。从葬俗及随葬品分析,发掘者认为该墓地为北魏时期鲜卑人墓地... 巴音哈达墓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大队巴音哈达小队,位于昂素镇东南方7千米处。墓葬所处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方向高差不大,总体呈缓坡状,海拔1347米。从葬俗及随葬品分析,发掘者认为该墓地为北魏时期鲜卑人墓地。2012年5月,由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鄂托克前旗文管所联合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共发掘墓葬3座,均属洞室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蒙古人种 北魏时期 古代居民 蒙古 鄂托克前旗
原文传递
小河墓地古代人群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聂颖 朱泓 +1 位作者 李文瑛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125,172,共12页
本文选取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已无软组织覆盖的颅骨48例,根据考古发掘层位,这些颅骨资料多数属于小河文化的早期阶段。通过对这48例颅骨的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新疆地区及周边已知文化中,小河墓... 本文选取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已无软组织覆盖的颅骨48例,根据考古发掘层位,这些颅骨资料多数属于小河文化的早期阶段。通过对这48例颅骨的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新疆地区及周边已知文化中,小河墓地早期人群通过长时间基因交流,人群已经彻底融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群。其主体应与来自南西伯利亚的欧罗巴人群有关,在进入新疆罗布泊地区前就已经与具有北亚蒙古人种因素的人群发生了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人类学 颅骨形态学 小河墓地 欧罗巴人群 北亚蒙古人种
原文传递
通化万发拨子石棺墓出土人骨研究
12
作者 朱泓 王一如 贾莹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51-260,共10页
万发拨子遗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金厂镇跃进村,发现1座春秋时期土坑竖穴从葬墓,墓葬共埋葬男女老幼35人(表一)。3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早中期石棺墓,M34为大盖石墓,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中期,为一个儿童和一对成年男女的合葬墓;M36为土坑石... 万发拨子遗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金厂镇跃进村,发现1座春秋时期土坑竖穴从葬墓,墓葬共埋葬男女老幼35人(表一)。3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早中期石棺墓,M34为大盖石墓,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中期,为一个儿童和一对成年男女的合葬墓;M36为土坑石椁石棺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为6具人骨合葬,分3层埋葬,存在火葬的习俗,所取得的两例颅骨均出自下层,其他层位骨骼已经残缺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蒙古人种 石棺墓 古代居民 井沟子 颅指数 颅面部 体质特征 战国晚期 变异范围
原文传递
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佐尔戈尔Ⅰ、Ⅱ号墓地鲜卑人骨研究
13
作者 索明杰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63,共7页
1998年俄罗斯科学院主持发掘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佐尔戈尔Ⅰ、Ⅱ号墓地,辨认出几座鲜卑墓葬并确认这批鲜卑人群属蒙古人种,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都很少见到关于鲜卑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报道。利用获赠的这批珍贵的鲜卑人骨材... 1998年俄罗斯科学院主持发掘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佐尔戈尔Ⅰ、Ⅱ号墓地,辨认出几座鲜卑墓葬并确认这批鲜卑人群属蒙古人种,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都很少见到关于鲜卑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报道。利用获赠的这批珍贵的鲜卑人骨材料数据公布人种学分析数据,同时,与同时期中国以及蒙古高原其他地区出土的鲜卑人种学研究材料进行对比分析,试图用体质人类学方法,对蒙古高原鲜卑人的体质特征、演变以及人种构成进行初步探讨。该墓地人骨,与拓跋鲜卑的扎赉诺尔A组之间的欧氏距离系数最小,属于北亚蒙古人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尔戈尔墓地 鲜卑墓葬 人骨研究 体质特征 北亚蒙古人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