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文化产业与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抉择 被引量:11
1
作者 钱光培 高起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0,共7页
文化的经济价值的显示,“开发文化的时代”的到来,使北京有可能跨越一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进入现代化城市的前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铸成新的经济支撑点。
关键词 北京文化产业 北京产业结构 发展文化产业 战略抉择 迪斯尼乐园 产业结构调整 首都优势 奥兰多 城市发展 经济价值
下载PDF
北京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探
2
作者 管益忻 《北京社会科学》 1986年第1期18-21,共4页
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调整,是一项战略性措施,面临着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是以下几点。 (1)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性转移。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特大综合城市),都已经或正在从单一(工业基地)功能向多功能经济... 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调整,是一项战略性措施,面临着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是以下几点。 (1)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性转移。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特大综合城市),都已经或正在从单一(工业基地)功能向多功能经济社会中心转化。作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又是特大综合城市,北京实行这一根本历史性转变,尤为迫切。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调整 北京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文化产业 综合城市 文化中心 工业基地 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 首都经济
下载PDF
“首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学思考
3
作者 景体华 《北京社会科学》 1986年第1期22-26,共5页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是首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近几年,北京市的各界人士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意见纷纭,各有其道理。下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一、全国战略总目标,是不是首都...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是首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近几年,北京市的各界人士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意见纷纭,各有其道理。下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一、全国战略总目标,是不是首都调整产业结构宏观行为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北京城市的性质,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这一城市性质的要求。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思考 产业结构合理化 北京产业结构 地区经济发展 新技术革命 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增长 经济的 首都经济
下载PDF
北京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定位研究
4
作者 张文丽 《科技资讯》 2018年第1期134-135,共2页
本文针对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研究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链升级,通过分析北京市装备制造业退出环节和发展重点,确定北京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定位。依据3D打印制造领域岗位需求,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核心职业能力。
关键词 北京产业结构 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 专业定位 职业能力
下载PDF
北京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与研究
5
作者 张文丽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第1期16-16,共1页
本文针对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研究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链升级,依据3D打印制造领域岗位需求,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核心职业能力逻辑链路,通过分析典型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和典型产品3D打印技术能力,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3... 本文针对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研究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链升级,依据3D打印制造领域岗位需求,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核心职业能力逻辑链路,通过分析典型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和典型产品3D打印技术能力,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的核心职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产业结构 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 职业能力
下载PDF
北京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布局
6
作者 衣锡群 《经济研究参考》 1996年第Z2期47-47,共1页
依据北京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要全面发展货物、服务和技术三大贸易。其中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使其成为北京开放型经济跨世纪的战略重点。 发展对外服务贸易消耗少、污染少,能直接增强首都城市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战略布局 创汇型 战略方向 北京产业结构 对外服务贸易 首都城市 出口战略 产业 大贸易
下载PDF
Changing Spatial and Structural Patterns of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Outward-moving Beijing Urban Fringe 被引量:3
7
作者 CAO Guangzhong LIU Tao +1 位作者 LIU Hui MIAO Yangb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6期718-729,共12页
As responses to metropolitan suburban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urban fringes should be understoo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 As responses to metropolitan suburbaniza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urban fringes should be understoo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entire metropolises.At the same time,however,endogen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re also worthy of scholarly attention.Since the 1980s,studies on urban fringes in China have been restricted by the lack of micro-level data.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urban fringe by taking the case of Beijing and uses systematic firm-level data in 1996 and 2001 from the National Census of Basic Units.The diversity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cross industrial sectors brings about two interrelated results.On the one hand,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promotes the expans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urban fringe.On the other hand,the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exist in the moving urban fringe.This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the outward-moving urban fringe is the optimal location for manufacturing,especially heavy manufacturing,as well as traditional producer and consumer services.However,industries with spatial stickiness such as tourism and sports have not moved with the fringe.Most advanced services remain concentrated in the city center.The authors argue that i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urban fringes to take into account spatial 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together with their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fringe industrial structure spatial evolution SUBURBANIZATION BEIJING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