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及其邻区小震重定位与活动构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成沟 邢成起 +2 位作者 胡乐银 武敏捷 岳晓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94,共11页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北京及其邻区(38°~42°N,113°~120°E)范围内2002年1月~2015年12月的11 796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9 311个重定位结果,结合北京及其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了小震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北京及其邻区(38°~42°N,113°~120°E)范围内2002年1月~2015年12月的11 796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9 311个重定位结果,结合北京及其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了小震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信息。结果表明:重新定位结果显著提高了原始定位结果的精度。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6~16km,显示孕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且平原区的震源深度比基岩山区深。小震的空间分布明显受活动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的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山西断陷盆地带和华北平原断拗区内,并多沿活动断裂(带)呈线状分布或在不同方向活动断裂交会区呈面状分布。小震活动可明显反映断裂(带)的活动性,如程各庄—夏垫—固安断裂带、唐山—沧东断裂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等均呈明显的分段活动性。小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揭示断裂的倾向、倾角及其延伸展布情况。沿二十里长山断裂至蓟运河断裂一线可能存在地下贯通的NW向隐伏活动断裂带,过文安地区可能存在走向为NNE—SSW的隐伏活动断裂带,永定河断裂可能延伸至平原区内部,到达廊坊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重定位 活动构造 双差定位法 活动断裂 北京及其邻区
下载PDF
北京及邻近地区中等以上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识别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明波 王吉易 +4 位作者 刘喜兰 王力 赵文忠 鲁跃 张洪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63,共11页
系统分析了北京及其邻区多年积累的震例资料,提出该区的地下流体异常分为趋势上升型中期异常、转折型中短期异常、突发型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等类型。运用“同一化”思路、从属函数、剩余曲线及原始曲线均方差等异常判定方法,提取了中等... 系统分析了北京及其邻区多年积累的震例资料,提出该区的地下流体异常分为趋势上升型中期异常、转折型中短期异常、突发型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等类型。运用“同一化”思路、从属函数、剩余曲线及原始曲线均方差等异常判定方法,提取了中等以上地震,特别是5级以上地震的中、短、临异常实例。通过对流体异常特征的统计分析,给出了北京及邻近地区的中期、中短期、短期和短临异常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对地震前各阶段异常的超前时间进行了总结,该时间可作为发震时间的预测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可为该区的震情判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异常 同一化 中等地震 北京及其邻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