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不语与晚清通俗画报话语转向--以《北京画报》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周慧梅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
从历史长时段看,知识阶层对普罗大众的“怪力乱神”之事多持宽容态度,文人墨客对于这种民风流俗时有推波助澜,晚清《点石斋画报》“因果报应”内容影响甚广,呈现出一种知识精英与普罗大众的集体狂欢场面,这种互动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悄然... 从历史长时段看,知识阶层对普罗大众的“怪力乱神”之事多持宽容态度,文人墨客对于这种民风流俗时有推波助澜,晚清《点石斋画报》“因果报应”内容影响甚广,呈现出一种知识精英与普罗大众的集体狂欢场面,这种互动到了清末新政时期悄然变化。普通民众因迷信而愚昧,成为知识精英和政府官员的一个“常识性结论”。这一时期兴起的通俗画报刊登的“子不语”系列题材,借用舶来的“科学知识”为基准臧否迷信,为普通民众铺设一个新的开通世界,并借此来引导和重塑民众的日常生活。传统的“怪力乱神”图像言说和话语策略的转向,是晚清社会持改革态度的政府官员和知识精英集体心态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迷信运动 通俗画报 子不语 北京画报 晚清
下载PDF
图说女性——以民国时期《北京画报》中女性图片为个案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鑫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9-21,25,共4页
《北京画报》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活跃在北平的重要报刊之一,其中大量的女性图片清晰地勾勒出当时北平都市女性生活的基本风貌。女性在旧美与新尚、传统与现代、本土和西方、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转移在小小的一张报纸中... 《北京画报》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活跃在北平的重要报刊之一,其中大量的女性图片清晰地勾勒出当时北平都市女性生活的基本风貌。女性在旧美与新尚、传统与现代、本土和西方、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转移在小小的一张报纸中得到充分的彰显。《北京画报》虽无主观构建都市女性生活图景的意图,但是其中的女性图片却直观、生动、真实地呈现了都市女性生活的一个个现场,介于五四新女性和摩登女郎之间且独有京韵的女性,成为画报中女性形象的集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说《北京画报 女性图片 建构 生活图景
下载PDF
傅惜华与昆曲(1926—1932):以《北京画报》为视点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静 《戏曲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24-44,共21页
由宁南屏创办的《北京画报》,1926年10月1日初试啼声。其以"提倡保存北京固有的文明,反对破坏北京一切的文物"为口号,文图结合,内容丰富,包括戏剧、电影、舞蹈、曲艺、书画、篆刻、摄影、漫画、小说、诗词、随笔、典籍、古迹... 由宁南屏创办的《北京画报》,1926年10月1日初试啼声。其以"提倡保存北京固有的文明,反对破坏北京一切的文物"为口号,文图结合,内容丰富,包括戏剧、电影、舞蹈、曲艺、书画、篆刻、摄影、漫画、小说、诗词、随笔、典籍、古迹、时事、教育、竞赛、游乐、风俗掌故、社会写真等,融聚新旧和中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艺术 北京画报 傅芸子 韩世昌 曲社 思志诚 醉韶社 兰闺雅集 琴挑 拷红
原文传递
观察、见证与遥想——晚清画报之帝京想象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平原 《中华文化画报》 2009年第6期48-55,共8页
放风筝乃老北京的习俗,为什么大姑娘就不能做?说是怕挂上了电线,那还有几分道理;可作者的真实想法是:满街上疯跑的大姑娘"实在不好看"。这与上海画报之喜欢渲染高级妓女如何宝马香车招摇过市,形成绝大对比。
关键词 上海画报 不好看 宣统元年 北京画报 万寿盛典图 光绪三十三年 光绪皇帝 京话日报 光绪三十二年
原文传递
晚清画报与新学的开展
5
作者 陈平原 《中华文化画报》 2009年第5期104-111,共8页
比起"学堂"或"演说"来,"报章"的功用,在晚清画报中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因利益攸关,这里有借谈论报纸之销行"打广告",将自家业务与"中国风气开通"之类宏大叙事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嫌疑。... 比起"学堂"或"演说"来,"报章"的功用,在晚清画报中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因利益攸关,这里有借谈论报纸之销行"打广告",将自家业务与"中国风气开通"之类宏大叙事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嫌疑。而最离谱的宣传,莫过于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花子看报》,《开通画报》19期,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此类自我宣传,一旦过了头,由"崇高"一转而变成了"滑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统元年 光绪三十二年 开通画报 京师大学堂 《万国公报》 光绪三十三年 北京画报 京话日报 京师同
原文传递
傅惜华与韩世昌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蕾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12-128,共17页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戏曲艺术犹如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班社众多、革故鼎新、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戏曲艺术犹如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班社众多、革故鼎新、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无疑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金矿"与"富矿"阶段,在剧目、演员、唱腔、表演、学术研究、著书立说等方面都为后人留下了令人无比神往的丰厚的取之不尽的"矿藏",是一个至今让我们无法超越其灿烂成果的光彩夺目的时期。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其累累硕果的荫泽下,学习、传承、探究,趋步而前行。而这个时期学者与名伶之间互为依存、互为帮衬、教学相长的现象及作用尤为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试以20世纪上半叶为历史背景,以在中国古典戏曲与中国古典戏曲文献学等方面有着开拓性、历史性贡献的著名学者傅惜华先生和同样对中国昆曲(北方)表演艺术有着开拓性、历史性贡献的著名昆伶韩世昌先生之间的部分历史交集为例,从学者与名伶的关系去回顾那难忘的历史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惜华 韩世昌 北方昆曲 北京画报 民国戏曲史研究
原文传递
傅惜华戏曲曲艺著述索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效民 《戏曲研究》 1996年第1期169-189,共21页
傅惜华(1907—1970),北京人,满族。又名傅宝泉,笔名碧蕖、浮槎、仲涵、曲厂、曲庵、寒山等,室名碧蕖馆。是我国著名的戏曲、曲艺、小说研究专家,版本目录学家和藏书家。早在1923年,傅先生就同哥哥傅芸子一起从事戏曲、曲艺的研究。
关键词 戏曲家 曲庵 小说研究 北京画报 国剧画报 傅芸子 大公报 古典文学出版社 戏曲史料 浮槎
原文传递
作为“景物”的宫阙
8
作者 陈平原 《中华文化画报》 2008年第10期108-113,共6页
对于晚清的北京城来说,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无疑是巍峨的宫阙。这不仅代表国人的审美及建筑才华,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就难怪,无论外国媒体还是在华传教士,提及"帝城胜景",都会首先将目光聚集在天坛(《瀛寰画报》,1877)... 对于晚清的北京城来说,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无疑是巍峨的宫阙。这不仅代表国人的审美及建筑才华,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就难怪,无论外国媒体还是在华传教士,提及"帝城胜景",都会首先将目光聚集在天坛(《瀛寰画报》,1877)或紫禁城(《花图画报》,1881)。与新兴工商业城市上海不同,北京缺少《申江胜景图》中的娱乐色彩,呈现在《点石斋画报》中的帝京城阙以及皇家庆典,其"政治性"召之即来,挥之不去。而到了《时事报图画旬报》和《图画日报》,情况为之一变,专门描摹皇家建筑的图像,开始大量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媒体 图画旬报 申江胜景图 皇家建筑 北京画报 工商业城市 时事画报 开通画报 花图 保和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