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Moho形态研究:以接收函数3DCCP方法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春森 徐啸 +8 位作者 向波 郭晓玉 吴优 吴佳杰 罗旭聪 余嘉豪 仝霄飞 袁梓昭 林燕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7,共11页
正在进行的印度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印度地壳与欧亚大陆地壳的深部构造接触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当前Moho几何结构展布研究争议最大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 正在进行的印度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印度地壳与欧亚大陆地壳的深部构造接触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当前Moho几何结构展布研究争议最大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为重点研究区域,基于布设的短周期密集台阵数据与公开的宽频带台站数据集,使用远震P波3DCCP叠加与改进的Moho拾取算法,获取了区域内高分辨率的3D Moho形态。综合前人接收函数2DCCP剖面、层析成像与大地电磁剖面等综合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取得如下认识:(1)Moho深度从高喜马拉雅下方约60 km向北加深至雅江缝合带下方约70~75 km;(2)在雅江缝合带南部约28.9°N范围内出现东西向超120 km长的Moho深度突变带;(3)垂向上,该Moho埋深异常带两侧存在整体相反的Moho倾向和岩石圈热结构的差异,北倾的结构界面代表俯冲印度地壳前缘莫霍面几何结构,而南倾的则代表上覆的欧亚板块大陆地壳。综合研究分析表明,俯冲的印度地壳在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仅存在于雅江缝合带南侧,并没有越过雅江缝合带持续向北延伸。该种现象可能受控于两种作用:(Ⅰ)印度地壳俯冲前缘受南拉萨新生地壳的阻挡仅停留在雅江缝合带以南;(Ⅱ)该区域东构造结东侧印度大陆受到来自印度洋板块向东俯冲而发生顺时针转向拖曳。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东部印度与欧亚大陆现今的地壳构造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接收函数 3DCCP 3D Moho结构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区域对比、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6
2
作者 张宏飞 Nigel Harris +3 位作者 Randall Parrish 张利 赵志丹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88,共14页
北喜马拉雅出露一系列片麻岩穹窿,这些穹窿被形成于27.5~10Ma的淡色花岗岩侵入.淡色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二云母花岗岩,它们的主量元素组成为SiO2=70.97%~74.54%、K2O+Na2O=6.27%~8.09%、K2O/Na2O=0.91~1.36及A/CNK=1.10~1.33.然而,... 北喜马拉雅出露一系列片麻岩穹窿,这些穹窿被形成于27.5~10Ma的淡色花岗岩侵入.淡色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二云母花岗岩,它们的主量元素组成为SiO2=70.97%~74.54%、K2O+Na2O=6.27%~8.09%、K2O/Na2O=0.91~1.36及A/CNK=1.10~1.33.然而,它们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呈现出较大的变化:Rb=(41~322)×10-6、Sr=(26~139)×10-6、Ba=(135~594)×10-6、(La/Yb)N=0.97~17.31、Eu/Eu=0.29~0.72.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类似于高喜马拉雅中新世的二云母花岗岩,而在Ti、Mg、Ca、Ba含量和Rb/Sr比值上明显不同于高喜马拉雅中新世的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87Sr/86Sr)t=0.7344~0.8503(t=10Ma),εNd(10Ma)=-12.5~-19.3,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无明显差异.在岩石成因上,北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淡色花岗岩均起因于构造减压作用,由此导致白云母发生脱水反应诱发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深熔.但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形成的地质背景明显不同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前者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开始形成于喜马拉雅渐新世的地壳增厚期,之后形成于中新世穹窿片麻岩的折返时期,而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中新世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构造挤出作用有关.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
下载PDF
马拉山穹窿的活动时限及其在藏南拆离系-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形成机制的应用 被引量:58
3
作者 张进江 杨雄英 +1 位作者 戚国伟 王德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35-3544,共10页
本文报道吉隆北喜马拉雅地区马拉山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和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花岗岩U-Pb年龄显示,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深熔及侵位)发生于~30Ma至~17Ma,其中最年轻的U-Pb年龄(17Ma)以及花岗岩白云... 本文报道吉隆北喜马拉雅地区马拉山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和白云母激光40Ar/39Ar年代学研究。花岗岩U-Pb年龄显示,穹窿核部浅色花岗岩岩浆活动(深熔及侵位)发生于~30Ma至~17Ma,其中最年轻的U-Pb年龄(17Ma)以及花岗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17~15Ma)指示了马拉山穹窿的最后岩浆侵位时间及可能的穹窿冷却事件。已有研究表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与藏南拆离系(STDS)中浅色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最早侵位年龄,即~35Ma,而STDS下盘U-Pb年龄老于35Ma的浅色花岗岩为增厚地壳重熔成因,表明北喜马拉雅在~35Ma地壳构造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并暗示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可能存在一更广泛意义的地质事件。~35Ma以前增厚导致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下地壳渠道流,渠道流活动触发增厚造山楔的垮塌,形成STDS。STDS的伸展减薄引发更大规模浅色花岗岩侵位,花岗岩底辟作用形成了NHGD,本文最年轻U-Pb年龄及40Ar/39Ar年龄(17~15Ma)即代表马拉山的底辟与穹窿作用,之后的构造体制由东西向伸展所取代(始于~1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花岗岩 深融作用 渠道流 地质年代 马拉 藏南拆离系(STDS) 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NHGD)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片麻岩穹隆新成员与穹隆控矿新命题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志 张林奎 +5 位作者 李光明 梁维 夏祥标 付建刚 董随亮 马国桃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4-766,共13页
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侧,靠近藏南拆离系,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最新发现的新成员。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首次全面介绍了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的结构组成,同时进行了片麻岩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侧,靠近藏南拆离系,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最新发现的新成员。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首次全面介绍了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的结构组成,同时进行了片麻岩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由核-幔-边三部分组成,核部由花岗片麻岩及淡色花岗岩组成,并可见大量伟晶岩脉穿插;幔部为一套强变质变形的二云母片岩,从内至外具有夕线石+石榴石→蓝晶石+石榴石→十字石+石榴石→石榴石+十字石+堇青石→堇青石+石榴石的变质分带特征;边部主要为浅变质沉积岩系,可见较多因穹隆隆升而形成的A型褶皱。花岗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99.7±3.4)Ma(MSWD=0.025),与NHGD其它穹隆核部片麻岩时代基本一致,均为泛非—早古生代造山活动的产物。在本次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中发现了矽卡岩型钨锡铍工业矿体以及铜金矿化体,同时在伟晶岩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绿柱石等宝石矿产,这样的成矿作用与矿化组合在NHGD中尚属首次发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控矿新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岩穹隆 花岗片麻岩 变质分带 错那洞 喜马拉雅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的建立:来自藏南错那洞穹隆的厘定 被引量:22
5
作者 付建刚 李光明 +4 位作者 王根厚 黄勇 张林奎 董随亮 梁维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3-802,共20页
错那洞穹隆属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东南部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研究首次发现并确立的穹隆构造。穹隆位于藏南扎西康矿集区南部,由外向内被两条环形断裂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上部单元、中部单元以... 错那洞穹隆属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东南部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次研究首次发现并确立的穹隆构造。穹隆位于藏南扎西康矿集区南部,由外向内被两条环形断裂划分为三个岩石-构造单元: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上部单元、中部单元以及核部,其中内侧断裂为下拆离断层,外侧为上拆离断层。上部单元主要由侏罗系日当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和片岩组成,由外向穹隆中心靠近,根据变质矿物组合特征,其岩性呈较明显的渐变过程,即含或者不含变质矿物的泥质粉砂质板岩、含堇青石粉砂质板岩、含石榴石堇青石粉砂质板岩和含石榴石黑云母粉砂质板岩;中部单元从上至下岩石变质程度逐渐加深,构造变形依次增强,岩性依次为日当组低-高变质的片岩(包括含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含蓝晶石-十字石二云母石英片岩、含矽线石二云母二长片麻岩)、含电气石(化)花岗质黑云母片麻岩、石榴石云母片麻岩和糜棱状石英二云母片麻岩,其典型变质矿物有石榴石、十字石、矽线石和蓝晶石;核部主要由糜棱状花岗质片麻岩夹少量的副片麻岩和错那洞淡色花岗岩组成。错那洞穹隆主要发育四期线理构造:近N-S向逆冲、N-S向伸展线理、近E-W向线理和围绕核部向四周外侧倾伏线理,分别对应了穹隆构造经历的四期主要变形:初期向南逆冲、早期近N-S向伸展、主期近E-W向伸展和晚期滑塌构造运动,其中主期近E-W向伸展对应于错那洞穹隆的形成,其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印度板块斜向俯冲及由俯冲引起的中地壳向东流动双重作用。错那洞穹隆的发现和确立丰富了NHGD近E-W向伸展构造,进一步将NHGD划分为由近N-S向伸展所形成的穹隆带(简称NS-NHGD)和近E-W向伸展所形成的穹隆带(EW-NH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隆 E-W向伸展 错那洞 扎西康 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与成矿时代 被引量:29
6
作者 郑有业 孙祥 +5 位作者 田立明 郑海涛 于淼 杨万涛 周天成 耿学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矿带发育3期成矿作用(同沉积、同碰撞、陆内造山期)和5种矿床类型(喷流沉积-改造型、卡林型-类卡林型、热泉型、次火山岩浆热液型、造山型)。... 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矿带发育3期成矿作用(同沉积、同碰撞、陆内造山期)和5种矿床类型(喷流沉积-改造型、卡林型-类卡林型、热泉型、次火山岩浆热液型、造山型)。提出控矿"四要素"分布或叠加的地区,是北喜马拉雅地区最重要的找矿标志。指出羊卓雍错-哲古错被动大陆边缘裂谷(陷)盆地周缘的盆山转换部位是成矿有利部位,金矿床主要受近EW向拆离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控制;锑、金锑多金属矿床主要受近SN向走滑正断系统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特别是EW向拆离系统与SN向走滑正断系统的交汇部位更是寻找锑、金锑多金属矿床的最有利部位。据此划分出3个受近SN向走滑正断层系统控制和2个受EW向拆离构造或韧-脆性剪切构造控制的矿化集中区,为该带进一步的找矿工作部署与突破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段 金锑多金属矿床 成矿作用 矿床类型 成矿时代
下载PDF
藏南北喜马拉雅穹窿高Sr/Y二云母花岗岩中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22
7
作者 曾令森 陈晶 +1 位作者 高利娥 陈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81-2993,共13页
北喜马拉雅穹窿最东部的雅拉香波穹窿发育两套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始新世(约43~44Ma)和中新世(约18~20Ma)。虽然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但无论在矿物组成,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高CaO,高Na/K... 北喜马拉雅穹窿最东部的雅拉香波穹窿发育两套高Sr/Y比值二云母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始新世(约43~44Ma)和中新世(约18~20Ma)。虽然在Sr-Nd同位素系统特征和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但无论在矿物组成,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高CaO,高Na/K和Sr/Y比值等)特征上,这两套花岗岩都存在高度相似性。为探讨在这两套花岗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磷灰石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应用LA-ICP-MS分析了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测试结果揭示(1)在这两套花岗岩中,微量元素在磷灰石与熔体之间的配分行为相似;(2)始新世二云母花岗岩中包含残留的磷灰石;(3)在同一件样品中,在磷灰石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均一性,反映了局部熔体地球化学特征;(4)在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富钙长石组分的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不仅导致熔体的Ca和Sr含量降低,Na含量和Eu负异常幅度增大,同时导致熔体的LREE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Sr/Y花岗岩 磷灰石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喜马拉雅穹窿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74
8
作者 张进江 郭磊 张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30,共15页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分割成3个构造层。下拆离断层以韧性变形为主,其下的糜棱状片麻岩和花岗岩体形成穹隆核部即下构造层;上拆离断层以脆性变形为主,其上为低级变质的西藏沉积岩系及基性岩墙群(...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分割成3个构造层。下拆离断层以韧性变形为主,其下的糜棱状片麻岩和花岗岩体形成穹隆核部即下构造层;上拆离断层以脆性变形为主,其上为低级变质的西藏沉积岩系及基性岩墙群(上构造层);千糜岩和糜棱状片岩构成上、下两拆离断层间的中构造层。穹隆构造内经历3期运动,第1和第2期的线理具有统一的北北西—南南东倾伏向,前者仅保存于局部下构造层,代表上盘向南南东的运动学特征,为早期构造变形,成因尚待查明;第2期为穹隆内主导线理,代表穹隆统一的上盘向北北西的运动。第3期低透入性线理向穹隆外侧倾伏,代表垮塌下滑运动。雅拉香波穹隆下构造层与高喜马拉雅岩系相似,下拆离断层为主拆离断层,中构造层可能为西藏沉积岩系底部经拆离作用形成,所以下拆离断层可能是分割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与西藏沉积岩系的藏南拆离系在北喜马拉雅的出露。雅拉香波穹隆早期(距今14.5Ma±)可能经历了沿藏南拆离系的北北西向拆离,后期(距今13.5Ma±)因岩浆底辟和剥蚀反弹而发生穹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 喜马拉雅穹隆带 藏南拆离系
下载PDF
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Nb、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 被引量:20
9
作者 付建刚 李光明 +5 位作者 董随亮 张海 郭伟康 张林奎 张小琼 焦彦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91-103,共13页
拉隆穹隆出露于西藏北喜马拉雅带的东段,位于康马穹隆和错那洞穹隆之间。通过1∶5万矿产地质填图和精细剖面测量,在拉隆穹隆核部和围绕穹隆核部呈环状发育的滑脱系中发现一套含Be、Nb、Ta等稀有金属的钠长石花岗岩。拉隆花岗岩由内向外... 拉隆穹隆出露于西藏北喜马拉雅带的东段,位于康马穹隆和错那洞穹隆之间。通过1∶5万矿产地质填图和精细剖面测量,在拉隆穹隆核部和围绕穹隆核部呈环状发育的滑脱系中发现一套含Be、Nb、Ta等稀有金属的钠长石花岗岩。拉隆花岗岩由内向外呈现出规律性的岩性变化,依次为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伟晶质花岗岩、钠长石花岗岩、伟晶岩及石英壳,表明其是一套岩浆分异程度极高的花岗岩。岩相学研究显示,拉隆钠长石花岗岩的矿物成分以钠长石、石英、钾长石和白云母为主,含少量石榴石,可见少量绿柱石和铌钽族矿物。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该钠长石花岗岩以富含Be、Nb、Ta、Li、Rb、Cs等稀有金属元素及富含H 2 O、P、F和B等挥发分为典型特征,其中稀有金属Be、Nb、Ta的含量均已达到工业品位,构成了Be-Nb-Ta稀有金属矿体。本文对拉隆穹隆核部的钠长石花岗岩进行独居石U-Pb测年分析,获得21.3 Ma的独居石结晶年龄,与区域上的淡色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基本一致。拉隆含Be-Nb-Ta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的发现,丰富了北喜马拉雅带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类型,对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寻找钠长石花岗岩型Be-Nb-Ta稀有金属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石 Be-Nb-Ta稀有金属 钠长石花岗岩 拉隆穹隆 喜马拉雅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隆铍铷稀有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7
10
作者 夏祥标 李光明 +3 位作者 张志 梁维 张林奎 向安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598,共13页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 3 部分组成。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侵入有大量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 3 部分组成。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侵入有大量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通过系统的地表工程控制,在穹隆幔部中新发现了环穹隆展布、层位稳定的矽卡岩带和厚大的铍铷稀有金属工业矿体。通过对错那洞穹隆东部矿带典型矿区的解剖,初步把矿床的类型定为热液型稀有金属矿床,在碳酸盐赋矿层位中形成富铍、铷、钨、锡的矽卡岩型矿床。铍铷稀有金属矿具超大型的资源潜力,钨锡也达大型规模。错那洞铍铷稀有金属矿主要的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此外,还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锡石硫化物型锡多金属矿。文章研究矿体特征和总结矿床类型,提出了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稀有金属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错那洞 喜马拉雅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带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定年证据 被引量:9
11
作者 袁万明 王世成 +1 位作者 杨志强 王兰芬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1-454,共4页
从浪卡子至雅鲁藏布江逆冲带剖面中获得的 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13.6— 17.2Ma ,记录了区内陆 -陆碰撞的时代 ,而这恰恰有别于前人的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样品高程呈负相关关系 ,表明陆 -陆碰撞伴随有快速的抬升 ,其抬升速率... 从浪卡子至雅鲁藏布江逆冲带剖面中获得的 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13.6— 17.2Ma ,记录了区内陆 -陆碰撞的时代 ,而这恰恰有别于前人的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样品高程呈负相关关系 ,表明陆 -陆碰撞伴随有快速的抬升 ,其抬升速率为 176m/Ma。 13.6Ma以来的剥蚀量约为 2 .9km ,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约为 7℃ /Ma和 2 13m/Ma。 3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相差较大 ,χ2 检验值约为 0 .1%,证实该区陆内造山作用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定年 构造活动 磷灰石 锆石 隆升与冷却 喜马拉雅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恰芒巴二云母花岗岩的年龄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3 位作者 闫淑玉 刘江 王佳敏 郭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8-727,共20页
恰芒巴二云母花岗岩体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西部,岩石发育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钾长石、白云母和黑云母。LA—MC—ICP—MSU—Pb定年显示,锆石年龄分布范围为35.1—17.3Ma,暗示较长时间的深熔作用过程,其中最年轻的年... 恰芒巴二云母花岗岩体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西部,岩石发育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钾长石、白云母和黑云母。LA—MC—ICP—MSU—Pb定年显示,锆石年龄分布范围为35.1—17.3Ma,暗示较长时间的深熔作用过程,其中最年轻的年龄(18.1±0.4Ma)代表了花岗岩的最终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石具有高的SiO2(73.06%~73.79%)、A1203(14.73%~15.06%)和CaO(1.18%~1.24%)含量,以及高的K20/Na20值(1.16~1.25)和A/CNK值(1.16~1.20),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强烈富集Rb、Th、U和K,而亏损Ba、Nb、sr和Zr,轻重稀土分馏较强(La/Yb)N=9.98—11.35,并显示较弱的负Eu异常(6Eu=0.70—0.74)。(87Sr/86Sr),和8Nd(t)值分别为0.742298~0.743092和-14.1~-14.0,可与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GHC)中变质沉积岩对比,推测源岩为GHC变质沉积岩或与之成分相当的岩石。岩石(。写r/。‰).值较低而sr浓度较高,随着Ba浓度的增加,Rb/Sr值基本不变,与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趋势一致,推测恰芒巴二云母花岗岩可能是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熔融作用可能与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二云母花岗岩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地区下白垩统海底扇沉积环境 被引量:7
13
作者 岳来群 史晓颖 王鸿祯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91-403,共13页
北喜马拉雅地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岩为主,海底扇沉积十分发育。根据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特征,可将这些海底扇分为6个亚相。根据亚相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所指示的沉积环境,海底扇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萌芽、青春、成熟和消亡... 北喜马拉雅地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岩为主,海底扇沉积十分发育。根据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特征,可将这些海底扇分为6个亚相。根据亚相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所指示的沉积环境,海底扇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萌芽、青春、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在早白垩世早、中期,海底扇处于萌芽阶段和青春阶段,沉积岩的砂/泥比值高,砂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多样,反映出海岸平原和大陆架较窄,海底坡度较大。从早白垩世开始,沉积环境经历了由陆棚向大陆斜坡转移的过程,海平面升高,构造性质主要为水平拉张和裂陷。早白垩世晚期,海底扇处于成熟阶段,海岸平原和大陆架宽度加大,砂/泥比值降低,沉积物以泥质组分为主,富含菱铁矿和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相交缓慢,水体低能,属于缓倾斜、无明显坡折带的陆缘,反映了北喜马拉雅地区的最大海侵事件。由于印度洋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在早白垩世晚期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已趋成熟,本区处于大陆斜坡下部强还原的深海和半深海环境。晚白垩世总体上属于海退过程,海底扇处于消亡阶段,其岩石由泥岩类向砂岩类直至砾岩类演化。白垩纪沉积盆地则相应经历了由陆棚→拉张断陷盆地→陆坡→深海盆地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板块运动 白垩世 沉积 喜马拉雅 海侵
下载PDF
西藏北喜马拉雅马扎拉金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建芳 郑有业 +1 位作者 张刚阳 龚瑞君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4,共5页
马扎拉金锑矿床位于西藏北喜马拉雅金锑成矿带。阐述了马扎拉金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矿床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扎拉金锑矿床严格受构造及层位的控制,金主要以裂隙金、包裹金和晶隙... 马扎拉金锑矿床位于西藏北喜马拉雅金锑成矿带。阐述了马扎拉金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矿床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扎拉金锑矿床严格受构造及层位的控制,金主要以裂隙金、包裹金和晶隙金3种形式赋存在黄铁矿、辉锑矿、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二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成矿温度在180~350℃之间,峰值为270℃,w(NaCl)为2.90%~5.56%,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岩浆水与地热水混合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闪长质岩浆及周围地层。因此,其成矿作用为早期断陷盆地沉积地层经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初步富集,中新世岩浆热液带来成矿物质叠加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成矿作用 马扎拉金锑矿床 喜马拉雅成矿带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系中糜棱岩带构造特征及变形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波 张进江 +1 位作者 郭磊 王维亮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2-699,共8页
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东端,其拆离断层系的糜棱岩带构成杂岩核部外壳和周缘,带内主要变形岩石类型为石榴石千糜岩、糜棱状片岩、片麻岩和花岗岩,韧性剪切变形组构特征明显,石英和长石的拉长以及云母的定向排列而形成... 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东端,其拆离断层系的糜棱岩带构成杂岩核部外壳和周缘,带内主要变形岩石类型为石榴石千糜岩、糜棱状片岩、片麻岩和花岗岩,韧性剪切变形组构特征明显,石英和长石的拉长以及云母的定向排列而形成的透入性面、线理,运动学涡度统计和计算结果表明: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拆离系的剪切作用类型是以简单剪切作用为主的一般剪切;剪切带厚度减薄了77%左右;核杂岩南侧和北侧运动学涡度值对比发现,该杂岩属于自南南东向北北西主动伸展形成的不对称体系,分维数统计分析显示,剪切带糜棱岩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自相似性,分维数值为1.05-1.18,初步估算出古应变速率在10-9.2-107.3S-1之间,变形古应力为13.7-25.6MPa,变形温度不低于500℃,表明该变质核杂岩剪切变形发生于高温环境,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变质核杂岩核部的浅色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喜马拉雅 糜棱岩带 断层系 变形分析 构造特征 拆离 香波 穹隆 运动学涡度 韧性剪切变形 剪切作用 动态重结晶 岩石类型 组构特征 定向排列 计算结果 统计分析 自相似性 颗粒边界 应变速率 变形温度 高温环境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然巴穹隆的构造、运动学特征、年代学及演化 被引量:18
16
作者 郭磊 张进江 张波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0-650,共11页
然巴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及3个构造层组成.低变质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形成上构造层,底部为脆性上拆离断层;糜棱状片麻岩及核部浅色花岗岩体组成下构造层,顶部是韧性下拆离断层;中级变质糜棱状... 然巴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及3个构造层组成.低变质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形成上构造层,底部为脆性上拆离断层;糜棱状片麻岩及核部浅色花岗岩体组成下构造层,顶部是韧性下拆离断层;中级变质糜棱状石榴石、十字石、红柱石片岩构成两拆离断层间的中构造层,可能是上构造层底部经拆离作用形成.穹隆构造主要经历3期变形:第1期上盘向北北西运动,可能与藏南拆离系活动有关;第2期为主期变形,与东西向伸展相关,各单元统一地上盘向东运动,形成然巴穹隆的主要构造特征;第3期为穹隆向外的垮塌下滑.然巴穹隆构造可能是东西向伸展和岩浆底辟作用的结果,下拆离断层可能是将上盘沉积岩系与结晶基底分开的主拆离断层,为主变形期东西向伸展形成,后期岩体的底辟作用形成穹隆的形态.穹隆核部主变形晚期侵位的浅色花岗岩冷却年龄为6Ma左右,说明穹隆主期伸展与该区东西向伸展作用活动时代一致,然巴穹隆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南北走向裂谷系的东西向伸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然巴片麻岩穹隆 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 东西向伸展
下载PDF
西藏北喜马拉雅成矿带锑金属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有业 王达 +8 位作者 易建洲 余泽章 蒋宗洋 李晓霞 史功文 许剑 梁遇春 豆孝芳 任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0-230,共31页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是全球巨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一系列锑、锑金、锑多金属、金、铅锌银、钨锡(铍)、汞、铯为主的矿床或矿(化)点,是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区域。北喜马拉雅成矿带锑成矿作用时间集中在24...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是全球巨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一系列锑、锑金、锑多金属、金、铅锌银、钨锡(铍)、汞、铯为主的矿床或矿(化)点,是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区域。北喜马拉雅成矿带锑成矿作用时间集中在24~16 Ma之间,与后碰撞造山成矿事件(N_(1):25~9 Ma)时间一致,锑来源于深部岩浆减压分熔形成的富含挥发分的次火山岩浆活动,形成喷流沉积-改造型、岩浆热液型、热泉型矿床系列。因此,矿区内的幔源基性-中性脉岩是锑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也是找矿的重要标志。Sb元素异常主要围绕羊卓雍错裂谷盆地边缘分布,部分与Au元素异常重合。Sb异常主要与低温热液矿床相关,可单独成矿,亦可与Au共生。当Sb异常与Pb-Zn-Ag异常组合在一起时,多为后期叠加改造成矿,并伴生Ga、Se、In等。锑或锑多金属矿体走向多为近SN向,形成串珠状的地球化学异常组合及矿化组合,主要受走滑正断系统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并且在矿带的东部,矿化由北向南具有Sb矿→Au-Sb矿→Au矿→Sb-Pb-Zn-Ag矿→W-Sn矿的规律性分布,揭示成矿中心应在扎西康矿床的深部或南部。锑金矿体走向多为近EW向,主要受拆离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北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裂谷(陷)盆地周围盆山转换部位,特别是同沉积断裂带与新生代SN向堑式构造的交汇部位,是寻找锑、锑金、锑多金属矿床的最有利地区,已发现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中规模第一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床等一系列大-超大型矿床,显示巨大的找矿前景。综上所述,北喜马拉雅成矿带将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锑资源勘查开发后备基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成矿带 锑成矿作用 控矿规律 找矿方向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变质作用和花岗岩研究及其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对比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留东 陈炳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7-404,共8页
沿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山脉)分布一条变质-花岗岩带,其变质级别沿垂直于走向方向呈高低起伏变化,而不是单调递增或递减。花岗岩与围岩以和谐过渡为主,岩体不同部位的矿物、岩石成分均有相当程度的变化,熔融程度较低;而高喜马拉雅花岗岩... 沿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山脉)分布一条变质-花岗岩带,其变质级别沿垂直于走向方向呈高低起伏变化,而不是单调递增或递减。花岗岩与围岩以和谐过渡为主,岩体不同部位的矿物、岩石成分均有相当程度的变化,熔融程度较低;而高喜马拉雅花岗岩是低共熔的结果。北喜马拉雅变质-花岗岩带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相比,从变质作用到岩浆活动均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认为,二者形成的构造环境相似,但时间上又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变质作用 花岗岩 结晶岩系 喜马拉雅 岩浆活动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中段遮拉组OIB型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永峰 林美英 +2 位作者 杨剑红 罗巍 廖炳勇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第S01期12-19,共8页
遮拉组OIB型玄武岩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中段,围岩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有较明显的低K_(2)O、中MgO和高TiO_(2)、P_(2)O_(5)、TFeO特征,(La/Yb)_(N)值为3.79~12.50,δEu=0.92~1.12,其稀土配分曲线呈... 遮拉组OIB型玄武岩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中段,围岩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有较明显的低K_(2)O、中MgO和高TiO_(2)、P_(2)O_(5)、TFeO特征,(La/Yb)_(N)值为3.79~12.50,δEu=0.92~1.12,其稀土配分曲线呈略右倾的轻稀土富集模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为大陆边缘裂谷背景的具有OIB型地球化学特征的碱性玄武岩。遮拉组OIB型玄武岩与含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Gt>Sp)有关,显示出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印记。玄武岩中捕获锆石年龄可能说明其源区存在古老的大陆碎块。岩石成因模式可以解释为正在孕育的地幔柱诱导的上涌软流圈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物质混合后在拉张背景下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这种地幔热柱或热点可能与Kerguelen热点的早期活动有联系,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B型玄武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喜马拉雅 西藏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岩体地球化学分析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祁才吉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20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北喜马拉雅穹窿(NHGD)中分布有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淡色花岗岩带,其完整的地质记录和良好的野外露头为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岩石探针。在理清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不同岩体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对比研究各岩体年代学... 北喜马拉雅穹窿(NHGD)中分布有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淡色花岗岩带,其完整的地质记录和良好的野外露头为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岩石探针。在理清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不同岩体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对比研究各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深入探讨其成因差异及大地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1)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大致可分为始新世(48~30Ma)、渐-中新世(28~12Ma)和中-上新世(12~4Ma)三个期次,其中始新世淡色花岗岩以角闪石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变沉积岩部分熔融为辅;渐-中新世淡色花岗岩以变沉积岩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为主,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为辅;中-上新世淡色花岗岩则以变泥岩白云母脱水熔融为主。(2)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到始新世,北喜马拉雅受南北向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地壳始终处于增厚阶段;约从26Ma开始,加厚的岩石圈由于拆沉作用,由逆冲增厚向伸展垮塌转换,导致藏南拆离系的形成;13Ma以来,北喜马拉雅发生东西向伸展作用,导致大量呈南北向展布的断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淡色花岗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