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及补给机制:以羊庄岩溶水系统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康凤新 郑婷婷 +4 位作者 冯亚伟 徐秋晓 刘彬涛 王义生 李传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82,共15页
为建立北方岩溶区水文地质参数系列,提高岩溶地下水可采资源计算精度,笔者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山东羊庄封闭式泉排型岩溶水系统开展了岩溶水均衡试验研究,积累了40余年的监测试验数据。根据长期野外水均衡要素观测资料,推导出裸... 为建立北方岩溶区水文地质参数系列,提高岩溶地下水可采资源计算精度,笔者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山东羊庄封闭式泉排型岩溶水系统开展了岩溶水均衡试验研究,积累了40余年的监测试验数据。根据长期野外水均衡要素观测资料,推导出裸露型、半覆盖型和覆盖型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计算公式,建立了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与降水量P和地下水位埋深D的相关方程,以及可调控的最大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系列,揭示了降水入渗补给过程与α变化机制。结果表明:α随水位埋深D的改变而改变,每个降水量P段分别对应一个最大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_(max)和最大降水入渗补给量即补给极限G_(max),相应的水位埋深便是最佳水位埋深D_(critical)。D>D_(critical)时,包气带截留量随着水位埋深的增大而增大,α<α_(max);D<D_(critical)时,地表径流量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减小而增大,α<α_(max)。不同的降水量段对应不同的D_(critical),降水量增大时,对应的α_(max)及D_(critical)也增大。在任意水位埋深时,G_(max)为蓄满产流临界降水量与包气带最大截流量之差。本研究解决了岩溶区降水入渗补给的关键科学问题,即揭示降水入渗补给机制、建立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降水量和水位埋深的定量关系,提升了我国北方岩溶水资源基础性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包气带截留量 蓄满产流量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补给机制 羊庄盆地 北方岩溶区
下载PDF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北方红色风化壳粒度测试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魏东岚 田娜娜 李永化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6-711,共6页
选取中国北方岩溶区红色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首先用浓度为30%的H_2O_2去除样品中的有机质,然后用4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分别进行处理,其中方法 A未用盐酸溶液处理,方法 B、C、D均用盐酸溶液分解可能存在的残余碳酸盐和次生游离氧化物,以消... 选取中国北方岩溶区红色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首先用浓度为30%的H_2O_2去除样品中的有机质,然后用4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分别进行处理,其中方法 A未用盐酸溶液处理,方法 B、C、D均用盐酸溶液分解可能存在的残余碳酸盐和次生游离氧化物,以消除其对机械颗粒可能存在的胶结作用,此外方法 C的HCl在煮沸的条件下反应,方法 B的HCl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方法D则更改了超声波振荡的时间。本文样品采用Beckman公司生产的LS13320型激光衍射粒度测试仪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样品前处理方法对中国北方红色风化壳粒度分析结果有影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使样品的粒度值最大产生5%左右的变化;从实验的稳定性上考虑,4种方法的平行试验标准偏差最大达到6.78%。在现有的认识条件下,粒度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本文认为方法 C的测量效果要好于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风化壳 粒度分析 前处理方法 北方岩溶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