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艺术源流浅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晓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3-100,共8页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北朝造像保存最完整和最丰富的石窟寺,其窟龛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壁画内容与技法等充分融合当时各种外来文化艺术因素,对于探讨和研究这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真实例证...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北朝造像保存最完整和最丰富的石窟寺,其窟龛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壁画内容与技法等充分融合当时各种外来文化艺术因素,对于探讨和研究这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真实例证。同时,也展示出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的多元化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 北朝造像 交流与影响
下载PDF
运城博物馆展示的几件北朝造像碑初探
2
作者 卫玉敏 《文物世界》 2019年第4期6-11,共6页
通过对运城博物馆展示的几件北朝时期造像碑材料综合分析,可知相比于运城毗邻的周边省区,这一带佛教传播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像艺术和样式上主要受关中及豫西地区影响。信仰主体多为当时普通民众,主要盛行释迦崇拜... 通过对运城博物馆展示的几件北朝时期造像碑材料综合分析,可知相比于运城毗邻的周边省区,这一带佛教传播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造像艺术和样式上主要受关中及豫西地区影响。信仰主体多为当时普通民众,主要盛行释迦崇拜,且呈现出佛道杂糅现象。但其发展脉络从未间断,为隋唐时期运城地区佛教的兴盛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城博物馆 北朝造像 初步研究
下载PDF
书风的时空性——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风格特征与成因
3
作者 张祥和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9期169-170,213,共3页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产生并生存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却能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书风特质。政权的更替、文化的多元、地域的特殊等空间因素对这一时期的石窟寺造像题记交替熏染,丰富了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风格内涵,本文以...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产生并生存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却能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书风特质。政权的更替、文化的多元、地域的特殊等空间因素对这一时期的石窟寺造像题记交替熏染,丰富了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风格内涵,本文以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书法风格为主线,将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特征做一个梳理和归纳,并根据结果进行推导、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 书风特征 成因
下载PDF
外来样式与地方造像——北朝道教造像中的胡汉融合
4
作者 张媛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110-116,共7页
北朝道教造像是研究北朝艺术、宗教、民族关系等的重要实物材料,学者业已做过诸多研究;然而,关于造像中的胡人文化元素则鲜有论及。是故,本文以系统收集的77件造像为中心,通过寻觅分析带有胡人元素的图像内容,探讨北朝地方民众胡汉融合... 北朝道教造像是研究北朝艺术、宗教、民族关系等的重要实物材料,学者业已做过诸多研究;然而,关于造像中的胡人文化元素则鲜有论及。是故,本文以系统收集的77件造像为中心,通过寻觅分析带有胡人元素的图像内容,探讨北朝地方民众胡汉融合的造像实践。认为:(1)北朝道教造像中有胡貌、胡服、胡乐、胡人坐具等外来样式;(2)与其时上层社会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地方造像者在身份上、宗教信仰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胡汉融合;(3)这种融合现象除了与其时胡汉杂居的社会大背景有关之外,还与道教对少数民族的吸纳,以及地方民众“重功德轻种族”的造像理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道教造像 胡人文化元素 地方造像 胡汉融合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审美风格的嬗变
5
作者 赵婧 《中国美学》 2023年第1期237-252,共16页
麦积山北朝早期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相术传统、汉末魏初的人物品鉴以及魏晋文艺理论中重“骨”的审美风尚,吸收与融合了印度犍陀罗、秣菟罗与笈多造像的样式风格,散发着骨力铮铮的刚健之美,体现出鲜卑民族发展上升期的生命力量。北朝... 麦积山北朝早期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相术传统、汉末魏初的人物品鉴以及魏晋文艺理论中重“骨”的审美风尚,吸收与融合了印度犍陀罗、秣菟罗与笈多造像的样式风格,散发着骨力铮铮的刚健之美,体现出鲜卑民族发展上升期的生命力量。北朝中、后期造像的审美风格则由重“骨”转为尚“韵”,飘逸传神、浑然妙有,散发着一种宁静、秀逸的阴柔之美。这是对魏晋玄学与佛学所关注的“形神”问题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尚神、尚意的审美风尚的反映,同时也是对南朝审美文化与造像样式的吸收与融合。无论是重“骨”还是尚“韵”造像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所塑人物的眼睛、嘴巴等面部特征、姿势体态与衣纹线条传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 北朝造像 骨韵审美风格
原文传递
泾川大云寺遗址新出北朝造像碑初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魏文斌 吴荭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91,共18页
泾川古称泾州,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到陇右的重镇,佛教发展较早。北朝以来即有佛教寺院及石窟寺的开凿,隋唐时期更发展为佛教圣地之一,大云寺即为重要的佛教遗存,上世纪60年代以来,泾川多次发现瘗埋舍利的地宫及佛教造像,2012年更发现了... 泾川古称泾州,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到陇右的重镇,佛教发展较早。北朝以来即有佛教寺院及石窟寺的开凿,隋唐时期更发展为佛教圣地之一,大云寺即为重要的佛教遗存,上世纪60年代以来,泾川多次发现瘗埋舍利的地宫及佛教造像,2012年更发现了较大的佛教造像窖藏,造像碑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碑多以反映北朝时期中原北方地区极为流行的宣传大乘佛教思想的《法华经》及《维摩诘经》等内容为主,雕刻风格既有该地区的地域特点,又与长安地区的风格有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云寺 北朝造像 大乘思想
原文传递
临朐县博物馆收藏的一批北朝造像 被引量:7
7
作者 宫德杰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4-92,共9页
1995年,山东省临朐县文物局与县公安局追缴了北朝佛教造像一批共22件,包括圆雕佛像和菩萨像等。经查其出土地点为临朐及邻县地区。其中一件"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通体贴金彩绘,袈裟正背面共画框格31个,每格内彩绘与佛教有关... 1995年,山东省临朐县文物局与县公安局追缴了北朝佛教造像一批共22件,包括圆雕佛像和菩萨像等。经查其出土地点为临朐及邻县地区。其中一件"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通体贴金彩绘,袈裟正背面共画框格31个,每格内彩绘与佛教有关的故事场面,画面保存较好,是研究此类题材造像的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朐县 博物馆 北朝造像 山东 中国 文物考古 形制
原文传递
论药王山北朝造像记书法的经典化——以《姚伯多造像碑》为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学强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14期78-87,共10页
自现代以来,药王山造像记书法逐步为书坛所关注,最终成为书法经典谱系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从经典化途径和经典意义两方面考察药王山造像记书法的经典化过程,这既有利于开掘其书法价值,也可以启发学术界重新思考书论领域的重要问题,为书... 自现代以来,药王山造像记书法逐步为书坛所关注,最终成为书法经典谱系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从经典化途径和经典意义两方面考察药王山造像记书法的经典化过程,这既有利于开掘其书法价值,也可以启发学术界重新思考书论领域的重要问题,为书法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王山 北朝造像书法 经典化
原文传递
邺城区域北朝石窟菩萨造像佩饰类型与空间秩序研究
9
作者 刘明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123,共5页
邺城区域北朝石窟菩萨造像佩饰,具备丰富样式与组合特征,并蕴含严格的空间秩序内涵。本文力图通过梳理相关时段、区域石窟菩萨造像,依据佩饰样式与组合特征科学划分类型,并通过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发掘、确定不同类型间的空间秩序关系。... 邺城区域北朝石窟菩萨造像佩饰,具备丰富样式与组合特征,并蕴含严格的空间秩序内涵。本文力图通过梳理相关时段、区域石窟菩萨造像,依据佩饰样式与组合特征科学划分类型,并通过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发掘、确定不同类型间的空间秩序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比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相关造像实例,探寻相关规律的源流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菩萨造像佩饰 邺城区域 类型 空间秩序
下载PDF
北朝覆头裹背式僧服流变及其与禅修实践的关联性
10
作者 陆一 郑巨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8,共8页
在佛教僧服形象中,有一种一块方布覆盖头部及后背的服饰样式,名曰“覆头裹背式僧服”,相较于其他样式,其受到的关注较少。此类样式经常被早期的林间坐禅僧使用,甚至延续到现在的僧服之中。论文梳理辨析此类僧服样式的形象在古印度、龟... 在佛教僧服形象中,有一种一块方布覆盖头部及后背的服饰样式,名曰“覆头裹背式僧服”,相较于其他样式,其受到的关注较少。此类样式经常被早期的林间坐禅僧使用,甚至延续到现在的僧服之中。论文梳理辨析此类僧服样式的形象在古印度、龟兹、吐峪沟、敦煌、云冈等地的流传变化,结合新见南涅水石刻、晋城北齐昙始造像碑座上的交领覆头裹背式图像,探寻此类僧服样式在北地汉化进程中对左衽右衽的选择以及在禅修实践中的使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造像 覆头裹背式僧服 禅修
下载PDF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整理与研究》释文校补
11
作者 冯永芳 郭洪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8期57-61,共5页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整理与研究》释文错讹、阙漏较多,乃是因不辨形近字、未识讹混字、误释异体字或俗字、不明文化词语、错误句读等疏漏所致。通过结合石刻拓本及相关文献资料,纠正错讹,补释缺文,分析误因,避免以讹传讹,以使这些宝贵...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整理与研究》释文错讹、阙漏较多,乃是因不辨形近字、未识讹混字、误释异体字或俗字、不明文化词语、错误句读等疏漏所致。通过结合石刻拓本及相关文献资料,纠正错讹,补释缺文,分析误因,避免以讹传讹,以使这些宝贵文献资料得到更科学有效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记整理与研究》 造像 释文 校补
下载PDF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及其西方因素来源
12
作者 李静杰 《美术大观》 2024年第9期14-20,共7页
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出现一对飞天托举宝珠、博山炉供养图像,其后在青州风格青石、定州系白石背屏式造像中传播发展,进而创造一对飞天托举宝塔、人物图像以及一对青龙托举宝珠、博山炉、宝塔、人物图像,成为中原东部地区东魏北齐和隋代造... 北魏中期云冈石窟出现一对飞天托举宝珠、博山炉供养图像,其后在青州风格青石、定州系白石背屏式造像中传播发展,进而创造一对飞天托举宝塔、人物图像以及一对青龙托举宝珠、博山炉、宝塔、人物图像,成为中原东部地区东魏北齐和隋代造像的流行形式。这种装饰造型的间接源头为罗马帝国一对天使托举花环图像,直接源头则是犍陀罗一对飞天托举花环和华盖图像。一种看似寻常的图像,映射出当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景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对飞天托物供养图像 云冈石窟 北朝隋代造像 犍陀罗
下载PDF
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北朝时期造像艺术比较研究
13
作者 臧全红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8-55,共8页
水帘洞石窟群是陇右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石窟寺,也是渭河流域北朝时期除麦积山石窟之外的又一个佛教文化艺术中心,因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在南北朝时期受到当时统治阶层的重视和经营,所以有大量的佛教塑像和壁画保存下来。将其与国内... 水帘洞石窟群是陇右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石窟寺,也是渭河流域北朝时期除麦积山石窟之外的又一个佛教文化艺术中心,因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在南北朝时期受到当时统治阶层的重视和经营,所以有大量的佛教塑像和壁画保存下来。将其与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及中原地区同时期的石窟造像艺术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在塑像和壁画艺术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传承关系,有很多共同特征。此外,它们与中原地区石窟寺以及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朝佛教造像之间具有较多相似性的同时,又有各自的地域特色,是研究石窟寺乃至中国佛教文化艺术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帘洞石窟群 北朝造像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东魏《李道赞造像碑》维摩诘经变图像分析
14
作者 毛艳翎 《东方收藏》 202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然州武猛从事汲郡□□□□□率诸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碑身阳面刻有已知北魏至东魏时期内容丰富的维摩诘经变,是研究北朝维摩诘经变图的关键材料。文章采用图像学方法分析维摩诘经变图中题材、人物尊格... 《然州武猛从事汲郡□□□□□率诸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碑身阳面刻有已知北魏至东魏时期内容丰富的维摩诘经变,是研究北朝维摩诘经变图的关键材料。文章采用图像学方法分析维摩诘经变图中题材、人物尊格和组合关系,阐明碑身阳面维摩诘经变图中的入画五品,其图像来源于洛阳地区官方粉本,继而厘清北朝该题材粉本所具备的主要图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道赞造像 北朝造像 维摩诘经变图 八部众
原文传递
十六国及北朝金铜佛“狮子座”特征分析
15
作者 杜博文 徐卫民 《云冈研究》 2024年第1期44-53,共10页
狮子座是中、印佛教造像台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地区,狮子座主要流行于犍陀罗地区与马图拉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当中。在狮子座这一造像传统进入中国之后,为中国的佛教造像所吸收,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狮子座以及独特的组合形式... 狮子座是中、印佛教造像台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地区,狮子座主要流行于犍陀罗地区与马图拉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当中。在狮子座这一造像传统进入中国之后,为中国的佛教造像所吸收,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狮子座以及独特的组合形式,对后续的佛教造像台座的造型以及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座 金铜佛 北朝佛教造像
原文传递
麦积山舍利塔及其发掘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铭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第1期43-47,共5页
麦积山山顶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之后宋、明、清等历有重修,因受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塔身出现裂缝并倾斜。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对其进行了重修,并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宋代藏入的10余件北朝晚期石刻造... 麦积山山顶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之后宋、明、清等历有重修,因受2008年汶川地震影响,塔身出现裂缝并倾斜。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对其进行了重修,并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宋代藏入的10余件北朝晚期石刻造像的发现,是对麦积山石窟造像的补充,并对宋代佛教瘗埋制度的研究具有很大实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 舍利塔 考古发掘 北朝造像
下载PDF
梵国菩提化白果——东魏北齐菩提树图像解读
17
作者 贾鸿君 《中国美术》 2020年第2期44-49,共6页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双龙树背屏式造像(文中简称"双树造像碑")中的树木图像,从植物学辨别应为银杏树。在秦汉以来的画像石(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魏孝子棺石刻和南朝砖印模画《竹林七贤与...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双龙树背屏式造像(文中简称"双树造像碑")中的树木图像,从植物学辨别应为银杏树。在秦汉以来的画像石(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魏孝子棺石刻和南朝砖印模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都能够见到这种长有扇形叶的树木。这种以银杏树造型为范本的菩提树与印度原生的菩提树完全不同。东魏北齐时期,银杏树在形式上取代了菩提树,成为佛教造像中的固定元素,同时取白果树(银杏树又名白果树)之名,暗指成就"白果"之意。早在东晋以前,银杏树图像便出现在中国树下高士、孝子主题石刻中,印度菩提树在形式上被银杏树的造型取代是佛教美术中国化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邺城造像 菩提树 银杏树 双树造像 响堂山石窟
下载PDF
Analysis of Buddhist sculpture art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18
作者 ZHANG Dingwei CHEN Lieshe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7年第2期81-83,共3页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rich China sculpture theme,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Wei and J...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rich China sculpture theme,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Buddhist sculpture recei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the art form is abund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 slim but clear appearance" and" images of noble figures "two kinds of modeling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the art of carving art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as well as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t stat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t art sculpture art sllm but clear appearance
下载PDF
北朝维摩诘经变与南朝因素——从云冈第6窟胡服维摩变谈起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浩源 《故宫学刊》 2020年第1期-,共13页
长期以来,对于维摩诘经变的研究,学界一直关注南朝佛教对北朝造像之影响,及北朝由此形成之风貌。但是,作为北朝开凿较早的云冈第6窟维摩变,其样式构成、风貌及人物装饰细节,并未显示出与南朝因素完全对应的情况。本文希望通过对《维摩... 长期以来,对于维摩诘经变的研究,学界一直关注南朝佛教对北朝造像之影响,及北朝由此形成之风貌。但是,作为北朝开凿较早的云冈第6窟维摩变,其样式构成、风貌及人物装饰细节,并未显示出与南朝因素完全对应的情况。本文希望通过对《维摩诘经》及经变画的梳理,在总结以往学术史成果和问题基础上,以云冈第6窟维摩变为问题研究的起点,对维摩变在北朝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在此发展演变过程中,北朝维摩变的形成又会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变 北朝造像 云冈石窟 南朝因素
原文传递
甘肃甘谷叁交寺造像碑及上官洛炅造像碑考——兼论宇文建崇造像碑中的“铫国公”
20
作者 张驰 《石窟寺研究》 2021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现存甘肃甘谷的叁交寺造像碑及上官洛炅造像碑,是近年来天水地区北朝造像的重要发现。叁交寺造像碑,其丰富的供养人题记,不仅可与甘肃秦安地区出土的诸多北朝造像题名互为补充印证,而且还可补《北周地理志》等文献记载之阙遗。上官洛炅... 现存甘肃甘谷的叁交寺造像碑及上官洛炅造像碑,是近年来天水地区北朝造像的重要发现。叁交寺造像碑,其丰富的供养人题记,不仅可与甘肃秦安地区出土的诸多北朝造像题名互为补充印证,而且还可补《北周地理志》等文献记载之阙遗。上官洛炅造像碑,刊刻精良,保存较为完好,是西魏时期千佛造像题材的重要遗存,其碑文内容,亦可与《魏书·地形志》互证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谷 叁交寺 上官洛炅 北朝造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