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至《北游及其他》新探
1
作者 陆耀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51,共6页
冯至先生自己和许多学者认为 :《北游及其他》是诗人此前的《昨日之歌》的进展。本文对此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北游及其他》虽有《月下欢歌》、《南方的夜》等不俗之作 ,但无如《蛇》、《在郊原》、《我是一条河》这样的绝响 ,也没有《... 冯至先生自己和许多学者认为 :《北游及其他》是诗人此前的《昨日之歌》的进展。本文对此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北游及其他》虽有《月下欢歌》、《南方的夜》等不俗之作 ,但无如《蛇》、《在郊原》、《我是一条河》这样的绝响 ,也没有《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前》这样优美的叙事长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游及其他 新论
下载PDF
分裂与挣扎——从《北游及其他》看冯至的创作
2
作者 杨蓉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32-34,共3页
《北游及其他》是冯至在《昨日之歌》和《十四行集》之间创作的一部诗集,无论是风格还是思想,都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本文从诗集的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北游及其他》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试图发现冯至整体创作的一些共同点。
关键词 冯至《北游及其他 个人 社会
下载PDF
元初江南士人的北游与接纳元朝政权的心路——以汪梦斗《北游集》为中心
3
作者 熊海英 李立人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1,共10页
汪梦斗是元初北游南士之一,据《北游集》考察其北上路线,发现他经行故宋和金、辽国土时心态情感也随之变化。北游经历使他与北地建立了现实联系,又强化了其江南儒士的自我意识。是否出仕新朝,汪梦斗内心矛盾,主要缘于其学术在大都未获响... 汪梦斗是元初北游南士之一,据《北游集》考察其北上路线,发现他经行故宋和金、辽国土时心态情感也随之变化。北游经历使他与北地建立了现实联系,又强化了其江南儒士的自我意识。是否出仕新朝,汪梦斗内心矛盾,主要缘于其学术在大都未获响应,又背负着能否坚守节义的精神压力;但主张和平顺应的历史观、中国九州地理观、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导向他接纳新朝。汪梦斗最终以在家乡讲学弘道为职志,这是他出任元朝儒学教授的价值支撑。摆脱遗民视角遮蔽以观察南士北游现象,发现他们有功于推扩江南儒学在元朝的影响,有利于元朝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维系、文化融合与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初 江南儒士 汪梦斗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耦合关系研究
4
作者 闫瑞 张晓萍 +3 位作者 易海杰 李文明 韩海辉 阎晓娟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5期59-63,共5页
以北洛河上游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借助2000年、2020年的地形、土地利用、植被和土壤等数据,运用InVEST、CASA、RUSLE等模型研究植被恢复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分析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4项生态系统服务与... 以北洛河上游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借助2000年、2020年的地形、土地利用、植被和土壤等数据,运用InVEST、CASA、RUSLE等模型研究植被恢复措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分析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4项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耦合关系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呈减少趋势,草地和林地则呈增加趋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均呈增加趋势,而产水量则呈减少趋势,总体来说林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产水量与其余3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而土壤保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生境质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背景下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效及生态环境效应,能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洛河上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楚石北游之旅研究
5
作者 齐胜利 崔小敬 《普陀学刊》 2023年第2期171-197,341,共28页
临济宗僧人楚石梵琦在二十八岁时,应诏赴京,书写金字《大藏经》。在北游之旅中,楚石禅师创作出了大量的反映运河、大都、上都风俗民情的北游纪行诗。尤为关键的是,楚石在北游途中修行不辍,日常勤奋履践佛教仪轨,修道境界得以提升,后于... 临济宗僧人楚石梵琦在二十八岁时,应诏赴京,书写金字《大藏经》。在北游之旅中,楚石禅师创作出了大量的反映运河、大都、上都风俗民情的北游纪行诗。尤为关键的是,楚石在北游途中修行不辍,日常勤奋履践佛教仪轨,修道境界得以提升,后于京师承天门闻鼓声而开悟。在他的诗歌中也反映出大都的佛教史实。在大都与上都期间,楚石广泛结交儒、释、道三教人物,从而突破了僧人狭隘的交际圈。作为一位浙僧,楚石在北游之旅中因为地理、文化、宗教的不同,而产生了浓浓的江南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佛教 楚石
下载PDF
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6
作者 陈浩 张晓萍 +3 位作者 权伟 郭晋伟 袁阅 张思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16,127,共7页
为揭示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GIS和RS技术,分析了北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前后1981—2010年(分为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3个时段,编号分别为Ⅰ、Ⅱ、Ⅲ)土... 为揭示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GIS和RS技术,分析了北洛河上游流域退耕还林前后1981—2010年(分为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3个时段,编号分别为Ⅰ、Ⅱ、Ⅲ)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异特征,1981—2010年在降雨侵蚀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时段Ⅰ、时段Ⅱ、时段Ⅲ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8 612.62、8 078.91、3 060.71 t/(km^(2)·a);(2)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后,流域内耕地面积锐减,林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遵循耕地>草地>林地的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3)3个时段土壤侵蚀随地形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1 350~1 550 m是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布的主要高程带,其侵蚀量约占流域侵蚀总量的80%,流域内72%的侵蚀量分布在坡角>15°的坡面,各时段不同坡向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遵循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土壤侵蚀模数 退耕还林(草) 洛河上
下载PDF
顾炎武北游不归的地域倾向性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友乔 黄启文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11,共4页
顾炎武出生于江南,却在北游活动中把下半生交付给北方,并终老于此。顾炎武之所以走上北游的不归路,他的地域倾向性(即钟爱北方,尤其是西北,而对南方心存偏见)是众多原因之一。探寻这种地域倾向性产生的原由所在,笔者认为,主要有魏晋以... 顾炎武出生于江南,却在北游活动中把下半生交付给北方,并终老于此。顾炎武之所以走上北游的不归路,他的地域倾向性(即钟爱北方,尤其是西北,而对南方心存偏见)是众多原因之一。探寻这种地域倾向性产生的原由所在,笔者认为,主要有魏晋以降北方学术文化观的影响、顾氏特立独行的性格以及顾氏个人的人生经历三个方面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不归 地域倾向性 原由 探析
下载PDF
顾炎武北游不归之原因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友乔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7-90,共4页
顾炎武开始长达25年的北游生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昆山故里,终客死山西曲沃。关于顾炎武北游不归的原因,引起了后世学人的广泛关注。在爬梳史料和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顾炎武北游不归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北游前段,他... 顾炎武开始长达25年的北游生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昆山故里,终客死山西曲沃。关于顾炎武北游不归的原因,引起了后世学人的广泛关注。在爬梳史料和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顾炎武北游不归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北游前段,他因为躲避来自里豪和家族内部的迫害不敢归;二是在北游后段,他因为经济上的窘迫而不能归;三是超越前段不敢归和后段不能归的深层原因在于他基于遗民心理的不忍归。面对恢复希望渐趋渺茫的形势,他强忍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不归 遗民心理
下载PDF
《北游》:放逐者的自在诉求与理性追索——兼论冯至的诗学转型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武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7-101,共5页
《北游》是冯至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过渡意义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精神状况的不满 ,与艾略特的《荒原》在本质上相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
关键词 冯至 荒源 拯救 荒诞
下载PDF
道、形、器的术语及逻辑——以庄子《知北游》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秋红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7,共5页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方法的研究,研究者众且研究角度丰富。但综观而言,仍难言已打开了对概念、命题讨论的关系网。史宁中先生近年围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具匠心的、开创性的研究。按照史先生的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逻辑...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方法的研究,研究者众且研究角度丰富。但综观而言,仍难言已打开了对概念、命题讨论的关系网。史宁中先生近年围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方法,做出了独具匠心的、开创性的研究。按照史先生的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逻辑的挖掘思路对《老子》、《庄子》、《墨经》等中国古代经典典籍进行研读,以道、形、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术语展开继续研究,或许是一次不错的尝试。本组文章努力尝试发现并进一步确证: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思辨性和大一统性的思想特征。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逻辑与西方哲学的思想逻辑相互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逻辑在发生时间上早于西方、在深刻性上高于西方、在理论形态上以辩证逻辑区别于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这种研究对于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辨规律、思想特质、理论形态和发展脉络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人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开创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具有引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献 逻辑特征 《知 文化思想 中国 专题 庄子 术语
下载PDF
顾炎武北游期间的经济生活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友乔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7期210-212,共3页
顾炎武北游期间,广泛地经营过产业,为其学术活动、遗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对其北游期间经济生活的考察,一方面,可以窥见顾氏实学经世品格之一斑;另一方面,可以深切感受其独立自持的人格风范。
关键词 顾炎武 期间 经济生活
下载PDF
唐代后期士人北游河朔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广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2,共4页
隋唐科举制兴起后,唐代士人趋于科举之选,但唐廷科举仕进之艰难及河朔藩镇重用文儒之士的不同政策,却使唐代后期形成士人北游河朔的现象。就此而论,历史上长期的局部割据政权虽有造成社会倒退的一面,但亦存在维持地方文化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 唐代后期 仕进艰难 河朔重儒 河朔
下载PDF
徐霞客北游、川游问题新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明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2-54,共3页
徐霞客作为明末的大旅行家,一生游踪经历了大半个中国(约当今天的二十个省区)。考其游经路线,其在苏、沪、浙、皖、赣、闽、鄂、豫、晋、陕、鲁、湘、黔、桂、滇等省区的游踪或有记录,或可推测,即便在粤、津、京的游踪也可考订。但有关... 徐霞客作为明末的大旅行家,一生游踪经历了大半个中国(约当今天的二十个省区)。考其游经路线,其在苏、沪、浙、皖、赣、闽、鄂、豫、晋、陕、鲁、湘、黔、桂、滇等省区的游踪或有记录,或可推测,即便在粤、津、京的游踪也可考订。但有关徐霞客在川境、京师以北一带的游踪,仍有可探之疑点,争议颇大,这在褚绍唐教授的《徐霞客旅行考察路线图集》中也只能空缺不标、留作悬案。本文就这些疑点,提出新识,以期众方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霞客 徐霞客
下载PDF
张炎北游时间是一年不是十一年——与谢桃坊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荣平 《中国韵文学刊》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张炎北游大都有一年和十一年之说,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近来新出材料,并对张炎词作再编年以及对相关材料再解释,否定十一年说。认为张炎北游时间只能是一年。
关键词 张炎 时间 时间考证 谢桃坊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红英 古明兴 张惠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21,24,共4页
以北洛河上游刘家河水文站1959—2006年的水文观测数据为依据,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刘家河站以上区域的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刘家河以上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的年内分配不均、... 以北洛河上游刘家河水文站1959—2006年的水文观测数据为依据,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刘家河站以上区域的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刘家河以上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1959—2006年均呈下降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初均发生了突变;②降水量是引起1959—1979年水、沙变化的根本原因;③1980—2006年间,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而输沙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降水量 径流量 输沙量 刘家河站 洛河上
下载PDF
从权力边缘到话语中心:元代南士北游及诗坛图景演进
16
作者 杨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2-69,共8页
以求仕、扩大视野、增长学识为主要目的的元代南士北游,在将南方儒学与诗文观念传布北方的同时,其自身也得江山之助,一改宋以来诗坛狭窄委琐之气。在南北交流的过程中,南士逐渐成为元代诗坛的主导力量,掌握了诗歌话语权和理论阐释权,复... 以求仕、扩大视野、增长学识为主要目的的元代南士北游,在将南方儒学与诗文观念传布北方的同时,其自身也得江山之助,一改宋以来诗坛狭窄委琐之气。在南北交流的过程中,南士逐渐成为元代诗坛的主导力量,掌握了诗歌话语权和理论阐释权,复古最终成为一种潮流。他们在北游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南士在文学创作格局中的影响力,而且将宋型文化延续光大,最终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下南北诗文风气的大一统局面和以大都文化圈为核心的元代诗坛。但其与北方文士在"雅正"理论和效果上的不同,实则暗含着文化权力秩序的差异与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南士 大都 诗坛风气
下载PDF
《北游》:放逐者的诉求与追索——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
17
作者 吴武洲 杨玉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5-8,共4页
《北游》是冯至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过渡意义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不满。其与艾略特的《荒原》有内质上的相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及加缪有关荒诞与拯救的思想也在该诗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 冯至 诗歌 《原》 陀思妥耶夫斯基 《死屋手记》 艾略特 荒原意识 自省精神 文学影响 比较文学
下载PDF
戴本孝1666~1668年的北游始末——兼论其《赠冒青若山水册》中的自我遗民形塑
18
作者 付阳华 《艺术探索》 2017年第5期28-39,共12页
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绝食而死之后,二十年尊父遗训隐居和州迢迢谷。从其《余生诗稿》可知,1666~1668年的北游是其生命的转折点。首先,戴本孝以45岁为界将其诗稿亲订为《前生集》和《余生集》,而1666年出发的北游即为"前生... 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绝食而死之后,二十年尊父遗训隐居和州迢迢谷。从其《余生诗稿》可知,1666~1668年的北游是其生命的转折点。首先,戴本孝以45岁为界将其诗稿亲订为《前生集》和《余生集》,而1666年出发的北游即为"前生"之终点,"余生"之起点。其次,戴本孝的北游包含着投诗、赠画、怀古、写生等文化活动,而他在这些活动中无不将自身的遗民志向或明或暗地进行了表达,处处谨慎自律,细节处可见一个以孝为忠的遗民的家国情怀。但同时戴本孝也记录时事,表达出对康熙盛世都城繁盛的赞叹,感情显现出复杂性。由戴本孝诗文可知,《赠冒青若山水册》并非专为冒青若所画,而它的创作和传播过程集中体现出戴本孝此际的身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本孝 《赠冒青若山水册》 遗民形塑身份焦虑
下载PDF
山河、人物与历史——顾亭林北游的文化心境透视
19
作者 付定裕 《殷都学刊》 2009年第3期79-82,共4页
顾亭林四十五岁开始北游,直至他七十岁客死山西曲沃,"游"乃其生命最后二十五年的基本状态。本文结合顾亭林的诗文著作,从其行游中体悟到的山河、人物、历史三个方面,透视了顾亭林北游的文化心境。
关键词 顾亭林 文化心境
下载PDF
灵魂裂变的声音——浅论冯至《北游》的现代性及其产生背景
20
作者 任秀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57-61,共5页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现代性 产生背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