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草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及食性的变化 被引量:42
1
作者 张永普 计翔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1-186,共6页
报道了北草蜥 (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的头部大小两性异形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讨论该种两性异形的进化选择压力。北草蜥成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 (头长和头宽 )。头部大小的... 报道了北草蜥 (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的头部大小两性异形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讨论该种两性异形的进化选择压力。北草蜥成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 (头长和头宽 )。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孵出幼体就已经存在。头部随SVL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为显著。协方差分析显示 ,成年雌体特定SVL的头部大小显著小于成年雄体及两性幼体 ,说明雌体性成熟后通过减缓头部生长来确保躯体的生长 ,以增加繁殖输出。不同季节、不同种群、不同性别及年龄的北草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因而有一定的差异。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两性头部大小的差异能导致两性个体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 ,并有利于缓减两性个体对共同食物资源的竞争。北草蜥成年雌体头部较小 ,主要是由性选择压力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两性异形 个体发育 性选择压力 进化
下载PDF
孵化温湿度对北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林植华 计翔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8年第6期439-445,共7页
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卵从孵化基质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24℃湿度对孵化卵的终末质量无显著影响;26℃和28℃时,高湿度孵化的卵终末质量较大。孵化卵终末重与初始重呈正相关,终末卵... 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卵从孵化基质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24℃湿度对孵化卵的终末质量无显著影响;26℃和28℃时,高湿度孵化的卵终末质量较大。孵化卵终末重与初始重呈正相关,终末卵重的差异部分地由初始卵重决定。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及孵出幼体的大小、质量和疾跑速有显著影响: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24℃和26℃的孵化成功率显著高于更高温度的孵化成功率,较低温度孵出的幼体较大、较重。本研究设置的湿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及孵出幼体的大小、质量和疾跑速无显著影响。孵化温湿度与孵出幼体的性别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孵化条件 孵出幼体 疾跑速
下载PDF
北草蜥种群间生活史变异的成因分析: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和体温的岛屿间差异 被引量:8
3
作者 寿鹿 杜卫国 陆祎玮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7-805,共9页
比较浙江温州北麂岛与洞头岛的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以及动物体温,以辨析北草蜥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中环境因子的作用。通过测定岛屿上北草蜥栖息地植被和环境温度,比较岛屿热环境的差异。野外测定活动蜥蜴的体温、环境温度和活动... 比较浙江温州北麂岛与洞头岛的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以及动物体温,以辨析北草蜥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中环境因子的作用。通过测定岛屿上北草蜥栖息地植被和环境温度,比较岛屿热环境的差异。野外测定活动蜥蜴的体温、环境温度和活动规律,实验室温梯板中测定动物喜好体温。用陷阱法测定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以比较岛屿蜥蜴种群的食物可利用性。岛屿植被存在差异导致热环境的差异。洞头岛植被高于北麂岛,地表层光线透入率则低于北麂岛。因而,洞头岛郁闭地表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显著低于北麂岛,但两岛裸露地面的温度无显著差异。热环境的岛屿间差异进而影响北草蜥的野外体温。在春季,洞头岛的野外有效温度和基底温度显著大于北麂岛,而两岛北草蜥的体温无显著差异;在夏季,洞头岛的北草蜥体温、有效温度和基质温度均显著高于北麂岛;到秋季,北麂岛蜥蜴体温和环境温度高于洞头岛。地面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岛屿间差异表明北麂岛食物可利用性大于洞头岛。岛屿间北草蜥日活动规律和喜好体温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1)温度和食物可利用性存在岛屿间差异,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可能与之有关;(2)两岛屿北草蜥主要采取行为调节对策来适应自然界的热环境变化,尚未发现热生理学特征的进化性漂移[动物学报51(5):797-805,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热环境 体温 食物可利用性 生活史
下载PDF
北草蜥禁食期间喜好体温的漂移 被引量:5
4
作者 杜宇 丁国骅 +1 位作者 孙燕燕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9-743,共5页
We used 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as a model animal to examine whether lizards shift thermal preferences when faste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March 2007. Thirty-six adults collected from Shengsi, Zhoushan Isl... We used 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as a model animal to examine whether lizards shift thermal preferences when faste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March 2007. Thirty-six adults collected from Shengsi, Zhoushan Islands, were equally assigned to experimental (fasted) and control (fed) groups, with nine housed together in a 0.6 m×0.2 m×0.5 m glass cage with moist soil (10 cm in depth), debris and grasses. A 100-W light bulb suspended above one end of each cage created a thermal gradient rang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s (15℃-24℃) to 60℃ for 12 h daily, so that lizards could thermoregulate during the photophase. Prior to the experiment, lizards were allowed to feed on mealworms (larvae of Tenebrio molitor) for 10 days. Thereafter experimental lizards were fasted for 20 days, and were measured for thermal preferences on Day 1-10, Day 15 and Day 20 since fasting. We found in fasted lizards that selected body temperature (Tsel, a measure of thermal preference)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32.4℃ to 30.9℃ in the first four days, and then increased to a level similar to that (32.9℃) recorded in the controls. Lizards fasted for 9 days or longer did not differ from controls in Tsel. Our study is the first to demonstrate that lizards fasted for a prolonged time may shift thermal preferences in a pattern well fitting to a Gaussian peak cu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蜴科 北草蜥 禁食喜好体温 高斯峰曲线 体温调节
下载PDF
北草蜥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的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许雪峰 吴义莲 欧永跃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48,共5页
研究了安徽滁州北草蜥 (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成体在 2 0 0 0年 3~ 9月份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的变化 :①躯干、肝脏水分含量两性差异显著 ,尾部水分含量两性差异不显著 ;躯干、尾、肝脏水分含量月间差异显著。②雄性成体... 研究了安徽滁州北草蜥 (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成体在 2 0 0 0年 3~ 9月份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的变化 :①躯干、肝脏水分含量两性差异显著 ,尾部水分含量两性差异不显著 ;躯干、尾、肝脏水分含量月间差异显著。②雄性成体的躯干、脱脂躯干、尾和脱脂尾能值显著高于雌性成体 ,肝脏能值显著低于雌性成体 ;躯干、尾、肝脏、腹脂肪体能值月间差异显著。结果分析表明 ,北草蜥躯干、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贮能部位 水分含量 能值
下载PDF
繁殖期北草蜥活动型和巢区的进一步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计翔 唐亚文 洪卫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2期207-210,共4页
关键词 北草蜥 活动指数 巢区 繁殖期
下载PDF
浙江舟山北草蜥的野外活动体温及体温调节 被引量:12
7
作者 舒霖 杜卫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1-473,共3页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浙江舟山北草蜥的夏季活动体温和环境温度,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生理体温调节能力和喜好体温,旨在揭示北草蜥的体温调节机制.结果表明:野外北草蜥的活动体温显著高于空气温度和基质温度;尽管环境温度存在显著日变异,但... 在自然条件下测定浙江舟山北草蜥的夏季活动体温和环境温度,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生理体温调节能力和喜好体温,旨在揭示北草蜥的体温调节机制.结果表明:野外北草蜥的活动体温显著高于空气温度和基质温度;尽管环境温度存在显著日变异,但活动体温相对恒定.实验室恒温箱内测定的北草蜥体温与环境温度接近:在20~30 ℃范围内,体温与环境温度基本一致;而当环境温度超过该范围,体温与环境温度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增大.北草蜥的喜好体温平均为30.7 ℃.以上结果说明,北草蜥生理调温能力较弱,行为热调节是其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 图1 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活动体温 喜好体温 体温调节
下载PDF
不同基质对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运动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林植华 樊晓丽 +3 位作者 雷焕宗 马小梅 赵丽华 马小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316-5322,共7页
动物在野外生境中的活动能力通常会受到许多方面(例如,运动基质表面粗糙程度、遭遇障碍物的大小与形状)的影响。在特定体温(30℃)条件下,测量主要分布区重叠的两蜥蜴种类(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在四种不同基质表面(塑料草坪;表面粗糙不透... 动物在野外生境中的活动能力通常会受到许多方面(例如,运动基质表面粗糙程度、遭遇障碍物的大小与形状)的影响。在特定体温(30℃)条件下,测量主要分布区重叠的两蜥蜴种类(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在四种不同基质表面(塑料草坪;表面粗糙不透底的塑料地毯;光滑具透底网格的塑料地毯和表面光滑的塑料地毯)的运动表现,以及两者的攀附能力和最大游泳耐力。基质类型显著影响两种蜥蜴的运动表现。两种蜥蜴在粗糙表面运动时的疾跑速明显大于光滑表面(例如,塑料草坪上北草蜥为15.7 SVL/s,中国石龙子为8.1 SVL/s;光滑塑料地毯上则分别为11.4 SVL/s和3.5 SVL/s)。中国石龙子在光滑塑料地毯上具有最大的持续运动距离(10.6 SVL)和最少的停顿次数(1.9次)。北草蜥在光滑塑料地毯上具有最多的停顿次数(4.6次)。两种蜥蜴运动能力的种间差异显著。北草蜥具有较大的相对疾跑速度(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13.5 SVL/s vs 5.8 SVL/s)和攀附能力(143.8°vs 101.2°),但较小的游泳耐力(83.5 s vs 238.5 s)。运动速度与耐力之间存在种间权衡关系而与攀爬能力无进化冲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中国石龙子 疾跑速 攀附力 耐力 进化权衡
下载PDF
北草蜥卵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态 被引量:3
9
作者 许雪峰 吴义莲 张建龙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2,共6页
研究北草蜥卵在温、湿度分别为 3 0℃、 -12kPa的条件下 ,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用以及胚胎生长。孵化过程中 ,每隔 5天称量卵重。孵化第 10天起 ,每隔 5天解剖来自不同窝的卵 15枚 ,并分离成胚胎、卵壳和卵黄三组分。孵出幼体称重... 研究北草蜥卵在温、湿度分别为 3 0℃、 -12kPa的条件下 ,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用以及胚胎生长。孵化过程中 ,每隔 5天称量卵重。孵化第 10天起 ,每隔 5天解剖来自不同窝的卵 15枚 ,并分离成胚胎、卵壳和卵黄三组分。孵出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 ,之后解剖分离成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所有材料 65℃烘至恒重 ,用索氏脂肪提取器测定脂肪含量 ,氧弹热量计测定能值 ,马福炉测定灰分含量。本研究北草蜥卵的孵化期为 2 8 1天。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 0 -10天、 11-2 0天、 2 1-2 5天、 2 6-2 8天 ,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卵能量的 12 %、 3 5%、 3 7%和 15%。 0 -10天 ,胚胎生长较缓慢 ;10天后生长迅速。卵孵化过程中 ,干物质、非极性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 69 7%、 3 7 0 %和 53 1%。初生幼体的能量组分为 :躯干95 2 % ,脂肪 2 4% ,剩余卵黄 2 4%。本研究结果显示 :北草蜥从新生卵到孵出幼体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卵孵化 幼体 物质动态 能量动态
下载PDF
北草蜥种群繁殖特征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卫国 张永普 刘季科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3-326,共4页
以窝卵数、卵大小(长径和短径)、卵重量和窝卵重为指标,对7个北草蜥地理种群的繁殖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分布的北草蜥种群的繁殖特征可明显分为福建宁德、浙江洞头岛和浙江丽水类群,浙江北麂岛、安徽滁洲、浙江东阳和浙... 以窝卵数、卵大小(长径和短径)、卵重量和窝卵重为指标,对7个北草蜥地理种群的繁殖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分布的北草蜥种群的繁殖特征可明显分为福建宁德、浙江洞头岛和浙江丽水类群,浙江北麂岛、安徽滁洲、浙江东阳和浙江杭州类群.其中,浙江北麂岛种群与安徽滁洲种群的繁殖特征尤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地理种群 繁殖特征 聚类分析 窝卵数 卵重量 窝卵重
下载PDF
黄山北草蜥的核型和G带带型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8-20,共3页
本文研究了北草蜥的核型和G带带型,结果表明,北草蜥的染色体数2~n=38,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可分成三组:Ⅰ组有2对染色体;Ⅱ组包括15对染色体;而Ⅲ组仅含1对微小染色体。性染色体为ZW型,这个种的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 本文研究了北草蜥的核型和G带带型,结果表明,北草蜥的染色体数2~n=38,由18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可分成三组:Ⅰ组有2对染色体;Ⅱ组包括15对染色体;而Ⅲ组仅含1对微小染色体。性染色体为ZW型,这个种的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其AN=38(包括1对Z染色体),从核型特征上看,可能是蜥蜴类中较原始的种。从G带显示结果可见,北草蜥的各染色体对均有其特有的带型,容易辨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核型 G带型
下载PDF
杭州北草蜥繁殖期脂肪的利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卫国 陆祎玮 计翔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2-394,共3页
20 0 1年在杭州小和山北草蜥繁殖季节的 3个时段分别捕得两性成年个体 ,解剖后鉴定性别 ,分离躯干、尾、肝脏和腹脂肪体 ,并测定其重量。按雌体卵的状态 (休止卵、卵黄沉积卵和输卵管卵 ) ,卵黄沉积始于 3月下旬 (T1) ,首窝卵产于 5月上... 20 0 1年在杭州小和山北草蜥繁殖季节的 3个时段分别捕得两性成年个体 ,解剖后鉴定性别 ,分离躯干、尾、肝脏和腹脂肪体 ,并测定其重量。按雌体卵的状态 (休止卵、卵黄沉积卵和输卵管卵 ) ,卵黄沉积始于 3月下旬 (T1) ,首窝卵产于 5月上旬 (T2 ) ,部分 (37% )终止繁殖于 6月中旬 (T3)。从T1到T2 ,雌性腹脂肪体从平均 17 3mg至消失 ,而雄性从 6 3mg减至 0 8mg ,雌性减量是雄性的 3倍。两性 6月中旬腹脂肪体消失 ,而躯干、尾和肝脏的脂肪含量在 3个时段无显著变化。很可能雌性腹脂肪体的消耗使首窝卵产出时间提前 ,从而增加单个繁殖季节的窝数和总的繁殖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繁殖 腹脂肪体 繁殖季节
下载PDF
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几种消化酶活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建礼 贾守菊 +1 位作者 陈盛想 徐文新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3期137-139,共3页
应用酶学分析法测定了越冬后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的胃、肠、胰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不同组织中的消化酶活力差异显著 ;同一组织中不同消化酶的活力差异显著 ;不同动物的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也有差异。这些... 应用酶学分析法测定了越冬后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的胃、肠、胰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不同组织中的消化酶活力差异显著 ;同一组织中不同消化酶的活力差异显著 ;不同动物的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也有差异。这些差异说明消化酶的活力与动物种类和器官的分化有关 ,并受食物组成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不同的酶活力分布。这也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中国石龙子 消化酶 比较研究 爬行纲 蜴目
下载PDF
北草蜥中脑视叶组织学结构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梅斌 罗勋 +4 位作者 孙庆艳 张长征 朱再满 刘再群 华田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9,共5页
用光学显微镜对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中脑视叶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视叶分为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被盖,两者无明显界限。顶盖处灰质和白质交替排列。由表及里,可分为分子层、外灰质层、浅白质层、中灰质层、中白质层、深... 用光学显微镜对北草蜥(Takydromusseptentrionalis)中脑视叶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视叶分为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被盖,两者无明显界限。顶盖处灰质和白质交替排列。由表及里,可分为分子层、外灰质层、浅白质层、中灰质层、中白质层、深灰质层、深白质层和室管膜层。被盖处细胞层次不明显。在视叶的前部有横行的纤维将左右视叶联系起来。左右视叶室与中脑水管以及两视叶间的纵沟在视叶的中、后部相通。同时将北草蜥的中脑与其它低等脊椎动物进行了比较,推测北草蜥在进化上处于较低等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中脑视叶 组织学
下载PDF
北草蜥的交配行为 被引量:5
15
作者 杜卫国 姚智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2,共6页
在围栏条件下,观测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交配过程,分析其行为模式,旨在建立北草蜥交配行为谱,探讨雄性交配成功率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北草蜥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雌雄接近→咬尾→咬腹→交媾。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 在围栏条件下,观测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交配过程,分析其行为模式,旨在建立北草蜥交配行为谱,探讨雄性交配成功率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北草蜥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雌雄接近→咬尾→咬腹→交媾。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53m、1.77m、0.47m和141.3m。所观察到的51对成功交配中,70%的配对为雄体>雌体,且雄体平均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配对雌体。雄体的交配成功率与其体长成正相关,但与头长、头宽、尾长、体重及体色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交配行为 行为谱 交配成功率
下载PDF
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主要储能部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义莲 许雪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研究了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的主要储能部位 .两种爬行动物育肥和禁食个体的腹脂肪体能值、肝脏能值、尾能值及去尾躯干能值的组间差异显著 ;北草蜥腹脂肪体、肝脏和尾的能量动用活跃 ,是该种动物主要的储能部位 ;中国石龙子腹脂肪体、肝... 研究了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的主要储能部位 .两种爬行动物育肥和禁食个体的腹脂肪体能值、肝脏能值、尾能值及去尾躯干能值的组间差异显著 ;北草蜥腹脂肪体、肝脏和尾的能量动用活跃 ,是该种动物主要的储能部位 ;中国石龙子腹脂肪体、肝脏、尾和去尾躯干是该种动物的主要储能部位 .两种动物主要储能部位无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中国石龙子 储能部位 能值 爬行动物
下载PDF
北草蜥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永章 张永普 方周溪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6-441,共6页
目的研究北草蜥的精子形成过程。方法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重固定,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北草蜥精子形成过程主要有核逐渐延长、染色质浓缩、顶体形成、线粒体逐步发达与融合、细胞质消除与鞭毛... 目的研究北草蜥的精子形成过程。方法以2·5%戊二醛和1%锇酸双重固定,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北草蜥精子形成过程主要有核逐渐延长、染色质浓缩、顶体形成、线粒体逐步发达与融合、细胞质消除与鞭毛形成等。可分为4个时期:时期Ⅰ,精子细胞前顶体囊泡移至核膜时,核膜凹陷形成封闭的顶体囊泡,囊泡底部靠近核膜有一电子致密的顶体颗粒,在1个薄层有颗粒的胞质中形成顶体下颗粒,将顶体颗粒和核膜连接起来;时期Ⅱ,精子细胞顶体囊泡扁平,细胞核延长,染色质浓缩成短丝状的染色质纤维;时期Ⅲ,精子细胞核进一步延长,染色质纤维变粗变长,并沿核纵轴方向有序排列,近端中心粒及尾部开始出现;时期Ⅳ,Sertoli细胞质内纵行微管出现,至精子释放前消失,精子细胞顶体发育完全,终环形成,核内染色质纤维浓缩至最大限度,呈高电子致密度的均质状态。结论北草蜥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核及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在有鳞类蜥蜴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形成 超微结构 北草蜥 超微结构变化 结构研究 染色质纤维 透射电镜观察 精子细胞 细胞质 细胞核
下载PDF
温度对北草蜥卵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及物质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舒霖 杜卫国 沈镇聪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95-398,共4页
在24 ℃和27 ℃恒温条件下孵化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卵,以检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及物质的转化.从孵化第10天开始,每隔5天解剖卵,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随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和剩余卵黄.所有样品... 在24 ℃和27 ℃恒温条件下孵化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卵,以检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及物质的转化.从孵化第10天开始,每隔5天解剖卵,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随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和剩余卵黄.所有样品65 ℃恒温干燥后称重.24 ℃和27 ℃北草蜥卵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45.0天和32.1天.在24 ℃条件下,在卵孵化的最初30天内,胚胎仅动用了约35 %的卵黄物质,胚胎生长缓慢;孵化第30~45天,胚胎动用了约65 %的卵黄物质.在27 ℃条件下,孵化0~20天,胚胎动用了约28 %的卵黄物质;20~30天,动用了约72 %的卵黄物质.温度影响胚胎生长速率,但对胚胎生长模式的影响不显著,在前2/3孵化期,两种温度条件下的胚胎均生长缓慢, 而后1/3孵化期,胚胎生长则比较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孵化 幼体 胚胎生长
下载PDF
河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北草蜥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九皋 马惠钦 +1 位作者 王洪江 卢艳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3-113,119,共2页
关键词 北草蜥 爬行动物 动物标本 生命科学 标本保存 衡水市 蜴科
下载PDF
北草蜥几种消化酶活力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建礼 张永普 贾守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64,共4页
应用酶学分析法测定了越冬后北草蜥胃、肠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性别的北草蜥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 ;不同地理种群的北草蜥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 ;不同消化酶在北草蜥同一组... 应用酶学分析法测定了越冬后北草蜥胃、肠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性别的北草蜥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 ;不同地理种群的北草蜥同一组织中消化酶活力有显著差异 ;不同消化酶在北草蜥同一组织中的活力有显著差异 ;在北草蜥不同的组织中同一消化酶的活力有显著差异。说明北草蜥消化酶的活力与年龄、性别、部位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受食物组成、能量需求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不同的酶活力和分布。这也说明生物长期适应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消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