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7
1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3 位作者 陈国光 周本刚 李祥根 楚全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93-198,共6页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期 北西向断裂带 地壳构造带 中国大陆东部
下载PDF
大巴山前陆北西向褶皱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忠义 董树文 +3 位作者 张岳桥 胡健民 施伟 刘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4,共15页
大巴山位于南秦岭造山带与上扬子前陆交接部位,其西北缘地区发育规模大、方向各异、叠加特征明显的褶皱构造体系。通过关键地区的褶皱及其叠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空序列的研究鉴别出至少是三期褶皱构造,包括北东—近东西向、近南... 大巴山位于南秦岭造山带与上扬子前陆交接部位,其西北缘地区发育规模大、方向各异、叠加特征明显的褶皱构造体系。通过关键地区的褶皱及其叠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空序列的研究鉴别出至少是三期褶皱构造,包括北东—近东西向、近南北—北北西向和北西向褶皱。本文详细介绍北西向褶皱的厘定依据和空间构造要素,研究其对晚侏罗世形成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叠加改造及过程。根据区域变形的特征分析,以及下白垩统地层卷入北西向褶皱变形的事实,推测这组褶皱形成与早白垩世晚期或其后的收缩变形事件有关,但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仍需进一步探讨。大巴山地区北西—南东向褶皱的厘定有助于完善和深化大巴山西缘地区构造演化及地壳变形历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西向褶皱 叠加变形 弯滑擦痕 白垩纪 大巴山前陆
下载PDF
鲁西北西向断裂系晚中生代活动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先美 钟大赉 王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58-1273,I0003,共17页
鲁西隆起区发育有大量的北西向脆性断裂。依据野外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详细解析,认为北西向断裂系经历了早期的右行压剪、右行张剪,以及后期的左行压剪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活动。由与北西向断裂活动相伴生的同期侵入岩体的K—Ar测... 鲁西隆起区发育有大量的北西向脆性断裂。依据野外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详细解析,认为北西向断裂系经历了早期的右行压剪、右行张剪,以及后期的左行压剪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活动。由与北西向断裂活动相伴生的同期侵入岩体的K—Ar测试结果分析,北西向断裂系在距今约160Ma及距今130110Ma分别经历了右行压剪与右行张剪构造活动;通过分布在隆起区不同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冷却史反演,厘定鲁西地体在距今90-80Ma存在一次区域性快速冷却构造事件,该构造事件与北西向断裂系的左行压剪构造活动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西向断裂 晚中生代 裂变径迹 冷却史 年代学
下载PDF
利用高精度小震资料确定新丰江水库大坝区北西向发震断层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特培 邵叶 +2 位作者 杨选 谭争光 丁原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3,共11页
基于2009—2015年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库区高精度定位的地震目录(ML≥1.0),划分出大坝—峡谷区的3个北西向小震密集分布带,并依据成丛小震发生在活动断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这3个... 基于2009—2015年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库区高精度定位的地震目录(ML≥1.0),划分出大坝—峡谷区的3个北西向小震密集分布带,并依据成丛小震发生在活动断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这3个小震密集带相应的断层及断层面参数,包括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长度、深度和地理位置,获得了大坝区北西向断裂带相关断层的成分及几何形态.结果显示:3条断层走向为北西—北北西,与大坝—峡谷区走向基本一致,深度为3—12km,均为陡峭的活动断层,其长度不超过10km,在库区应力场作用下均以走滑为主兼少许垂直错动;大坝附近为几条断层端点与断层相切点的汇集区,区域应力易集中于此而成为库区地震最活跃的部位.此外,根据断层反演结果及前人资料,论证了白田—双塘断层为新丰江1962年MS6.1地震的发震构造,并首次发现河源断裂在白田至双塘之间中断了约5km,中断的断裂构造为白田—双塘断层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水库 北西向断层 高精度定位小震 断层反演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石砥石 杨贵丽 张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1-686,共6页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东凹陷 基底断层 北西向断层 斜向拉张 复活方式
下载PDF
黑龙江右岸北西向有色、贵金属构造-成矿带的确立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谭成印 杜杨松 +1 位作者 赵寒冬 郑红敏 《地质与资源》 CAS 2009年第4期256-264,278,共10页
通过地貌、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区域成矿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黑龙江右岸北西向小兴安岭大型-特大型有色、贵金属成矿带的存在.矿带主体部分为北西向小兴安岭山脉,长达1000 km,宽约500 km,矿带内的控容矿地质构造呈北西向展布,矿床(... 通过地貌、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区域成矿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黑龙江右岸北西向小兴安岭大型-特大型有色、贵金属成矿带的存在.矿带主体部分为北西向小兴安岭山脉,长达1000 km,宽约500 km,矿带内的控容矿地质构造呈北西向展布,矿床(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深部地球物理异常构造趋势揭示,成矿带是一大规模的北西向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异常区.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该矿带历经了陆块形成、古亚洲构造域活动大陆边缘造山、滨太平洋活动陆缘造山三大构造-成矿演化阶段.该矿带的确认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东部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右岸小兴安岭 北西向构造-成矿带 有色 贵金属矿 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东北地区北西向构造的成因与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孙中任 赵雪娟 +2 位作者 张晓丽 冯雨林 贾立国 《地质与资源》 CAS 2019年第1期1-6,56,共7页
通过对以往重磁数据重新处理,对以往不被人们关注,至少是少为人们关注的东北地区北西向构造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北西向构造不仅大规模存在,而且还对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格架、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的产出与分布都有着不可忽视... 通过对以往重磁数据重新处理,对以往不被人们关注,至少是少为人们关注的东北地区北西向构造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北西向构造不仅大规模存在,而且还对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格架、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的产出与分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讨论了北西向构造在重磁场上证据以及北西向构造的地质应力条件,证明北西向构造晚于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是一组独立的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重力 航磁 北西向构造
下载PDF
辽宁五龙金矿北西向断裂构造控矿浅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肖国洪 张国宪 《黄金》 CAS 2004年第9期15-17,共3页
五龙金矿床为高中温热液矿床 ,其矿体定位主要受NNE、NW向断裂组成的格子状构造控制。该文以目前所控制的几条NW向矿体为例 ,论述了北西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分析了产生这种控制作用的原因 ,同时指出了NW向矿体的找矿... 五龙金矿床为高中温热液矿床 ,其矿体定位主要受NNE、NW向断裂组成的格子状构造控制。该文以目前所控制的几条NW向矿体为例 ,论述了北西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分析了产生这种控制作用的原因 ,同时指出了NW向矿体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龙金矿床 北西向断裂 构造控矿
下载PDF
苏皖交界北西向断裂构造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郑颖平 翟洪涛 +1 位作者 赵朋 李光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10,共6页
苏皖交界近年来不断有地震发生,2012年7月发生了Ms4.9级地震,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其社会影响大。在此震情形势下,本文通过分析苏皖交界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活动特征、北西向断裂构造与历史破坏性地震及现代2.0级以上地震间的关系,认为苏皖交... 苏皖交界近年来不断有地震发生,2012年7月发生了Ms4.9级地震,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其社会影响大。在此震情形势下,本文通过分析苏皖交界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活动特征、北西向断裂构造与历史破坏性地震及现代2.0级以上地震间的关系,认为苏皖交界区域沿扬州—六合—高邮—盱眙—洪泽—带被北西向的自来桥—来安断裂和无锡—宿迁断裂所夹持的区域,未来有发生Ms5.0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应关注其未来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皖交界 北西向断裂构造 构造背景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上海地区北西向断裂中流体活动和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251-1256,共6页
由不同流体包裹体迹面 (FIP)特征和它们的穿插关系 ,划分出四次主要流体活动时期 ,计算出相应四次断裂作用的温度、压力、流体性质等热力学参数 ,差异应力、应变速率、流体势等动力学参数 ,以及裂隙间距、闭合度、渗透率等裂隙系数 .测... 由不同流体包裹体迹面 (FIP)特征和它们的穿插关系 ,划分出四次主要流体活动时期 ,计算出相应四次断裂作用的温度、压力、流体性质等热力学参数 ,差异应力、应变速率、流体势等动力学参数 ,以及裂隙间距、闭合度、渗透率等裂隙系数 .测定断裂带中石英砂岩的不同FIP裂隙糙度系数KJRC.应用分维方法 ,了解到断裂四次活动的应力性质 ,表明断裂构造应力性质从早期的压性 -压扭性到晚期的张性 -张扭性的变化 .测定不同FIP走向 ,绘出FIP走向玫瑰花图 ,了解到区域应力方向从早期NE向到晚期近EW向变化 ,显示出明显的右旋性质 .最后分析流体活动和地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西向断裂 流体包裹体迹面 热动力参数计算 地震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北西向构造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明迪 胡明 +2 位作者 陈华生 何友才 吴增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12-14,共3页
飞仙关组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储层,在川东北地区发现的大、中型气田基本位于飞仙关组的北东向构造之中。从构造地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开江—梁平海槽和城口—鄂西海槽的成因、特点,进而探讨川东北地区北西向构造对飞仙关组储层的影响。
关键词 北西向构造 飞仙关组 同沉积构造 海槽 储层
下载PDF
华东南地区北西向断裂带及其与铀矿田定位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蔚 余长发 +2 位作者 李翰波 韩晓青 田青林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63-67,共5页
利用遥感图像对华东南地区开展了构造格架解译,通过分析解译构造与已知主要断裂的关系,发现了多条NW和近EW向断裂带。岩石形成温度和综合地质分析表明,跨越扬子与华夏陆块的通道—龙川断裂带和永福—佛岗断裂带是前印支期形成的深大断裂... 利用遥感图像对华东南地区开展了构造格架解译,通过分析解译构造与已知主要断裂的关系,发现了多条NW和近EW向断裂带。岩石形成温度和综合地质分析表明,跨越扬子与华夏陆块的通道—龙川断裂带和永福—佛岗断裂带是前印支期形成的深大断裂,而华夏陆块内的抚州—福州断裂则是燕山-喜山期形成的浅层断裂。初步研究表明,NW向深大断裂带与NE、NNE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控制了区内铀矿田的空间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构造解译 构造格架 北西向断裂带 铀矿田
下载PDF
湖南省北西向构造遥感地质特征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端午 李大明 李文辉 《湖南地质》 2000年第4期229-232,250,共5页
本文应用湖南最新TM卫星假彩色合成计算机镶嵌图像,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湖南境域北西向地质构造类型、展布规律、遥感地质特征,并详细研究了北西向地壳断裂活动历史。
关键词 北西向构造 地壳断裂 活动历史 TM卫星 遥感勘探
下载PDF
湘西北西向褶皱系的发育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松贤 孟德保 +1 位作者 侯光久 林启祥 《湖南地质》 1998年第3期145-149,159,共6页
湘西地区的北西向构造以北西向褶皱变形为主,它横跨于该区北东向构造带之上,并对汞矿床等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关键词 北西向褶皱系 变滑变形 控矿作用 湘西 褶皱运动
下载PDF
古台山—高家坳金矿带北西向构造控矿特征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16
15
作者 戴长华 《湖南地质》 2000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本文从古台山—高家坳金矿带北西向构造入手 ,总结其控矿特征 ,指出找矿方向。
关键词 北西向构造 金矿带 控矿特征 找矿意义 金矿床
下载PDF
鲁西北西向断裂系与沂沭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关系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先美 钟大赉 +3 位作者 李理 丁增勇 李松 张荣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6-190,共25页
晚中生代是华北地块构造演化的转折时期。由出露于沂沭断裂带、鲁西地体、鲁东地体的中生代地层、岩浆,结合断裂活动年代学、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可以将沂沭断裂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划分出距今约160Ma、130~110Ma、90~80Ma等3个关键时... 晚中生代是华北地块构造演化的转折时期。由出露于沂沭断裂带、鲁西地体、鲁东地体的中生代地层、岩浆,结合断裂活动年代学、区域地质等资料分析,可以将沂沭断裂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划分出距今约160Ma、130~110Ma、90~80Ma等3个关键时期,并分别与左行压剪、左行张剪、右行压剪构造活动相对应。晚中生代沂沭断裂带与鲁西北西向断裂系间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的共轭匹配关系表明,它们为特定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一组共轭断裂系。同时对鲁东地体晚中生代构造演化、鲁东北西向断裂系特征,以及沂沭断裂带、北西向断裂系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西向断裂 沂沭断裂带 动力学背景 晚中生代 共轭断裂
下载PDF
深圳北西向断裂分布特征及其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曹新文 马秀敏 +4 位作者 龚淑云 纪友亮 方春波 李振 杜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759-767,共9页
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 深圳地区断裂以北东向五华—深圳断裂带和北西向珠江口断裂带多条次级断裂相互切错的断裂空间分布特征为主,同时多组东西向断裂穿插其间组成复杂的"棋盘格子状"断裂系统。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是现今活动的发震构造,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深圳市及其周边发生的多起微震事件表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活动仍在持续,尤其是近百年来珠江口断裂带发生的多起中强震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针对深圳南山区及周边北西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从露头区实地断层追索、断层特征的考察以及已有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收集等方法入手分析总结了深圳地区北西向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性:深圳地区北西向断裂在空间上控制了珠江口断陷,区域上切割北东向断裂,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北西向断裂最新活动于晚、中更新世,部分断裂表现为老断裂新活动,最新活动时间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减弱,部分次级断裂属于弱活动或不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性 北西向断裂 珠江口断裂 发震构造 深圳
下载PDF
黔西北猪拱塘矿区北西向断裂构造演化与控矿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京辰 吴大文 +3 位作者 王军 杨坤光 周丽芳 杨天 《矿产勘查》 2021年第8期1743-1749,共7页
猪拱塘矿床位于黔西北铅锌矿集区内,累计查明铅锌金属资源量327万t,是贵州省近年来发现的首个超大型铅锌矿床。区内铅锌矿体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F1、F2以及隐伏F20、F30断层为主要控矿断层。本文对矿区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演化过程分析表... 猪拱塘矿床位于黔西北铅锌矿集区内,累计查明铅锌金属资源量327万t,是贵州省近年来发现的首个超大型铅锌矿床。区内铅锌矿体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F1、F2以及隐伏F20、F30断层为主要控矿断层。本文对矿区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演化过程分析表明,该组断裂不仅是含矿热液的运移通道,也是含矿热液交代、沉淀的场所。北西向断裂、北西向次级断裂及层间断裂是区内有利的成矿构造系统。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北西向断裂走向及倾向延伸区域,是区内寻找铅、锌、银等多金属矿的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拱塘矿区 北西向断裂 构造特征 演化过程 找矿研究意义
下载PDF
冀西北地区北西向构造的地球物理证据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施兴 彭朝晖 +1 位作者 宫进忠 张亚东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1-114,共4页
全球范围内的北西向构造被称为特提斯巨型线性构造,中国境内以婆罗科—祁连山—秦岭线性构造带为主干的北西向构造十分发育,这是一组重要的控矿构造。依据冀西北地区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讨论了区内北西向构造的地球物理(重力场或磁... 全球范围内的北西向构造被称为特提斯巨型线性构造,中国境内以婆罗科—祁连山—秦岭线性构造带为主干的北西向构造十分发育,这是一组重要的控矿构造。依据冀西北地区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讨论了区内北西向构造的地球物理(重力场或磁场)证据及其对重要矿产的定位控制作用,其中康保—赤城—密云断裂是铅锌银最佳成矿带;张北—张家口—怀来—昌平断裂是活动地震带;万全榆林沟—涿鹿倒拉咀断裂则可能是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西向构造 地球物理证据 地质意义 冀西北
下载PDF
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特征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肖 胡秋媛 +4 位作者 杨建磊 李萧 魏真真 马遵青 徐成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5-32,共8页
选取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野外地质踏勘系统研究了区内北西向断裂特征,并对典型断裂建立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似性原理,首次在研究区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进行... 选取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野外地质踏勘系统研究了区内北西向断裂特征,并对典型断裂建立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似性原理,首次在研究区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进行反演恢复,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为其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际变形支持。构造物理模拟结果显示,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早始新世3个阶段,构造应力场强度经历了较强—强—弱的演化过程。其中,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是研究区大规模北东-南西向伸展的时期,北西向断裂多形成于此阶段。形成机制上,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与晚侏罗世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及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的走滑活动等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岛地区 北西向断裂 物理模拟实验 形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