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20年代台湾新竹郑氏家族与当地诗书画发展初论
1
作者 徐淑贤 柳书琴 《职大学报》 2016年第2期38-42,共5页
台湾新竹郑氏家族,历经各地转迁,明末迁至金门,于清乾隆年间(1760-1775)陆续渡台,最初落脚苗栗后龙,以农、渔维生,第四代转从商,移入竹堑。郑家子弟郑用锡主持明志书院讲席,后高中进士。其曾任京城官员、协防大安港、安定台湾漳泉粤械... 台湾新竹郑氏家族,历经各地转迁,明末迁至金门,于清乾隆年间(1760-1775)陆续渡台,最初落脚苗栗后龙,以农、渔维生,第四代转从商,移入竹堑。郑家子弟郑用锡主持明志书院讲席,后高中进士。其曾任京城官员、协防大安港、安定台湾漳泉粤械斗、协办团练;辅以堂兄弟积极经营商业、参与地方事务,奠定郑氏家族作为清代台湾新竹地方士绅的地位。1895年台湾割让,继承家风的郑如兰(1835-1911)、郑拱辰(1860-1923)、郑神宝(1880-1941)一面活跃于竹社,一方面持续经营各类事业,发展为兼具商业、社会与文化影响力之家族。透过台湾新竹郑家崛起与竹堑诗书画发展互动的实例,可以管窥清代至日治时期台湾地方领导阶层家族势力的维系,是在累积经济资本外,更进一步参与文化活动,其家族园林更是官、商、文交际的辐辏地,其辐辏范围包括台湾其他地方士绅、诗社和书画团体,更与闽浙地区中国文人、书画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新竹 郑用锡 郑神宝 北郭园 竹社 新竹书画益精会
下载PDF
民族与本土:清代台湾诗人郑用锡诗歌研究
2
作者 何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2期44-51,共8页
清治初期,台湾文坛主要为大陆赴台文人所占据,大陆赴台文人创作的诗文大多为赏奇好异之作,缺乏真正扎根台湾本土、关切台湾社会生活的作品。乾隆年间,台湾首批本土文人成长起来,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作品整体呈现出与大陆去台文人明显不... 清治初期,台湾文坛主要为大陆赴台文人所占据,大陆赴台文人创作的诗文大多为赏奇好异之作,缺乏真正扎根台湾本土、关切台湾社会生活的作品。乾隆年间,台湾首批本土文人成长起来,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作品整体呈现出与大陆去台文人明显不同的特点:不再停留于台湾地理、山川、气候等生活表层,而是开始体察民情,反映民生时弊与社会矛盾。他们的创作具有承前启后之效,促成了台湾古典文学发展的转向。郑用锡便是这批本土文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绝大多数收录于《北郭园诗钞》,体现出民族性与本土化相交融的特点,在台湾区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用锡 北郭园诗钞》 台湾
下载PDF
郑用锡诗文的易学渊源
3
作者 魏宁楠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9-103,共5页
以清代台湾郑用锡的诗文集为个案,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分析郑用锡诗文的易学渊源。研究表明,郑用锡诗文中的易学思想主要渊源于宋代易学,直接受邵雍观物论的影响。杨浚对《北郭园全集》的润饰,仅在表层上凸显了郑用锡与邵雍之间的关联,... 以清代台湾郑用锡的诗文集为个案,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分析郑用锡诗文的易学渊源。研究表明,郑用锡诗文中的易学思想主要渊源于宋代易学,直接受邵雍观物论的影响。杨浚对《北郭园全集》的润饰,仅在表层上凸显了郑用锡与邵雍之间的关联,不足以改变两者作品内质原本相近的客观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用锡 杨浚 邵雍 北郭园全集》 易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