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韦正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87,109,共16页
通过对时代特征强、演变快的陶器进行分析,可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进行重新分组,167座墓葬共划分为五组,其中包含两个数量不多的过渡特征组。遗迹现象表明,第三组时是大同南郊墓地形成史上的巨变时期,此时北魏经历了太和改革和迁都洛阳,... 通过对时代特征强、演变快的陶器进行分析,可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进行重新分组,167座墓葬共划分为五组,其中包含两个数量不多的过渡特征组。遗迹现象表明,第三组时是大同南郊墓地形成史上的巨变时期,此时北魏经历了太和改革和迁都洛阳,第三组墓葬所表现的维持和破坏并存的状况,当是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南郊 北魏墓群 分组分期 地布局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地区的农耕化:山西大同金茂府北魏墓群人和动物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丽琴 吕晓晶 +3 位作者 崔贺勋 古顺芳 张国文 侯亮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49-1763,共15页
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前后,大规模的移民潮使得当地人口数量剧增,人群成分骤然复杂,当地的生业经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大同金茂府北魏墓群随葬动物及其组合以羊、牛及鱼为基本特征,提示相关人群从事的生业经济可能和当地传统的农耕经济不... 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前后,大规模的移民潮使得当地人口数量剧增,人群成分骤然复杂,当地的生业经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大同金茂府北魏墓群随葬动物及其组合以羊、牛及鱼为基本特征,提示相关人群从事的生业经济可能和当地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山西省大同市金茂府墓地(40°03′54″N,113°17′22″E) 70例人骨及牙齿(27例长骨、 32例肋骨和11例牙本质)和8例动物骨骼进行C、 N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原不同个体长时段内的生业经济及可能的变迁。结果显示,羊(δ^(13)C均值:-16.4‰±0.9‰;δ^(15)N均值:7.7‰±1.2‰, n=7)主要以C和C类植物为主,但主要偏向于C类植物,牛(δ^(13)C:-11.6‰;δ^(15)N:7.6‰, n=1)则主要是C类植物为食,尽管牛和羊的饲喂方式存在明显的区分,但都受到了粟黍农业明显的影响。33个先民个体不同部位组织(长骨、肋骨和牙本质)总体的数据(δ^(13)C均值:-9.8‰±1.1‰;δ^(15)N均值:9.9‰±0.8‰, n=70)显示,先民主要是以C类食物为生,包含粟黍及以其为基础饲喂的家畜等。金茂府先民长骨(δ^(13)C:-13.1‰~-8.5‰,均值-9.8‰±1.1‰;δ^(15)N:8.9‰~11.4‰,均值9.9‰±0.7‰, n=27)与大同操场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炭化粟的稳定同位素值进行比较分析显示,金茂府先民主要以粟类食物为生。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然而,不同性别的肋骨δ^(15)N值则存在明显的差异(p=0.036<0.05),男性在死亡前2年~5年左右时间内的δ^(15)N值(均值10.5‰±0.8‰, n=14)普遍高于女性(均值9.8‰±0.8‰, n=12),这可能和他们的生活习惯相关。同时,不同组织的稳定同位素进行整体比较(长骨,δ^(13)C均值:-9.8‰±1.1‰,δ^(15)N均值:9.9‰±0.7‰, n=27;肋骨,δ^(13)C均值:-9.8‰±0.9‰,δ^(15)N均值:10.0‰±0.9‰, n=32;牙本质,δ^(13)C均值:-10.0‰±1.6‰,δ^(15)N均值:9.9‰±0.7‰, n=11)发现其值基本一致,说明大部分先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其饮食结构较为稳定。然而,男性在死亡前2年~5年的δ^(15)N值高于女性,这可能和二者的生活习惯有关。研究显示,金茂府北魏墓群先民主要以粟黍农业及家畜饲喂为生。随着北魏王朝的发展和巩固,多样化的生业经济逐渐被取代,粟黍农业及家畜饲喂业逐渐成为先民生业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茂府北魏墓群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物结构 粟黍农业
原文传递
大同云波路北魏石椁墓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志忠 《收藏家》 2019年第9期99-106,共8页
2014年5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用地范围发掘了29座北魏墓(图1),其中10号墓出土有精美的仿木石椁和种类丰富的随葬器物。该墓位于墓群西部,墓向坐北朝南,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总长17.54米。
关键词 石椁 武士俑 随葬器物 仿木结构 壁画 女侍俑 随葬品 北魏墓群
原文传递
大同地区北魏时期居民食物结构的转变 被引量:5
4
作者 侯亮亮 古顺芳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97-313,共17页
大同处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西界黄河,北控大漠,东连倒马、紫荆之关,南据雁门、宁武之险',是首都之门户,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被誉为'北方锁钥'[1]。鉴于此,大同地区自古就被长城内、外不同的人群所青睐,在... 大同处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西界黄河,北控大漠,东连倒马、紫荆之关,南据雁门、宁武之险',是首都之门户,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被誉为'北方锁钥'[1]。鉴于此,大同地区自古就被长城内、外不同的人群所青睐,在多民族的融合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北魏时期尤为特殊和重要。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林胡、楼烦)所居,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云中、雁门、代郡',秦因之不改[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结构 北魏墓群 时期 拓跋鲜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