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太武帝灭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免遭破坏原因初探
1
作者 他维宏 《丝绸之路》 2014年第12期35-36,共2页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毁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中西秦时期所开凿的洞窟却保存完好,至今还未发现有被破坏的痕迹。此中原因,史语不详,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关键词 北魏太武帝 灭佛运动 炳灵寺石窟
下载PDF
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关陇治理与民族融合
2
作者 保宏彪 《民族学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32,共12页
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关陇治理与民族融合是一种互促关系,具有相互依存、互相推动的特点。造像题记中的族际通婚和文化认同是关陇地区民族融合的内生动力,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土地买卖为代表的多民族经济交流是太武帝关... 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关陇治理与民族融合是一种互促关系,具有相互依存、互相推动的特点。造像题记中的族际通婚和文化认同是关陇地区民族融合的内生动力,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土地买卖为代表的多民族经济交流是太武帝关陇治理的成果和民族融合的表现,在维护关陇地区政治稳定、促进西北地方开发、巩固边疆民族团结、形成广泛民族共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太武帝 关陇地区 区域治理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房芸芳 《历史教学问题》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北魏太武帝灭佛 原因浅析 寇谦之 佛教 道教 盖吴起义 中国传统文化 本土文化 统治者 恶性事件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佛教概说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凯球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6-84,共9页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山东,经十六国、东晋时的扩展,至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山东籍的名僧、名尼活跃于大江南北,对山东及全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神学唯心论盛行之时,山东籍的无神论者何承天、刘峻等挺身而出,反对佛教的轮、...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山东,经十六国、东晋时的扩展,至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山东籍的名僧、名尼活跃于大江南北,对山东及全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神学唯心论盛行之时,山东籍的无神论者何承天、刘峻等挺身而出,反对佛教的轮、报应说,成为反佛思想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时期 佛教 山东地区 续高僧传 《高僧传》 晋南 《比丘尼传》 何承天 慕容德 北魏太武帝灭佛
下载PDF
江苏淮安出土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
5
作者 王锡民 陈锦惠 《东南文化》 CSSCI 1994年第4期127-128,共2页
江苏淮安出土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王锡民,陈锦惠1993年8月26日,淮安市人民法院工地的建筑工人,在挖掘基础时,发现了一块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市博物馆及文管办的工作人员闻讯后立即前往工地,法院的同志搜集后迅速转交市博物... 江苏淮安出土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王锡民,陈锦惠1993年8月26日,淮安市人民法院工地的建筑工人,在挖掘基础时,发现了一块东魏石刻铭文造像碑。市博物馆及文管办的工作人员闻讯后立即前往工地,法院的同志搜集后迅速转交市博物馆收藏。石造像碑发现于地表下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碑 石刻造像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刻铭 淮安 北魏太武帝灭佛 人生无常 江苏 博物馆
下载PDF
莫高窟第249、285窟狩猎图似是不律仪变相 被引量:6
6
作者 梁尉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187,共12页
莫高窟第249、285窟狩猎图似是不律仪变相梁尉英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窟主室顶南北披下部和第285窟主室顶四披下部都绘山川草木,或禅定僧或天众,其中又绘射杀虎鹿牛的狩猎图和杀猪的屠宰图(图版1、2)。关于上述狩猎图... 莫高窟第249、285窟狩猎图似是不律仪变相梁尉英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窟主室顶南北披下部和第285窟主室顶四披下部都绘山川草木,或禅定僧或天众,其中又绘射杀虎鹿牛的狩猎图和杀猪的屠宰图(图版1、2)。关于上述狩猎图和屠宰图,以往的论者只称名为狩猎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般木 中国佛教史 北魏太武帝灭佛 《大方便佛报恩经》 《洛阳伽蓝记》 末法思想 戒律 农民起义 僧尼 敦煌莫高窟
下载PDF
三武灭佛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晓峰 《敦煌学辑刊》 1998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具有影响的灭佛事件。分别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这几次灭佛事件均首先发生在当时北方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而地处秦州(今甘...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具有影响的灭佛事件。分别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这几次灭佛事件均首先发生在当时北方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而地处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东距长安仅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北魏太武帝灭佛 寺院经济 开凿年代 秦州 《旧唐书》 艺术特色 会昌法难 石窟艺术 武帝
下载PDF
有关早期佛教美术考古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文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54,共9页
十六国时代的历史,以淝水之战划界分为前后两期,佛教美术也有相应的两个发展阶段。前期的第一阶段,后赵由国师佛图澄主导自上而下传播佛教,铸造金铜佛数量巨大、遍及北中国、延续百年。大战之后,后秦、西秦、北凉崛起,开窟造像蔚成风气... 十六国时代的历史,以淝水之战划界分为前后两期,佛教美术也有相应的两个发展阶段。前期的第一阶段,后赵由国师佛图澄主导自上而下传播佛教,铸造金铜佛数量巨大、遍及北中国、延续百年。大战之后,后秦、西秦、北凉崛起,开窟造像蔚成风气,造像、壁画成规模组合,为十六国佛教美术的第二阶段。石窟模式,耳熟能详者有凉州模式和云冈模式。前者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意在启迪对北凉的研究。而后者,云冈二期、三期造就北魏石窟模式,但云冈一期不应包括在内。大时代之交因灭法而断层,必要的过渡期独具特色不可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图澄 金铜佛 凉州石窟 北魏太武帝灭法 中心塔柱
下载PDF
韩中佛教交流小考
9
作者 李法山 《佛学研究》 1996年第0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佛教交流 高句丽 韩中两国 九华山佛教 佛教发展 韩国 北魏太武帝灭佛 地理环境 新罗 精神文化
下载PDF
嘎仙洞遗迹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温玉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4-53,共10页
新发现的嘎仙洞洞顶遗迹,应是公元443年以后北魏太武帝修造祖庙的遗存,因其去世而废止。洞底的"八石阵"应是献帝瞵氏"七分国人",确立八个部落大联盟的遗存,是"石庙"的神主。通过对"祭祖祝文"... 新发现的嘎仙洞洞顶遗迹,应是公元443年以后北魏太武帝修造祖庙的遗存,因其去世而废止。洞底的"八石阵"应是献帝瞵氏"七分国人",确立八个部落大联盟的遗存,是"石庙"的神主。通过对"祭祖祝文"等分析,推断拓跋部起源于黑龙江东北的北夷索离国。他们南下"大泽"后建立八部联盟,第二次南下后自谓鲜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仙洞 八石阵 北魏太武帝 拓跋部 鲜卑
原文传递
老子化胡說蠡測
11
作者 張雪松 《中国文化》 2019年第1期39-45,共7页
漢末以來逐漸流行的老子不斷變化爲歷代帝王師的傳説,或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而當時浮屠與佛,被很多中國人誤爲兩人,在老子化胡的傳説中,老子或其弟子,先後化爲浮屠、佛,成爲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胡王的帝王師。浮屠生於属賓,千年之... 漢末以來逐漸流行的老子不斷變化爲歷代帝王師的傳説,或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而當時浮屠與佛,被很多中國人誤爲兩人,在老子化胡的傳説中,老子或其弟子,先後化爲浮屠、佛,成爲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胡王的帝王師。浮屠生於属賓,千年之後佛生於天竺。佛出生時有瑞像產生,漢明帝夢金人;漠明夢佛後又衍生出永平求法的傅説。而後佛教徒演繹出求法後佛道二教鬥法等情節,并謂道家角力失敗,劉、吕之徒出家爲僧;道教徒進而亦接受此説而批判劉、吕之徒致使佛教在中土流行,謬種流傳,故力諫北魏太武帝滅佛,去後漢荒君虚妄,復羲農之治。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滅佛詔書中提出西域本無佛教,佛教乃前世漢人劉元真、吕伯强之徒,道聽途説,附會老莊而成。這一説法恐亦出自老子化胡説,詔書中所言劉、吕二人,并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指當時傳説柬漢永平求法後佛道二教角力,道家一方失利後出家的'司空陽城侯劉峻'與'四岳諸山道士吕惠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化胡 漢明夢佛 北魏太武帝滅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