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考察清理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靳生禾 谢鸿喜 《文物世界》 1995年第3期34-42,共9页
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考察清理报告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大学)(山西省测绘局)北魏和平二年(461年),文成帝拓跋浚树《皇帝南巡之颂》碑(以下简称《南巡碑》)于灵丘。古往今来,《南巡碑》已历1534载,惜久已破碎残缺,... 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考察清理报告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大学)(山西省测绘局)北魏和平二年(461年),文成帝拓跋浚树《皇帝南巡之颂》碑(以下简称《南巡碑》)于灵丘。古往今来,《南巡碑》已历1534载,惜久已破碎残缺,仅在地表留残碑3块。1993年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巡碑》 《魏书 《水经注》 孝文帝 灵丘 高宗纪 武帝 民族融合 将军
下载PDF
北魏太武灭佛原因考辨 被引量:7
2
作者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50-59,30,共11页
一、关于太武灭佛原因的两种观点及分析关于北魏太武灭佛的原因,史学界目前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佛道之争说。如侯外庐先生认为:“其发动太武毁佛则是土箸宗教对于外来宗教的联合进攻”。王仲荦先生也认为:灭佛是由于“搀入了佛道之... 一、关于太武灭佛原因的两种观点及分析关于北魏太武灭佛的原因,史学界目前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佛道之争说。如侯外庐先生认为:“其发动太武毁佛则是土箸宗教对于外来宗教的联合进攻”。王仲荦先生也认为:灭佛是由于“搀入了佛道之争的因素”才发生的。二是经济原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佛 武帝 魏书 沙门 崔浩 原因考辨 之争 寇谦之 玄高
下载PDF
拓跋氏援晋与北魏正统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妍娟 《沧桑》 2004年第Z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拓跋氏 《魏书 司马睿 政治意义 历史文化 武帝 方士人 大兴安岭 州刺史
下载PDF
简论北魏两种社会制度短期并存的必然性
4
作者 姜惠发 《东疆学刊》 1985年第2期52-58,共7页
在同一国家内,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历史现象,屡见不鲜。但这种现象又只能是暂时的,最终,落后的社会制度必然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制约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 在同一国家内,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历史现象,屡见不鲜。但这种现象又只能是暂时的,最终,落后的社会制度必然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制约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历史上,拓跋鲜卑将奴隶制带到封建经济文化早已高度发展的中原地区,从而形成的北魏前期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局面最为鲜明。虽然到孝文改制后,奴隶制基本上为封建制所代替,但这一发展过程恰恰体现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本文拟简要论述北魏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局面的发生、发展及消亡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鲜卑 前期 拓跋部 两种社会制度 奴隶制 武帝 奴隶主 氏族贵族 拓跋氏 《魏书
下载PDF
北魏首都平城的兴建和蒋少游
5
作者 师道刚 《运城学院学报》 1984年第4期24-29,共6页
公元三八六年正月,我国鲜卑族的拓跋珪继代王位。四月,改国号“代”为“魏”,历史上称北魏,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 公元三九八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并宣布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魏国首都,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自公元四九四... 公元三八六年正月,我国鲜卑族的拓跋珪继代王位。四月,改国号“代”为“魏”,历史上称北魏,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 公元三九八年,魏王拓跋珪称帝,并宣布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魏国首都,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自公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因平城在洛阳之北,故一度被称为北京。如《魏书·韩显宗传》:“既定迁都,显宗上书……臣愿舆驾早还北京,以省诸州供账之费。并功专力,以营洛邑。则南州免杂徭之烦,北都息分析之叹”。此次上书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珪 孝文帝 武帝 迁都洛阳 显宗 杂徭 《魏书 鲜卑族 八年
下载PDF
"造石亭"与"筑长城"《魏书》史料二则的考古学释读
6
作者 张文平(文/图) 《大众考古》 2021年第10期30-37,共8页
“造石亭”并非建造“御宛”据《魏书·太祖纪》记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赐三年(406年)“八月甲辰,行幸犲山宫,遂至青牛山。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
关键词 武帝 太祖纪 拓跋珪 九十九泉 《魏书 考古学 长城
下载PDF
再论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答安介生先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凭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4,共6页
本文是对安介生《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考辨——与李凭先生商榷》一文的回答。道武帝早年曾有被迫内徙长安和流徙蜀地的经历,这个观点由周一良提出,李凭对此作了考证。周一良"部分观点前后有较大的转变"的说法并不确实。另外,... 本文是对安介生《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考辨——与李凭先生商榷》一文的回答。道武帝早年曾有被迫内徙长安和流徙蜀地的经历,这个观点由周一良提出,李凭对此作了考证。周一良"部分观点前后有较大的转变"的说法并不确实。另外,安文将羌俗、儒家文化、汉文化三者混为一谈是不符合逻辑的。至于道武帝厌恶羌俗的事例,非但不是他不曾迁居长安的明证,反而说明他了解长安附近的风俗,因而有利于李凭原先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道武帝《魏书》羌俗
原文传递
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考辨——与李凭先生商榷 被引量:6
8
作者 安介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3-81,共9页
《魏书》关于北魏道武帝拓跋早年经历的记载虽然简约 ,但是指认明确 ,论列系统 ,有较为可靠的佐证资料 ,其价值远在《宋书》、《南齐书》及《晋书》诸书之上。本文认为 :拓跋什翼犍死于“君之乱” ,道武帝拓跋在代国灭亡后并没有... 《魏书》关于北魏道武帝拓跋早年经历的记载虽然简约 ,但是指认明确 ,论列系统 ,有较为可靠的佐证资料 ,其价值远在《宋书》、《南齐书》及《晋书》诸书之上。本文认为 :拓跋什翼犍死于“君之乱” ,道武帝拓跋在代国灭亡后并没有迁往长安及蜀地等 ,而是一直生活在雁北地区。这些事实都有相当详实的史料根据 ,李凭先生否认这些事实的推论是难以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帝 早年经历 考辨 《魏书 实君之乱
原文传递
北朝后庭制度的两个问题
9
作者 谢宝富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74-80,共7页
关键词 《魏书 早期 武帝 西 后庭 东宫 制度 史》 《资治通鉴》
下载PDF
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10
作者 杨耀坤 《西北民族研究》 1988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鲜卑拓跋部在进入蒙古草原时,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并且拓跋部还只是部落联盟中的一员.从力微起,拓跋氏才取得了世袭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故北魏王朝追尊力微为始祖神元皇帝.自力微起,拓跋部在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在向封建制国家的... 鲜卑拓跋部在进入蒙古草原时,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并且拓跋部还只是部落联盟中的一员.从力微起,拓跋氏才取得了世袭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故北魏王朝追尊力微为始祖神元皇帝.自力微起,拓跋部在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在向封建制国家的道路迈进.至猗卢时,已接受晋王朝代公、代王的封号,初步设置了一些官属,但尚无系统的制度.至代王什翼犍时,拓跋部已初具国家规模,但不久就被前秦荷坚所灭.淝水战后,前秦瓦解;拓跋珪复国,遂完成了拓跋国家的建制,奠定了北魏王朝的基础.因此,拓跋珪在北魏历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值得我们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拓跋部 武帝 部落联盟 中原汉文化 封建制国家 国家规模 蒙古草原 《魏书 王朝 水战
原文传递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 被引量:8
11
作者 田余庆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0-38,共9页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田余庆离散部落,是北魏道武帝拓跋开拓帝业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关于此事,史籍直接提及的只有三条材料,分见于《魏书》《贺讷传》、《高车传》和《官氏志》,都是简单带过,...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田余庆离散部落,是北魏道武帝拓跋开拓帝业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关于此事,史籍直接提及的只有三条材料,分见于《魏书》《贺讷传》、《高车传》和《官氏志》,都是简单带过,语焉不详。中外史家力求探明究竟,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落 武帝 个案考察 离散问题 拓跋部 《资治通鉴》 《魏书 独孤 护乌桓校尉 什翼犍
原文传递
松下宪一《北魏胡族体制论》评介
12
作者 罗新 《北大史学》 CSSCI 2008年第1期485-492,共8页
松下宪一的新著《北魏胡族体制论》是作者近年在同一专题上所写六篇论文的结集,主要通过考察北魏时期以拓跋集团为中心的北族社会在社会组织、政治参与、认同意识等几个方面的特征与变迁,从北族自身的角度理解北朝历史,把重点放在北族... 松下宪一的新著《北魏胡族体制论》是作者近年在同一专题上所写六篇论文的结集,主要通过考察北魏时期以拓跋集团为中心的北族社会在社会组织、政治参与、认同意识等几个方面的特征与变迁,从北族自身的角度理解北朝历史,把重点放在北族的草原游牧传统上,观察这些传统接触并最终消融于华夏传统之中的历史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采用一种从胡族体制观点来研究北魏国家结构的方法",凭借这一特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魏书 拓跋鲜卑 武帝 拓跋部 传统接触 历史过程 文成帝南巡碑 代国 内都幢将
原文传递
平城遗址浅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增光 《晋阳学刊》 1988年第1期108-110,共3页
从北魏道武帝拓跋挂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算超,到现在已有1500余年了。经过漫长时间的变迁,昔日平城在地面以上留下的遗迹仅剩有不多的几处。正确认识这些仅存的遗迹,是平城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具有重要的... 从北魏道武帝拓跋挂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算超,到现在已有1500余年了。经过漫长时间的变迁,昔日平城在地面以上留下的遗迹仅剩有不多的几处。正确认识这些仅存的遗迹,是平城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参照《魏书》、《水经注》等有关著作,就此试作浅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 遗址 《水经注》 《魏书 武帝 遗迹 国都
下载PDF
北魏“立子杀母”制度考证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广彬 《北方文物》 1997年第1期74-80,共7页
关键词 《魏书 拓跋鲜卑 政权 即皇帝位 政治制度 外戚势力 生育观念 孝文帝 社会文化背景 武帝
原文传递
平城营建始末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焯 《沧桑》 1995年第1期51-55,共5页
平城始建于战国,闻名于汉代,创都于北魏,在中国古都史上居重要地位,今天的大同市即主要因此跻身于全国首选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然而,北魏平城京都的研究却是学术界的弱项,特别是都城建设。
关键词 平城宫 武帝 武帝 平城 西宫 孝文帝 魏书 建始 前期 太祖
下载PDF
“南北朝张良”崔浩
16
作者 陈甲取 《雪莲》 2015年第1Z期8-8,共1页
崔浩出身于北朝第一流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崔浩是个相貌俊美的奶油小生,《魏书》载其"织妍洁白,如美妇人"。同时他"性敏达,长于谋计",他帮助鲜卑族太武帝拓跋焘讨胡夏、灭北凉、伐柔然,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 崔浩出身于北朝第一流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崔浩是个相貌俊美的奶油小生,《魏书》载其"织妍洁白,如美妇人"。同时他"性敏达,长于谋计",他帮助鲜卑族太武帝拓跋焘讨胡夏、灭北凉、伐柔然,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其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崔浩也很自恋,自比为同样"貌若美妇"的张良,还觉得自己更牛些。崔浩的政治生涯极为辉煌,在他长达五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辅佐了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生涯 武帝 明元帝 拓跋焘 《魏书 柔然 鲜卑族 敏达 自恋 世家大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