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八景”的分布特色及成因 被引量:9
1
作者 肖华忠 苏道宏 胡文清 《江西文物》 1990年第3期90-94,共5页
被唐代诗人王勃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在地名上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八景”命名的地名很多。据史志统计,江西的“八景”达32处、景名256个之多,分布于全省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在旅游事业发展的今天,如此众多的“八景”名胜... 被唐代诗人王勃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在地名上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八景”命名的地名很多。据史志统计,江西的“八景”达32处、景名256个之多,分布于全省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在旅游事业发展的今天,如此众多的“八景”名胜,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笔有待开发利用的物质财富。然而,众多的“八景”名胜随着历史沧桑而变迁,不仅长期遭人冷遇,甚至在省内外还很少为人所系统地了解。为此,我们把江西“八景”的名称、分布、特色及其成因探讨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景 风景名胜区 旅游事业 史志 晴岚 匡俗 羊角山 晚渡 开发利用 仙井
下载PDF
庐山得名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友于 刘美嵩 《南方文物》 1982年第2期85-91,共7页
庐山是驰名国内外的游览胜地之一,它雄峙在长江南岸,面积约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庐山的北麓是九江市,南麓是星子县,襟江带湖。山上云雾绕幻,悬崖瀑布,峰险瀑奇,瑰丽多姿,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当人们到庐山旅游时,在饱览它的秀丽景... 庐山是驰名国内外的游览胜地之一,它雄峙在长江南岸,面积约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庐山的北麓是九江市,南麓是星子县,襟江带湖。山上云雾绕幻,悬崖瀑布,峰险瀑奇,瑰丽多姿,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当人们到庐山旅游时,在饱览它的秀丽景色之后,免不了要问及庐山名称的来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子县 瑰丽多姿 长江南岸 游览胜地 匡俗 南岳 婺源 淮南国 文化遗址 豫章旧志
下载PDF
亡诸考(上)——以秦、汉之际环庐山—彭蠡泽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吴侪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17,76,共18页
如果说"环庐山—彭蠡泽史前史"是江右神话的沦陷地,"环庐山—彭蠡泽人文史"则堪称西江史话的重灾区。自晋、唐以降,《史记》、《汉书》、《豫章旧志》经典语境的史实、史料、史学、史境大面积散佚遗失,北宋已坠入&q... 如果说"环庐山—彭蠡泽史前史"是江右神话的沦陷地,"环庐山—彭蠡泽人文史"则堪称西江史话的重灾区。自晋、唐以降,《史记》、《汉书》、《豫章旧志》经典语境的史实、史料、史学、史境大面积散佚遗失,北宋已坠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时期。笔者首次裸露千古"庐山真面目",勾沉亡诸、匡俗、东野王、大明公等古异名诡号与匡俗山、明都泽、明组邑、豫章海等古地名群,以证伪的科学手段证明所谓"神话"不过是人类童蒙时期的史话,而"史话"充其量不过是人类知识时代的蒙昧童话,两者无本质的区别,无论神话亦或史话,皆属以无知为前提,并拒绝接受人类知识甚至常识检验与评判的伪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野王亡诸 匡俗 明都泽 明组邑 豫章海 王馀鱼
下载PDF
毛泽东与地方志 被引量:2
4
作者 茆贵鸣 《黑龙江史志》 1994年第3期6-7,共2页
毛泽东,这位对中国现代史的演变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巨人,以他那伟大的思想和革命的实践,同我们民族的社会改革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如此巨大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环境,以至成为这种改革的杠杆和历史前进的动力,可谓举世皆... 毛泽东,这位对中国现代史的演变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巨人,以他那伟大的思想和革命的实践,同我们民族的社会改革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如此巨大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环境,以至成为这种改革的杠杆和历史前进的动力,可谓举世皆知;然而,他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方志文化的贡献,恐怕人们就知之甚少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史 举世皆知 我国民族文化 社会改革 地方史志 生存环境 新方志学 修志人员 盛世修志 匡俗
下载PDF
论常用词“替”之替代义的产生时代及其唐代用字——以《匡谬正俗》卷八“替”条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真大成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95,共11页
本文以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八"替"条为中心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考释,并得出初步结论:1."替"之替代义的来源、产生时代及其在南北朝、隋唐的流变,认为"替"之替代义系由其本义引申而来,至晚产生于5世纪;隋... 本文以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八"替"条为中心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考释,并得出初步结论:1."替"之替代义的来源、产生时代及其在南北朝、隋唐的流变,认为"替"之替代义系由其本义引申而来,至晚产生于5世纪;隋唐以来成为常用词,已为不同社会阶层、社会集团所广泛接受,意义和用法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表替代义的"替"在唐代的用字情况,指出《匡谬正俗》所说的"■"是"■"的讹字,"■"是替代之"替"在当时的通俗用字。3."■"字的消亡,认为颜师古规范文字的工作对"■"字的消亡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关键仍在于词语本身的变化对其用字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匡谬正俗》 词语演变 用字
原文传递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6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Kuangmiuzhengsu( 匡谬正俗) TI (替) evolutionofterms characterus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